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的责任:震灾与福岛的人祸之后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三月十一日的福岛核灾震惊全球。就像其他国家一样,台湾各界人士也开始关注起福岛现况,核能问题一时间又成为舆论焦点,,长期关注社会议题的剧场团体“台湾海笔子”(Taiwan Haibizi),日前已请樱井大造先生来台湾报告了东日本的灾后现况,并批判地简述了核电及核灾背后的资本主义逻辑。在前卫音乐圈这边,旃陀罗唱片(Kandala Records)则翻译了大友良英的讲稿,希望延续大家对这项议题的关心。
  由于全译文超过一万字,且虽然是演说,但大友语调轻松幽默、不时岔开话题,为免失焦,我们在此选择性地简述讲稿中的三个重要讨论。首先,大友先生将核灾比喻为“杀戮进行式”,也就是一场缓慢的、难以察觉的谋杀过程。由于无形无色,人们不容易感到生命正一点一滴流失,而这个过程就算不是非法的,也是不人道的。其次,大友先生关注福岛面临的“风评被害”问题:因为核灾,福岛许多人事物开始受到社会歧视与变向隔离,好比检验合格的农产品卖不出去,甚至有来自福岛的女子无法出嫁等流言。再加上震灾本身造成的各类损失,以及想助人却力不从心的种种焦虑感,都让福岛人失去了往日的信心。因此,第三,如何替福岛去污名化就成了重大课题:是否此后“福岛”就像“车诺比”一样,在地名的象征层次上,背负着挥之不去的不幸形象?身为一位音乐人或广义的文化人,大友谦逊且努力地思考着,究竟如何能将“福岛”的意义转向正面和积极。于是,他提出这样的计划:请有意愿的各地音乐家前往福岛,以较为欢喜和正面的方式,将声音透过网络连播传送出去。究竟这能否使福岛摆脱负面形象,可说是见仁见智。或许有读者觉得大友的提议过于乐观,甚至根本是一种失言,但承如大友所说的,那些大谈核能如何无害的论述不才是一种失言吗?况且,灾后人们渴望的日常生活必定仍像往常一样,夹杂着喜怒哀乐争情绪,以及对此的大量诉说与聆听,任何单一的情绪与声音都不会是日常的、真实的。至此,我们又看到大友对各类声音的尊重及期许,这事实上也是其声音作品多年来不断反映的。
  译者吴宗达先生,现就读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研究所,译文是他根据日文原文及英译比照推敲而成。脚注中日本音乐家的简介,为台湾噪音代表人物之一黄大旺提供。谢谢他们,谢谢大友良英先生!
  我是大友,请多多指教。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论文化的责任:震灾与福岛的人祸之后”。最近这十年,我在艺术大学每年大约会有一次讲座,都是关于声音、关于噪音、关于乐团(ensemble)等等的内容。所以在刚接到这次邀约时,完全没想到今天会以这样的题材向大家发表。不过3月11日发生了地震,而我又恰好在福岛长大,也因为正酝酿一个关于福岛的计划而时常往来福岛与东京之间,所以今天打算来聊聊关于福岛的事。虽然如此,内容无关政治,也并非如何才能控制核电厂灾变的科学讨论;说到底,还是打算从文化面切入,从我自身涉入的部分开始说起。
  1959年我在横滨诞生,那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十四年,接着就在美军还在街上逛来逛去的时代里长大。在我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小学三年级、经济突飞猛进的1968年,因为老爸调职的缘故搬家到了福岛。那是我与福岛结下缘分的开始,在这之前,那里一个亲戚也没有,是个完完全全找不到任何关联的所在。从那时起,到升上大学的十年左右,一直待在福岛。十八岁来到东京,除了新年回老家之外,完全与福岛断绝了关系。3月11日之前,与福岛的朋友们也是处在完全没有联络的状态,所以认真说起来,根本没有“对福岛的思乡之情”这种东西。
  不过3月11日的地震之后,即使像我这样薄情的人也会有点担心啊。一开始,当然只想到父母,不过就算知道了双亲目前暂时平安,心中的大石也没那么容易就能放下,虽然其他人大致上也安好,音乐界的同行大致上也OK,但大家都想着“为东北做些什么吧,什么都可以”。我身边的这些家伙,平常可都是些完全不会说什么“助人、奉献”的人哪。只擅长音乐、看起来完全没有优点的这些家伙,这次可是每个人都嚷着“快去救人!”,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不只上面说的,这次连核电厂也“砰!”了耶。在福岛住上个十年的人,谁都知道核电厂就在那儿。虽然大家都知道发生地震会很危险,却也没有活在恐惧之中。就像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一样,直到现在,也从来没把它当作一回事,照样过着日常生活。现在,所谓的核电厂已经变成了浩劫。我现在想想,特别是从自来水出现辐射物质的那时起,东京就陷入了一种稀薄的恐慌(panic)里。虽然人们并没有哇哇哇地惊叫着逃难,我自己其实已经开始恐慌了。只是,与水中的辐射物质完全无法比拟的、更夸张的辐射污染,正在那个当下降临福岛。
  一想到这里就真的担心了起来。当然,有一部分是担心双亲,毕竟都是八十岁左右的人,而且都得了癌症,但我也忍不住想到这样的黑色幽默:“给辐射线照一照,说不定反而会恢复健康喔!”(笑)。不过,现在的气氛倒是不太容许我这样子说话的(笑)。我本来想找人帮忙把讲稿整理一下然后上传到网络,但说到这里已经太超过而无法刊登了吧。好的,有点讲偏了,那么我们回到正题。
  
