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重要内容。流动人口的政治参与是我国政治管理民主化和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因此必须重视流动人口的政治参与问题。提高我国流动人口政治参与质量,必须在消除歧视观念、保障流动人口经济权利、提高流动人口素质以及培育政治文化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社会主义民主流动人口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重要内容
  
  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公民政治参与。党的历届领导人都曾就提高公民政治参与作出表述,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若干会议决定也都论及公民的政治参与问题。
  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提出要重视民主。他认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因此我们要走群众路线。①他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政府,一定要有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能够真正代表民意的政府,并且人民有机会自由地支持政府和影响政府决策。②邓小平也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参政的重要性做了多次表述。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在能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确保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利,尤其在管理基层政权和相关事业时,能充分享有各项公民权利。③江泽民在不同场合曾反复强调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强调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重要性以及基层民众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的必要性。④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提高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要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
  党的十六大从各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途径和具体目标。比如提出要从法律上保障公民实行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政治权利;要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保障公民合法有序的政治参与途径,确保从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党的十七大进一步阐释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性,认为要建构民主的社会生活,首先是要推进公民的政治参与,提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充分提高人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和获得参与政治的技能。十七大还从多方面详细阐释了如何提高人民政治参与。如关于选举代表比例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思路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民主政治制度以良好态势向前发展,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民主需求,也从理论上为人民的有序、合法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逐渐出现并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其政治参与的程度也成为了体现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流动人口积极广泛地参与政治,不仅有利于实现和维护其切身利益,而且也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从长远来看,流动人口广泛的政治参与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指没有差别和矛盾的社会,而是指能有效化解矛盾与冲突,减少摩擦,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社会。广泛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利于社会各阶层信息沟通和利益协调,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流动人口有效的政治参与,既能强化他们对现有政治体系的认可和维护,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流动人口作为农民中比较优秀的群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思想观念相对先进,相比留守农民有较高的政治认知、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因此,他们的政治参与对于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意义重大。正如亨廷顿所言:“在现代国家中,政治参与扩大的主要转折点是农村民众可介入国家政治。因此,在这些国家中,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是能否动员农村民众在承认现存政治体系而并非反对它的条件下参与政治。”⑤
  政治管理民主化的必然要求。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流动人口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及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占现有人口的1/5强。流动人口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在政治管理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但受诸多因素影响,流动人口在政治参与中存在权益缺失的现象,其政治参与处于双重边缘化状态,这种令人堪忧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因此,扫清现有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的障碍,优化流动人口政治参与途径,使流动人口有效地参与政治,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政治文化的发展为流动人口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同时流动人口政治参与又为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空间。流动人口的文化水平一般有高于流出地平均水平而低于流入地平均水平这个特征。因此,流动人口的政治参与,不可避免地带来多种政治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流入地,流动人口通过政治参与获取大量的政治知识,熟知政治参与手段,深化其政治情感和政治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流动人口政治权利意识,增强其政治责任感,为流入地政治文化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流出地,由于流动人口政治素质随着进城而得到提高,间接地促进了流出地政治文化发展。
  
