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一年中,石油领域发生了很多令人激动的事。首先是北美对石油产量增加,其次是整个美洲的石油生产商承诺在未来几年继续增加石油生产。但是,即使美洲的石油产量增加,但对油价的下跌仍微不足道,因为与欧佩克的产量一起来看,全球石油产量仍然大体持平。
令人庆幸的是,欧佩克的实力终于下降了。关于这一点,《外交政策》杂志、一些政治博客都曾有提及。《华盛顿邮报》引述PFC能源公司的大卫·韦斯特的观点:“这是能源领域柏林墙的倒塌,正如冷战的创伤于柏林正式结束一样,石油禁运带来的创伤也在结束。”
“正如在柏林结束冷战的创伤,使1973年的石油禁运的创伤结束。”这种变化的地缘政治影响是惊人的:“我们将不再依赖中东,不再与中国或印度等国家竞争资源。”
即使美洲承诺将提高天然气资源的生产水平,来作为石油替代品,也不能改变这一事实——从欧佩克到非欧佩克国家,从非洲到俄罗斯,没有哪个国家有能力降低目前的石油价格,因为它们都不能在足够长的一段时间里,使原油供应速度加快。从供应角度看,原油市场无法应对经济形势变化等因素带来的需求冲击。
欧佩克的历史
30多年来,欧佩克一直生产着世界石油需求将近一半的产量。事实上,截至今天,欧佩克的生产仅略多于世界原油总产量的40%。但世界上大多数的备用容量都属于海湾国家。
因此,欧佩克,主要是沙特阿拉伯,一直能够从两个方向来控制石油价格。从历史上看,石油定价权也是在欧佩克及其最大的生产国沙特手中。
但是,从2005年开始,全球石油市场已经感觉到,欧佩克只能在一个方向的影响——通过减产来提高石油价格。欧佩克降价能力开始崩溃,到了石油重定价的第一阶段,即2008年的时候,欧佩克就已经丧失了石油定价能力。
事实上,欧佩克在2004-2008年期间曾几次提高产量,试图抑制油价,从而使全球经济免受石油价格飙涨的冲击。然而,石油市场在当时经历了根本性的转变,油价变得“贪得无厌”,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来自亚洲的需求不敏感。
相反,小生产者和小地区的供应中断,拉高油价的能量都比欧佩克控制油价的能量大。多年来欧佩克很少有在抑制油价方面发挥过实际作用,墨西哥湾夏季的飓风,尼日尔河三角洲的罢工骚乱和航运给油价上涨的压力比欧佩克增加产量对油价的影响更明显。
欧佩克的“神话”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市场上流传着一个“神话”,认为欧佩克可以迅速组织起庞大产能,但下面的图表显示,石油价格开始过度之后,欧佩克的生产自2005年以来没有取得进展。
随着油价在2005年上涨到50美元以上,在2007年达到90美元,以及到2008年最终达到140美元以上的水平,然而在此期间,欧佩克的产量上升和下降,与价格没有任何相关关系。倒是在2008年之后,欧佩克石油产量与油价的复苏之间的相关性更好,但即便如此,欧佩克石油产量顶多也只恢复到过去十年的前期高点。
在最近伊核问题紧张的时候,欧佩克为缓解市场担忧,每每表示,生产着比市场需求更多的石油,这是自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欧佩克对市场需求表示谨慎乐观,认为产能提升足以覆盖伊朗的石油出口,当然这些措施对市场的稳定有相当作用。
让我们再仔细看看全球石油供应中,非欧佩克产油国和欧佩克的产量对比。
非欧佩克与欧佩克石油产量
上面的图表表明,非欧佩克在2011年提供了近58%的全球原油供应,而欧佩克只提供了42%。
首先,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在过去三十年通过竞争和新技术的应用,其市场份额增加了;
其次,欧佩克的市场份额一直停滞不前,可能是由于国有石油公司的优势地位引致,当然也有政治因素的干扰;
再次,非欧佩克有定价权,因为其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或许欧佩克仍保留部分定价权,因为其储量更丰富。
许多人还认为,欧佩克和非欧佩克可以生产更多的石油。他们认为在欧佩克,许多国有石油生产者和政府正联合起来,隐藏石油储量,从而操纵油价走高。在非欧佩克国家的情况下,许多人认为,民主国家中的环保主义者、监管者等也都倾向于节约开发石油资源。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事实是,一段时间以来,欧佩克的石油备用产能已经有不小的压力,预计只有300万桶以下,甚至低于200万桶,而现在欧佩克的产能大约是3200万桶,其产能增加的上限不到10%。欧佩克备用石油产能已经很弱了,特别是当前海湾地区的人们也已大大增加了自己的石油消费。