  距东京200公里处。无声的杀戮进行式
  
  我说啊,这世界不是相当有趣吗?这种有趣,就像身处在Monty Python。制作的电影中一样,非常奇异:在如此近身的所在,正进行着杀戮这回事。不过,这是种缓慢的杀戮,慢到完全像是死亡本身的过程:以数十年的时间杀人。也可能数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也死不了吧。以不犯法的方式,缓慢而确实地将土地化为不适人居之处。我想这是种违反人道的行为。
  然而,打开电视看到的,依然是“火力发电会增加排碳量”之类的发言。火力发电排碳是事实没错,但我想,核能发电同样是种有好处也有缺陷的能源政策。只不过,当缺陷会造成人道危机的时候,我认为这种缺陷的严重程度应该要被清楚地说明。在我看来,核电的缺陷在于,那是一种接近于杀人的行为。现实中,以小刀“噗”地将人刺杀,是种容易察觉与理解的事,但如果是一种难以察觉的谋杀,那受害者真的是要倒大楣啦。举这种以刀子刺人的例子,应该不会很难了解吧?用小刀“噗”地刺人,我们都会认为这不是件好事,对于被刺中的人而言,虽然连想想“糟糕了、糟糕了”的时间都没有,只会一下子感到“啊,好痛!”但是我想,刀伤的痛苦将会在生成之后、漫长的时间之流(span)中持续着。
  另外,突然从世居的土地上被赶走或住处被夺走之类的事,也不算少见。虽然就“把人从土地上赶走”这回事而言,有人认为水力发电和核能发电其实没有不同,然而我并不认为水力发电造成的迁村可以和核灾的例子相提并论。水力发电的迁村或许并不人道,但那更倾向于是在彼此同意下形成的结果。不过,这次的情形一点也没有商量的余地,因为这明显是一场违 反人道的灾难进行式。不管你的立场是支持或是反对核能发电,我希望首先能让各位理解这一点:不管怎么看,至少在此刻,福岛发生的是一场非人道的灾难,而我认为非人道的任何事情都不是良善的。此刻,我所说的主题并非“环保低碳”的核能发电到底好不好的问题,各位可以基于各种理由去做出自己的判断。但是,请先记住我所说的这一点。接下来我将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我的发表。
  来说说福岛吧。三月时,我和大家一样,整天挂在网络、开着电视看消息。每个人突然变成了科学家,西弗(sievert)是什么啦,贝克(becquerel)是什么啦,微(micro)是什么啦,正常暴露值的百倍到底是什么等,天天在嘴上讨论着。平日放任而成的知识贫乏在此刻暴露无遗。于是整个三月,一面被正义感和贝克包夹着,一面被相关知识的狂热轰炸着,终究是会让人无法承受的。还有禁止一般人前往福岛的规定。我们被警告说,进入灾区反而会加重救灾的负担:没有专业技术的普通人前进灾区的话,只会添麻烦;而福岛当地没油可加,开车进去可能就出不来了,所以整个三月根本完全无法进入福岛。但情况恶化到了这种程度,已经无法只是单纯地担心,而是忍不住忧惧起死亡的阴影来,即使是一个像我一样没什么思乡之情的人。
  然后,三月底,远藤道郎先生拨了电话给我。道郎先生也出身福岛县,算起来是我高中学长。不过他大我九岁,所以不曾共学过。他曾经待在Stalin乐团,是日本庞克音乐的先驱之一,以极为奔放与挑衅的舞台表演为人所知。他找我,说有事想和我好好聊聊,而我也一直想找道郎先生,于是与他见面,两人都觉得福岛这次真的很惨。其他地区当然也是一团混乱,不过福岛根本是混乱中的混乱,在地震与海啸之外,核能灾变让情况雪上加霜。电厂那边的情况无法控制,连市中心的辐射值也很夸张。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都怀疑,真的能够放言“福岛重新站起来”吗?面对灾后惨况,我们怀疑重建的可能性;挑明了讲,面对现在这种情形,除了提出安慰人心的口号外,完全没有其他的行动。如果对落在小学校园里的辐射物质依然束手无策、如果我们原本身处之地已经变成不适人居的环境,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当其他地方能够走上重建之路的时候,现在的福岛却还没能达到与其他灾区同样的标准啊。
  在与道郎先生那样聊过之后,我想,说什么我都得跑福岛一趟。就好好想想福岛到底需要些什么,然后行动吧!道郎先生也和我有同样看法,他弟弟虽然在二本松的医院工作,但震灾以来连回家探望一天的时间都没有。反正,整体情形是非常糟糕的。不管怎样,我得先回福岛一趟。当然,要先探望父母。我弟弟先我一步挺进福岛,但与我不同,我弟有在爬山与玩拉力赛,懂得些求生技能,可以就地协助救灾,这方面我大概就不行了。所以就在想,比较好的方法应该是等局面稳定一点,汽油开始供售,物资和运补都没问题之后再进去。结果,一拖就到了地震后四周,我才和困在福岛的音乐人、音乐企划等各式各样的人见面。
  
