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苗留犊”的背后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东汉以来,时苗作为清官的代表而被后世尊崇。百姓以各种方式赞颂之、纪念之、膜拜之;诗人、艺术家满怀激情,大倾笔墨;《蒙求》《幼学琼林》等启蒙教材将其立为标杆,诲育后人;后蜀皇帝孟昶甚至将他的洁操品行定为法规,颁令效行。
  时苗生于东汉末年,河北钜鹿(今河北邢台平乡县)人。魏郎中鱼豢所撰《魏略》将其列入《清介传》中。所谓“清介”者,“清正耿直”之谓也,其中的赞许、激赏和钦敬之意不言自明。到了南朝宋时期,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为他挥洒了三百二十余字,其中说:“出为寿春令,令行风靡。……又其始之官,乘薄軬车,黄牸牛,布被囊。居官岁余,牛生一犊。及其去,留其犊,谓主簿曰:‘令来时本无此犊,犊是淮南所生有也。’群吏曰:‘六畜不识父,自当随母。’苗不听,时人皆以为激,然由此名闻天下。”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去官留犊”,不贪分毫,正是时苗青史留名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时苗的家乡和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安徽寿春(今安徽淮南寿县)也都记载了这件事,或可与裴注相互补充。《顺德府志》记曰:“初之官,用牛牵车至县,岁余生一犊。及去留之,谓父老曰:是尔土所生也。初来无此,不可以归。”《寿县志》则曰:“教民有法,平昔以廉守自儆,在官之日,不外观,惟一牝牛,驾轻车而已。踰年,牝牛生小犊,苗适緌,归里,乃曰:牝牛是吾所有,小犊长育于斯土者,吾不敢携归乡闾也。民感其意,相送于道。”
  尽管百姓万分诚恳,力劝其将小牛犊带走,但都没有使“铁石心肠”的时苗改变主意。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太过偏激,有悖常理,可他却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事情。那么,两者之间何以会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认知呢?或许“清介”的盖棺之论可以助人窥知一二。
  裴松之注说:“扬州治在其县,时蒋济为治中。苗以初至往谒济,济素嗜酒,适会其醉,不能见苗。苗恚恨还,刻木为人,署曰‘酒徒蒋济’,置之墙下,旦夕射之。”说的是时苗乘着一辆破旧的牛车,跋山涉水,好不容易来到寿春赴任,简单安顿一下,便去拜访治中(主管一个州的官吏任用,并记录功过,是州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相当于副州长)蒋济。蒋济是寿春令时苗的上级领导,时苗新官上任,先来拜见上司,这在古代既是“礼”,也是官场惯例。毕竟尽早理顺关系,进入角色,争取支持,有利于开展工作嘛!然而,让时苗想不到的是,这个蒋大人竟然喝得酩酊大醉,根本无法接见这位毕恭毕敬前来报到的下属。满腔热情、兴冲冲前来谒见的时苗顿时被浇了一盆冷水,他“恚恨”了,认为这不仅是蒋济的无礼,更是自己的奇耻大辱,也是明显的渎职行为,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愤懑不已的时苗回到县衙,制做了一个木头人,上面刻有“酒徒蒋济”字样,将其放在墙角,每天早晚引箭射之。尽管大家都認为他的这个行为不够“君子”,但他也不以为意,每天照射不误。由于他的各项工作都出类拔萃,无可挑剔,大家也只好听之任之了。
  后来,时苗离开寿春,“还为太官令,领其郡中正,定九品,于叙人才不能宽,然纪人之短,虽在久远,衔之不置。如所忿蒋济者,仕进至太尉,济不以苗前毁己为嫌,苗亦不以济贵更屈意。”这次,时苗除了为令,还担任了郡的“中正”,这是个品评鉴别官员优劣、评定官员等级的官职,为朝廷选拔任用官员提供依据,可以说具有很大的权力。这时的时苗,字典里依然没有“和稀泥”这三个字,他原则性极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通融,也不迁就,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即便后来蒋济发达了,担任了太尉那样的高官,时苗仍然没有改变自己对他的看法和态度,更没有一丝一毫的巴结和阿谀。
  宋代的类书《太平广记》将时苗归入“褊急”一类,也就是“气量狭小,性情急躁”之意。其实,我认为还是裴松之的注说得更为恰切和客观,说他“少清白,为人嫉恶”。一个从小就“清白”的人,特别是“嫉恶如仇”的人,怎么可能又是一个“视而不见,模棱两可,明哲保身”的人呢?清白、刚正、耿直,不会也不屑于阿谀逢迎,这恰恰是一个官员应该具有的品质,不然何以有肝胆,有担当?又如何为民做主,为民请命?
