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抗倭厥功至伟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jixie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洪武十七年(1384)正月,过年的喜气还未散去,皇帝朱元璋坐上龙椅时还面带喜色,可接了第一份奏章之后立时浓眉紧锁,甚至脸露怒色。这份奏章说:“大批倭寇侵犯浙东,焚烧民居,抢劫财物,还将婴儿挑在长矛上,将孕妇肚皮剖开……”朱元璋愤怒得胡子都颤动起来,但很快就沉静下来,说:“海疆需要宁静,派谁领兵去抵御倭寇的侵犯呢?”众大臣面面相觑,一时默然无语。谁都知道,开国名将徐达、常遇春等皆已去世。朱元璋这时想起身材魁伟的汤和。汤和虽已年届花甲,并已准许他告老还乡,但为了保境安民,还是请这个常胜将军再度出山吧。于是朱元璋下旨传汤和。
  汤和很快来到皇城,朱元璋立即召见他。朱元璋对这位在明朝统一全国中功勋卓著的战将寄于厚望,说:“你已到了迟暮之年,我本已决定在中都营造府第让你安度晚年,可目前倭寇侵扰,海疆告急,还得请你勉力为我去走一趟吧。”汤和深明大义,立即浓眉扬起,斩钉截铁地说:“倭寇猖獗,必须抵御,坚决打击,我愿意奉命抗倭!”朱元璋释然于怀,说:“好!你有什么要求但说无妨。”汤和胸有成竹地说:“方鸣谦原在东南沿海,对那里的民情和地理十分熟悉,我要他随行,做我的助手!”朱元璋立即答应了。
  汤和回到府中,随即唤来方鸣谦。方鸣谦原是割据东南沿海一带的方国珍的侄儿和义子,汤和领兵南下平定方国珍之后,将方鸣谦收为部下,后来还将女儿嫁给他。汤和随即告知方鸣谦,皇帝已同意方鸣谦随同巡视东南海疆,方鸣谦提出组建地方武装抵御倭寇的建议。汤和考虑到东南海疆辽阔,而倭寇又神出鬼没,如果光靠明朝的军队确有捉襟见肘之感,组织地方武装与明朝军队联手抗倭,确实可行,便将这一建议上奏朱元璋,很快得到了批准。
  汤和是个刚毅沉着、爽直质朴、勇敢善断的人,立即带领方鸣谦一行,风雨兼程出发了。
  数天之后,汤和一行来到山东荣成的“天尽头”。“天尽头”是与陆地相连并伸入海中的一个尖峭的礁石。当年秦始皇东巡到此,眺望茫茫烟波,以为长天到此已是尽头,还叫李斯刻石以记,于是这里就有“天之尽头”之称。可是,汤和站在天尽头的巨石前面,心里感觉与秦始皇截然不同。汤和那双开始老花的眼睛依然犀利,眺望着海天相接的远方。他想到大海那边还有个叫日本的岛国,从岛国里流窜出一批蟊贼,追波逐浪窜犯大明江山,无恶不作,真是可恨。他捋了一下被海风吹乱的花白胡子,问站在身旁的方鸣谦:“倭寇,我以前偶有听说,现在成为大明的一大祸患,你说这批害人精是怎么冒出来的?”方鸣谦驻守在浙江东南沿海,对倭寇多有了解,回答说:“日本国内混战中失败的武士变成了海盗,得到封建主和寺院大地主的支持,窜犯我国沿海,进行劫掠和走私,有的还与我国的海匪和土豪勾结在一起,成为无恶不作的害人精。”汤和点了一下头,双眼射出冷竣的光芒,坚定地说:“对于这些祸国殃民的傢伙,只有抵御、驱赶、消灭!”方鸣谦轻声问:“你一定有抵御倭寇的良策了吧!”汤和胸有成竹地说:“在沿海筑城,组建军队,筑起一道海防长城。”
  按照汤和的抗倭规划,他们沿着海岸线南下,一路了解敌情和民情,研究地貌和海况,选择筑城处所,设计城内构造,又对海防军队的组建和任务作了探讨。