  比任何报道更能传达福岛现实的“詩の碟”
  
  出发前,要从网络上获得来自福岛的一线消息,最便利的方式就是收看当地人的部落格与推特。我追踪(follow)一般人,好比在灾区努力照顾自己孩子的普通妈妈的推特。其中,让我眼睛一亮的是诗人和合亮一先生的推特。一开始他的推特写的还是避难所中的情况,突然间风格一转,化成了诗一般风格的文字。以“诗之砾”为自己的推特命名,他发表了好多诗,而我全都读过了。与其说是读诗的园地,和合先生的推特更像是一窥福岛的窗口。对我来说,他的诗比任何报导更能传达真实。
  以前的我,对诗并不怎么感兴趣,说实在的,我觉得那是枯燥乏味的东西。不过在看到和合先生诗作的当下,我突然觉得那是种必需品,就一篇篇读下去了,尽管我依然不觉得诗是什么有趣的东西。虽然今天以“论文化的责任”为题,但可以暂时把责任丢在一边,毕竟说起来,身为人,还是要靠发声说话才能活下去啊,而发声也是有各种方式的。自言自语也算是一种报导,与朋友交流则属于谈话。不过在这些方式之中,我在河合先生的推特里渐渐发现某种共存于人际间、人们用词的普遍性。
  于是,怀着想与和合先生见上一面的心情,我联络到他。非常开心的是,和合先生竟然知道我这个人。很巧的是,他是小我七岁的同校学弟,说他也知道同校出了个这样的音乐人,多少想找机会认识一下,于是我去找了和合先生,也聊了不少事情。
  
  像是每个人心上不断淌血的感觉
  
  当我终于回到福岛与人见面,随意与人谈话,大家看起来都恢复得蛮好的。然而聊了更多一些之后,我开始觉得这说不定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而已。实际上,我觉得所有的福岛乡亲——或许这么说很失礼——像是每个人心上都破了大洞,不断涌出鲜血。在和其他人交往会面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而在福岛,即使人们没有失去家园也并未因彻离而无处可去,却都给我类似的感觉。之后,我继续与那些人保持联络。然而,不只那当下,就算运补已恢复,生活回到从前的人们还是给我类似的感觉。聊得更多之后,他们会说“家人们因为避难而分散各处啦”或是“没什么人来店里采买啊”之类的话。大约在那个时点,东京的某电视台做了报导,说“福岛现在少见人迹,商店也是大门深锁”,但是我知道,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去日本各地的乡镇看看吧!街上没有行人、商店铁门深锁的情形不只出现在福岛,我想那可不只是辐射的影响呢。不过,因为这样的报导,震后至今仍保持些活力的地方,大概也都被当成是震后新诞生的鬼城了吧?这真是电视的魔术啊!‘
  我在东京住了三十年,虽然生在横滨,而且对福岛来说不过是个住了十年左右的局外人,但在与福岛人聊天中感受最深刻的,是多数人都被一种深刻的被害者感情给折磨着,交谈的共同话题都是以“风评被害”开始。风评被害是真实存在的,农产品因此卖不出去,投宿旅馆也因此被拒,我想福岛的“风评被害”远超过这些例子。其他类型或我没有听过的伤害也—定有吧。当地流传着东京火车站将只对福岛来的旅客佩上标示的谣言,虽然这种谣言在东京完全流传不开,但在福岛的人们,都觉得东京一定有着类似讨论。然后,还有福岛的女孩子嫁不出去的谣言,这不只是个人的想法,郡山市与福岛市的许多人都这么说着。这样的流言像野火一样扩散,超过我所能形容的情况。我想这完全足以象征福岛人的处境,一种不知如何是好、自己被孤立、被世界放弃了的感觉,而这种感觉至今仍继续蔓延。
  
  在无形的辐射中,能保有健全的精神吗?
  
