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模型制作》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的综合性课程。为更好的实施课程全面建设与实现教学目标,本文针对榆林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型制作》课程,结合本专业教学特点,以分析教学现状出发,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几方面进行改革探讨。
【关键词】建筑环境模型制作 环境艺术设计 课程教学改革
1 《模型制作》课程在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模型制作》课程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在实践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硬件设备等方面较有特色和优势,学生动手能力明显增强。模型制作是我院开设的新型实践实训课程,从2011年开始,就被列入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院环艺专业的《模型制作》课程具有四个明显特色:一是重视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二是工学交替产教项目相互融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三是案例教学特色鲜明,发展成熟,案例及资料充足;四是高度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交叉使用,不断创新多媒体教学新模式。
2 《模型制作》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模型制作》课程作为环艺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日渐完善和成熟,但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课时量安排相对较少。对于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形态构成课而言,除理论的掌握外,大量的实践是深化理论,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必然手段,课时短少的局限使部分实践活动未能深入进行。
(2)适合自身特点的教材较少。对于不同院校的环艺设计专业而言,缺少适合自身教学特色生源特点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或实践。
(3)课程设施材料的局限性大。由于课时数与材料场地所限,不能更好地开设模型制作实训项目,工具和设备的拥有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模型的制作。这需要争取更多的课时或利用更灵活的学习时间来不断完善。
(4)院校专业课程交流相对较少。如地处偏远院校,远离文化中心城市,院校专业课程相互学习交流机会较少,课程建设长期处于闭门造车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教师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甚少,不利于课程的长效发展与教学工作的拓展。
3 模型制作与工艺课程的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内容。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符合岗位的需要,本课程以“岗位知识体系”设计教学内容,与企、事业签订长期合作办学协议,共同建设和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共同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共建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项目教学,使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得到很大的提高,为学生进行技能实训提供了真实的环境。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为设计项目教学,具体表现为: (1)课程内容分段进行。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授课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通过模型设计与制作的培训和实例演练,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某室内设计的模型设计与制作全套方案; 第二阶段,掌握模型设计制作方法和技巧,导入项目驱动课题,完成工程项目展开并贯穿于整个教学。(2)贯穿实践技能的培养。 课内实践课时与讲授比例为1:2,课内实践的具体过程为:①模型设计与制作方案;②基本模型设计制作;③完成导入驱动项目课题的模型设计与制作。
(2)课程组织形式。组织形式多样化,以课程之间的串联关系形成内部结构,将一定的内容——知识以课程的方式进行逻辑组织。讲授理论,课题作业,案例详解,发挥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想上创造性,不断革新教学思想,引进新思维。教学中,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与制作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分析去掌握制作及表现的要点。同时通过大量成功案例分析,来寻找掌握其中的规律。走工学结合的道路,与企业、社会建立紧密的关系,学生走进企业走进客户群,针对行业制作现况,作为学院与企业工学交替的切入点。直接到企业中去教学,由企业老总介绍模型制作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由技术人员讲授技术发展的动向和世界同行比较的差距。运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模型制作符合市场要求。以实际任务驱动,以项目为导向,进行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3)课程考核办法。改革课程的考试和评价,充分考虑到本门课程的教学规律,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考核采取提交模型作品、书写实验报告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主要依据提交的产品模型作品的实际效果及相关书面实验报告。学生每完成一个过程步骤,有详细的操作过程、结果记录,注重职业能力考核,注重过程考核,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以及校外实践完成的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为了加强对学生学习进程的督促、考核,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同时也为了提高教师各个教学环节的工作质量,对于模型制作的考核方式作出如下规定:学生最终成绩由期末作业成绩和平日作业成绩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占75%,平日占25%。①期末作业由项目课题导入的完成情况及项目的中标情况来评定成绩。②平日作业成绩由出勤率、听课表现、课堂实训、学习积极性等组成。其中作业占10%,上课提问占10%,出勤率占5%的相关考核办法。
结语
我们在关心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更要注重他们未来的就业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分析该专业设计人员的市场需求以及必须具备的相关实践能力。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索、创新能力上不断加以探索总结,寻求更多更好的契机与方式。
参考文献
[1]克里斯.B.米尔斯.制作与使用建筑模型指导[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2]韩娟.建筑专业模型制作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年11月.
