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的钢琴组曲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so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李树化作为我国早期一代钢琴家,自1927年留法归国后便投身于中国钢琴艺术的创作、表演和教育等。他在杭州艺专教学的十年间,创作出十多首钢琴独奏曲,这样的数量在中国早期阶段占有着重要比例。钢琴组曲《四景》(1936—1937)是历史上最早的钢琴组曲之一,作为20世纪20、30年代钢琴曲中较有分量的一套作品,它是中国早期第一批留学归来的先辈音乐家们,运用西方音乐体裁进行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实践。本文拟以音乐学视角,从创作概况、民族化手法、美学特征等方面对这首早期钢琴组曲进行探讨,以展现这首早期钢琴曲的独特魅力以及为人们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李树化;钢琴组曲;民族手法[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9-0084-04
  [收稿日期]2021-01-08
  [作者简介]马天娇(1994— ),女,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武汉 430079)
  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钢琴伴奏的运用愈加广泛,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开始出现民族化的萌芽。1935年,齐尔品首次提出“中国风味”一词,举办了“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创作比赛,涌现出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次年,作曲家刘雪庵创作出了钢琴作品《中国组曲》,它将中国风味浓郁的戏曲音调、生动形象的传统音乐语言加以钢琴化,展现出了四幅不同的民俗民间场景。曲中大胆运用以五声音调为基础的四度、五度和弦,奏出了不一样的中国风味。这首作品受到了他的老师齐尔品的极大赞扬:“这首作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当时青年作曲家创作的第一件成功之作”[1],并在法国、美国等地发行、出版。此曲也被钢琴界普遍认为是第一首中国风格的钢琴组曲。
  事实上,在同时期,当时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音乐系主任李树化也创作了一首钢琴组曲,名为《四景》,由于历史的原因,此曲未被人所知。与《中国组曲》中琵琶、锣鼓、古筝等民族化的音响不同,《四景》更多地透露着优雅、婉转、清新的韵律。初识此名,让人不由想起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等作品,作曲家同样是借助季节景物的描绘,带领我们领略了杭州西湖的“春夏秋冬”。此曲是他描述自然风景的作品中情感最为丰富、技巧最为多样的一部作品,也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中对此类题材的最初尝试。
  本文着重从音乐本体的视角对《四景》的创作概况、民族化手法、美学特征等进行探讨,展现这首早期钢琴曲的独特魅力。
  探
  李树化出生于1901年,自小跟随父母在泰国生活,10岁后被送回家乡广东梅县读书,这时的他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为之后创作中的民族底蕴奠定了基础。1919年,李树化受到“庚子赔款”的资助前往法国里昂留学,在里昂市立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作曲等。在法国留学的7年间,他受到了西方先进音乐教育的培养与法国浪漫主义的艺术熏陶。直至1926年,刚回国时的李树化正值年华,满载期待地将自己在法国所学悉数传授给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钢琴教育事业中[2]。在杭州艺专任教期间,他在歌曲、合唱曲、艺术歌曲、钢琴曲等不同类别上均有大量创作,在钢琴音乐题材的运用上,以自然景色居多,如幽静如歌的《湖上春梦》(1928),诉说出作曲家对心中“艺术梦”的无限憧憬与期待;簌簌鸟声的《林间》(1930),是对杭州湖山“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自然写照;轻盈俏丽的《钱塘江幻想曲》(1934),在轻快徜徉中蕴含了丰富细腻的杭州烟雨美景。
