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汶川地区羌绣传统图案在餐饮器具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63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羌绣是羌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积累、创新、传承而形成的特有的文化象征符号,是羌族人民长期以来记录生产和生活,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汶川作为“刺绣之乡”,其刺绣在造型、色彩、构成形式、工艺特征上都独具代表性。而餐饮器具作为生活中离不开人们的器具,也从单纯满足其实用需求,发展成为满足其物质文化的需求,文化创意的附加值被逐渐展现。本文試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餐饮器具的设计中,不仅能让产品更具生命力,也为传播和弘扬非遗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羌绣;餐饮器具;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2-0074-02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项目—— “非遗视角下汶川羌绣图案在羌式餐饮空间中的创新应用研究”(编号:QXY20190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产业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新兴的创意餐厅层出不穷,饮食文化也更加丰富多彩。在这样的转变下,相应对餐饮器具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更多的新的样式去满足不同主题的餐饮空间,更需要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和文化象征性。目前,羌式餐饮空间中普遍缺乏地域性、民族性的元素,使得整体的氛围营造略显单薄,不能有效地调动人们的五感,体验感很单一,在消费者脑海里很难形成良好的记忆,这样的状况不仅不能让羌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针对此现状,本文尝试将汶川地区羌绣传统图案引入,探讨优秀的民族文化如何创新地应用于现代的餐饮器具设计之中,使得羌式餐饮空间能够彰显地域文化的特色,赋予优秀的民族文化以鲜活的生命力,为传播民族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汶川地区羌绣图案艺术表现特征
  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北部,分布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理县、汶川、松潘、黑水,及绵阳市境内的北川、平武等地。伴随着族群分布、历史发展及地域环境等原因,羌绣的视觉语言、色彩特征、构图形式等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谓“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如茂县的“赤不苏风格”,理县桃坪乡独特的“建筑”“狮”“铜钱”图案,北川地区带有汉族的审美倾向的“富贵牡丹”等,本文主要针对汶川县的羌绣风格进行分析及探讨。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偏北边缘,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部,因大禹的发源地就在今汶川境内,所以有“大禹故里”的美誉。就汶川地区来说,服饰上较为统一,就个别的纹饰、色彩有一些差异,女子基本都是“圆帕”头饰,系围腰,着长衫,男子一般着长衫、裹肚。与其他羌族地区不同,汶川羌绣至今仍以古老的黑白麻布绣品作为承载神圣经典的纯洁之物。汶川地区的羌绣图案在造型、色彩、构图形式、工艺特征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雁门乡的萝卜寨和绵虒镇的羌锋村。
  (一)雁门乡的萝卜寨
  雁门乡下辖9村22个村民小组,距县城威州镇4公里,其中以萝卜寨最负盛名。萝卜寨是汶川地区规模最大的羌族聚居寨,建在高山之上,是典型的高山羌族,相传古时因寨子所处的地方有两座山,叫“凤”和“凰”,因此又名“凤凰寨”,又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也有“老虎寨”的旧称,民俗民风保存得较为完好,也是新兴的羌文化旅游胜地。萝卜寨地区的羌绣相较于其他地区,主要是在刺绣的工艺上更具特色。此地区的刺绣图案多集中在围腰、飘带、套袖等服饰上,题材上多以动物纹、植物纹、文字纹为主,常见“猫”“蝴蝶”“菊花”“瓶花”“胡桃”等纹饰。在色彩表达上分为黑白的素色和传统的五彩色,萝卜寨的老年人的围腰多以黑白色为主,和传统的纯色、艳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体上说,萝卜寨羌绣在构成形式上非常注重饱满与协调统一,组合图案较为突出,“守护”意味的纹饰组合更为特别,如“八猫护城”“四猫护春”等题材,构图自由奔放、不拘一格,充分体现了高山羌族自由不羁的文化基因。
  (二)绵虒镇的羌锋村
  绵虒古镇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历朝历代政权管理的重要之地,“虒”是头上长角的老虎,传说中五大瑞兽之一。绵虒是史载大禹的故里,素有“大禹故里、西羌门户”的美称。其“西羌第一村”的羌锋村以挑花纹饰最负盛名,羌绣纹饰多集中在围腰上,男女老少皆适用,色彩多变,丰富多彩。题材上多以“花”“鸟”“虫”和抽象的几何纹饰为主,也常见“万”“寿”等文字纹。在构图形式上,多以适合纹样、四方连续为主,方中带圆、圆周带角,整体呈现出对称均衡,艳丽饱满的视觉美感。从整体来说,不同于萝卜寨的张扬,绵虒乡大体上都呈现出布局严谨,构图规范,井然有序的特征。