  “教民有法”“廉守自儆”“令行风靡”“不肃而治”“相送于道”等等,这些满含敬意和正能量的词汇,充分显示出时苗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今天的“留犊池”“留犊坊”“留犊祠巷”,也是人们纪念时苗的最好证明。
  清白、刚正、耿直,在原则问题上毫不妥协,时苗的这些品质在东汉末年世道衰微、人心不古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时苗留犊”的背后,显然有着壁立千仞、凛然难犯的“清介”作为根基,否则,无源之水必难远,无本之木必难长。时苗的清介,无异于一面人生明镜,在它面前,我们应该有所警醒和反思。
其他文献
关于“俭”的意义,从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收集的资料来看,本来是指“约束、限制、节制”。所以,古人所说的“俭”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各个方面的自我约束。  那么,在老子看来领导者之“俭”有哪些内涵呢?  首先,老子认为,领导者追求奢侈对自己的身体没有好处,会伤身。老子叮嘱领导者要摈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和骄恣的东西,即“去甚,去奢,去泰”。他语重心长地说:“五颜六色的东西都要去看,就会眼花缭乱;
期刊
初,上之立非宰相意a,故楊嗣复、李珏相继罢去b,召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入朝c。九月,甲戌朔d,至京师。丁丑,以德裕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e。  庚辰,德裕入谢,言于上曰:“致理之要,在于辩群臣之邪正。夫邪正二者,势不相容。正人指邪人为邪,邪人亦指正人为邪,人主辩之甚难。臣以为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附他物不能自起。故正人一心事君,而邪人竞为朋党。先帝深知朋党之患,然所用卒皆朋党之人f,良由执
期刊
尚书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太原王君为池州之明年①,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也。其冬,予客过池,而属予记之。  初,君之治此堂,得公之余钱,以易其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②。辟而即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③,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乎! 
期刊
不起眼的第八章  《茶经》中很多篇章,常常被人忽略,第八章就属于这种情况。别看它字数不少,但认真读下来的人却不多。这一章名叫“八之出”,顾名思义是讲茶叶产地的问题。陆羽生活在唐代,《茶经·八之出》自然主要反映了唐代茶产地的情况。  正是由于这一章写的是唐代的情况,因此“时效性”过强,“八之出”仿佛成了《茶经》中最早过时的章节。茶经过了千余年的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若拿“八之出”当一份
期刊
四、会昌首相:摧抑藩镇  李德裕在浙西、西川任上的政绩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从太和七年(833)二月到八年九月,李德裕做了一年多时间的宰相,后被李宗闵取代。李宗闵从兴元节度使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同时出李德裕为兴元节度使,未及赴任,再改检校尚书左仆射、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苏常杭润观察等使。其间,还因漳王问题被贬黜。李训事件之后,文宗又任命李德裕为浙西节度使。这已经是他十年之间第三次出任浙西节度使了。
期刊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张翅绕天涯。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这四句诗,奉劝世人虚己下人,勿得自满。古人说得好,道是:“满招损,谦受益。”俗谚又有四不可尽的话。那四不可尽?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你看如今有势力的,不做好事,往往任性使气,损人害人,如毒蛇猛兽,人不敢近。他见别人惧伯,没奈他何,意气扬扬,自以为得计。却不知八月潮头,也
期刊
从藏书票文化发展史来看,藏书票不是一种单纯的版画艺术表现形式,而是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它尽管画面较小,却可以在方寸之间令人从中感悟东西文化的缤纷映影,品藻古今书趣逸情,追寻神话与历史的缩影,观察人物爱书的心迹和图书馆藏书的源流,体验人文与艺术融合的升华……  藏书票作为一种载体,源自西方的藏书文化传统,是依附于图书而衍生出的艺术作品,是寄托了图书收藏者主观愿望的表现物。票主不仅将此作为图
期刊
“殷鉴”一词来源于《诗经·大雅·荡》。该诗的作者借文王之口,对于商纣王及其贵族的暴虐、荒淫、昏愦,造成民怨沸腾、内忧外困、国势将倾的局面,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现实的警告。诗里说:“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多少凶暴强横贼,敲骨吸髓又贪赃。窃据高位享厚禄,有权有势太猖狂。……殷商镜子并不远,就在夏桀那一王。”在这里,诗人深刻地指出,由于商纣统治阶级的腐化堕落,骄奢淫逸,引起了全国人民,乃至外族
期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之首章。以河中沙洲鸟鸣起兴,祝福婚姻美满。鸟鸣、沙洲、波光粼粼,乃至微风拂面,融为一境。古诗艺术的灵魂,初露于此。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佳处,全在首四句,多少和平中正之音,细咏自见。”  【注释】a关关:鸟雌雄和鸣声。犹言“呱呱”,状声词。从叫声可知此鸟为扁嘴,旧说是鱼鹰,不确。雎鸠:又名王雎,候鸟,从其叫声及雌雄相伴等习性看,为绿头雁或与之相
期刊
色彩的世界,包容万千。红的热烈,绿的清新,黄的跳跃,蓝的沉静……各种颜色都有其独特品质。相较于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些色调鲜明、给人深刻视觉印象的颜色来说,“素”色以一种柔和含蓄的方式存在着。  “素”的金文字形为。中间的上半部分是,实际上是“垂”在古代的一种字形;中间的下半部分是“糸”,表示整个字的意思跟丝织品有关;下方两侧是两只手的形状。“素”最初是指未经染色的丝织品。按照《说文解字》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