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楚文明的历史记忆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dongjia1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4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2008年度考古发掘任务,
  并与包括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内的17家项目承担单位正式签订工作协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输水线路从荆楚文化遗存富集的丹江口库区向北穿越夏商文化鼎盛的中原沃土、燕赵文化繁荣丰茂的京畿大地。这是一个穿越中华文明腹地的浩大工程,是继三峡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考古会战。宁波考古工作队所在的丹江工地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文化融合的过渡地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是研究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镇”。至2005年12月,丹江库区确定实施保护的文物点共159处,其中地下文物点137处,考古发掘工作量33.3万平方米。
  2008年9月2日,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水北调考古工作队正式从宁波出发,前往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龙口村,参与南水北调全国性工程考古大会战。这是宁波考古工作者第一次走出浙江,现身国家级考古工程发掘现场。
  
  找不到宝 夜不能寐
  
  一栋裸露着水泥墙面的两层小楼,孤零零地立在湖北省丹江市习家店镇龙口村的山坡上。前面几十米处,就是飘着一层薄雾的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起点。这栋房子,就是宁波市考古工作队在龙口村的大本营。
  2008年12月12日上午,我们一行驱车从丹江口到达这里,花了两个半小时。如果从武汉出发,则驱车大概需要7个半小时左右,而走水路就说不准了。
  这真是一个荒凉的所在。一路上,风景越来越好,路却越来越窄,路况也越来越差——先是人烟稠密之地的二级公路,再就是乡间一般的水泥路,最后就是崇山峻岭之间,建在山脊上的一条盘山公路。车行其上,尽管风景这边独好,却几乎不敢往窗外看,因为实在太陡了。而路边的人烟也随着车子的前行而日渐稀少,到最后,长长的公路上,除了偶尔有几辆装满当地特产橘子的三轮车擦肩而过外,就只有我们一行两辆车了。
  “我第一次来的时候,真是越走越心凉。回到宁波,一想到要在这里工作好几个月,我连着18天没说话。”李永宁告诉笔者。在9月2日正式进驻之前,他曾经来龙口村考察过一次。2007年才从甘肃调到宁波的他曾经在新疆和中蒙边界做过考古发掘工作,也算个老“考古”了,但这次却是他有生以来最艰苦的一次野外考古工作。
  刚来的时候,条件的艰苦让他感到心烦,但更多的时候他是在发愁,“我担心宁波考古好不容易争取到一次走出浙江的机会,结果却两手空空地回去”。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从2006年开始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会战,在他们之前,已经有数支考古队因为没有发现有发掘价值的墓葬而被迫打道回府。
  前20多天,这样的命运似乎很有可能降临到宁波考古工作队身上。按照合同,他们的勘探面积是龙口村周围1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地。在上世纪50年代丹江大坝蓄水前,现在的龙口村是均县古城所在。刚开始几天,李永宁和队员们不停地挨家挨户找线索。有点头绪后,立马钻进因为封山育林而草木茂密的山坡上勘测,但1万多平方米勘测下来,一无所获。“那时,我天天发愁,压力大得睡不着觉。”
  
  
  天道酬勤 硕果累累
  
  艰苦,仿佛就是野外考古工作的代名词。而在龙口村,这份艰苦体现得特别实在。龙口村远离乡镇,吃不上鲜菜,有时候只得挖野菜度日。那次,他们好不容易从当地一个老农民那里买了两个大冬瓜过来,整整吃了10天。
  而在刚到的时候,比吃菜难更难受的是当地肆虐的各种小虫子。“晚上根本没法睡个安生觉。”
  每到晚上一开灯,屋外就扑进来大量的飞蛾、蚊子和瓢虫等昆虫。睡觉时,人在床上翻个身,早晨醒来就会发现身下压死了黑压压一层昆虫。考古队员点蚊香,插上电子蚊香都不管用,每个人胳膊、腿上都被叮咬得疙瘩成堆。
  由于交通不便,生了病也是一件头疼的事情。队里技术员老朱上次得急性肠炎就被好好折腾了一回。让队员觉得不便的,还有洗澡问题。许超告诉笔者,他4个多月来,也就洗了5次澡,“不是不想洗,而是没条件洗”。尽管“大本营”是村里最好的房子了,又靠着这么好的水库,“不过队里有纪律,不准我们到水库里洗澡的”。
  
