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活动课教师指导工作的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o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侧翼支持,因其贴近生活,形式多样,深受学生喜爱。但由于教师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或缺乏实践等原因,指导工作做的并不尽如人意。如有的把活动课上成了自修课,“这里有草,随便吃”;还有的把活动课上成了讲座课,搞“一言堂”,生怕学生找不到“草”吃或误服“毒草”。这些做法从本质上说都偏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那么,怎么在语文课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呢?我们认为,教师应在对学生的活动指导上动脑筋,下工夫,做到“导之有法”。“导之有法”,指教师在适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使活动产生语文效益。具体说,就是要加强程序指导、重视学法指导和进行心理疏导。
   一、要加强程序指导
   不像课堂教学那样模式固定、课时集中,活动课形式的多样性一方面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另一方面又使他们感到难以把握。若没有总体规划与细节打磨,随着活动时间的延长,活动就难以为继,积极性也会逐渐消解。因此,老师要进行活动程序指导。
   首先,活动之初的整体规划十分重要,它决定了一个活动的成败。比如组织一次“背诵比赛”,要涉及到人员、背诵范围、题库建设、赛程、赛制等诸多方面和环节,十分繁杂。想搞好这个活动,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理清要素的关系,合理配置人员完成各自的任务。如为使一次“背诵比赛”活动更加有序,我们做了指导:利用思维导图、“头脑风暴”、“工程计划进度量表”等方法厘清比赛人员、内容、环节,确定比赛形式,进行人员分工,完成“比赛进度计划表”的编制。通过这一科学理性的指导,为活动的良性开展打下了基础。
   其次,指导教师应随时发现活动本身的问题,及时指导。一个活动不可能总按照规划的轨迹发展,若活动中出现了“涨落”,指导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对活动进程加以调控。
   有些人可能认为,强调程序性知识偏离了“语文性”,其实不然。任何语文知能的习得总离不开一定的程序引导。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指令性语言,即一种程序引导,只不过相对固定、简单罢了,可不加指导。而活动课则不同。活动课形式多样,学生对其缺乏直观感知,为维系活动开展,必然要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程序性知识,不然学生更容易纠缠于活动的组织形式等细枝末节,忘记了活动课为语文服务的根本。换句话说,如果不进行程序指导,才真正偏离了活动课的“语文性”!
   二、要同样重视学法的指导
   如上文言,活动课从根本上说不是让学生获取程序性知识,而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活动课不应偏离学法指导这一中心,只不过,指导会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并对课堂教学不易触及的学法指导性更强。
   首先,活动课更易暴露学法的问题。这里仍以“背诵比赛”为例。一场对抗,强弱立判,方法问题会立刻引起学生重视。此时进行背诵方法指导十分关键。方法很多,比如可采用背诵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背诵方法,学习其他同学的经验。当然,指导教师的经验也应与学生交流。如我们认为诗歌用意象“说话”,画面感强,所以用“画画儿”的方式引导背诵效果会更好。交流的结果是提高了背诵的效率,获得了学生的认同。
   其次,一些经常在活动课中应用的学法和技能,比如笔记法、资料检索法与朗诵、问答、应用写作等技巧,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影响重大,可却不常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所以,通过指导加强学生对这些学法和技能的认识,就起到了补充作用。
   三、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学生在活动课上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也远比常规课上多。如在比赛中,对抗易激化学生自满的情绪与失落的心态;在社会调查中,编造数据或对结论作主观臆断等,多来源于部分学生过分追求完美或应付公事的心态。当然这些负面的心理也普遍存在于其他的语文活动中。这远离了语文活动的本质,对学生心理健康亦有不利,要及时发现,强力疏导,使学生的心智发展达到同步。如在一次小组对抗后,某组面临淘汰,全组情绪低落,充满挫败感。这时指导老师让这组同学玩了一个“画猫鼻子”的游戏。游戏结束后,这组同学的心得是:重要的不是不犯错误,而是怎样纠正错误——通过不停地纠正错误,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有效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真的有好多方法可用。
   “导之有法”亦可称为“导之以法”。“有法”强调的是语文活动课有方法可依循,“以法”注重的是活动过程。师生双向交流,共同拓展思路,探寻对策,完善自我,成就人生,岂不快哉!所以,只有这样的活动课才是有效,高效的活动课。
   项目名称:山东省教学研究重点课题:《系统方法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尝试》 课题编号:2014ZD0125
   郭华锋,张代富,教师,现居山东巨野。