  我真正担心的事其实还在后头。说要在九个月里完全解决福岛核电厂的问题,恐怕只是一种把希望说出来的宣称而已。仅仅把核灾看成大麻烦和难题,大家 并没有更深刻的觉悟。有人对首相“十年、二十年内不适人居”的发言感到惊怒,不过情况的确可能变成那样,特别是核电厂的周边地带。在这样的时刻里,面对现实是件无比恐怖的事,没人知道该怎么做最好。家族们为了避难而分散了,辐射值依然很高,而在Youtube上可以看到随着政府发表的数值再度上升,你我周遭校园里用盖格计数器测量到的数值,也咻地飙高。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可能保持健全的精神呢?每个人都说着“平常心”,不过,怎么可能在完全不正常的环境里说平常心呢!我好几次都差点冲口而出啊!当其他灾区渐渐可以开始讨论“重建”时——这当然很重要啦,有时候的确不团结就没有明天——我强烈感觉福岛完全无法与其他地区相提并论,福岛完全不是那种状况。
  辐射污染之所以麻烦,在于它的无形吧。望着蓝天,会觉得好美、好澄净,如果在夜里,则会望着比东京更美的月亮,连呼吸都觉得空气很甜美——如果加入辐射调味的话应该也不错吧?不过辐射能是连味道也没有的,甚至我们无法掌握在几年之后它残留的强度。有许多关于辐射能的说法,不过要探究到底哪些是正确的说法实在是很困难。看了网络信息就跳出来说“别担心辐射能,那对身体有益”的人也是有的,还真厉害哪,有益身体!?看到这种消息,任谁都会吓一大跳吧!但就像是溺水者会抓住任何漂浮物一样,对顾客说着“这东西可以去除自来水中百分之九十几的辐射喔,一个两万五”,怀抱着溺水者心态的阿婆是一定会掏钱买下的吧。这种状况根本就是黑色喜剧的场景,可是这正是在福岛逐渐现实化的景象。我完全搞不懂为什么会这样。不过,或许是因为这情况本来就很难理解吧。
  去沿海地带看看,大概可以比较容易理解我说的状况。因为这里一切都毁了。但是刚刚说的状况竟然会发生在福岛市与郡山市,真是不可思议。当然,大厦倾斜或是屋瓦掉落什么是有的,但不至于是末日吧。“死于车诺比事件的人,与其说是死于辐射伤害,不如说是死于精神压力”,这是拥核派人士常用于辩护“转个弯”理论。但是我可是赞成这种看法的,因为现在比起辐射直接伤害,更严重的是心里的伤,心理层次的伤害。在这方面,连东京的居民都受了重伤啊。光看到电视播送的影像,知道自来水被辐射污染就会在心里蒙上阴影,那福岛呢?那会是多沉重的伤害呢!我待在福岛的时候,政府刚好宣布了核灾已达到最严重的第七级,紧靠福岛市东边的川俣盯和饭馆村都被指定为撤离区域,任谁心中都只会浮现出紧逼而来的疑问:“福岛真的没问题吗?”而任谁也无法承诺绝对没问题,如同谁也无法决定是否要告诉居民们“状况真的很糟,快逃吧!”
  
  大家都失去了信心。心中满是伤痕
  
  在福岛与和合先生会面的这段期间,我也遇见了许多人。我告诉他们,道郎先生想在福岛办场音乐祭,大家一开始的反应是“啊?音乐祭?”而且道郎先生打算唱些“核能电厂吃屎吧”的歌词,这是脱胎自他过去的歌词“报应什么的吃屎吧”,我跟他们说“怎么样?在音乐祭里唱“核能电厂吃屎吧大家觉得怎么样?”而他们的响应是“我们还是别谈核能电厂吧”。欸,很惊讶吧。你们应该都觉得福岛的人对电厂怀抱着巨大的愤怒吧?当然啊,当然愤怒啊!那是一种愤怒,但却是敢怒不敢言的感觉喔。这种感觉是每个在福岛长大的人都可以理解的,毕竟福岛县内就有各式各样的意见。当然,这样的反应也源于自知福岛人从过去就容许核能发电至今的复杂情绪,然而原因并不只那样。
  根本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以刚刚小刀的例子来说明,假定已经有人被刺伤倒地了,喘着气但还没死,旁边有人说“快送去医院就有救了”,此时,从东京跑来,燃烧着正义感的人突然出现了,喊着“小刀这东西真是太糟糕了,立刻展开反对小刀运动!”我想,这种行动的效果,还是与送医有着微妙的不同,这种行动有点食之无味啊。之所以说它没有效果呢,是因为时机不对,比起反小刀运动,到底该怎么对应受伤倒地的人,才是真正的问题。
  不过,如果只是被刀子刺伤,那么送去医师那里缝合伤口应该就可以了吧。不过这次福岛人——包括东京人在内——都在心里深深地受了伤啊!我觉得,“心”是个有点让我害羞所以—直很少使用的词汇。因为这次事件在心里造成的伤害不同于一般的伤害,我还是觉得就算求助心理医师都不一定有用啊。这次的伤害并不限于个人,而是所有人的心都受了伤,而造成如此大规模伤害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已经丧失了信心。
  我们都丧失了信心,惊慌失措了呢。我想,觉得自己完全派不上用场的人应该很多很多吧。不过冷静下来想想,虽然一直以来就只有这么点力量,但这也是第一次遭遇到如此猛然而来的、让人束手无策的浩劫吧。在平常的日子里,就算去银行开户失败也不会觉得自己没用,但遇到这样的灾难时,之所以让人失志的原因,我想大概是,虽然灾难并不苛求像我们这些平常没什么用的人突然爆发能力,但我们却都被这个所有人都失去能力的景象吓到了吧。我想,急于救助别人虽然是高尚的心情,但正因为如此,才让受灾地以外的人们也都跟着负伤了。
  