与此同时,非欧佩克产油国如俄罗斯在过去十年产能有了显著增加。而北美等地区则在衰弱。
西方石油公司控制着非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它们在全球到处搜寻石油储备,但基本上无济于事。因此埃克森美孚和康菲最终放弃将精力放在石油开采业务之上,转而购买天然气资产。当然,荷兰皇家壳牌更是先行者,早在几年之前已经开始了转型。
因此,如果说十年前非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及这个行业还未为人所知,那么现在则已经很平淡了:在欧佩克控制之外的地区,没有大量的石油储备、没有新油田的发现。只有俄罗斯,作为最大的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能够显著提高产量。
俄罗斯的石油供应
非欧佩克原油生产是非常有限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在非欧佩克总体的石油生产:正如欧佩克的生产一样,在过去7年里几乎没有任何进展。这一直让大多数分析师惊讶,谁曾想到,随着油价形成机制的更替,非欧佩克无法可持续地提高产能?非欧佩克遇到了和欧佩克一样的产能“天花板”。
然而,当我们看到非欧佩克国家中,去除俄罗斯之后,其石油供应令人大跌眼镜。不包含俄罗斯的话,非欧佩克石油供应在过去十年实际上下降了每天100万桶。
欧佩克无力操纵的油价
我们假设,欧佩克有能力将石油日产量增加300万桶,分析师预计这样会将WTI原油价格降低至90美元或更少。但是不幸的是,欧佩克这一“干预能力”并不能持久。
如今的石油价格到底何去何从?经济活动的波动肯定可以提高及降低石油价格,但也有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欧佩克即使加足马力动用其备用产能来压低油价,这样的做法也不可持续。而且有时候欧佩克的供应激增,非但没有说服市场降低油价,反而可能起到相反的结果,这不奇怪吗?欧佩克、也包括非欧佩克,这些石油生产国如今在市场上的单边角色意味着,油价已经到了基本面的底部。
令人庆幸的是,欧佩克的实力终于下降了。关于这一点,《外交政策》杂志、一些政治博客都曾有提及。《华盛顿邮报》引述PFC能源公司的大卫·韦斯特的观点:“这是能源领域柏林墙的倒塌,正如冷战的创伤于柏林正式结束一样,石油禁运带来的创伤也在结束。”
“正如在柏林结束冷战的创伤,使1973年的石油禁运的创伤结束。”这种变化的地缘政治影响是惊人的:“我们将不再依赖中东,不再与中国或印度等国家竞争资源。”
即使美洲承诺将提高天然气资源的生产水平,来作为石油替代品,也不能改变这一事实——从欧佩克到非欧佩克国家,从非洲到俄罗斯,没有哪个国家有能力降低目前的石油价格,因为它们都不能在足够长的一段时间里,使原油供应速度加快。从供应角度看,原油市场无法应对经济形势变化等因素带来的需求冲击。
欧佩克的历史
30多年来,欧佩克一直生产着世界石油需求将近一半的产量。事实上,截至今天,欧佩克的生产仅略多于世界原油总产量的40%。但世界上大多数的备用容量都属于海湾国家。
因此,欧佩克,主要是沙特阿拉伯,一直能够从两个方向来控制石油价格。从历史上看,石油定价权也是在欧佩克及其最大的生产国沙特手中。
但是,从2005年开始,全球石油市场已经感觉到,欧佩克只能在一个方向的影响——通过减产来提高石油价格。欧佩克降价能力开始崩溃,到了石油重定价的第一阶段,即2008年的时候,欧佩克就已经丧失了石油定价能力。
事实上,欧佩克在2004-2008年期间曾几次提高产量,试图抑制油价,从而使全球经济免受石油价格飙涨的冲击。然而,石油市场在当时经历了根本性的转变,油价变得“贪得无厌”,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来自亚洲的需求不敏感。
相反,小生产者和小地区的供应中断,拉高油价的能量都比欧佩克控制油价的能量大。多年来欧佩克很少有在抑制油价方面发挥过实际作用,墨西哥湾夏季的飓风,尼日尔河三角洲的罢工骚乱和航运给油价上涨的压力比欧佩克增加产量对油价的影响更明显。
欧佩克的“神话”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市场上流传着一个“神话”,认为欧佩克可以迅速组织起庞大产能,但下面的图表显示,石油价格开始过度之后,欧佩克的生产自2005年以来没有取得进展。