  二、非遗传承视角下的羌绣图案的艺术价值
  羌绣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通过羌绣图案去表达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鲜明特征,也是民族自我审视的一种物化呈现。分析研究解读羌绣图案的艺术价值,不仅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振兴有积极的作用,还有助于在当代生活语境下民族品格得到更好的延续。
  (一)羌绣图案的美学价值
  羌绣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重要载体,充分体现了羌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集体的审美意识。羌绣图案从整体布局上看,内容丰富,构图饱满,有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的形式美感。从色彩搭配上看,受本民族的宗教信仰的影响,对白色和红色尤为偏爱。对白色的偏爱,源于宗教崇拜文化中对白石的崇拜。象征着纯洁,善良、吉祥。对于红色的偏爱,则源于宗教崇拜中对火和太阳的崇拜,羌族人民称其“火红文化”和“火文化”,有吉祥、喜庆的寓意。
  在色彩处理上呈现出秩序化的和谐之美,羌绣色彩常用对比色,为了使之融合,常常不去关注色相的变化,主要是以色彩明度的高低来将色彩由浅到深或者由深到浅地有序排列,用色彩推移的手法去营造秩序化的色彩美。   (二)羌绣图案的精神文化价值
  羌绣图案蕴含着古羌人“万物有灵”的信仰,受生存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的崇拜。不仅展现了羌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更是延续了民族文化的基因。植物纹样主要有菊花花纹、八角莲花纹、羊角花纹、金瓜纹等;动物纹样主要有羊头纹、狮子纹、猴纹、鱼纹、蝴蝶纹等;字符纹样主要有万字符、回字符、寿字符等;自然物象纹样主要有太阳纹、月亮纹、云纹、火苗纹、水纹等。这些纹样主要表达了“祈子延寿”“招财纳福”“辟邪驱灾”三大恒常的主题。
  (三)羌绣图案的民俗开发价值
  羌绣作为羌族传统文化输出的载体,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出了羌族深厚的民俗文化意识,折射出了羌族独特的民俗风情,还具有古朴的实用价值。随着阿坝州旅游业的开发和迅猛发展,羌绣越来越被人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羌绣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品,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新设计也是大势所趋。
  三、汶川羌绣图案在餐饮器具中的应用方法与设计原则
  (一)把握文化的本源。在进行新的产品形态设计时,应该注意对原有的文化元素的内核的把握,只有保留住了最精髓最独特的精神本源,才能让新的产品拥有文化的本性品格。寻找适合餐饮器具的文化符号,并成熟地运用于设计中,在图案和餐具结合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图案的造型构成形式与餐具的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把握图案与餐具之间的适应关系,以此达到融合。
  (二)归纳概括出经典形态,提炼出新的造型符号。将羌绣图案作为设计元素,从刺绣图案中去提取经典符号元素,作为设计素材,进行餐饮器具的创新设计。在图案设计上,可以从民俗图案与吉祥寓意结合的方式出发进行探索,运用现代的构成手法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归纳重构,用夸张、变形等手法进行再设计,使其具有独特性,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情感需求。
  (三)保留部分工艺,和新工艺、新材料结合,进行拓展开发设计。保留部分工艺,进行拓展创新,不仅能帮助设计师在进行产品创新设计的时候保留传统技艺,增加认知和实践,还能让新的作品既有传统工艺品的意蕴的同时还兼具现代感,区别于现代产业形态下的一般性产品。这是一种尝试和实践,对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路径。
  四、结语
  餐饮器具是日常必用品,将传统羌绣图案通过现代设计的手法运用于餐饮器具中,使之成为适应现代生活的一种文化呈现,不仅是对整个餐饮习俗质感的提升,更是艺术和生活的巧妙结合。对提高人们审美情趣,引导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起了积极作用。让人们关注和喜爱民族傳统文化,不仅使羌绣及羌族文化得到了延续,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并开拓了其在新时代、新观念下的应用形式,也延展了羌族文化的多样化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维.云朵上的五彩衣[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1.
  [2]焦虎三.简析羌绣艺术的特点与源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13,30(02).