  将“福岛”的涵义转变。朝积极正面而去
  
  事实上,从精神受创、财产损害、身体伤害到受了重伤而离开世间的人,灾区什么样的伤员都有。但是这样的事实,因为在福岛市这样的地方比较少见,我想也是有人当作没这回事吧。真的亲眼看见却不愿承认、还转而生气的人,应该也有。到底这也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不过整体而言,所谓福岛市民与郡山市民受的伤,确实与直接受灾的伤有些不同,那是被极度违反人道的处置方式所划下的伤害。至于成因,刚刚说过了,来自于自信的丧失。另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福岛”这个地名的影响。人总是一边对着自身所处的周遭环境怀抱某种荣耀心态一边活下去。于是,“福岛的蔬菜真好吃啊”、“正因为在不同于东京的乡下,空气才如此甜美啊”、“住起来超舒服的啊”,什么样的形容词都可以,然后因而喜欢当地;或是虽然很棒,但还是讨厌当地也都可以。就是因为有着这些情绪,人才能在土地上生活、成长。但是对所有居民都有着意义的“福岛”这个名字,现在已经变得像车诺比一样,不过是发生核灾的不祥地名。而且这个过去在日本以外几乎不为人知的名字,现在几乎已经像品牌形象、商标一样,世界上大概已经是无人不晓了吧。
  像是国外,德国的反核游行里就看得到“No M0re Fukush{ma”的标语。几乎毫无关联的遥远国度,竟然会在牌子上写着“Fukushima”,这等事在福岛出身的我看来,完全不可思议,像是魔术一样。各位只要把自己所居住的地名代入情境里就可以了解了。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发生什么不寻常的事,根本不会一夕爆红啊。不过,福岛可是因为糟糕的处境而大大出名,这样子的出名可说是一点都不值得开心啊。这 样的举世闻名,也成为让人丧失信心的最大原因之一。
  这些是与和合先生谈话时想到的。福岛这个名字,如果已经蒙上阴影,那么她的居民们大概也无法继续前进而难以重拾信心吧。另外,还有一件让我担心的事已经发生了,那就是福岛被全世界舍弃掉的这件事。先前提到过,其他灾区的重建都已经明朗化了,不过对于还未能开始重建的福岛,我依然抱着希望她能重新站起的心情而努力。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福岛就会成了像发生过公害疾病的其他地名一样,透过与地名连结,疾病被视为仅仅在此地出现的特例,然后天下太平;如果还配上充分的救济与补偿的话,就可以完全当作是局限一地的问题来结案了。
  不过这真的只是福岛一地的问题吗?我想并非如此,这甚至不单是日本的问题而已。让我们把车诺比的例子一起考虑进来。我并不打算以反对核能发电的立场来讨论,举出车诺比只是因为,如果我仅仅在这里一直说这不只是福岛的问题,那么再怎么说下去,说服力都是不够。我必须想一个更有效的说法。所以我必须向车诺比核灾的受害者致歉,因为我引用的车诺比,至今依然笼罩着负面的形象,并被拿来作为反核运动的象征。可是,我们并不将车诺比事件当成一个值得学习与效法的对象,因为我们无法从中发掘出正面文化。或许实际上是有的,只是我不知道。若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再次致歉,毕竟我到现在还是相当无知。虽然与核电是两种不同的问题,但是当我们说到广岛,我们会说“No More Hiroshima”,那是个不带有阴暗感的口号呢。“No More Hiroshima”成了和平运动的象征,能够让广岛的人们重新找回光荣。所以我想,“福岛”这个地名,如果可以变成积极、光明的名字,那不是很好吗?毕竟此刻,它是全世界最知名的地点了。
  如果打算这么做的话,就不能只是漂白形象,而必须从本质来改变。如果要从本质着手,问题就在于该如何把“福岛”变成具有积极意味的名字。或许用现在还在轰轰作响的福岛核电厂为例,可以想想用什么方法能让它平息下来。或者,把福岛变成绿色能源特区、对至今仍被批评为发电效率不佳的风力发电与太阳能发电进行改良、从崭新的福岛输出高效率的新技术,大概就能把“福岛”扭转成积极的名字了吧。
  
  文化的责任就是绘制出积极的“FUKUSHIMA”未来蓝图
  
  认真去实践,在现实上当然是很难的,但在刚起步的阶段,我认为将描绘理想与梦的工作交给文化、从文化层面开始努力,应该是不错的方向。而文化当然也有许多不同的范畴,如果可以让受了重伤的人看见在现实中不见踪影的美好梦想,我觉得那样也不错。这么说来,音乐也好,电影也好,如果这些可能是福岛人现在最需要的,那么我们就将它们送去给受到如此重伤的人们。不过长期来看,我们往福岛送去的不能只有娱乐,我想下一阶段就不能只依靠那些能让人把视线从现实中别过去的文化了。说到这个,现在有人提案将福岛划为博奕特区。但是我认为,仅仅挂上博奕特区的设计是无法使“岛”这个名字变得积极向前的。
  我想,将“福岛”转为积极光明的行动在现实上是很艰辛的,然而武士们扔下佩刀,投入明治维新,也不过数十年就让国产的飞机开始量产了。难道我们真的做不到吗?总有一天我会死去,那时候我当然可以说这场灾难与我无关、我无需负责,然而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是都有追求梦想的自由吗?如果失去了这种自由,我想福岛就真正死去了吧。我不会放言“死守福岛!永住福岛!”,因为那里已经因为辐射而变得危险,说着拥有追求梦想的自由的我们,还是体认到那里已经住不下去了的事实。因为尚不存在有效除去放射能的技术,我想必定有某些地方会变得不适人居。但是不至于让整个福岛都不能住人,所以请持续冷静观察,如果情势变得严峻、不适人居的区域扩大,就要自己好好判断了。因为我认为,在这种事情上自欺欺人的文化是很糟糕的。所以仔细看来,我们聊的不只是文化,还必须跨界寻求对科学与政治的理解。不过我也深深地以为,如果想要把[福岛]变成带着积极意味的词汇的话,仅靠着科学与政治是绝对不可能的,那是专属文化的职责。
  
