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贬低黎锦晖在流行音乐史上的地位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nd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钢主编的《上海老歌名典》(以下简称“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2007年4月再版)贬低黎锦晖,抬高陈歌辛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的历史地位。我在此以史实为依据,进一步说明历史真相。
  一部中国流行音乐史出现两个“鼻祖”
  1927年,黎锦晖创作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当时称“时代曲”或“摩登歌曲”)《毛毛雨》,把“流行歌曲”这一体裁引入近现代中国的乐坛,从此,中国乐坛进入了流行音乐的新时代。《毛毛雨》是划时代的,黎锦晖的贡献也是划时代的。《毛毛雨》和同时问世的《妹妹我爱你》、《人面桃花》、《卖花词》、《桃李争春》、《落花流水》、《文明结婚》、《春朝曲》等中国第一批时代曲,奠定了黎锦晖中国流行歌曲创始人的历史地位。
  1929年,黎锦晖在新加坡创作了百首“家庭爱情歌曲”,分批寄回上海。这些歌曲之书被书商一版再版,风靡了上海滩。从1927-1936年,黎锦晖创作的时代曲,火爆走红,民营广播电台从早到晚播放黎锦晖的歌曲,播音歌星作为一种行当应运而生。1934年,上海《大晚报》独家举办了中国首届“三大播音歌星竞选”的活动。参赛的歌星演唱的歌,95%以上是黎锦晖的作品,他的歌是当选为“三大歌星”的白虹、周璇和汪曼傑的成名曲。1934-1935年,被称为中国流行歌坛的“中兴时期”和“黄金时代”。黎锦晖既是中国流行歌曲的创始人,也是奠基人,被称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陈钢到处宣传他的父亲陈歌辛,由于当年流行歌坛著名作曲家的后人们保持低调,对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宣传少,致使不了解中国流行音乐史的人说“陈氏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艺界中的杰出之辈,是中国近代流行音乐的先导和鼻祖。”(陈钢在《玫瑰、玫瑰我爱你——歌仙陈歌辛之歌》一书第42页引用这段话时津津乐道。此书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出版)一部中国流行音乐史出现了两个“鼻祖”,只能一个是真、一个是假:黎锦晖的鼻祖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更不能篡改。
  
  “名典”怎样贬低黎锦晖
  
  陈钢贬低黎锦晖始于他不承认1927年是中国流行歌曲历史起始的时间,他把1898~1949年作为中国流行歌曲诞生的年代。如此,在中国的流行音乐史上就没有了黎锦晖,没有了《毛毛雨》。中国流行歌曲的创始人、奠基人和鼻祖的位置出现了“空缺”,这把交椅该由谁来坐?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随着时光的流逝,了解中国流行音乐历史的人先后离世,将来写进中国流行音乐史的“鼻祖”,真不知道会是谁了。
