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结合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为研究对象,指明了当下高等教育当中二者的不足之处,剖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教学实践,研究了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政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学生管理;结合策略
  目前,大学教育的普及率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部规定的大学必修课程之一,其上课率已经达到全覆盖,但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上却不尽人意。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也并未充分体现学生关怀,因此,本文先对目前高校管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现状进行探寻。
  1     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的现状
  1.1  思政灌输式讲授引发强烈逆反情绪
  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的授课模式仍然以面授为主,形式比较呆板,基本是课本知识的强制性灌输,导致不少学生对这种强加灌输模式产生反感。背后的原因,首先要从事教师自身谈起。教师对思政教育的原则理解不透,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无法形成认同感。其次是课堂模式,思政教育本应是感化、熏陶的育人课,在现实教学中却演变成了“背书”课,学生在应试压力之下,对课程内容本身的好感度降低,因此听课的逆反心理严重。最后是学生的课堂低参与度。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未必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也不易形成“课堂主体”意识,因此,教师只顾自己的“传导”、而忽视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是造成目前思政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1.2  机械化学生管理缺乏人文心理关怀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从现状来看,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总体上以制定学生守则、校规校纪为主,这些“条款”具有强制性约束力,学生一旦触犯或违反,就要面临来自学校的各种惩罚措施。这种管理模式,从一定角度看来,能提升学生管理的效率,形成纪律严明的校园管理氛围。但也正是由于纪律的过于死板,导致其太缺乏人文关怀意识,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需求。法律尚有道德作为参考,校规也不应是过于绝对化的。而没有照顾学生的心理预期、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受阻。表面看上去学生认真遵守,实则面临很多困难,内心并不愿服从。总之,机械化的学生管理模式,造成当高校对大下学生的管理缺少情感体恤。
  2     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联
  2.1  思政教育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思政教育,是一个统称,泛指对学生的思想、理论等方面进行教育。此外,还包括党团组织教育。高校是实施德育和才育的重要场所,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专业院校。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高等学校,是一个集教育、科研、人力资源储备、校企对接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场所,对学生的管理不仅仅限于学习的管理、课堂的管理,而更多的表现为对学生现阶段及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学生未来要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在此之前,应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认识自己的国家、如何认识我国社会,只有对我国的国情、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目标有了明确的认识,才能更加合理的组安排学业生活、织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2.2  学生管理水平展现思政教育成效
  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准如何、学业水平高低以及职业规划选择等方面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表現之一。高校学生作为成年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专业职业选择,高校思政教育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青春与才智献给国家需要、人民需要的岗位上去,因此,不少大学生愿意参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光荣的事业。也有学生自愿注册成为志愿者,主动为社会上需要帮扶之人施以援手。这就说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也体现着大学思政教育的渗透。简言之,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是一个有机体,它们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要想真正将学生教育培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就要把学生平常的管理工作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3     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具体途径
  3.1  改进思政教育课堂,培养学生文化认同
  要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率,就要探究更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让思政老师的讲授更随和、更有利于学生去接受,减轻学生的理解难度和反抗意识。思政教育目前之所以引起很多学生的反感,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无法真正体会教师口中所言之物,不能很好地理解理论背后的现实渊源。因此,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也要同时进行中华文化教育。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底蕴很深厚,正是在这些优秀文化的孕育之下,中国人才得以拥有今天的精神面貌。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社会从贫穷落后的“两半”社会一步一步往前跨越,今天,我们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中国也变得更有底气。事实证明,只有在历史当中寻找明鉴、在根源当中寻求力量,才能真正对我国的政治体系、对科学的指导思想形成认同感。这样,学生的目标才会远大、选择方向才会正确,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才能更加有效。
  3.2  拓宽思政教育路径,创建师生共管机制
  思想熏陶和日常管理,能够同时发挥促进学生的学习学业和思想成长的作用。要拓宽思政教育的渠道,将学生纳入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体系当中来,形成师生齐参与、共同进步的思政教育体系。作为成年个体,大学生有一定的主观意识和自我判断能力[],因此,高校应特别重视学生的管理主体地位,要鼓励大学生树立课堂学习、校外实践的主人翁意识,坚持把“提升自我思想水平和实践能力”作为大学进修的宗旨。结合社会实践经验,进行自我提升。此外,学生管理要坚持以服务学生为目标、体恤学生所需为原则,凸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良传统文化基因。
  3.3  注重课外实践教育,深化学生思想认知
  思政教育应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如果仅仅将其停留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之内,便有“纸上谈兵”之嫌,脱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科学原则。因此,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锻炼平台,激励学生用实践行动践行思想理论的号召,拓展大学思政教育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课本里的知识。在实践当中,学生才能体会民情、认清国情,才能对我国的发展规划有更好的理解。总之,只有到实践当中去锻炼一番,才能深化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为学生管理打下更坚实的思想根基。
  4     结语
  高校的思政教育是高校实行人才管理的思想根基。因此,大学教育不能将而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要充分将思政教育与人才管理结合起来,发挥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和学生管理的纪律规范效果,从而为我国21世纪的发展建设培养更加合格的后备军。
  参考文献
  [1]   王德鹏.基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整合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20(09):47-48.
其他文献
◆摘 要:結合初中生认知规律、心理特征,阐述了新课标视域下体育教育的创新模式,分析了体育教育改革落实,推动初中生体育综合能力提升策略。其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落实了我国教育部门针对体育综合能力培养的各项方针,实现初中体育综合能力、综合素养全面提升。本文主要阐述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教学;综合能力;应用;分析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学迎来了全
本文采用双三元液相色谱系统(DGLC),充分利用双泵的优势,将两个泵分别作为流动相的输液泵和柱后溶液的传输泵,实现与质谱的全自动连接.采用柱后抑制器技术降低流动相中TFA对M
【Abstract】English reading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learning English in middle school, it is not only a part of the students to learn English, but also one of the means of students
一纸《征询意见稿》启动着再融资,意想中的“洪水猛兽”并未出现,市场反而“涨”声一片为“新老划断”的三步舞曲喝彩。新股加盟给股市输入新的资产,呈现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
摘要:初中生较小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写作基础,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主要启发他们的情感思维,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积累,扩展其知识面。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以后,可通过自身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理解,进行情感的表达,这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从而提升其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认识和思考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与素质教育的
以双(三乙氧基硅基)乙烯(BTSEY)为硅烷前体,制备了孔壁富含100%双键的杂化整体柱,其比表面积高达1000m2/g,机械强度高,能耐受酸碱。通过“硫醇-烯”点击化学反应,可以简便地在其孔
花卉翻盆的时机将花盆侧放,把手伸入排水孔,将栽有植株的泥球顶出花盆,如泥球中已盘根错节,就得换盆。植株生长速度减慢,部分根从盆底排水孔钻出来,也表明要换盆了。换盆的时间也有
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应不断促进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之处.作为高中
水塔基础设计是水塔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当地基的承载力低时,基础设计更为重要。一般在地基承载力低的条件下,基础圬工数量占全部水塔圬工数量的40%左右,因此选取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