  从福岛向世界送出文化
  
  在震后福岛发出的声音之中,我想首先足以被称为文化的,乃是和合亮一先生的诗。为了震灾后的福岛文化,我想有必要为它们就地营造一个能与世界直接交流的环境。毕竟,现在日本的主流文化是以东京为代表,东京文化在信息流通的资源方面占有压倒性优势。从东京搭乘新干线到东北一特别是福岛正落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不到两个小时,可以说刚好是位于所谓东京文化圈的边界之上。震灾之前,福岛应该也有对东京播送过该地信息,但是我想东京方面应该并不把那当作一回事吧。因为东京人对此一开始就没什么兴趣,福岛人也就渐渐放弃了。
  所以现在重要的是让福岛在发送地方讯息时,能保有一种“即使没有来自东京的回应也无所谓”的心态。最近,从东京发送的网络播音室Ustream的DOMMUNE频道,也在福岛以相同的方式开始发信了。它是以“DOMMUNE FUKUSHIMA!”的名字成立的独立网络直播站,5月8日首播。它与福岛县郡山市的小区性FM电台KOCORadio合作,获得了以Ustream播送的录音室,节目前半段是谈话性节目,后半段则是DJ主持的音乐节目。谈话节目的来宾来自福岛、东京、宫城各地。首集由我代表东京上节目,福岛代表则是和合先生,接下来还有仙台影像艺术中心的小川先生,因避难离开南相马灾区的橡皮擦雕刻艺术家也将在谈话中登场。DOMMUNE的宇川直弘先生也答应从东京前去助讲。节目后半还有我的独奏、七尾旅人的独奏、原神玲的表演等等。依照计划,这个从福岛发声的节目,将在隔周的周日播送。
  在节目中我也将宣布我打算进行的这个计划。最重要的是,这是个从福岛发声的计划,故也蕴含了福岛并不孤单的意味。虽然这个播送计划目前以日语为主,目标是让国内观众收到福岛的消息,但是有朝一日,也计划能让海外的人知道。到那时候,会有多国语言的翻译版本与文字讯息,而在那之前的第一步就是先让福岛的声音能够传出去。
  接下来,我打算在八月盂兰盆节时,举办一场户外的大型音乐祭。当然,要在辐射已经没问题的前提之下。除了户外活动,也会有各式各样室内性质的活动,而且我们已经找到了三十名左右的志工。他们彼此先前不认识,来自不同的行业,也并不是每个人过去都与福岛有着关连。这么说好了,只是一群拥有各式技能、想着“要玩得更象样一点!”而跳出来集结在一起的业余军团吧。这个计划的最大目的之一,还是希望带领人们思考福岛的现状以及未来如何前进的问题,而不只是玩音乐或是欢乐而已。当然,在伤口尚未愈合时,可以暂时忘却现实的娱乐是必要的,苦与乐 是可以并存的嘛。要是现在就与过于严酷的现实正面硬拼的话,可是会早早死掉喔。我们要留到最后,直到可以正面大步走向核能发电厂的那一刻为止啊。
  真正想讲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将福岛这个名字的意义变得正向积极。这不是在字面上玩游戏,是一种本质的改变。为什么这种改变如此重要?我脑海中的美好文化不只是福岛的专利,毕竟美好的文化在这世上已经太多了。伦敦、东京、大阪、京都,美好的文化多到足以堆积成山。但只是这样还不够,不足以让我们从本质上面对当前的问题。如果能够成功绘出福岛未来蓝图的话,我想那时的福岛一定和现在全面溃败的模样完全不同。到那时候,我们会用什么角度看待现实呢?如同我一开始所说的,我认为这是文化的责任。如果再加上政治与科学的话应该会是最佳的组合。不过说起来,至今依然没有科学方法可以成功阻止辐射泄漏,总该要有个谁来把它关掉不是吗?我很惭愧于我的无知,但是我知道,即使是完好无缺的核电厂,要让它完全停止运转也要花上好几十年的时间。
  