  “名典”共收入七首黎锦晖的歌曲,其中《毛毛雨》、《桃花江》和《特别快车》是时代曲;《老虎叫门》、《可怜的秋香》、《寒衣曲》是儿童歌舞表演曲(《老虎叫门》后成为儿童歌舞剧《神仙妹妹》的插曲,《可怜的秋香》1927年由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拍成电影,成为电影歌曲);《王芳斋》是成人歌舞剧《野玫瑰》(“名典”说成《花生米》,是错误的)的插曲。编者在黎锦晖诸多时代曲中,只选了三首,对黎锦晖的贬低表现得十分明显。对黎锦晖1927-1936年统领中国流行歌坛一个时代所创造的辉煌视而不见,并说黎锦晖的“艺术生命颇为短暂”(“名典”2002年版第402页),在不到600字的黎锦晖小传中也出现多处差错——
  1 《特别快车》是黎锦晖1929年在新加坡创作的百首“家庭爱情歌曲”中的第十一首,第一批寄回上海,同年5月由上海心弦会出版,统称“家庭爱情歌曲25种”。“名典”把这首歌当成“儿童表演歌曲”是不对的。
  2 《总理纪念歌》是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时黎锦晖创作的,问世的时间不是1927年。1927年是在《小朋友》277期发表的时间。
  3 《妹妹我爱你》是黎锦晖1927年和《毛毛雨》同时推出的中国第一批时代曲。1928年1月即由“百代”灌录了唱片,1929年作为黎锦晖“家庭爱情歌曲25种”之一,由上海心弦会出版。不是1929年在新加坡创作的。
  4 《小小茉莉》是黎锦晖1933年出版的《芸窗歌选》(新歌第十辑)所收歌曲之一,不是1929年在新加坡创作的“百首家庭爱情歌曲”。
  陈钢对黎锦晖的基本态度和评价是:“其大半辈子都为平民音乐奋斗,开创了中国儿童歌舞表演唱之先河,并写过不少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为此,有人称其为流行歌曲的鼻祖。”(“名典”2007年版第471页)
  陈钢的态度至此已一目了然,“有人称其为流行歌曲的鼻祖”,他本人是持保留态度、不予认同的。
  这种不顾历史事实的态度,降低了“名典”自身的历史价值,贬低别人最终是贬低了自己。
  海派文化和黎派音乐
  在“名典”一书中,“海派文化”是使用次数很多的一个词组,但作者说来说去也没说明白什么是“海派文化”。
  “海派”一词,最原始的涵义是指上海一派京剧演员的表演风格,后来发展延伸到泛指上海的文学、戏剧、电影……所有的艺术形式和人文景观,都称之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通常是指由市场和大众趣味导向形成的市民文化,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通俗文化。
  在当年的上海滩,何时开始有“海派”、“海派文化”的说法流传,似已无从考证。在“百代”等唱片公司为上海的京剧演员开始灌录唱片时,应该就有了“海派”一词。在此基础上演变成“海派文化”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像一曲《毛毛雨》开创了一个时代那样,有明确的时间标志。但可肯定的是,“海派流行歌曲”的源头就是黎锦晖的时代曲,是“黎派音乐”。黎锦晖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自成体系、自成“流派”的唯一一位作曲家。陈钢不承认黎锦晖“中国流行音乐鼻祖”的历史地位,从不使用“黎派音乐”一词,总是用“海派文化中流行音乐分支”的语言来表述他的观点。在他为陈歌辛撰写的小传中,他用了长长一段文字来说明陈歌辛和“海派文化中流行音乐分支”的关系,也对这一“分支”的诞生作了注释。他说:“陈歌辛在20世纪40年代所创作的大量歌曲,是上海流行音乐成熟期,亦即西方文明与吴越文化相结合而诞生的上海城市文化——海派文化中流行音乐分支的典范。”(“名典”2007年版第203页)
  仔细分析,方可弄清陈钢这段话的几层意思:
  其一,20世纪40年代是上海流行音乐的成熟期,这一成熟期的标志是西方文明与吴越文化相结合而诞生的“海派文化中流行音乐的分支”。
