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l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坦白地说,写你,使我忐忑不安。你的很多扶贫事迹都不是从你本人口中得知的,是我听作协采风的报告和自己从老百姓得知的。你是如此低调,可你的故事却又如此吸引我、激励我,我该如何把你的刚强和担当变成我文字里的满腔正气和温暖……
  绝不能让老百姓饿着肚子喝粥水
  真实的故事中,你暴躁、不讲情面,让身边的人无地自容。
  那一天,你因为精准扶贫立项,偷偷来到凤山一贫困独居老人家里。屋外阳光灿烂,屋内漆黑一片,如果不是老人银白的头发,你根本看不到老人所在的位置,当时你直觉地想,这屋内真有人吗?
  在声声咳嗽和喝水的呼声中,你凭感觉走到老人身边。老人正准备吃午饭,一碗漂着几粒米的清白粥水。
  见你进来,老人用一双惊恐的老眼盯着。然后,颤颤地打开微黄的白炽灯。
  这间和老人的脸一样黝黑的土房、这堵和老人额头的皱纹一样苍老的土墙,老人已经记不起有多少年未曾有人驻足,也记不起有多久未曾在自家听到他人的声音了。
  灰暗的灯没有让黑矮的土房明亮多少,倒更照清了老人如梯田般的满脸皱纹和眉头紧锁下两只惊恐的浊眼。
  “阿婆!”你上前握起老人干柴般的双手,嶙峋的老人手骨握在你厚实的手掌里,如婴儿般让你心疼,让你突然泪流满面。黑土灶台上那碗漂着几粒米的粥水,在微弱的灯光照射下,直刺你的双眼。你真的被震撼到了,你想过贫困户的穷,但没想到如此穷;你想过五保老人的苦,但没想到如此苦。
  “你们都给我过来!”你来不及向老人解释你仓促的拜访,你也来不及去抚慰老人长久的悲凉,你在战战兢兢的老人面前直接拨通了凤山村书记的手机,拨通黎埠所有扶贫干部的手机。你愤怒得完全没了风度,你在扶贫干部和五保老人面前泪流满面,你当着五保老人的面一阵又一阵地怒吼:
  这个年代,怎么可以让老人只喝粥水?
  这个年代,怎么可以让老百姓过得如此凄凉、如此孤独、如此没有温暖、如此绝望?!
  凤山的村干部,有的是从水田里被你叫来,有的是从家里的餐桌上被你叫来,有的在老婆的埋怨声中被你叫来……山里的村干部和山里的百姓一样,各有各的无奈。然而,因为你的召唤,他们都来了,有的提米,有的拿油,有的背着包,有的带上了钱……
  在惊恐的老人面前,万分难过的你完全克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你问村干部:“如果面前的老人是你自己的父母,你该怎么办?如果老人因为没饭吃饿死了,因为土房透风漏雨冻死了,没人知道怎么办?”
  你说,广东是中国的富裕省份,如果广东阳山的老人饿死了、冻死了,因没人管而孤独死了,广东如何向国家交代?你还说,如今,中国经济体量那么大,是全球的领头国家,如果发生老人饿死、冻死或者孤独死的情况,中国如何向世界交代?
  你还说,你们扶贫干部,看着面前的老人,如果不真正精准扶贫、不帮扶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如何向自己的良心交代?如何对得起单位和扶贫组织的信任?
  平时,你凡事不争不抢,只会埋头做事。然而,当天的大动肝火,你却如此心直口快、高亢愤慨。
  在你的帮助下,原本凄凉绝望的老人充满了希望。老人主动拉着你的手,请求你,能不能把扶贫组分給她的油换成米?
  你又哭了,眼泪落到老人手里。你说,老人家这是怕了……
  从那之后,你要村干部承诺每三天上门拜访村里的五保户和独居老人一趟。你说,在解决好老人温保问题的前提上,村干部带头常看望老人,一是让老人感受到村委和扶贫组的温暖,二是以防不测,万一老人有个三长两短,干部们能第一时间发现,能让老人走得体面、走得安心……
  从那之后,你带领凤山村干部把经过核准的村中贫困户危房,必须新建的新建了、能改造的改造了,你给破房加稳加固、添钱给土墙装塑胶保暖膜。
  从那之后,凤山村干部也自发养成了敬老爱老的习惯,全身心投入到村委工作中。慢慢地,凤山村干部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
  你说,人性原本都是善良的,只是被生活磨砺、掩盖了。精准扶贫,要扶贫、扶人、扶心,更要重新扶好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
  自从有了你,他的世界变得好美丽
  非常想听你和孤儿远辉的故事,然而,你从没向我开口。
  我如小妹缠兄长般任性地缠着你,要你带我去看那个曾经恐怖阴暗的地方,我想趁此机会打开你的心扉,也自私地想给自己的文字多一些温暖。
  在去远辉家的途中,你的车“咔”的一声停了。
  “车坏了?”我问。这样的山路,来回奔波,再好的车也经不起折腾。
  你没说话,下了车往回跑。透过后玻璃窗,我看到你和一位干瘦黝黑的中年男子手舞足蹈地聊着天。我好奇,也下了车,才知道和你聊天的男子是个哑巴!