  即使在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宁波考古队员们还是牢记自己的使命和任务。他们在艰难困苦中不懈地勘察探寻,努力勤奋地工作着。
  好在机会垂青勤奋的人。到最后,他们不仅自己吃了个“饱”,还把地盘让给了同样为找不到合适的发掘墓葬而发愁的成都市考古研究所和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一个村有三支考古队已经算难得了,更难得的是,这两支考古队的领队还都是我的同班同学呢!”李永宁笑着说道。
  发掘的地方选定了,就在万家沟,但李永宁很快又愁上了。龙口村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道路崎岖,不通汽车,由于当地村民对墓葬发掘持有的传统观念,加之此处地广人稀,又正逢柑橘采摘农忙时节,考古队很长一段时间请不到民工。“那几天,我又愁得天天蹲在水库边想解决的办法。”
  李永宁和队员尝试从郧县、河南甚至陕西、甘肃等外地邀请工人。不过,他最终采用做思想工作的方式,跑到村民家中,用拉家常、谈心等方式获得当地村民的理解,通过多次工作,终于聘请到了足够的人手。
  在“大本营”对面,隔着一道湾就是考古发掘现场。尽管目测距离不过四五百米,但沿着一条被宁波考古队员踩出来的小路,穿过橘林绕弯走过去,却需要15分钟时间。考古现场,探方整齐地将面水的坡地分隔成一格一格的漂亮长方形,裸露的红色土壤已经龟裂。四周用彩旗带拉着,两条红色横幅非常醒目,一条是“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水北调考古工作队龙口墓葬群发掘现场”,一条是“欢迎各级领导、专家莅临现场指导”。
  “来参观的领导和专家实在太多了,所以我们干脆就一直挂着,不取下来了。”陪同的许超站在红色的土地上自豪地告诉笔者,“我们在参加这次南水北调考古大会战的17支考古队里的表现,绝对上乘!”
  在考古工地29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内,有不少比较深的坑,“那就是墓葬,我们共发现了43处,其中战国墓葬21座、汉代墓葬5座、宋代砖室墓2座、清代墓葬13座、近现代墓葬2座;灰坑3座;近现代扰沟9条。”李永宁如数家珍地向笔者介绍道。初步统计共发掘出各个历史时期文物150余件,包括有青铜器、铅器、陶器、铁器、石器等,时代纵跨战国至明清,尤其是战国墓葬中出土的陶器组合,对于研究整个鄂西北地区的楚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外,本次发掘的5座汉墓还提供了丹江地区汉代早期墓葬研究新的资料。专家们认为,宁波考古队“进场到位,管理规范,发掘质量较高,资料完善”。
  
