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大城市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我的心似乎从来都不能平静/除了发动机轰鸣和电气之音/我似乎听到了它烛骨般的心跳……”
  当我写下《人人都爱大城市》题目的时候,书桌上流淌着汪峰《北京北京》的歌声,苍凉而又温暖,陌生而又熟悉,犹如故乡异乡交错的感觉。
  故乡与异乡,安稳与漂泊,封闭与开放,传统与现代,它们所隐含的意义都约等于“乡村与城市”所表达的信息。
  拥挤、噪音、污染、疏离、冷漠……太多人用太多词汇表达对都市生活的厌恨与憎恶;同时他们对乡村生活不吝赞美:田园、宁静、温暖、人情味儿……事实果真如此吗?真相是,说这些话的人,这些希望逃离都市、向往乡村的人,十之八九在大城市生活。这些人只是希望逃离,并未真的逃离城市;只是向往乡村,并未真的定居于乡村。他们用双脚进行了坚定的选择:行走在大城市,定居于大城市。
  谁不曾梦见故乡的小河,小河边花草芬芳;谁不曾怀恋绿油油的麦田,麦田散发清香;谁不曾想念儿时的时光,旧时光温暖感伤。乡村之于我们,是情感的寄托,审美的对象,回忆的渊薮。但也仅止于此,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还是乐意生活于城市,追逐着只有城市才能带给我们的自由、财富、机会。
  一句话,人人都爱大城市。
  大城市的空气充满自由。大城市人口规模大,社会分工发达,职业种类可多达万种;大城市人口来源不同,人们的社会背景、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往往大相径庭。城市里的人们是如此的不同,彼此都是陌生人,必须互相容忍,学会和自己不一样的人相处,这就给了都市人以自由。在城市,不会因为有人表现自我、张扬个性而招致“关心”和非议。相反,想要引得他人的“瞩目”是相当困难的。而在乡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个体必须臣服于“传统”、“规矩”, 保持和他人一样,不能出格,不能越雷池半步,甚至要“泯灭”自我。
  大城市是财富的聚集地。“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这是可以创造财富,但它属于农业社会。人类已经进入工业社会二百余年了,甚至已进入信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早就变了。现代社会的财富主要来源于工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的集中,要求高度的协作。而这正是现代经济生活的本质:聚集产生财富。人类是经济的动物,天生是逐利的,没有理由不爱大城市这样的财富聚集地。
  大城市还是充满机会的地方。在乡村或小镇,父亲是种地的,儿子往往还是农夫;父亲是打铁的,儿子往往还是铁匠。所谓“子承父业”,代际之间变化不大。这不仅因为教育不发达,还因为传统社会阶层结构是封闭的,没有很好地向上流动的机会。现代大城市教育发达,社会阶层结构开放,社会流动性强,一个社会低层的人也会有很多的机会。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出生于偏远的阿肯色州小石城,“在阿肯色州,不是你有没有机会见到克林顿,而是你有没有机会避开他”,当地人如是说。克林顿智商极高,是天才型的人物,假如他一直呆在小石城,不曾进入大都市求学就业,大约也会一事无成。乡村或小镇并非没有天才,而是那里的天才很难被发现和成长。好比一个具有绘画天赋的乡村少年,他没有可能去听陈丹青的讲座,没有可能周末去美术馆参观,如此天长日久,泯然众人矣。甚或成了一个铁匠的徒弟,“叮叮当当”渡过一生。而如果在大城市,他有各种机会把手中的锤头换成画笔,施展天赋,甚或成为璀璨的巨星。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成人肺栓塞合并心衰术后应用体外膜式氧合技术(ECMO)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2013年12月至2017年6月对我院13例成人肺栓塞合并心衰术后行体外膜式氧合技术治疗,其中男性8例
中国从整体上来说,是一个灾害频发国家。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海洋、洪水灾害严重的沿海和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聚集财富的同时也聚集了风险。由于城市对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网络等设施和系统依赖程度日益增强,使得城市遭遇灾害时更具易损性。近十年来,中国综合抗灾能力有显著提高。但是,从最近“7·21”大暴雨对北京以及此次台风“达维”对辽宁造成
如果用你纤纤玉指  刺破我坚强的胸膛  那儿会流出嫣红的血  映出你似水的容颜  只是  你那一回眸的容颜  是否能把相思变浅  如果是你流离在我梦的边缘  我定会把心思放逐在风轻云淡的草原  永不归返  沉寂一颗千年的思念  让雪  把青丝点染  如果你随月色无意映在我的窗前  我定会沉醉了整个冬天  描绘你的美  销蚀我渺远的地平线  送给我一世的灵感  让啼血的杜鹃  唱响这相思的客栈  【
美好生活可以分几个层面。首先是物质基础,其次是制度文明,再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精神文明”。关于后者,可再分为“美”和“善”。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曾说:“人文学主要有两大块,一个是美学,一个是伦理学,分别讲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善的。”这是很有见解的。  实际上,城市文明的主体也主要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它们相当于中国古代的“礼”和“乐”。前者用来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后者用来调节情感,使人
公共租赁住房是保障性住房体系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受到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关注。针对公共租赁住房供给扭曲现象,从政府供给决策层面进行分析,通过对供给决策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