  钢琴组曲《四景》——《春》《夏》《秋》《冬》起初只是存在于史料的记载,在《音乐教育》[3](五卷四期)的“音乐新闻”中写道:“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九周年纪念演奏会,四月十日下午二时舉行音乐演奏会,节目有:……《四景》,李树化作……”《音乐教育》第五卷的发行时间为1937年,四期在4月,由此可知,此曲的创作时间应该在1937年4月前,这个时间与刘雪庵钢琴组曲《中国组曲》的时间相差无几。
  李树化在中西多元文化环境里成长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音乐思想与艺术创作。他的音乐作品中往往带有西方浪漫时期作品的影子,旋律如同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小而精致,亲切甜美,而《四景》作为他所有钢琴作品中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一首,值得我们细致品读。
  品
  《四景》由四首独立的小品组成,从春天湖面的波光粼粼,到夏日山间的笛声悠扬,再到秋季丰收的欣喜愉悦,最终是冬日的热闹欢腾,作曲家用钢琴将他感受到的西湖四季一一呈现在音乐中。
  第一首《春》(湖上),Lento assai(=52),复三部曲式。作品中6/8的节拍对位使湖中泛舟的荡漾自然而出,在看似寻常的三拍子结构下表现出了作者的独具匠心,乐曲恰恰是在这样简单的进行中表现出西湖宁静的意境。曲中低音声部柔和、轻微的两小节保持音勾勒出了一条悠长的旋律线,高声部三十二分音符的快速跑动轻盈流动,与低声部形成动静对比。中段更加突出了旋律的歌唱性,主旋律在高低声部间穿插,三次不同调性上的主题变化,表现出时而平静,时而波澜的湖面形态。再现段是对第一乐段的完全重复,在结构上乐曲遵循了首尾呼应的中国式结构特点。
  第二首《夏》(山间笛声),Andante(=88),音乐由单音的重复敲击开始,长短音值相间,营造出寂静、空旷的山谷意境。随后,主题在高音区嘹亮唱出,以笛音独有的三度音程模仿山间笛音阵阵的情景,贯穿作品始终。这首《夏》看上去像是一首复调习作,在14—17小节中,高声部五度的一拍半长音、中声部大二度的级进下行与低声部的主题单音旋律,如山间各类交织的声音,自由而和谐。在乐曲结尾处,引子以扩充手法再度出现,音乐在空寂的氛围中结束。
  第三首《秋》(丰收),Allegro(=132),音乐一开始,两个带有呼唤感的乐句渲染了秋收时节的劳动气氛。与前两首描绘自然风景的乐曲不同,它改用了活泼、有力的二八节奏型,如人们在丰收之际,欢庆的舞步声、鼓点声。在中段,作曲家借以同名大小调的转变,运用不同音区和调性间的色彩差异营造丰富的音响效果,随着舞步与鼓声的走近,音乐顿时热闹起来。最终,音乐在PPPP的宁静中结束。   第四首《冬》(年终欢舞),Presta(=184),是一首活泼热烈的小型舞曲。经历了秋天丰收的喜悦,冬季迎来的是更加热烈、激昂的庆典。音乐描写了人们冬季欢天喜地的庆祝收获与新年的到来,在锣鼓声中尽情起舞的场景。本曲是回旋曲式,也许是为了更加突出年终庆典的热闹气氛,作曲家以10小节的强音和弦作为引入,高声部二度音程的上下行运动充满活力,旋律欢畅地向前发展,跳脱出的三连音节奏,具有生动的性格色彩。曲中三次插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来源于引子素材而做出的变化。在第二插部中,音程式的旋律乐段,对位规整,和声性突出,与主题乐段形成情绪上的对比。
  韵
  在音乐标题上,整首组曲按照季节命名,选取每个季节中最有代表性的情景作为副标题,如春天的湖上泛舟,夏天的山间纳凉,秋天的庆祝收获,冬天的年终狂欢,音乐内容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连续的时间发展,这些形象鲜活的标题使作品散发出生活的气息,也由此成为音乐内涵的点睛之笔。
  在和声旋律上,整首作品呈现出独具匠心的语言思维。第一首《春》中(谱例1),乐曲在船歌式的节拍中以低声部上、下行四度、五度和声旋律为起始,空旷悠远,让人们不禁想起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的风格韵律。紧接着右手声部在古朴、细腻的二度旋转中第一次呈现出“春”的主题,旋律围绕在Ⅰ级—Ⅲ级的音程之间,C与E两个音符构成了大三度和声结构,而C-D-E的旋律源自C宫调式,建立了五声音调基础上的三度和声框架,这种创作手法早在1928年赵元任发表的《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实验》[4]一文中曾有过类似表述,在三度结构的和声中运用一些五声性手法,以与五声旋律的风格相适应的做法在三度结构的和声中运用一些五声性手法。在第4小节,作者巧妙地使用了二度叠置音程(F-G),与低声部构成七和弦,增添了旋律的色彩变化,并富有独特的民族韵味。