其他文献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了大量经典的散文,这些篇目历来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些文本中,有很多含义隽永的“矛盾”,它们或是存在于一个单句中,或是存在于文本的上下文语境中。这些矛盾,有的是作者身份多重性造成的,有的是词义多维性引发的,有的是前后细节描写的不一致导致的,有的是情理之间存在的悖论。在教学过程中,可抓住这些“矛盾”去点拨和化解,通过揣摩、推敲、咀嚼、研读来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情感,品味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育也做出了适当改革,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整合教学实践课改。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领域逐渐引入并普及多媒体教学模式,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和青睐。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制作课堂教学课件,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成为课程教学信息技术应用主流。笔者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顺应多媒体教育应用趋势,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立足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把握多媒体技术应用技巧,充
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日本的村上春树说:“小说家就是讲故事的人,这是最基本的定义”。两位大家的话表明小说与故事联系甚紧。但是,故事并不等于小说,小说也不一定全都是讲故事,讲怎样的故事和怎样讲故事才是小说家用心探究的。朱山坡的小说《天色已晚》讲述的本是一个很平常的故事,却产生很大的影响,以至于诸多中学都将其纳入试题中。那么,朱山坡是如何经营这个故事,才使得故
一、试着说点儿道理  【导入】多媒体展示两幅画面:第一幅画面中一位同学在爬围墙栅栏,第二幅画面中的同学不遵守交通规则,骑自行车带人,还不坐座位。这些现象在我们身边有没有?你是怎样看待的?  二、试着谈点儿感悟  多媒体展示另外两幅画面(荷花、紫藤萝),让学生谈感悟。结合课文《荷叶·母亲》及《紫藤萝瀑布》品析两位名家的感悟和思考: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
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方面的启发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多“悟”。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只停留在字词上,他们觉得自己除了字词外,就不知该干什么了。他们也生活在“生活”中,但对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觉得“生活”不知如何面对,作文千篇一律,内容空洞,语言贫乏苍白。实际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到“悟”,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悟”即“感悟”也就是有所感而
“用教材教”是在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大家高度关注的一个话题,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也说过:“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语文课把大量时间放在语文思想内容的解读上,这是造成了语文课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因此,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位语文课教师在用教材(这个例子)教的时候
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上升期,在如何有效利用早读课程中,仍需进一步的努力。众所周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清晨一些识记类的知识能够得到更好的记忆。因此高效地开发利用语文早读课对语文等课程有着重要意义。  1.高三语文早读课现状  由于语文早读范围过于宽泛,加上多数学校对高三早读目标的构建缺乏有效的组织,缺乏教师的有效规范和指引,未能对早读目标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自由选择早读项目,致使语文早读目标模糊,
周记是训练记叙文的主阵地,怎样利用周记有效训练记叙文写作是很多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传统的做法是:学生自由写,老师批改并选佳作评讲。这种做法有它的优点,但不足也显而易见,老师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没真正动起来。要想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并收到良好的效果,还须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如何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开学初我校特级教师杨锦全的一堂周记展示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杨老师的实验班共有58名学生,周记是一周一展,一
进入高三以后,时间越来越紧张,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很多学校、老师都没有开设阅读课。但我认为,阅读是语文学习、备考的基础,开设一定量的阅读课有益无害。   一、为什么要开阅读课   1、开设阅读课是打破高中备考现状,提高高考阅读题解题能力的根本手段。   高考阅读题是横在学生和老师面前的一道难关,为了有效地突破这道难关,许多高三老师都会搜集大量的“高考真题”进行“集中突破”,他们从“命题特点”、“解
有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在说明完成一件事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对学生而言,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是后期整个学习过程的准备工作,对学习行为的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所谓学习习惯就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逐渐养成的、不容易被改变的一些学习行为。作为教师要利用好小学生年龄小、学习习惯易于养成和巩固这一特点,从小事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我从写字、听课和勇于质疑三个方面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些教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