【关键词】建筑环境模型制作 环境艺术设计 课程教学改革
1 《模型制作》课程在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模型制作》课程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在实践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硬件设备等方面较有特色和优势,学生动手能力明显增强。模型制作是我院开设的新型实践实训课程,从2011年开始,就被列入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院环艺专业的《模型制作》课程具有四个明显特色:一是重视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二是工学交替产教项目相互融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三是案例教学特色鲜明,发展成熟,案例及资料充足;四是高度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交叉使用,不断创新多媒体教学新模式。
2 《模型制作》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模型制作》课程作为环艺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日渐完善和成熟,但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课时量安排相对较少。对于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形态构成课而言,除理论的掌握外,大量的实践是深化理论,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必然手段,课时短少的局限使部分实践活动未能深入进行。
(2)适合自身特点的教材较少。对于不同院校的环艺设计专业而言,缺少适合自身教学特色生源特点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或实践。
(3)课程设施材料的局限性大。由于课时数与材料场地所限,不能更好地开设模型制作实训项目,工具和设备的拥有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模型的制作。这需要争取更多的课时或利用更灵活的学习时间来不断完善。
(4)院校专业课程交流相对较少。如地处偏远院校,远离文化中心城市,院校专业课程相互学习交流机会较少,课程建设长期处于闭门造车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教师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甚少,不利于课程的长效发展与教学工作的拓展。
3 模型制作与工艺课程的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内容。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符合岗位的需要,本课程以“岗位知识体系”设计教学内容,与企、事业签订长期合作办学协议,共同建设和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共同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共建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项目教学,使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得到很大的提高,为学生进行技能实训提供了真实的环境。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为设计项目教学,具体表现为: (1)课程内容分段进行。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授课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通过模型设计与制作的培训和实例演练,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某室内设计的模型设计与制作全套方案; 第二阶段,掌握模型设计制作方法和技巧,导入项目驱动课题,完成工程项目展开并贯穿于整个教学。(2)贯穿实践技能的培养。 课内实践课时与讲授比例为1:2,课内实践的具体过程为:①模型设计与制作方案;②基本模型设计制作;③完成导入驱动项目课题的模型设计与制作。
(2)课程组织形式。组织形式多样化,以课程之间的串联关系形成内部结构,将一定的内容——知识以课程的方式进行逻辑组织。讲授理论,课题作业,案例详解,发挥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想上创造性,不断革新教学思想,引进新思维。教学中,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与制作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分析去掌握制作及表现的要点。同时通过大量成功案例分析,来寻找掌握其中的规律。走工学结合的道路,与企业、社会建立紧密的关系,学生走进企业走进客户群,针对行业制作现况,作为学院与企业工学交替的切入点。直接到企业中去教学,由企业老总介绍模型制作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由技术人员讲授技术发展的动向和世界同行比较的差距。运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模型制作符合市场要求。以实际任务驱动,以项目为导向,进行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3)课程考核办法。改革课程的考试和评价,充分考虑到本门课程的教学规律,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考核采取提交模型作品、书写实验报告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主要依据提交的产品模型作品的实际效果及相关书面实验报告。学生每完成一个过程步骤,有详细的操作过程、结果记录,注重职业能力考核,注重过程考核,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以及校外实践完成的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为了加强对学生学习进程的督促、考核,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同时也为了提高教师各个教学环节的工作质量,对于模型制作的考核方式作出如下规定:学生最终成绩由期末作业成绩和平日作业成绩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占75%,平日占25%。①期末作业由项目课题导入的完成情况及项目的中标情况来评定成绩。②平日作业成绩由出勤率、听课表现、课堂实训、学习积极性等组成。其中作业占10%,上课提问占10%,出勤率占5%的相关考核办法。
结语
我们在关心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更要注重他们未来的就业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分析该专业设计人员的市场需求以及必须具备的相关实践能力。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索、创新能力上不断加以探索总结,寻求更多更好的契机与方式。
参考文献
[1]克里斯.B.米尔斯.制作与使用建筑模型指导[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2]韩娟.建筑专业模型制作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