  谱例1:
  在《夏》中借用西方古典和声语言来烘托和塑造音乐意境(谱例2),低音声部分解和弦背景为E大调T-S的进行,这是典型的古典主义变格进行和声语汇,Ⅰ级到Ⅳ级的和声转位削弱了功能序进和音乐调性的倾向性,模糊了原本的调式色彩,而和弦上声部由B-C的平行级进突出了旋律的平稳、流动。高音声部三度叠置的双音主题上下行滚动摇曳,从容宁静,仿佛耳边回荡的是斯卡拉蒂的“牧歌”。而在小三度、大二度的和声音响又将人拉回中国旋律,这种游离于中西风格间的音乐色彩恰是这首作品的妙趣所在。笛子原本是单声部的民族乐器,作者别具心裁地以三声部叠置的手法模仿出笛声吹奏时的回音感,再与低声部和弦相叠加,音响立体而生动。在此,作者借用西方钢琴这种多声部乐器,加上踏板等演奏手法的运用,塑造出中国音乐中空灵流动、超然洒脱的艺术气质。
  谱例2:
  《秋》中线性旋律与跳跃式和弦相结合,为音乐增添了动力和对比。旋律依然以线性进行为主导织体,和声上保持了前两首中具有的二度级进特征,旋律歌唱而流动,充满愉快的情绪,乐句收尾时的重音和弦统一了双手的节奏型。第2乐句在高于二度的音调上再次奏起,低声部辅以三度、六度大跨度二八节奏的跳跃和弦,两声部呼应,“对位”手法鲜明,发挥出多声部音响的丰富性,灵巧机敏的断奏音响,仿佛是对秋收舞步、鼓点的模仿。低声部采用的二八节奏,是西方古典舞曲中的典型节奏型,在全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凸显出中西融合的特点,见谱例3。
  谱例3:
  在音乐织体方面,从《夏》《秋》中都能够看到作曲家复调技法的娴熟运用。如《夏》主题一开始(谱例4),高、中声部保持三度间距同向齐奏,加深了和弦织体本身具有的空间感,转第2乐句后,上、下方声部反向进行,并构成七和弦色彩,高音声部保持空五度、六度音程,与摇曳的低声部主题交错契合,形成了动人的复调旋律特点。
  谱例4:
  《秋》中第二乐段始于g小调,整个乐段都呈现复调语言(谱例5),以和弦、八度对位于下方单音跳躍,形成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作用,就像一个简小的二部创意曲,带有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韵律感。其中巧妙延续的“前八后十六”节奏特征,再次强调了A段的主题节奏。这种复调手法的运用,使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线性思维不再单薄,很好地烘托了主题旋律的发展。
  谱例5:
  此外《冬》中,“阿贝蒂”低音织体在曲中循环出现,三连音的前进、动力感令全曲充满活泼喜悦的情绪。在借用“阿贝蒂”低音上加以旋律外音(第11小节)构成增三和弦、小二度关系(第13小节),以这种不协和音响表情来增添音乐的变化性和紧张性,李树化在当时就已意识到小二度对民族风格的塑造,见谱例6。
  谱例6:
  在调性布局上,组曲中的每一首虽篇幅不长,但在短小的内容中均蕴含了不一样的转调手法。《春》中,由第一乐段的C大调转向第二乐段的A大调,远关系转调营造出截然不同的音响效果,变化的音乐色彩恰似波澜变幻的湖光春色,使奏者、欣赏者产生人在其中的共鸣感;《夏》是四首作品最为短小的一首,仅47小节的篇幅中作者也没有放弃转调的运用,在调性上采用了巴洛克时期惯用的转调方式——主属关系转调。第一乐段从E大调开始,在第二乐段转为其属调式的B大调,最终又归回到E大调,通过调性间的往返对比以及和弦属性的差异,营造出山间迭起的笛音;后两首《秋》《冬》在调性变化上是前两首的对称重复,第三首《秋》同第一首相似,旋律在G大调与g小调之间频繁转变,通过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营造对比性的音乐情绪;第四首《冬》因其回旋曲的曲式特点,音乐围绕在主调A大调上展开,第一插部是最为邻近的属关系E大调,后又返回主调,巩固了主调色彩,在第二次变化时则至下属的D大调上,情绪更加明亮、热烈,随着主题的回归,调性最终回到了A大调。