  现在,考古队的技术人员正在紧张地对挖出来的宝贝进行修复和登记备案。在这栋算是龙口村最好的房子的楼前一片面积在40平方米左右的水泥平地上,一堆一堆地摆满了这次考古发掘的碎陶瓷片。而在楼左侧一间防盗门关着的小屋里,则是考古队存放器物的库房。“好东西不少呢!”队员许卫红笑着告诉记者,“我们在几座战国墓葬里找到了不少随葬品。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日用陶器,鬲、盂、罐;一是陶礼器,鼎、敦、壶、豆、盘、匜等。陶器的整体风格虽然属于典型楚文化系列,但有些器物具有当地特色,比如浅盘斜直腹细柄豆、双耳罐等,而出土的浅盘斜弧腹细柄豆则为典型的楚式器物。某些器物也具有中原文化的风格。这与丹江地区地处两种文化交融地带有关,个别墓葬中随葬的青铜武器则表明了墓主生前的地位。她推测,墓地拥有类似周礼所言的墓地管理制度,从综合随葬品以及棺椁使用情况看,墓主的身份多数属于“士”一级。
  “宁波考古人首次‘出征’,可谓大有收获。”已经4次来到考古工地慰问的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结华兴奋地说道。
其他文献
“君不见,安溪金桂铁观音,齿颊留香味悠悠……外洋环流家乡水,且看闽南奇茗具奇功。”这是茶学名家、安徽农业大学王泽农教授赞美“安溪铁观音”的诗句。    铁色皱皮入诗韵    铁观音是采用铁观音良种芽叶制成的乌龙茶,因此铁观音既是茶树品种名,也是茶名。铁观音的原产地在福建省安溪县。据安溪《清水岩志》记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安溪唐代已产
期刊
田野欢歌 沈建强 摄 A Pastoral(by Shen Jianqiang)  作者敏锐地把镜头对准工余闲暇的滩头捕鱼。画面中男青年手抓一尾鲜鱼,左躲右突于小嫂大婶们的包围圈中,那翻起的泥浆、撩起的水花和欢娱的场面是那样的真切鲜活,耳边似乎还传来银铃般的笑声。感谢作者,为我们捕捉到如此欢乐的生活场景。      春雾浓浓 邬敬善 摄 Spring Fog(by Wu Jingshan)  高高
期刊
来自浙江省天台县的姚沁,1995年10月参加了美国国际小姐选美大赛,从全世界130个国家、162名佳丽中脱颖而出,戴上国际小姐的“皇冠”,并获最上镜头小姐称号。1998年,姚沁被邀请到北京,《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她是“和平大使”。如今出任美国法兰克林国际金融财团唯一亚裔执行董事。姚沁因其金融界的知名度及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气质,赢得中美政商界高层“广大人脉”,也颇得老小布什和克林顿等前总统的赏识,获
期刊
秋天,杭州的空气中洋溢着温暖和舒适,地处钱塘江畔的杭州杨绫子学校礼堂一片欢声笑语,就在宽敞而简单的舞台上,享誉全球的加拿大温哥华交响乐团正在举行一场心灵的演出,台下听众是一群活泼无羁的智障儿童。在音符的跳动中,让人体会到海顿的话:“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    教育和生活世界的音乐    加拿大温哥华交响乐团成立于1919年,是加拿大第三大交响乐团,其表演主
期刊
她这么优雅地在我面前一坐,言谈举止亲切随意,落落大方,仿佛是老友聚会似的。黑色缎面的中式上装,而袖口所镶的金黄红蓝四色大花宽边和紫色的指甲、硕大的紫晶戒子,张扬着她作为舞者的风韵气质。眉宇间的秀爽之气,顾盼有情的眼神,敏锐犀利的言词,直言无讳的观点……我面前的她,是真实、亲切的,甚至是唯美的、诗意的。这是此次我在沪上与她面对面访谈时的感觉。  金星是东北人,出身军人家庭,自幼酷爱舞蹈,曾是沈阳军区
期刊
2008年秋,台湾省最高的农业学术团体“中华农学会”将今年的“谢和寿研究奖”颁给了台湾农科院校内茶业学的潜心研究者。这一项事业奖金,从1982年设立至今,已有整整26个春秋了,已有近百位在茶业学上有抱负而家境清寒的研究者得到过这项基金的资助。“谢和寿研究奖”的基金,来源于世界著名茶叶专家谢和寿先生的毕生遗款以及他生前好友的慷慨捐赠,这是中华农学会自1917年创立以来所设立的唯一一项专业性研究基会。
期刊
西泠印社资深社员、印坛宿将郁重今倾数十年心血精心编注的《历代印谱序跋汇编》,已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为“天下第一名社”献上一份厚礼。  这部约40万字的“汇编”,以西泠印社社藏印谱500余部为基础,精选其中最重要的142部,从明代《顾氏集古印谱》开始,至近代吴昌硕《若铁印选》止,广收名谱的序跋题记,并加详细注释,具有印学理论典籍方面的学术价值。  古代印谱中的序跋,涉及有关印学、文史、艺术等方面的
期刊
在丽水莲都区,有一位痴迷于花鸟虫鱼的剪纸人,她就是退休教师王浣清。凭着一把剪刀,一罐浆糊,她在传统的剪纸基础上,推陈出新,剪出了一个精彩缤纷的世界。中国美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刘频华在看了她的作品之后大加赞叹,认为老人的作品有别于传统剪纸作品,独具特色,应该叫“剪贴画”。    远看似国画 近看是剪纸    走进园丁新村王老师的家,相见时让我大吃一惊,她虽然已是满头银发,然而给人的印象却是
期刊
甘南藏区是中国众多藏区中的一块独特的地方。那里有大草原,有美丽的雪山,有黄河第一湾,还有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学府拉卜楞寺,以及存在于各地的独特民俗风情。流行于甘南各地的插箭节,就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人文地理风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    插箭风俗源远流长    甘南的插箭节是很古老的节日,每年一次,大致在五六月间。  传说,甘南一带最早的原始部落间经常争战不休,本部落出征作战的人,为了不在陌生的地方返回
期刊
我国西部百姓把那些最美丽、最芬芳的花儿,统称为“格桑花”,它被藏族乡亲视为爱与吉祥的象征。有个爱心志愿者组织叫格桑花助学协会,她以格桑花西部助学网为平台,经过3年多的运作已筹集捐助资金达1000多万元,使数万名贫困学生受到资助,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公益慈善品牌。而她的创始人却是一名极其普通的女性,追寻她的生命足迹不难发现,这是一部大爱无疆、催人泪下的生命宣言。    格桑花凋零撼心魄    今年39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