  汤和以军事家的眼光,选地筑城,光在浙江境内就筑了观海卫、海门卫、金乡卫、宁村所等59座卫、所要塞。就以宁村所来说,不能不佩服汤和“度地”的战略眼光。瓯江从凤阳山迤逦流来,逐渐壮阔,滚滚滔滔汇入东海。在江海交汇处的平地上,横着一座座草舍、瓦房,这就是宁村。站在海岸边的汤和眼光一扫,就掂量出宁村所在的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在宁村建所,驻军防守,既可控制瓯江流域免遭倭寇侵扰,又可与苍南的金乡卫互相呼应,确保东瓯的安宁。宁村,应该成为宁静、安静之村。汤和所筑的城不同于长城,是完整的防守反击基地。四周是高高的城墙、城垛,四座城门都有瓮城,城外环绕护城河,且有水门与护城河贯通。城内建有驻兵的营房、演武厅、教坊,可演练,可防守,又可出击。宁村所又管辖沙沟、沙村、长沙三寨,战略上互为犄角。对城的设计和建筑,显示出汤和保卫海疆的坚定决心和深远谋略。
  建城并非易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筑城墙的巨石需要量甚大,只得向民间征集。家里的阶石、石磨等都被搬去筑城墙,有的老百姓就会有意见。方鸣谦将部分老百姓的怨言秉告汤和。汤和眼望着空中排成人字的大雁,神色严肃,一字一顿地回答:“吾闻成远算者不近量,任大事者不细谨。若以国之无备,及于戈铤,蔓草生灶下,虫豸生井臼,安所得碓硙乎?”方鸣谦一听,深深地佩服汤和的远见卓识,并将这话让士兵传达给老百姓。老百姓逐渐明白了道理,之后抗倭斗争的事实也证实了汤和的至理名言。直至现在,汤和的名言还贴在宁村村委会的办公楼里。宁村至今还有汤和筑城留下的护城河、上马石、古井、古碑等遗迹可寻。
  为了组建抗倭军队,汤和下令“民户四丁以上者以一为戌卒”,将地方武装,明朝驻军和汤和率领的抗倭部队联成一个整体。有倭寇来犯,就以所筑的城为基地,正规军与地方部队联合作战,奋勇抗击、追歼;平时一边训练一边耕作,做到自给自足。由于汤和带来的军队来自四面八方,各有不同的姓氏,这些士兵以后就在宁村繁衍生息,至今宁村人的姓氏就有百个之多,宁村也有百姓村之称。
  汤和在宁村建所之后,有过打击倭寇的壮烈战事。嘉靖三十五年九月,田里的庄稼散发出成熟的气息,地头的果树挂着累累果实,老百姓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之中。忽然,在一个阴霾的黎明,数千倭寇趁着黑暗的掩护像一群蝗虫从海上飞来,冲上了蒲州的海岸线,占领了猝不及防的龙湾一带的村子,杀人、放火、抢劫,顿时火光冲天,惨叫声不止。守卫在宁村所的军民立即奋起抵抗,据城奋战,箭矢像雨点一般射向黑压压的倭寇。倭寇仗着人多势众,不断地向宁村城攻击,而守城军民却射完了箭,无奈之下想出绝招,将盛着粪便的坛坛罐罐烧得发烫,然后扔向企图登城的倭寇。倭寇遭此辟头盖脸的“臭弹”攻击,浑身又臭又脏又烫,只得抱头鼠窜逃下海去。在这次战斗中献身的抗倭勇士,至今还长眠在宁村的烈士陵园里,大墓四周雕刻着表现当年抗倭战场的画图,使人无限思念。
  《明史·汤和传》中说:“嘉靖间,东南苦倭寇,和所筑沿海城戌,皆坚致,久且不圮,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可见,汤和为抗倭所筑之城,直到160余年之后戚继光抗倭还起到不凡的作用。
  汤和,不愧为抗倭先驱者,一位浩气凛然的民族英雄!