  四首小品各具特色,整体上有着鲜明的组曲特征,乐曲以四季为题材,由“春”到“冬”的标题串联出完整的乐思,在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下蕴含着对生活的表现和热爱,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相融、天人合一”思想的表露。无论是泛舟湖上还是最后的欢舞,虽然旋律看似不同,但在和声手法上却带有着统一性、连贯性,常常可以倾听到相互之间的影子。在曲式上,远近转调手法的运用,更是契合了整套作品从优雅温婉到清新空旷再到热情奔放的情绪,从中深深感受到作曲家丰富细腻的情感与严谨的音乐思维。在对音乐语言的表达上,因为特殊的成长经历,使他的音乐中带有了一种特有的双重风格,这种双重风格既有着精致典雅、诗意浪漫的西欧小品气质,又有着纯朴含蓄、意趣悠远的民族韵味。   终
  创作于1936年的《中国组曲》是刘雪庵读书期间的一首钢琴习作,它以四个截然不同、相互没有直接关联性的民俗场景为主题,开篇第一首《头场大闹》先是在悠扬的鼓乐声中“跳官”,再以第二首《傀儡舞佣》滑稽、戏谑的川剧旋律惟妙惟肖地展现了中国民间戏曲中的喜剧意味,接着是第三首《西楼怀远》惆怅忧虑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之情,最后一首《少年中国进行曲》铿锵有力的歌唱出东方少年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气质。这四首作品没有明显意义的贯穿组曲体裁特点,是作曲家对儿时所看所遇所想的钢琴化创作,是一幅幅充满民间生活味的画卷。与李树化的这套钢琴组曲相比,可谓“一文一舞”。在此我们也可以大胆地推测,1934年齐尔品举办的“征求具有中国风味钢琴曲”活动不单是影响了《中国组曲》,也同样对身在杭州的李樹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激励了他坚持创作中国风格钢琴的作品。
  此外,师从于李树化的钢琴家老志诚也曾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过钢琴组曲《西山组曲》,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首作品已遗失而未能发现乐谱。这些事实证明了在抗日战争前的中国早期阶段,中国音乐家们就已经开始尝试“大型体裁”的创作,并呈现出不同特点的探索与表现。而在此时,作曲家丁善德尚在上海国立音专读书(1928—1933年),若干年后,他的钢琴处女作《春之旅》组曲(1945年)诞生,这也是我国抗日战争结束后第一首组曲体裁的钢琴曲。
  2020年11月20日,笔者参加了在广东梅州嘉应学院举办的“纪念梅州籍音乐家李树化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是国内首次最为全面完整展现李树化钢琴作品的一场音乐盛会,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必将在中国近代钢琴史研究的路程上留下重要一笔。感谢它使我能够有幸现场聆听《四景》的演奏,嘉应学院钢琴教师余天鹏精湛的表演引领听众经历了一场西湖畔的四季变幻之旅。在领略了田园惬意、悠然自得的“春天”风光后,耳边响起了“夏天”灵动美妙的阵阵笛声,时近时远。正当人们沉浸在一片寂静的林间,又忽被一曲活泼、有力的丰收之歌所吸引,意犹未尽之时,“冬天”年终热闹洒脱的欢声鼓舞将音乐的氛围推至高潮。一曲终了,仿佛令人回到了80多年前的杭州,体会到当时作者的生活、创作与追求。倘若,在当时它就能够流传,一定会因其独特性,而成为钢琴组曲中不可忽视的经典存在,也必然会在音乐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钢琴组曲《四景》在世人面前的展现,使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音乐家李树化。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首作品,还是一代音乐家们在西方音乐文化影响下孜孜以求地追寻中国钢琴文化的艺术精神。历史需要记忆,音乐需要传承,以一首作品,启发人们回顾历史,从而对中国钢琴音乐源头进行更多的探索。
  注释:
  [1]
  李明忠.何日君再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112.
  [2]梁茂春.李树化20世纪30年代在杭州谱写的钢琴曲——新见李树化十二首钢琴曲手稿的研究(上)[J].钢琴艺术,2018(11):18.
  [3]《音乐教育》是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筹办发行的专业音乐期刊,由1933年4月起至1937年底停刊,共发行有5卷57期.
  [4]赵元任.“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试验(附歌谱)[J].音乐杂志,1928(04):1—6.