  其二,“海派文化中流行音乐的分支”即上海城市文化。
  其三,20世纪40年代,陈歌辛创作的大量歌曲使上海的流行音乐走向成熟,使“海派文化中流行音乐的分支”因他的歌而辉煌。
  陈钢的基本观点,就是赞美20世纪40年代,把20世纪40年代说成是 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最辉煌的年代,这一辉煌又因陈歌辛创作的大量歌曲而使然。
  上海“流行音乐成熟期”何时形成,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1941年以前,应是中国流行音乐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这是当年流行歌坛众多的作曲家、词作家和歌星共同努力的结果,不能说是陈歌辛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大量歌曲才使上海流行音乐走向“成熟”。
  按陈钢的说法,“海派文化中流行音乐的分支”诞生于“上海流行音乐的成熟期”,陈钢认定“海派流行歌曲”诞生的时间,就是20世纪40年代,是陈歌辛当时创作的大量歌曲使“海派文化中流行音乐的分支”诞生了。只差没直接说陈歌辛是海派流行歌曲的“创始人”了。
  陈钢多次使用“上海城市文化”、“城市歌曲”的提法,他把20世纪40年代之前问世的流行歌曲,说成是还没有从“农业文化的母体中脱胎出来”的歌,这是对“黎派音乐”的贬低,也是对一大批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创造过辉煌的作曲家们的不恭。“黎派音乐”的“雅俗共赏”。是海派流行歌曲的基本特征。没有“黎派音乐”,也就没有了“海派的流行歌曲”。
  陈歌辛是流行歌坛第二代的作曲家
  中国第一代的时代曲作曲家,多出身于黎锦晖创办的“中华”和“明月”两个歌舞团。1936年黎锦晖离开上海后,黎锦光、严华、严T_lr_、严个凡、严折西、张簧等继承了黎锦晖开创的传统,以“民族音乐为主流,以民间音乐为重点”,“中西合璧”、“雅俗同堂”,迅速使当时的上海滩,成为“黎派音乐”的天下。到1941年上海的“孤岛时期”结束,黎锦光的名曲《卖杂货》、《满场飞》、《叮咛》、《探情》、《苏三》、《清流映明月》、《采槟榔》、《卖花翁》、《口哨的安慰》、《闹五更》、《梦中梦》都已问世;严华有《扁舟情侣》、《送情郎》、《四季等郎来》、《野花朵朵鲜》、《南岛傍晚》、《新对花》、《五更同心结》、《金丝鸟》、《卖相思》、《怨情郎》、《想郎》、《花花姑娘》、《花开等郎来》、《哪一天》、《麻将经》、《人生多岔路》、《银花飞》;严个凡有《疯狂乐队》、《青山绿水》、《青年忙》、《溜冰曲》、《双跑马》;严折西有《千里吻伊人》、《爱的归宿》、《卖烧饼》、《凄凉之夜》、《人海飘航》;张簧有《回忆》、《人生小曲》、《秋江忆别》……
  这里列举的只是“黎派音乐”作曲家1941年之前问世的时代曲中的名曲,走红的程度不如这些名曲的还有一大批,这段时间他们谱写的电影歌曲也没有列出。他们的名曲都灌录了唱片,从上海红遍全国,乃至南洋群岛各国以及日本等地。他们是红极一时的时代曲作曲家,是中国流行歌坛第一代的时代曲作曲家。
  陈歌辛1941年之前谱写的时代曲只查到4首。1942-1945年,他写了10多首唱片歌曲,走红的只有一首《西湖春》,被陈钢称为名曲。而《海燕》、《忘忧草》等写给李香兰的歌,基本上属于“艺术歌曲”,无法广泛流传。1946年以后,陈歌辛创作的时代曲才多了起来。因此,他是中国流行歌坛第二代的作曲家。
  陈钢说他“只是历史的记录者”。记录历史责任重大,必须以史实为依据,不能凭自己的感情,随心所欲地贬低谁与抬高谁。
  毛毛雨(节选)
  黎锦晖词曲
  毛毛雨下个不停,微微风吹个不停。微风细雨柳青青,哎哟哟柳青青,小亲亲不要你的金,小亲亲不要你的银。奴奴呀只要你的心,哎哟哟你的心!
