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欧洲,正经历着投票箱和经济学教科书的激烈碰撞,给希腊“最后通牒”就是个博弈,非常值得玩味。举个例子:两个陌生人分一笔固定的钱,一个人提出一种分法,另一个人可以接受或者拒绝。这是一锤子买卖,所以先提出建议的这个人,就需要算出搞定另外一个人的最低金额。按照古典经济学,总数为100元的话,给他1元就应该可以了,但它在现实生活中(经研究)25%-50%才能搞定。同样,在中国的大学里,要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用钱来衡量的话,“得赚多少钱?”也是难煞大学生的计算题。在欧洲的“最后通牒”博弈中,需要(为民族主义政治家所领导)更高的补贴,以接受分裂。
所有解决欧洲和美国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案似乎都面临同一个问题,“什么是公平”——“FAIR”是走上街头的人们使用最多的标语。但什么是公平很难回答,因为不同的人标准也不同。从几个在线词源来看,“FAIR”在古英文中代表“美丽、可爱、愉快”;古斯堪的纳维亚语则代表“美丽”或“合适”;中世纪中有“正大光明”或“无偏见”,后者意思是“道德,纯洁,无污点”;从19世纪50年代“FAIR”开始成为体育评论常用语,意思是“恰当的”。
随着这个词多年来的发展,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其在人类决策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古典经济学在20世纪中叶鼎盛的时候很少使用这个概念,所以他们总认为给对方1元,就可以轻易打发对方。为什么会这样呢?在现代经济学理论里,在边际概念上说,每元钱都会受到消费者心理上的欢迎,“谁不想要更多的钱?”
在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人类如何讨价还价的行为心理学家做了一次优雅的实验,证明了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美元假设非常错误。他们问了许多对样本,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钱财分割。一个人提出了方案,其他人接受或拒绝。接受,双方各自得到一定数量的钱;拒绝,俩人得不到任何东西。
“最后通牒”博弈,现在属于行为金融研究的话题。无论是对亚马逊河流域的土著人、酒吧醉酒的学生,还是一对对陌生男女。结果总是相同的:提出了分割方案的人,至少会给对方20%,常常会接近50%。这似乎才是一个关乎人性的常数,从而达到公平。
欧洲和美国的债务紧张局势,其实就是“最后通牒”的博弈。以希腊为例。古典经济学会说,希腊人应该接受任何方案,有总比没有好。“最后通牒”博弈研究则会给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希腊感觉自己已经被不公正对待。毕竟,政府债务泡沫所创造的财富,真正惠及的只有少数人。因此,任何交易可能都是不“公平”的。所以即使任凭泡沫继续发展后果会更差,但希腊人仍可能选择这条路线。
不光是博弈论的研究,现实也更接近这一结论。有人指责希腊人民太过骄横,但如果他们不骄横,他们就什么也不是。同时,经历了过去三年的动荡,削弱了欧盟成员国社会地位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把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感觉更不稳定的希腊人会如何选择自己的命运?他们即将于6月17日表决是否退出欧元区。说到底,目前的金融危机的压力,不只是钱的问题。因为在“最后通牒”的博弈里面,世界各地的人反应都一样,就像在希腊和格鲁吉亚一样。
具体到最初的例子,就是德国携欧盟(包括希腊政府)在一个分钱游戏中,100元中要分给希腊人民1元钱,他们认为希腊人每得到一分钱都应该感恩戴德,所以希腊人们会欣然接受,然而按照人类的常数,希腊人至少希望得到20元甚至50元。这就是两者的差距——不可调和的矛盾。
悲剧的是,欧洲尽管有着民主的政体,民选的政府,但古典经济学思维下的政客们,由于一个经济学假设,就罔顾民意,程序化的专制。这是希腊乃至整个欧洲的症结所在。
所有解决欧洲和美国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案似乎都面临同一个问题,“什么是公平”——“FAIR”是走上街头的人们使用最多的标语。但什么是公平很难回答,因为不同的人标准也不同。从几个在线词源来看,“FAIR”在古英文中代表“美丽、可爱、愉快”;古斯堪的纳维亚语则代表“美丽”或“合适”;中世纪中有“正大光明”或“无偏见”,后者意思是“道德,纯洁,无污点”;从19世纪50年代“FAIR”开始成为体育评论常用语,意思是“恰当的”。
随着这个词多年来的发展,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其在人类决策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古典经济学在20世纪中叶鼎盛的时候很少使用这个概念,所以他们总认为给对方1元,就可以轻易打发对方。为什么会这样呢?在现代经济学理论里,在边际概念上说,每元钱都会受到消费者心理上的欢迎,“谁不想要更多的钱?”
在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人类如何讨价还价的行为心理学家做了一次优雅的实验,证明了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美元假设非常错误。他们问了许多对样本,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钱财分割。一个人提出了方案,其他人接受或拒绝。接受,双方各自得到一定数量的钱;拒绝,俩人得不到任何东西。
“最后通牒”博弈,现在属于行为金融研究的话题。无论是对亚马逊河流域的土著人、酒吧醉酒的学生,还是一对对陌生男女。结果总是相同的:提出了分割方案的人,至少会给对方20%,常常会接近50%。这似乎才是一个关乎人性的常数,从而达到公平。
欧洲和美国的债务紧张局势,其实就是“最后通牒”的博弈。以希腊为例。古典经济学会说,希腊人应该接受任何方案,有总比没有好。“最后通牒”博弈研究则会给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希腊感觉自己已经被不公正对待。毕竟,政府债务泡沫所创造的财富,真正惠及的只有少数人。因此,任何交易可能都是不“公平”的。所以即使任凭泡沫继续发展后果会更差,但希腊人仍可能选择这条路线。
不光是博弈论的研究,现实也更接近这一结论。有人指责希腊人民太过骄横,但如果他们不骄横,他们就什么也不是。同时,经历了过去三年的动荡,削弱了欧盟成员国社会地位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把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感觉更不稳定的希腊人会如何选择自己的命运?他们即将于6月17日表决是否退出欧元区。说到底,目前的金融危机的压力,不只是钱的问题。因为在“最后通牒”的博弈里面,世界各地的人反应都一样,就像在希腊和格鲁吉亚一样。
具体到最初的例子,就是德国携欧盟(包括希腊政府)在一个分钱游戏中,100元中要分给希腊人民1元钱,他们认为希腊人每得到一分钱都应该感恩戴德,所以希腊人们会欣然接受,然而按照人类的常数,希腊人至少希望得到20元甚至50元。这就是两者的差距——不可调和的矛盾。
悲剧的是,欧洲尽管有着民主的政体,民选的政府,但古典经济学思维下的政客们,由于一个经济学假设,就罔顾民意,程序化的专制。这是希腊乃至整个欧洲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