  (责任编辑:刘露心)
其他文献
[摘 要]德国古典主义时期文学家席勒的代表诗作《欢乐颂》,是德语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同属古典主义时期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即通常所称的合唱乐章,在全球同样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贝多芬开创性地在交响曲中加入了合唱,而其唱词正是选自席勒的《欢乐颂》,全曲表达出一种平等博爱、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本文的研究,旨在从文学和音乐的融合视角,去探究《欢乐颂》及其合唱乐章,力求彰显文学与音
期刊
[摘 要]  新时代中国原创歌剧呈现出繁荣景象。本文就“中国原创歌剧”[1]这一概念,论述梳理我国歌剧创作的经验与得失;探讨“中国民族歌剧”的丰硕成果与发展方向;思索中国歌剧艺术得以大繁荣大发展的应循之径。  [关键词]中国当代;原创歌剧;歌剧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9-0004-05  [收稿日期]2021-01-13  [
期刊
“民主。欢迎归来!”——2008年11月6日  《海狸》(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报)关于奥巴马当选的头条标题    作为空洞能指的民主    时至今日,民主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了空前的声望;然而,同样史无前例的是,民主也变得概念随意、内涵空洞。或许,民主现在的人气,恰恰依赖于其意义与实践的开放性、甚至空虚性(如同巴拉克·奥巴马)。这是一个空洞的能指,任何人都可以向它投射自己的梦想与愿望。作为现代民主的异卵
期刊
引言    三月十一日的福岛核灾震惊全球。就像其他国家一样,台湾各界人士也开始关注起福岛现况,核能问题一时间又成为舆论焦点,,长期关注社会议题的剧场团体“台湾海笔子”(Taiwan Haibizi),日前已请樱井大造先生来台湾报告了东日本的灾后现况,并批判地简述了核电及核灾背后的资本主义逻辑。在前卫音乐圈这边,旃陀罗唱片(Kandala Records)则翻译了大友良英的讲稿,希望延续大家对这项议
期刊
[摘 要]歌曲《红楼一梦》,由栾凯作曲,陈道斌作词,是一首极具古典韵味同时又兼具时尚感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作品主题上不仅选取了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内容,而且还将这些古典内容运用新声、新音进行演唱,大胆创新,是一首集古典与时尚、民族与现代为一体的新民族声乐作品,增添了中国独有的民族作品的写作与演唱元素浓厚韵味。笔者从探寻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与歌曲《红楼一梦》的关系入手,对歌曲的艺术特色、演唱实践与
期刊
[摘 要]  薅草锣鼓又称之为“打闹歌”,是劳动人民在薅草(用锄头给田地里的庄稼除草)时,由几名手持鼓,锣等乐器的歌手,随着节奏的律动而进行吼唱的一种歌唱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虽然它产生于人民群众中,但是却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薅草锣鼓;唱腔风格;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
期刊
[摘 要]  本文是以2018年3月最新出版的一首双钢琴作品《霓裳羽衣幻想曲》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通过这首作品的音乐学式分析即对音乐文化与音乐作品两者合一的分析。追溯《霓裳羽衣曲》的历史溯源,探讨传统与现代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是如何借鉴与融合,进而全面认识钢琴艺术是如何在中国这片艺术的沃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关键词]《霓裳羽衣曲》;双钢琴;幻想曲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黄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思维和艺术作品在中国近代音乐界中有着不可忽视地位,是从事中国音乐事业的人所要研究的重要部分。黄自运用毕生心血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其中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最具有艺术价值的是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黄自先生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第二部分是《春思曲》的创作特点,从创作背景、歌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以及曲式结构分析三个方面对《春
期刊
[摘 要]弗朗兹·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浪漫乐派音乐创始者之一。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他的作品总数高达1000多首,其中约600曲是艺术歌曲。他的生命如同烟火一般绚丽而又短暂,但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和许多广为人知的交响曲、室内乐和钢琴曲。他不仅是维也纳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者,也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他在即兴曲、音乐瞬间等方面的创作为后人留下深远的影响,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
期刊
[摘 要]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诗词艺术具有非常高的地位。诗词是人类表达感情的重要语言工具,古代文人墨客习惯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孔子曾说过一句话“不学诗词何以知礼?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此可见古诗词具有多元化的作用,并且古诗词也可以用于演唱,本文就针对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与特征进行阐述,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演唱技巧;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