  见我走近,哑巴男直盯盯地看着我,嘴角全是口水。
  “赵队,我怕。”我拽着你的衣袖,想往后退。你鼓励我:“不怕,他虽然哑,但心地好。”
  后来,一路上,我安静地听你讲你和哑巴男人的故事。
  你说,哑巴从小就是哑巴,也是孤儿。因为哑,村里人都看不起他,也下意识地躲避他。扶贫组来之前,哑巴经常有一顿没一顿,常年衣衫褴褛、口水直流在各个村庄走动。40多岁的哑巴在当地从来不被当人看,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来的。然而,哑巴也知道好死不如赖活,长年累月地,哑巴一直厚着脸皮、赖着性子活。
  你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哑巴的。
  那是在扶贫组进村后大概一个月的一天傍晚,在你宿舍的大榕树下,有人呜哇呜哇地叫。刚开始,你带着戒备之心走出来,你和你的扶贫兄弟担心,这穷乡僻壤的,因为精准扶贫背后的利益博弈,什么人都会碰到。
  你看到,哑巴全身流汗,对着你瑟瑟发抖,泪眼汪汪,不停地指手划脚。
  凭经验,你知道哑巴有困难,然而你听不懂哑语,于是找来旁边玩耍的儿童了解情况。明白哑巴的处境后,你决心要帮助哑巴,帮助像哑巴一样的其他哑巴。   之后,你帮哑巴办了户口,申请成为贫困人口,自己掏钱给哑巴买新衣服,你甚至去学了基本的哑语,还帮哑巴在当地砖厂找到了搬运的工作……
  从此,哑巴因为你有尊严地活着。
  你说哑巴,如说自己失散多年的兄弟。每次回广州,哑巴总在车后面追着跑送你;每次回阳山,哑巴又穿着得体地走很远的路来迎接你。哑巴见你就朝你笑,朝你挥手,对着你示意他穿着干净整齐的衣角。
  你说哑巴,说得眼眶湿润,“如此的哑巴,没法不感动。”
  哑巴用手语告诉你,因为你他才活得像个人。他向你承诺,以后一定做个靠自己双手养活自己、再也不受人嘲笑的男人!
  整个过程,你讲哑巴的故事,自然得好像在讲别人的故事。你讲得轻描淡写,却触动了我的灵魂,听得我心潮起伏。
  收养孤儿,视若己出
  远辉家的土房和见过的其他土房一样,除了老没什么特别。因此,刚开始并没引起我特别的情绪。
  然而,开门走进去,一股霉臭味扑鼻而来。只见,房屋所有可能的空间都布满了干的鸡屎鸭便;堂屋中间,是一张一碰就摇摇晃晃的老木桌,桌上有几只粘着干饭粒的碗和半锅长了霉的饭;饭碗边,还有两瓶老干妈,一瓶已吃光,光光的瓶底粘着饭粒,想必是远辉吃饭时舍不得瓶底的辣椒油,蘸着饭吃的,还有一瓶只剩三分之一,没盖,里面有蛆虫在蠕动……
  好想吐,开始我是尽力忍着的。然而,终究没忍住,我呼啦呼啦地冲出远辉家,跑到房前左侧的空地里吐得稀里哗啦。
  你跟着跑出来,关切地问:“很难受吧?让你别来你非要来。”
  从远辉家去凤山村委的路上,你一个劲地跟我说抱歉。我很难为情,你是国家干部,我只是一个业余写作爱好者。精准扶贫,你那么远、那么难、那么苦都过来了,我一介平民百姓,又有什么资格让你说抱歉?
