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树蒸二三事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j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览群书》2011年第6期上刊载了潘小松先生所撰《清末民初英汉成语辞典三序》一文。潘先生在文中指出:“朱树蒸和陈荫明的生平资料我没有见到,望博雅之学者有教于我。”本人不敢自称博雅,但碰巧了解朱树蒸的一些情况,特补充于下。
  
  朱树蒸字企云
  
  商务印书馆出版过朱树蒸编译的两种词典,一种是《袖珍英华成语辞典》,另一种就是潘小松为我们介绍的《增广双解袖珍英华成语辞典》。《袖珍英华成语辞典》的英文书名为A Pocket Dictionary of English Phrases with Chinese Equivalents,于中华民国二年六月(1913年6月)初版。《增广双解袖珍英华成语辞典》的英文书名为A Pocket Dictionary of English Phrases with Chinese Equivalents and a Supplement,因其在《袖珍英华成语辞典》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词条,故而改为此名。
  我在《张元济日记》中发现了一些有益线索。日记中记载,1912年8月24日“购入朱树蒸英文成语辞典一部”(《张元济日记(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P6);1916年7月7日,“朱企云送来校订袖珍英华成语辞典及清册一本”(同上,P86)。由于我所见到的正式出版的《袖珍英华成语辞典》一书的编译者署名为“朱树蒸”,因此我可以推断,朱企云与朱树蒸是同一个人,“企云”应当是朱树蒸的字。关于这一推论,我在《海派庙市》这本上海文史研究论著里找到了佐证:“1910年,龙门师范学校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省二师’)……省二师所聘教师中,亦多博学之士……英文教师朱树蒸(字企云)”(《海派庙市》,费慧林著,文汇出版社2010年版,P188)。
  
  朱树蒸的部分履历
  
  《袖珍英华成语辞典》与《增广双解袖珍英华成语辞典》的版权页均标明其编译者为“上海朱树蒸”,可见朱树蒸的籍贯就是上海。同时,《袖珍英华成语辞典》初版本的扉页标明,该书译者为“Tsu Zu-tsung(Nanyang College,Shanghai)”。Tsu Zu-tsung就是朱树蒸的英文姓名,而“Nanyang Cortege”是南洋公学。据此线索,我在《南洋公学一交通大学年谱》中查到,朱树蒸是南洋公学高等预科第五届(即中院第八届)27名毕业生之一,于1907年夏天毕业(《南洋公学一交通大学年谱》,霍有光、顾利民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30)。毕业之后,朱树蒸积极参与南洋公学同学会的活动。比如,1915年《南洋》创刊号所载《南洋公学同学会乙卯职员表》便提到,朱企云(朱树蒸)是南洋公学同学会交际部的六名本埠交际员之一(同上,P52)。
  黄炎培为《袖珍英华成语辞典》所写的序言说:“朱君树蒸,旧共事浦东中学,寝馈怯虑历有年。”(《博览群书》2011年第6期,P94)经查,黄炎培于1906年应杨斯盛之请在浦东六里桥创办浦东中学并担任校长,至1909年10月左右改任校董,但仍负学校主要责任(《黄炎培年谱》,许汉三编,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P7-8)。由此可以推断,朱树蒸1907年夏天从南洋公学高等预科毕业之后,很可能就到浦东中学担任教师,与黄炎培共事,交情颇深,所以后来才得以请其为《袖珍英华成语辞典》撰写序言。
  张元济在其1919年1月8日的日记中提到“拟聘朱企云到馆办理词典事”,但“朱有回信、言辞不去师范一席、只可作罢”(《张元济日记(下册)》,P515);1919年3月27日的日记中写到:“朱企云前有邀入英文部之意后渠以难辞校席为言。近又来说愿复来、要求加薪二十元、合成一百廿元。”(同上,P557)张元济的这两条记载表明,朱树蒸当时领有“师范一席”与“校席”,亦即在某所师范学校担任教职。而《海派庙市》指出,在1910年龙门师范学校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时,该校便有一位英文教师“朱树蒸(字企云)”。由此,我推断,朱树蒸应当是在1910年夏季离开浦东中学,转而来到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担任英文教师,直到1919年3月,他仍然在该校执教。
  我不知朱树蒸是在何时离开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也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到商务印书馆任职。但是,我查到朱树蒸后来还是回到高校担任教职,而且还是到由其母校南洋公学发展而来的交通大学执教。据1927年12月“本校同学就职交大教职员一览表”,朱树蒸此时已经在交通大学预科担任教职(《南洋公学一交通大学年谱》,P184)。1929年10月5、10、16日出版的三期《交大三日刊》上连载了一份《本校各院教员一览》,在“预科教员姓名表”中,有“朱树蒸:英文(一)”的记载(同上,P212-213)。显然,朱树蒸最迟在1927年下半年(可能是在该年秋季学期开始之时)已经来到交通大学预科担任英文教师。
  我查到,1953年,陈毅主持建立了上海文史馆,而朱树蒸被聘为该馆馆员。同年,朱树蒸等212位上海文史馆馆员一起联名致信台湾耆老,宣传爱国、统一的思想。此信全文公开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至今仍然可以在该报网站上查阅得到。
  我在《云间孔阳——朱孔阳纪念集》一书中找到朱孔阳写于“辛丑年(1961年)”“一月十三日”的一首诗,诗前提到:“交大朱企云教授悼亡,有‘形单影只徒悲哀’句,赋此慰之。”(《云间孔阳——朱孔阳纪念集》,朱德天主编,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P101)名叫朱企云,又为交大教授,显然朱孔阳悼念的就是朱树蒸(朱企云)。如是推断,朱树蒸应当是逝世于1961年初。
  综上所述,朱树蒸字企云,籍贯上海,为南洋公学高等预科第五届毕业生,先后在浦东中学、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可能还有商务印书馆)、交通大学预科、上海文史馆等处工作,到1961年逝世。至于出生日期、家庭背景等其他情况,则有待后续考察。
  