  [3]王君平.羌族文化与羌绣服饰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4]孟燕.羌族服饰文化图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5]耿少将.羌族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李勇,冯燕.探析基于羌族传统艺术形式的产品创新设计[J].包装工程,2012,33(18).
  作者简介:
  何婷,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产品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玉版作为我国古代主要的书写文字和图像的载体,玉版书画历史悠久,出土的文物和中国古籍都证实了玉版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纸术出现以后,纸张成为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玉版因其稀少珍贵只运用于皇家的册封仪式中,在民间少见。二十世纪末荆州地区发现大量楚玉之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艺术家,将楚玉切片成玉版,用大漆书写楚国的文字,制成具有楚国特色的玉版漆书,探索创新在玉版上进行绘画,形成了
期刊
【摘要】《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讲述的是松子一次一次陷入生活的泥潭又一次一次地被无情抛弃,彻底失望并过上了颓废的生活,最终被一群恶童在湖边用铁棍打死的悲剧。本文通过分析造成松子的悲惨一生的内部和外部原因,并将书中其他几位女性形象的特点进行对比,探讨得出本书体现的对日本社会男权思想的批判,对家庭教育与关怀的呼吁,以及培养女性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  【关键词】女性地位;日本社会状况;家庭教育  
期刊
【摘要】《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批判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经过十年之久的沉淀,托尔斯泰将其毕生经验与思想囊括在这本书中。这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精神上的“复活”,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罪恶和腐朽。事实上,复活不仅仅指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复活”,也更是代表着托尔斯泰精神上的“重生”,“重生”后的呐喊是有力的,但这也成为他最后的挣扎。本文将从《复活》出发,探寻托尔斯泰在这最后挣
期刊
【摘要】《古事记》是日本最古老的书籍,分为上、中、下三卷。书中记载了神话传说、歌谣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史实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情。学界对于《古事记》上卷中出现的动物“和邇”究竟是鲨鱼还是鳄鱼这一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和分歧。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结合原文进行分析论证。  【关键词】《古事记》;和邇;吴越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
期刊
【摘要】逻辑学和哲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学科,但两者之间紧密相关。逻辑是在哲学产生之后才产生的,是应哲学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逻辑最初是和哲学融合在一起的,之后从哲学分离出去,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与此同时,逻辑学和哲学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研究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逻辑始终是哲学最重要也是最强有力的工具。  【关键词】逻辑学;哲学;关系;工具性  【中图分类号】B81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庐陵牌坊在空间上遍布于全市所辖的各个区县,从宋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时间跨度大。作为有特殊意义的庐陵牌坊,它一直伴随着庐陵文化发展至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梳理了庐陵牌坊的分布与分类,并进一步探寻其文化内涵,以期能充分运用庐陵牌坊文化资源,创建保护与活化路径。  【关键词】庐陵牌坊;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勐准村傣族的面具独具特色,其面具制作从形制、制作材料和制作技艺上都与其他居住地傣族的面具有较大区别,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田野调查,以期全方位展示这一独特面具的制作技艺及传承人的现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提供田野调查个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勐准傣族面具;传承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
期刊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从艺术生产视角审视文艺与技术、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主要涉及艺术生产与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文艺消费等问题,表现为文艺创作突出艺术制作的程序以及生产技术等要素的运用,文艺批评旨在揭露意识形态的虚幻本质,以“意识形态的生产”诠释艺术的独特构成,文艺消费使得一切文艺都打上了商业的烙印,成为消费的对象和娱乐的产物。当代文艺创作、批评和消费遭遇市场化、媒介化、商品化的事实,促使我们
期刊
【摘要】从古至今,人类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期待获得永生,但是效果甚微。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完善,人类对于通过技术直接干预人体进而达到永生的欲望获得了进一步的激发。现代科学认为生命的永生或者避免死亡是一个技术问题,只要技术难题得以攻克,人类就可以长生不死。但是生命科学技术的“可行”与生命伦理的“应该”之间并不是对等的关系,因而需要对人体增强问题进行理性审视,使其符合伦理需求。  【关键词】人体
期刊
【摘要】马克思基于实践的生态道德哲学以实践为中介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当今社会所有的生态问题都是人类不道德和不合理的实践活动造成的。所以,只有转变人类实践方式,使其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和解决全球生态危机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生态道德哲学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