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即地狱”——对《在路上》的存在主义解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g1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路上》(1957)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自传性小说,它被看作是“垮掉的一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嬉皮士运动的经典之作.在《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中,“垮掉派”被归类为“存在主义主人公”.基于此概念,本文拟从存在主义视角入手,具体借鉴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他人观,从他的名言“他人即地狱”入手,得出人际关系恶化的原因在于“缺少自我认知”、“行为不负责任”.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对萨尔、狄安这两位主人公的人际交往进行研究,洞悉二者与他人关系恶化或修缮的原因,洞悉他们的变化与成长,从而进一步理解书中的存在主义内涵.
其他文献
与“老辣炮手”钟南山相比,54岁的曾益新显得低调。其实,这位海归院士一直是中国医改的智囊。“一个有思想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巴尔扎克的这句话,似乎在曾益新身上得到了印证。他善于思考,且不断寻找可能的突破。  遵从于内心的召唤  1990年,曾益新获得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在那个出国潮涌动的年代,他顺理成章地跨出了国门:“那时候,一个普通的肝炎肝硬化患者,都会让很多医院
摘 要:德国作家歌德的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的出版,不仅引起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广泛探讨以及欧洲青年的情感共鸣,还对解决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本文将以书中浪漫主义情感为切入点,对主人公维特的烦恼进行分析,并简述歌德与浪漫主义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是如何体现浪漫主义精神的。  关键词:少年维特;维特之烦恼;歌德;浪漫主义文学;探析  作者简介:陈梦娇(1998.1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中日两国的关系一直是密不可分的.中日两国文化虽相似但也有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各个方面.虽然两国地域、气候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是却都流传下来了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庾信作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创作既以“清新”标称,又以“萧瑟动江关”.纵观他前后期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在思想内容,风格特征还是心智情绪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庾信前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