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辛弃疾的《瑞鹧鸪》深刻地体现出作者的归隐思想,但是他的归隐并非主观意愿,而是迫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做出的选择,本文主要从辛弃疾《瑞鹧鸪》分析作者在暮年的矛盾心态。
[关键词]《瑞鹧鸪》 暮年辛弃疾 矛盾心态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8-0055-01
瑞鹧鸪 其一(文/辛弃疾)
声名少日畏人知。老去行藏与愿违。
山草旧曾呼远志,故人今又寄当归。
何人可觅安心法,有客来观杜德机。
却笑使君那得似,清江万顷白鸥飞。
一、《瑞鹧鸪》创作的矛盾处境
在1204年辛弃疾连做三首《瑞鹧鸪》。《瑞鹧鸪·声名少日畏人知》中辛弃疾感慨“老去行藏与愿违”,在《瑞鹧鸪·暮年不赋短长词》说“偷闲定向山中老”,似乎还在念瓢泉的隐居生活,写诗表达其归隐之心。而事实上在1203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启用为绍兴知府兼东安府使,这使得年迈的辛弃疾精神大振。1204年,辛弃疾觐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抗金复国的呈词,后被启用为绍兴知府和鎮江知府,任职在抗金的第一线。由此可见,辛弃疾并未因为年事已高而有归隐田园之情,反而关心国家动荡,一心抗金复国。而当时的镇江府是北防的重镇,调任这样一个职位,是辛弃疾可施展多年的抗金还国的愿望的拐点,但辛弃疾却写下这些作品,这似乎与辛弃疾的当时仕途矛盾的地方。
一般来说,诗词是表达作者生活、思想的作品,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和生活应该是统一的,为何辛弃疾的《瑞鹧鸪》与他当时应有的处境会产生矛盾?
笔者认为,辛弃疾之所以会有这样矛盾的文行分离,原因有三:第一,辛弃疾终其一生反复入世出世,实为郁郁不得志,此诗文便是几十年情绪的爆发;第二,自从二十五岁施展抱负之后,辛弃疾便“闲赋”了,时年六十四又出现了这样一次机会,此诗文是表达他建国立业的欣喜之情。第三,由于南宋朝廷一向软弱避战,并且腐败丛生,辛弃疾对朝廷抱有不信任的感情。
二、暮年辛弃疾矛盾心态的成因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被金国占领,而其祖父虽然在金国任职,却时常带辛弃疾登高望远,抒发收复失地的报国之情。于是在辛弃疾心里从小就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种子。辛弃疾时年二十一,就已经组织了一队义军,参与耿京领导的抗金。而辛弃疾在义军中的出色表现使他名极一时,所谓“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辛弃疾时年二十一岁,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迁判,开始了在南宋朝廷的仕官生涯。
而此后,辛弃疾一心以为可以施展抱负,写下了《美芹十论》《九议》等著名的抗金北伐的建议,并且多次上报朝廷要求收复失地。南宋朝廷对辛弃疾的才干很感兴趣,却一直不想再发动北伐战争,于是多次调动辛弃疾到江西、湖南,此后二十年,几乎都是闲居在野。此时的辛弃疾终于了解到南宋朝廷的暗弱,日后在心中慢慢累积了壮志难酬而岁月流驰的苦闷。1203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再次收到提任镇江府的诏书,压抑已久的豪情壮志瞬间爆发,于是有了“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豪情与悲叹并存之情。
辛弃疾被称为爱国诗人,其一生的信念就是北伐报国,不论是从当年祖父带小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辛弃疾《美芹十论》),亦或是之后闲居山野的二十年,辛弃疾的爱国之志从未变过。哪怕是闲居时,辛弃疾也能对国事对答如流。这一时期,辛弃疾作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说“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充分表达了在白发之年自己的报国之才和报国之心。但是,辛弃疾的心依然是忐忑的,在豪情激昂中带有些许怨怼。他不知道这是不是他人生最后一次机会白发披甲驰骋沙场,是否能成功地恢复中原,也对朝廷一夕一变的政策充满了不安。但仅仅是两年之后宋宁宗的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的忐忑就变为了现实,他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愤回瓢泉,两年后郁郁而终。
从辛弃疾这样一段微起大落而终其一生不得报国之志的人生阶段来看,辛弃疾在看似升任镇江府时所做《瑞鹧鸪》就不是矛盾的了。“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却笑千年曹孟德,梦中相对也龙钟”,一叹收复中原的空欢喜,再叹英雄迟暮的有心无力,正是辛弃疾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瑞鹧鸪·胶胶扰扰几时休》中“胶胶扰扰几时休,一出山来不自由”,“不自由”点出了辛弃疾的忧虑,忧虑其镜花水月的官运仕途,忧虑其不能再战沙场恢复中原。但是这暮年来的机会又让其有不舍,得出“随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的感悟,并有“声名日少畏人知,老去行藏与愿违”归隐之心的表达。
三、结语
辛弃疾这三首《瑞鹧鸪》表达了一个迟暮老人有廉颇之志,将勇之才,却因光阴流逝和现实的阻挠而不得不闲居山野“那堪愁上更添愁”,出仕而无用,报国而不得郁闷心情。这就是六十四岁的辛弃疾在《瑞鹧鸪》中表达的矛盾心理。
【参考文献】
[1]卢森焕.论剑说诗 醉舞狂歌——从诗词看宦海沉浮中辛弃疾的多面性[J].名作欣赏,2012(06).