随着油价在2005年上涨到50美元以上,在2007年达到90美元,以及到2008年最终达到140美元以上的水平,然而在此期间,欧佩克的产量上升和下降,与价格没有任何相关关系。倒是在2008年之后,欧佩克石油产量与油价的复苏之间的相关性更好,但即便如此,欧佩克石油产量顶多也只恢复到过去十年的前期高点。
在最近伊核问题紧张的时候,欧佩克为缓解市场担忧,每每表示,生产着比市场需求更多的石油,这是自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欧佩克对市场需求表示谨慎乐观,认为产能提升足以覆盖伊朗的石油出口,当然这些措施对市场的稳定有相当作用。
让我们再仔细看看全球石油供应中,非欧佩克产油国和欧佩克的产量对比。
非欧佩克与欧佩克石油产量
上面的图表表明,非欧佩克在2011年提供了近58%的全球原油供应,而欧佩克只提供了42%。
首先,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在过去三十年通过竞争和新技术的应用,其市场份额增加了;
其次,欧佩克的市场份额一直停滞不前,可能是由于国有石油公司的优势地位引致,当然也有政治因素的干扰;
再次,非欧佩克有定价权,因为其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或许欧佩克仍保留部分定价权,因为其储量更丰富。
许多人还认为,欧佩克和非欧佩克可以生产更多的石油。他们认为在欧佩克,许多国有石油生产者和政府正联合起来,隐藏石油储量,从而操纵油价走高。在非欧佩克国家的情况下,许多人认为,民主国家中的环保主义者、监管者等也都倾向于节约开发石油资源。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事实是,一段时间以来,欧佩克的石油备用产能已经有不小的压力,预计只有300万桶以下,甚至低于200万桶,而现在欧佩克的产能大约是3200万桶,其产能增加的上限不到10%。欧佩克备用石油产能已经很弱了,特别是当前海湾地区的人们也已大大增加了自己的石油消费。
与此同时,非欧佩克产油国如俄罗斯在过去十年产能有了显著增加。而北美等地区则在衰弱。
西方石油公司控制着非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它们在全球到处搜寻石油储备,但基本上无济于事。因此埃克森美孚和康菲最终放弃将精力放在石油开采业务之上,转而购买天然气资产。当然,荷兰皇家壳牌更是先行者,早在几年之前已经开始了转型。
因此,如果说十年前非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及这个行业还未为人所知,那么现在则已经很平淡了:在欧佩克控制之外的地区,没有大量的石油储备、没有新油田的发现。只有俄罗斯,作为最大的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能够显著提高产量。
俄罗斯的石油供应
非欧佩克原油生产是非常有限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在非欧佩克总体的石油生产:正如欧佩克的生产一样,在过去7年里几乎没有任何进展。这一直让大多数分析师惊讶,谁曾想到,随着油价形成机制的更替,非欧佩克无法可持续地提高产能?非欧佩克遇到了和欧佩克一样的产能“天花板”。
然而,当我们看到非欧佩克国家中,去除俄罗斯之后,其石油供应令人大跌眼镜。不包含俄罗斯的话,非欧佩克石油供应在过去十年实际上下降了每天100万桶。
欧佩克无力操纵的油价
我们假设,欧佩克有能力将石油日产量增加300万桶,分析师预计这样会将WTI原油价格降低至90美元或更少。但是不幸的是,欧佩克这一“干预能力”并不能持久。
如今的石油价格到底何去何从?经济活动的波动肯定可以提高及降低石油价格,但也有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欧佩克即使加足马力动用其备用产能来压低油价,这样的做法也不可持续。而且有时候欧佩克的供应激增,非但没有说服市场降低油价,反而可能起到相反的结果,这不奇怪吗?欧佩克、也包括非欧佩克,这些石油生产国如今在市场上的单边角色意味着,油价已经到了基本面的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