  提高流动人口政治参与质量的路径选择
  
  消除歧视观念。尽管城市化的进程使流动人口的出现成为必然,但相关管理机制还相对滞后,对城市居民的保护和对流动人口的排斥现象依然存在。如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差别等等,这其实都是社会歧视的一种表现。这些歧视不仅使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而且也是导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融入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转变观念,消除歧视流动人口的观念,给流动人口真正的平等。流动人口所在地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应将流动人口纳入统一的城市服务和管理范畴,要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缩小城乡差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利益的一体化。积极推行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政策,降低城市定居门槛,给予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
  保障流动人口经济权利。政治观察家一直认为人们从事政治活动是原自某种需要的驱使,包括权力、财富、名声、地位、被承认、被称赞、操纵欲、同情欲、同情心和责任心等等。只有维护好流动人口的经济、政治、受教育等各项权益,才能使他们积极参与政治。马克思主义参与观认为,人们之所以参与政治是建立在切实物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政府要将提高流动人口经济利益放在工作首位,减少由经济造成的不稳定,为流动人口政治参与提供物质保障。
  提高流动人口素质。大量实践证明,政治参与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参与主体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的。良好的教育使参与主体对政治关心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对政治信息的把握也比较全面,因此能强化政治参与和教育的关系。可见,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与其基本素养密切相关。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现实严重制约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政治参与,导致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和群体性事件的增多,因此,提高流动人口政治参与质量,就必须提高流动人口整体素质,赋予流动人口平等的教育机会。
  培育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积累,作为上层建筑,政治文化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体现了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倾向和政治心理。政治文化会随着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的改变而改变,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形态下的政治文化也会有所不同,一种政治文化一旦形成,便会渗透到经济、社会、政治各个领域,对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影响。政治文化也会影响社会成员在政治过程中价值观念的形成,人们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又会对政治体系及其相关的政治活动造成一定影响。当前我国多元政治文化的交织严重影响着流动人口正确政治观念的形成,价值观也比较混乱。因此,要提高流动人口政治参与质量,就必须在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基础上,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系,为流动人口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作者为西南财经大学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5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8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2页。
  ④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13页。
  ⑤[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8页。
其他文献
【摘要】加强对县级政府自主性决策的研究,既契合新形势下加强县域政治发展与体制变革研究的理论要求,又符合破解省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决策新问题的现实需要,有助于解释和厘清学理研究与权力实践中的矛盾观点。从分权化改革这一时间维度来看,县级政府决策具有自主性凸显,政府体系“同构”、“一体”等共性特征,但同时它又具有县域决策实践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县级政府自主性决策体制改革政府行为模式  如何确立有
概念是话语之砖,打造时代化大众化的中国话语体系,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概念为基石。在路径选择上,按照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化的方向,沿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考察马克思主
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的基础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将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与改善民生融为一体.没有公平正义,人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
【摘要】廉租住房供给是一种典型的行政给付行为。作为这一公共产品的供给方,行政机关在给付设定阶段享有一定的裁量权,如果使用不当就有可能造成权力滥用,甚至损害低收入群体的切身利益。文章结合行政给付相关理论对廉租住房给付设定的决策过程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对公权力的行使进行事前监督,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廉租住房 行政给付 决策 程序  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转型,我国政府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价值观之间的相互激荡,西方思潮在我国大众生活领域已形成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必需大力弘扬主流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唯一性。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需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进行,要不断汲取民族文化精髓,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 价值体系 精神旗帜    警惕西方政治价值观的渗透    社会思潮是促
【摘要】我国的成品油价格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不足,参与方式和渠道有限,参与成本过高。公众参与油价政策的制定,是公众利益的表达,有助于约束政府权力,促进公众与政府部门良性互动,减少社会矛盾。为了保障成品油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建议允许公民依法成立协会,作好油价政策的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知情权等。  【关键词】油价政策公共政策公众参与成品油  成品油价格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由于成品油价格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具有内在逻辑。其中,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石;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目标任务及保障条件,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手段。  【关键词】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理论体系 内在逻辑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
保持和发展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文章从大学生党员纯洁性的内涵及具体表现出发,阐述了保持大学生党员纯洁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议通过坚持学习机制、丰
社会发展是我们的实践主题和核心话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动力论认为: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的需要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功能,我们要保持需要
【摘要】禁忌是一种民俗文化,它具有自我保护、促进社会稳定、心理麻痹、社会教育等主要功能。从本质上讲禁忌是一种迷信,但其中也有一定科学的成分。我国各民族、各地域因风俗习惯、古代文化、民俗风情不同,其禁忌也不同。中原地区民间禁忌极为丰富,该地区的民间美术中,如年画、泥塑、剪纸、纸扎等,都有表现禁忌文化的内容。  【关键词】禁忌文化 禁忌功能 民间美术 体现  禁忌文化的内涵  禁忌文化伴随人类从远古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