[2]张清河.壮爱国情怀 开一代词风——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J].名作欣赏,2011(08).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瑞鹧鸪》 暮年辛弃疾 矛盾心态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8-0055-01
瑞鹧鸪 其一(文/辛弃疾)
声名少日畏人知。老去行藏与愿违。
山草旧曾呼远志,故人今又寄当归。
何人可觅安心法,有客来观杜德机。
却笑使君那得似,清江万顷白鸥飞。
一、《瑞鹧鸪》创作的矛盾处境
在1204年辛弃疾连做三首《瑞鹧鸪》。《瑞鹧鸪·声名少日畏人知》中辛弃疾感慨“老去行藏与愿违”,在《瑞鹧鸪·暮年不赋短长词》说“偷闲定向山中老”,似乎还在念瓢泉的隐居生活,写诗表达其归隐之心。而事实上在1203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启用为绍兴知府兼东安府使,这使得年迈的辛弃疾精神大振。1204年,辛弃疾觐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抗金复国的呈词,后被启用为绍兴知府和鎮江知府,任职在抗金的第一线。由此可见,辛弃疾并未因为年事已高而有归隐田园之情,反而关心国家动荡,一心抗金复国。而当时的镇江府是北防的重镇,调任这样一个职位,是辛弃疾可施展多年的抗金还国的愿望的拐点,但辛弃疾却写下这些作品,这似乎与辛弃疾的当时仕途矛盾的地方。
一般来说,诗词是表达作者生活、思想的作品,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和生活应该是统一的,为何辛弃疾的《瑞鹧鸪》与他当时应有的处境会产生矛盾?
笔者认为,辛弃疾之所以会有这样矛盾的文行分离,原因有三:第一,辛弃疾终其一生反复入世出世,实为郁郁不得志,此诗文便是几十年情绪的爆发;第二,自从二十五岁施展抱负之后,辛弃疾便“闲赋”了,时年六十四又出现了这样一次机会,此诗文是表达他建国立业的欣喜之情。第三,由于南宋朝廷一向软弱避战,并且腐败丛生,辛弃疾对朝廷抱有不信任的感情。
二、暮年辛弃疾矛盾心态的成因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被金国占领,而其祖父虽然在金国任职,却时常带辛弃疾登高望远,抒发收复失地的报国之情。于是在辛弃疾心里从小就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种子。辛弃疾时年二十一,就已经组织了一队义军,参与耿京领导的抗金。而辛弃疾在义军中的出色表现使他名极一时,所谓“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辛弃疾时年二十一岁,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迁判,开始了在南宋朝廷的仕官生涯。
而此后,辛弃疾一心以为可以施展抱负,写下了《美芹十论》《九议》等著名的抗金北伐的建议,并且多次上报朝廷要求收复失地。南宋朝廷对辛弃疾的才干很感兴趣,却一直不想再发动北伐战争,于是多次调动辛弃疾到江西、湖南,此后二十年,几乎都是闲居在野。此时的辛弃疾终于了解到南宋朝廷的暗弱,日后在心中慢慢累积了壮志难酬而岁月流驰的苦闷。1203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再次收到提任镇江府的诏书,压抑已久的豪情壮志瞬间爆发,于是有了“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豪情与悲叹并存之情。
辛弃疾被称为爱国诗人,其一生的信念就是北伐报国,不论是从当年祖父带小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辛弃疾《美芹十论》),亦或是之后闲居山野的二十年,辛弃疾的爱国之志从未变过。哪怕是闲居时,辛弃疾也能对国事对答如流。这一时期,辛弃疾作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说“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充分表达了在白发之年自己的报国之才和报国之心。但是,辛弃疾的心依然是忐忑的,在豪情激昂中带有些许怨怼。他不知道这是不是他人生最后一次机会白发披甲驰骋沙场,是否能成功地恢复中原,也对朝廷一夕一变的政策充满了不安。但仅仅是两年之后宋宁宗的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的忐忑就变为了现实,他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愤回瓢泉,两年后郁郁而终。
从辛弃疾这样一段微起大落而终其一生不得报国之志的人生阶段来看,辛弃疾在看似升任镇江府时所做《瑞鹧鸪》就不是矛盾的了。“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却笑千年曹孟德,梦中相对也龙钟”,一叹收复中原的空欢喜,再叹英雄迟暮的有心无力,正是辛弃疾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瑞鹧鸪·胶胶扰扰几时休》中“胶胶扰扰几时休,一出山来不自由”,“不自由”点出了辛弃疾的忧虑,忧虑其镜花水月的官运仕途,忧虑其不能再战沙场恢复中原。但是这暮年来的机会又让其有不舍,得出“随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的感悟,并有“声名日少畏人知,老去行藏与愿违”归隐之心的表达。
三、结语
辛弃疾这三首《瑞鹧鸪》表达了一个迟暮老人有廉颇之志,将勇之才,却因光阴流逝和现实的阻挠而不得不闲居山野“那堪愁上更添愁”,出仕而无用,报国而不得郁闷心情。这就是六十四岁的辛弃疾在《瑞鹧鸪》中表达的矛盾心理。
【参考文献】
[1]卢森焕.论剑说诗 醉舞狂歌——从诗词看宦海沉浮中辛弃疾的多面性[J].名作欣赏,2012(06).
[2]张清河.壮爱国情怀 开一代词风——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J].名作欣赏,2011(08).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