  此刻。真正的“轻率”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的现场音乐表演可说是非常地任性、不负责任地说着“美感就在声音的随意流动中”,“叽——哔——”地任意而为,说起来我们是可以在制造噪音的时候就把开关切掉。不过到了现在,听到了“哔一一”的时候就只会让机器一直叫下去,感觉自己也像是无法断电的回授机器(feedback machine)一样。于是我们在想,到底能不能够做出那样的机器呢?就取名叫“核电厂一号”吧,这可是关不掉的唷。不断放出超猛的噪音,像是“啪”地一打开开关就会连续叫上两万年,“轰隆”地把电源拔掉就会大爆炸那样。“核电厂一号”做为最强的噪音机器,大概可以宰制整个噪音音乐界吧。不过非常遗憾,我们并没有制作的技术。说到这里,大概会有人觉得“真糟糕啊,竟然说出这种话来”。所以我失言了?
  那么我想在这里讨论一下失言这回事,而且不打算征求各位的同意(笑)。我去看过了福岛的现状,但是我还是想说些像这样超轻率的话。因为轻率的举动或意见,在社会上举目皆然。当如此非人道的事就发生在眼前,竟然没有人跳出来指责它的不人道,电视上还能轻松地讨论着核能发电的未来咧!什么“核电也有优点啊”、“成本比较低廉啊”,如果把核灾赔偿也考虑进去的话还真是便宜呢。说到赔偿金问题,东浩纪先生投稿朝日新闻,刊在2011年4月26日周二早报文化版的文章《半径20公里撤离圈的思考》,在场有人读过这篇文章吗?他进入核灾的避难疏散圈采访,他看到小学生来不及带走的书包到现在还遗留在小学的校园里,就放在座位上。核能发电的成本想必没有把这些不得不急忙撤离、连书包都没能带走的小朋友计算在内,我是真的这么认为。说不定也没把失去家园的重建费用给加进去,也没有算入平抚刻在小朋友内心的伤痕成本。再说到我们,或许会被嘲笑是胆小鬼吧,但是听说自来水也有辐射的时候,谁会没有一点点的恐惧?我那时候真的觉得完蛋了呢!这些全都没算入发电成本里喔。如此计算成本的方式,还说什么这些只是特殊状况下的个案,这个社会真是有够轻率的啊。
  又在同一个话题上兜圈子了,不过再次回到面对现实这件事情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眼前这些现象?至少我个人是无法理解的。对这些不人道的、像是诡异荒谬的黑色喜剧现象,我现在完全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子。虽然如此,不对这些现象表示些什么意见的话,我们永远无法前进。所以我在这里轻率地发言,希望也算是一种反制这些现象的、最单纯的种子吧,就像制作“核电厂一号”的心态。不过,如此直接的讽刺效果恐怕不会持续太久,因此更重要的是找到那个更深刻的东西,虽然我真的、真的还是不知道这种更深刻的东西是什么。不过,我直觉认为,关键在于文化。并不是叫所有玩艺术的都往福岛挤过去、都从福岛的土地取材喔,我并没有那样说。但是,像是和合亮一先生那样从土地深处源源不绝涌现出来的诗,我们要是失去那样的东西,大概也会跟着失去面对现实的能力吧。
  与和合先生见面时,他说了句饶富深意的话:“我愿就此崩毁”,大概可以解读成“死掉也没差”吧。但是如果从比较狭隘的角度诠释,看成是自己身为一个诗人的志业也是可以的。我会把它解释成一种已经不在意作品是如何被诠释的心情,怎样都好。我想和合先生这样的心情是很明显的,像是我以前总觉得,现代诗这种东西本来就是随人写、随人解,但现在我的想法已经不同了,我现在认真思考的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思考的同时,我也想着我能藉由音乐来传递出的讯息到底是什么,毕竟,我终究是个音乐人。
  
  背负着无声的杀戮责任而活着?追寻通往未来的梦想而活着?
  