其他文献
田野欢歌 沈建强 摄 A Pastoral(by Shen Jianqiang)  作者敏锐地把镜头对准工余闲暇的滩头捕鱼。画面中男青年手抓一尾鲜鱼,左躲右突于小嫂大婶们的包围圈中,那翻起的泥浆、撩起的水花和欢娱的场面是那样的真切鲜活,耳边似乎还传来银铃般的笑声。感谢作者,为我们捕捉到如此欢乐的生活场景。      春雾浓浓 邬敬善 摄 Spring Fog(by Wu Jingshan)  高高
期刊
来自浙江省天台县的姚沁,1995年10月参加了美国国际小姐选美大赛,从全世界130个国家、162名佳丽中脱颖而出,戴上国际小姐的“皇冠”,并获最上镜头小姐称号。1998年,姚沁被邀请到北京,《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她是“和平大使”。如今出任美国法兰克林国际金融财团唯一亚裔执行董事。姚沁因其金融界的知名度及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气质,赢得中美政商界高层“广大人脉”,也颇得老小布什和克林顿等前总统的赏识,获
期刊
秋天,杭州的空气中洋溢着温暖和舒适,地处钱塘江畔的杭州杨绫子学校礼堂一片欢声笑语,就在宽敞而简单的舞台上,享誉全球的加拿大温哥华交响乐团正在举行一场心灵的演出,台下听众是一群活泼无羁的智障儿童。在音符的跳动中,让人体会到海顿的话:“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    教育和生活世界的音乐    加拿大温哥华交响乐团成立于1919年,是加拿大第三大交响乐团,其表演主
期刊
她这么优雅地在我面前一坐,言谈举止亲切随意,落落大方,仿佛是老友聚会似的。黑色缎面的中式上装,而袖口所镶的金黄红蓝四色大花宽边和紫色的指甲、硕大的紫晶戒子,张扬着她作为舞者的风韵气质。眉宇间的秀爽之气,顾盼有情的眼神,敏锐犀利的言词,直言无讳的观点……我面前的她,是真实、亲切的,甚至是唯美的、诗意的。这是此次我在沪上与她面对面访谈时的感觉。  金星是东北人,出身军人家庭,自幼酷爱舞蹈,曾是沈阳军区
期刊
2008年秋,台湾省最高的农业学术团体“中华农学会”将今年的“谢和寿研究奖”颁给了台湾农科院校内茶业学的潜心研究者。这一项事业奖金,从1982年设立至今,已有整整26个春秋了,已有近百位在茶业学上有抱负而家境清寒的研究者得到过这项基金的资助。“谢和寿研究奖”的基金,来源于世界著名茶叶专家谢和寿先生的毕生遗款以及他生前好友的慷慨捐赠,这是中华农学会自1917年创立以来所设立的唯一一项专业性研究基会。
期刊
西泠印社资深社员、印坛宿将郁重今倾数十年心血精心编注的《历代印谱序跋汇编》,已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为“天下第一名社”献上一份厚礼。  这部约40万字的“汇编”,以西泠印社社藏印谱500余部为基础,精选其中最重要的142部,从明代《顾氏集古印谱》开始,至近代吴昌硕《若铁印选》止,广收名谱的序跋题记,并加详细注释,具有印学理论典籍方面的学术价值。  古代印谱中的序跋,涉及有关印学、文史、艺术等方面的
期刊
在丽水莲都区,有一位痴迷于花鸟虫鱼的剪纸人,她就是退休教师王浣清。凭着一把剪刀,一罐浆糊,她在传统的剪纸基础上,推陈出新,剪出了一个精彩缤纷的世界。中国美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刘频华在看了她的作品之后大加赞叹,认为老人的作品有别于传统剪纸作品,独具特色,应该叫“剪贴画”。    远看似国画 近看是剪纸    走进园丁新村王老师的家,相见时让我大吃一惊,她虽然已是满头银发,然而给人的印象却是
期刊
甘南藏区是中国众多藏区中的一块独特的地方。那里有大草原,有美丽的雪山,有黄河第一湾,还有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学府拉卜楞寺,以及存在于各地的独特民俗风情。流行于甘南各地的插箭节,就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人文地理风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    插箭风俗源远流长    甘南的插箭节是很古老的节日,每年一次,大致在五六月间。  传说,甘南一带最早的原始部落间经常争战不休,本部落出征作战的人,为了不在陌生的地方返回
期刊
我国西部百姓把那些最美丽、最芬芳的花儿,统称为“格桑花”,它被藏族乡亲视为爱与吉祥的象征。有个爱心志愿者组织叫格桑花助学协会,她以格桑花西部助学网为平台,经过3年多的运作已筹集捐助资金达1000多万元,使数万名贫困学生受到资助,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公益慈善品牌。而她的创始人却是一名极其普通的女性,追寻她的生命足迹不难发现,这是一部大爱无疆、催人泪下的生命宣言。    格桑花凋零撼心魄    今年39岁
期刊
2008年4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2008年度考古发掘任务,  并与包括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内的17家项目承担单位正式签订工作协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输水线路从荆楚文化遗存富集的丹江口库区向北穿越夏商文化鼎盛的中原沃土、燕赵文化繁荣丰茂的京畿大地。这是一个穿越中华文明腹地的浩大工程,是继三峡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考古会战。宁波考古工作队所在的丹江工地是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