  车上,我恨自己恨得牙咯咯地响。
  一路在想你和远辉的故事,你一日三餐做饭给远辉吃,给远辉辅导作业,每个晚上和远辉床挨着床睡;春节,你把远辉接到广州的家,让远辉和家人一起过年,你给远辉买新衣服,带远辉游广州、登广州塔……
  如果换作我,是完全做不到这样的。帮人,直接给点钱容易。然而,这样如对待亲生的孩子一样,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生活用品、学习辅导,方方面面都做到,让我做做秀可以,让我坚持一个星期一个月也可以,让我这样做三年,我真心没那么强大,也没那么伟大。
  我在后座浮想联翩,驾车的你自言自语:“远辉这家伙,我得批评他,他跟我说过想老爸,说他老爸用的东西,他舍不得洗,要留作纪念,我说过他,怎么还不洗。”
  前座的镜子里映出你眉头紧锁的脸。你说,你帮远辉,不只是给他饭吃、给他衣穿、教他写作业,最重要的是要他学会坚强,要他学会面对逆境,要他在痛苦面前站起来。
  你说,扶贫如果只是给钱、只是表面上的致富,那就失去了扶贫的意义。你说,扶贫除了扶物质上的贫,更要扶精神上的贫、意志上的贫,得让贫困者不僅不贫、更要学会脱贫、学会致富,让物质和精神都要富起来,扶贫要把老百姓扶坚强!
  你说,老百姓坚强就是国家坚强。
  人民的希望,才是国家的希望
  车子驶进凤山村委,男男女女、村干部村支委十多个,全部在村办公大堂等着我们,这是走过的村委难得一见的场面,6月2号可是村委干部选举的时间。
  然而,刚到,你却走出去了,留下满脸疑虑的我。
  你没在,村干部说你的扶贫工作说得口若悬河:如何了解贫困户,讨论贫困名单,确认核实贫困户;怎样克服困难、解决贫困户子女的读书问题;怎么发放鸡苗、饲料,如何公平公正地让扶贫物资精准到户、精确到人头;如何商讨、解决贫困户的大病救治;又如何给凤山各农会小组村道维修、铺水泥路及铺路验收;解决了多少贫困户的危房改造、给哪些贫困户发放贫困补助;如何实施极贫困户的光伏发电创收和凤山番薯等各种产业扶持和承诺修建休闲广场等种种便民利民的未来计划……
  “自从赵伟斌干部来我村后,老百姓变化很大,我们村干部也改变了不少,人民群众对精准扶贫的反响特别好!”村干部说得兴致勃勃,我听得热血奔涌。
  之后,我出去找你。原来,你在外头抽烟,抽得双眼绯红。
  你很感动,说和村干部相处表面看起来融洽,其实有很多摩擦。你认为,扶贫干部只是来了一月是一月,来了三年是三年,扶贫的关键还是要靠当地村干部长期为人民服务,要让村干部养成给老百姓做事的习惯,让老百姓信任村干部,让老百姓觉得“生活有奔头”。你说,最初你们扶贫干部入村,当地村干部和村民都曾经抵触、质疑,精准核定贫困户又有分歧、博弈,还有光伏电站用地纠纷、扶贫钱物发放争吵等等。你说,下乡扶贫有苦难言,步步惊心,没想到宣传文化部采访时,村干部如此配合、如此给你面子,老百姓如此包容、如此让你温暖,“这说明村干部活起来了,村干部真想为百姓做事了。说明人民对党有信心、对生活有希望了!”
  你说,人民的希望就是国家的希望。
  尾  声
  不再孤独的孤儿远辉、自立自信的可怜哑巴、温暖幸福的五保阿婆,平坦的水泥路、璀璨的路灯,一只只对你热情摇尾的农家狗、一张张对你开怀笑的黝黑脸,黎埠那山那水、那瓜那豆,那一排排自来水管、那叽叽喳喳的大小鸡群、那绿油油金灿灿的农作物,还有在阳光下哗啦啦产人民币的光伏电站……那天,在回广州的车上,我一路泪流。为你、为像你一样的扶贫干部,为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为何其幸运遇到你这种干部的黎埠百姓,为还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其他贫困地区的贫困人民。
其他文献
一直热烈拥吻大美海南,曾为南国辛勤“追房人”,以热烈的阳光点燃心里的梦想,不觉已是二十多年的光阴了。  为了那份心爱的工作和奋斗的方向,伴随着又一股改革劲风,闯海的我曾经睡在别人的脚下,睡在他人鄙夷和排斥的目光里。然而,我立志爬起来,陪着年轻的海南省挺起胸膛,站成一棵高直的椰子树。  大学毕业几年后,由于对文字的钟爱与尊敬,青春贲张的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毅然南漂琼岛。在海口市,通过应聘进了一家媒体。
期刊
无数次耳闻目睹神州“飞天”,每一次我都豪情满怀。  为了走进这些共和国的一线建设者,书写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我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深入的专访。  作为临淄人,我认为在祖国飞天的壮举中,最值得写的,就是临淄人为共和国太空飞船做出的突出贡献。作为一个采访者,我忘不了这些默默无闻、可亲可敬的“螺丝钉”们。神舟返回舱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恐怕你不会想到,临淄的山东齐鲁石化机械制造公司种出了自己的“人参”,