其他文献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包含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形式。其中书面语讲究准确和规范,它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因而考纲专门设置了“语言文字运用”板块来凸显其重要性。  语文考纲从识记和表达应用两个能力维度规定了语言文字应用的考试内容。识记能力维度的内容为:(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表达应用能力维度的内容为:(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志同道合的朋友聚会,酒足饭饱之后总不免会谈起文学。那次聚会也是这样,起初,大家分成两三拨,三三俩俩各自议论着一些话题。忽然,我的耳边响起了几个名字:杨显惠,《夹边沟记事》,高尔泰,《寻找家园》,作家潘女士正和一个出版社的编辑谈着什么。我开始注意他们的谈话。潘女士说,《夹边沟记事》不能说写得不好,但一跟《寻找家园》比就觉得差了一些火候。高尔泰也写到了夹边沟,你看人家是怎么写的。人生的苦难、画家的感觉
巴金先生晚年创作了散文集《随想录》,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他在《病中集·后记》中写道:“我不靠驾驭文字的本领,因为我没有这样的本领,我靠的是感情。”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因此,要读懂、读透《随想录》,首先要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领会其真实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分析鉴赏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探究作者情感如何打动读者,并激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兼与沈家骐先生商榷。    沈家骐先生在《浅识滕固》(《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9月28日)一文中,对艺术家滕固婚姻一事有记载,摘录如下:  最让人不为理解的,他竟找了一个很是难看的女人当老婆。那时,滕固对教育家、思想家黄炎培十分崇拜,常常徒步去黄家拜访。不久,滕固认识了黄家的一个丫头,那丫头长得又胖又丑,但很有素养,且待人接物很有礼貌。神差鬼使,滕固竟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黄炎培知道后,彻夜不眠,
我读书很少,要说哪本书对我影响大,还真说不上来。只能说说一度吸引过我的书。上高中的时候,我读过俄国作家魏列萨耶夫写的《果戈理是怎么写作的》,孟十还翻译,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作者介绍果戈理如何搜集材料,如何修改手稿,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等等,我读得津津有味。果戈理谈到他的创作过程:  先把想到的一切都不假思索地写下来,虽然可能写得不好,废话过多,但一定要把一切都写下来,然后就把这个笔记本忘掉吧。此后,
具有拓荒意义的选题    “台湾学校辅导”?对于这个书名,不少人也许会产生疑问,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这是具有台湾特色的一个词,它的意思大体相当于我国大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我最近编辑的《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一书作者叶一舵教授在书中做了这样的解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理念上、工作目标上和工作方式上与学校辅导基本一致,在工作领域与工作内容方面,学校辅导要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辅导宽泛一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在历史的长河中澎湃着周恩来总理不朽的赞歌,向人们展示着他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一生。作为周恩来总理的秘书,纪东撰写的回忆录《难忘的八年》真实地记录了总理最后八年的人生历程,谱写了一曲总理晚年的大江之歌。  纪东,1943年11月10日生,1968年8月担任周恩来总理秘书直至1976年1月总理逝世。1994年任武警指挥学院副院长,授少将警衔。2002年5月退休,担任周
为推进国际“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展示新疆文化建设和学术事业发展的全貌,新疆人民出版社于2009年10月推出大型学术系列《丝绸之路研究丛书》(20卷)。作为精心组编的“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的宏篇巨著,这套丛书从整体上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丝绸之路”的关注度和研究水准,无疑是我国出版、学术界同仁共同献给新中国60华诞的一份厚礼。  “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西方学术界在东亚国家,特别是19世
八载完稿阐述台湾问题的由来    我于2004年考取了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赵书刚教授的在职研究生,由此认识了赵先生。赵先生性情温和,待人敦厚,治学严谨,功底扎实,主编过多部史学著作,在我眼里,他算是著作等身的教授了。学业结束后,常怀感恩之心的我与赵先生也联系不断。《多党合作,共谋祖国统一》一书刚出版,先生就把新书寄来给我。收到新书后,我便抓紧阅读。前不久,在与赵先生小聚时谈起了这本书,他说这本书是他
二千四百九十年前,66岁的孔子结束周游列国的旅程,怅惘地踏上了归国之路。一位名叫接舆的楚国隐士悄然而至,高歌:“鳯兮鳯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尤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唱完,人就飘然而逝。又过了825年,41岁的陶渊明挂冠隐去,留下一首千古传颂的《归去来兮辞》,开篇言道:“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意即退隐。站在儒学传统精神的立场上,接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