  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以至于我最近只能疲于奔命地过着生活。不过,与人交谈却能让我有机会好好整理我的想法。于是,不管是今天这种场合,还是与和合先生对谈,或是在福岛市街上的拉面店和婆婆妈妈们聊天,都能让我看得更清楚。因为如此,和必须在140字内把事情交代完毕的推特比起来,我认为面对面的交谈显然是更好的。想象一下,对议题的辩论可能会有赞成与反对两方嘛,赞成的人说服反对的人,或是反对的人说服赞成的人,但是面对面的谈话有点不太一样,不仅是词汇的运用,还有眼神与肢体动作、表情等等全面表现,透过这些方式让彼此能够接收到对方想要表达的,这就是文化。理解是从这些细微之处开始的。
  因为如此,在东京、福岛、水户间奔波,甚至还跑到京都去,在各地移动间也遇见了许多人,这对我的心理健康有着莫大的好处,虽然聊的都是些不重要的事情。也因为如此,读着推特上头的小事时总让我感到放松。各位听过Tabata(田炠满)这个人吗?担任吉他手的他,早期待在Boredoms,现在和KK Null一起待在ZeniGeva乐队。Tabata先生的推特超棒的喔,充满正义感地记录着关于核灾的感想,不过最近也冷静下来,开始写些无关紧要的事了。读着他记录的小事情,我总是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呢。人啊,还是不能只在高贵的事情上头拼命,那样会活不下去的。大多数的交谈时间里,本来就是聊天,甚至根本就是些无聊的垃圾话来来回回而已,但是这些垃圾话其实是很重要的。不过说起来,我深深觉得当面对话实在是很棒的一件事。从四月算起的这一个月,大概是我人生中与人当面聊天最多的一段时间了。或许正是这种有点焦虑的心理让人变得更多话。遇到的人也很多话,在福岛常常遇到一直讲、一直讲让我听上三十分钟的人,而且不只福岛,大多数人好像都有说不完的话。我想这种很想说话的心情,也一定伴随着希望有人听听我想说什么的心情吧。今天来到会场的各位,应该也有很多人有类似的心情才对,或许也有人抱着“我想知道大友最近在想些什么”的想法而来。
  最后请容忍我再重复一次:我们如何面对现在福岛遭逢的状况,决定了我们如何面对未来向前行。我们的未来与这次事件紧紧相系。而能够提供这个问题解答的,我想正是亲身遭遇这次事件的福岛人,以及造成与容许这次事件发生的我们。未来“福岛”这个名字是否能拥有积极的涵义、是否能成为通向崭新未来的地名而被人们流传下去,这些可能性与我们的未来紧紧连结。这些话,一点也不夸张。现在我们如何诠释严酷的现实,决定了我们如何走向未来,而那就是文化的责任。今天非常谢谢大家。
其他文献
摘 要: 唐代传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第一座高峰,它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开始成熟,在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将魏晋六朝“粗陈梗概”的杂传索记,发展成为篇幅较长的具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委婉曲折故事情节和相当完整的艺术结构的作品。其中的悲剧作品(指那些婚变的)更能从某一方面深刻地反映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使人能从婚变这个角度管窥唐代社会风貌。本文拟以《霍小玉传》和《莺莺传》为代表来分析
期刊
十一大原则:    1 当代媒体呈现为一种以“例外的逻辑”不断地发展的口吃的(stammering)潮流。  2 “旧的”大众传媒例如电影和电视,它们是已经死亡但又未死亡的。  3 精神分裂症指向一种诊疗的和批判的视听(a/v,即acoustic/visual)文化症候。  4 谵妄(delirium)是社会政治性的和世界历史性的。  5 电影的领域已然是一种精神分裂分析的概念,这种形势在当代视听
期刊
本文由《艺术如何作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art)中有关提诺·塞格尔的章节内容改编而成(该书由JRPRingier出版社出版,2010)  谈及20世纪60年代艺术作品传统涵义的颠覆和消解所引起的争论时,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在一次私人谈话中告诉塞斯·西格尔劳伯(Seth Siegelaub),“我认为对象的问题是所有需要面对的问题中最有意思的一个,但我们
期刊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9-0001-03  [收稿日期]2021-02-17  [作者简介]红 雨,女,吉林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资深主持人;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长春 130000)  2000年,千禧年。人们完全有理由欣喜,站在新纪元的桥头回望过往,对明天寄予更多的憧憬和期待,给自己更多的祝福和期许。  2000年,王
期刊
1、今日的艺术经验与历史学性质的艺术研究  2、今日艺术中的艺术史:告别与相遇    1、今日的艺术经验与历史学性质的艺术研究    人们关于艺术终结与艺术史终结的谈论已经足够多,虽然说这两大议题的提倡者并非相同的人,而且它们也并不处于同一种关系域中。“艺术的终结”常常被用作呼唤新艺术诞生的标语,而认为“艺术史的终结”已然到来的人则怀想着一个全新历史的当下意义和目标。在过去的时代中,两大议题很少被
期刊
卢迎华(Carol Yinghua Lu):你会怎样来描述你在此次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方式呢?就你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哪些方式起作用了。哪些没有呢?  比奇·库莱格(Bice Curiger):我不是那种先选择一个社会学的、哲学的或者历史的观点或者理论,然后用艺术作品作为它的“插图”的一类策展人。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以一个可以立即将你推到艺术面前的主题作为开始。ILLUMinations这个主题涉及
期刊
白色帷幕之后——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立陶宛国家馆  “白色帷幕之后”是Darius Miksys为54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立陶宛国家馆所完成的创作。这里呈现的不仅是一个在象征意义上由现代国家所策划的展览,更是由其转化而来的一场真正的展览和一份国家档案。“白色帷幕之后”仿佛是一面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的公众之镜,它是最近二十年来(1992-2000)在立陶宛共和国文化部资助下创作的艺术作品之大成。  立陶
期刊
[摘 要]德国古典主义时期文学家席勒的代表诗作《欢乐颂》,是德语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同属古典主义时期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即通常所称的合唱乐章,在全球同样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贝多芬开创性地在交响曲中加入了合唱,而其唱词正是选自席勒的《欢乐颂》,全曲表达出一种平等博爱、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本文的研究,旨在从文学和音乐的融合视角,去探究《欢乐颂》及其合唱乐章,力求彰显文学与音
期刊
[摘 要]  新时代中国原创歌剧呈现出繁荣景象。本文就“中国原创歌剧”[1]这一概念,论述梳理我国歌剧创作的经验与得失;探讨“中国民族歌剧”的丰硕成果与发展方向;思索中国歌剧艺术得以大繁荣大发展的应循之径。  [关键词]中国当代;原创歌剧;歌剧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9-0004-05  [收稿日期]2021-01-13  [
期刊
“民主。欢迎归来!”——2008年11月6日  《海狸》(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报)关于奥巴马当选的头条标题    作为空洞能指的民主    时至今日,民主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了空前的声望;然而,同样史无前例的是,民主也变得概念随意、内涵空洞。或许,民主现在的人气,恰恰依赖于其意义与实践的开放性、甚至空虚性(如同巴拉克·奥巴马)。这是一个空洞的能指,任何人都可以向它投射自己的梦想与愿望。作为现代民主的异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