  (本文编辑 谢宁)
其他文献
巴金先生晚年创作了散文集《随想录》,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他在《病中集·后记》中写道:“我不靠驾驭文字的本领,因为我没有这样的本领,我靠的是感情。”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因此,要读懂、读透《随想录》,首先要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领会其真实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分析鉴赏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探究作者情感如何打动读者,并激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兼与沈家骐先生商榷。    沈家骐先生在《浅识滕固》(《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9月28日)一文中,对艺术家滕固婚姻一事有记载,摘录如下:  最让人不为理解的,他竟找了一个很是难看的女人当老婆。那时,滕固对教育家、思想家黄炎培十分崇拜,常常徒步去黄家拜访。不久,滕固认识了黄家的一个丫头,那丫头长得又胖又丑,但很有素养,且待人接物很有礼貌。神差鬼使,滕固竟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黄炎培知道后,彻夜不眠,
我读书很少,要说哪本书对我影响大,还真说不上来。只能说说一度吸引过我的书。上高中的时候,我读过俄国作家魏列萨耶夫写的《果戈理是怎么写作的》,孟十还翻译,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作者介绍果戈理如何搜集材料,如何修改手稿,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等等,我读得津津有味。果戈理谈到他的创作过程:  先把想到的一切都不假思索地写下来,虽然可能写得不好,废话过多,但一定要把一切都写下来,然后就把这个笔记本忘掉吧。此后,
具有拓荒意义的选题    “台湾学校辅导”?对于这个书名,不少人也许会产生疑问,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这是具有台湾特色的一个词,它的意思大体相当于我国大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我最近编辑的《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一书作者叶一舵教授在书中做了这样的解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理念上、工作目标上和工作方式上与学校辅导基本一致,在工作领域与工作内容方面,学校辅导要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辅导宽泛一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在历史的长河中澎湃着周恩来总理不朽的赞歌,向人们展示着他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一生。作为周恩来总理的秘书,纪东撰写的回忆录《难忘的八年》真实地记录了总理最后八年的人生历程,谱写了一曲总理晚年的大江之歌。  纪东,1943年11月10日生,1968年8月担任周恩来总理秘书直至1976年1月总理逝世。1994年任武警指挥学院副院长,授少将警衔。2002年5月退休,担任周
为推进国际“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展示新疆文化建设和学术事业发展的全貌,新疆人民出版社于2009年10月推出大型学术系列《丝绸之路研究丛书》(20卷)。作为精心组编的“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的宏篇巨著,这套丛书从整体上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丝绸之路”的关注度和研究水准,无疑是我国出版、学术界同仁共同献给新中国60华诞的一份厚礼。  “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西方学术界在东亚国家,特别是19世
八载完稿阐述台湾问题的由来    我于2004年考取了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赵书刚教授的在职研究生,由此认识了赵先生。赵先生性情温和,待人敦厚,治学严谨,功底扎实,主编过多部史学著作,在我眼里,他算是著作等身的教授了。学业结束后,常怀感恩之心的我与赵先生也联系不断。《多党合作,共谋祖国统一》一书刚出版,先生就把新书寄来给我。收到新书后,我便抓紧阅读。前不久,在与赵先生小聚时谈起了这本书,他说这本书是他
二千四百九十年前,66岁的孔子结束周游列国的旅程,怅惘地踏上了归国之路。一位名叫接舆的楚国隐士悄然而至,高歌:“鳯兮鳯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尤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唱完,人就飘然而逝。又过了825年,41岁的陶渊明挂冠隐去,留下一首千古传颂的《归去来兮辞》,开篇言道:“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意即退隐。站在儒学传统精神的立场上,接舆、
陈钢主编的《上海老歌名典》(以下简称“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2007年4月再版)贬低黎锦晖,抬高陈歌辛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的历史地位。我在此以史实为依据,进一步说明历史真相。  一部中国流行音乐史出现两个“鼻祖”  1927年,黎锦晖创作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当时称“时代曲”或“摩登歌曲”)《毛毛雨》,把“流行歌曲”这一体裁引入近现代中国的乐坛,从此,中国乐坛进入了流行音乐的新
初中文言文教学很多老师采取固定的路数,先“词句串讲”,后“内容分析”,尤其是在词句串讲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事实上,这种看似切实、有效的“串讲加分析”的模式,到了学生那里,除了令他们头晕目眩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外,剩下的就是要记住段落大意、主要内容,毫无欣赏传诵千古美文时的那种发自于内心深处的轻松、愉悦之感。对于文言文教学,学生普遍反应枯燥单调,提不起兴趣,而没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