期刊
我出生的这个湘南贫穷的小山村,在90年代初刮起了南下风。通常是这样,春天的南风才刚刚舒服地吹向人的脸,那些青壮年、读不起书的半大孩子或者从学校辍学的未成年人,甚至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只要是有可能在广东谋得一份生计、一份工作的人,都争先恐后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我的原生家庭非常穷,上面有3个哥哥,父母都是人们口里的“蠢子农民”,一年到头除了侍弄四亩多地,也不知道能做什么赚钱。每年开学是最难过的时候,
期刊
一  漫长的日子,高原上萦绕出圈圈的烟岚,如丝如缕。  偶有参差不齐的鸡鸣犬吠从烟岚中飘浮出来,然后又迅疾隐匿于高原的莽莽苍苍之中。高原在冬日,变得瘦骨嶙峋,青筋暴突,仿若灯火阑珊处踽踽而行的老者,双鬓斑白,一路蹒跚。  和煦的暖阳弱弱地越过斑驳的土墙,柔软地洒在窑洞小院里。躲在窝里的黑狼狗,也晃悠悠地从蜷缩一团的状态中走出来,任阳光轻抚它落满密密匝匝谷子、秸秆的躯体。与狼狗历来不和的鸡们,一只只
期刊
我出生于1949年5月,听长辈们讲,当时瑞金县尚未解放,6月份才有解放军到来。很快全国解放,我成了新中国的一员,千千万万的幸运儿之一。可以说,我一生的历程,都紧跟着新中国的前进步伐。既经历了困难时期的沟沟坎坎,又领略了人民群众的创业艰辛,更见证了伟大祖国的辉煌崛起。回首往事,光是衣、食、住、行四件大事,便勾起多少难以磨灭的记忆。可谓七十年伟大变化,尽在其中。  从破衣烂衫到应有尽有  从记事起,我
期刊
唐朝诗人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多少年来,一直是人民群众孜孜以求的安居梦。  46年前,我出生在苏北一个贫穷的村子里,我们一家三代10口人住在3间破瓦房里,饭都吃不饱,日子过得实在困难,家里便把年幼的我寄养在外婆家。那时的我,虽然懵懵懂懂,但非常渴望能住上大一点儿、好一点儿的房子, 因为那样我就不用和家人分开了。  26年前,我一不留神踏入军营,成
期刊
1979年春节后,我进入蒲圻二中读高一,住在城关东街的表姑家。表姑的女儿韩丽,也就是我的表妹,神神秘秘地告诉我:我们班上有个叫王敏的同学,住在南门头,是王天相的孙女。  在现在的赤壁,过去的蒲圻,王天相可谓是传奇般的人物。  上小学时,爷爷在新店公社供销合作社当炊事员。由于离我就读的龙会桥学校不到一公里的路程,便经常去爷爷那里蹭饭吃,有时还在那里睡觉。听在合作社工作的叔叔阿姨们说:王天相是毛主席的
期刊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最近一段时间,每当这首《我和我的祖国》在电视里响起,母亲都会认真地聆听,她喜欢李谷一的演唱。电视上播放各地有关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活动的报道,也让喜欢看电视新闻的母亲时不时地感慨道: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就七十年了,解放那年我才十四岁,看看那时候的条件,再看看现在,真的没法比。就像咱家现在敞亮的房子跟我小时候住的小矮屋一样,那简直就是天上和地上的差别呀!  一  
期刊
算起来,我已经从警34年。  34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其实人生也就三万天。  前几天,几个同年入警的同学聚会,我们已经有30多年没有见面了,时间过得真快,当大家再次相聚时,突然间,发现我们不再青春年少。大家相聚在一起,更多的是回忆。  那个雨夜  我不会忘记40多年前的那个雨夜,那位赵叔。  那时我还小,在苍溪县城郊小学读书。那是一个晚上,风雨交加,我家住在县城上河街街口,小木屋被风刮得“
期刊
1  1949年,妈妈降生在东北大地上的一个小村庄。一面铺着黄沙的土炕上,妈妈浑身沾着黄土,小手攥着黄土,啼声嘹亮……  这或许是妈妈未来人生的一个意象。从此,七十年,妈妈没有离开过这块土地。她由此展开的人生,与这块土地呼吸与共、歌哭不离……直到今天,伴着每一天的红色朝阳升起、金色夕阳落下,她还劳作在出生的这个小村庄,耕种着她耕种了一辈子的土地,一年接着一年。  1952年春天,轰轰烈烈的“土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