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的“素”色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zx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彩的世界,包容万千。红的热烈,绿的清新,黄的跳跃,蓝的沉静……各种颜色都有其独特品质。相较于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些色调鲜明、给人深刻视觉印象的颜色来说,“素”色以一种柔和含蓄的方式存在着。
  “素”的金文字形为。中间的上半部分是,实际上是“垂”在古代的一种字形;中间的下半部分是“糸”,表示整个字的意思跟丝织品有关;下方两侧是两只手的形状。“素”最初是指未经染色的丝织品。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素,白缯(zēng,古代对丝织品的统称)也。从糸、,取其泽也。”“素”这种丝织品色白且致密。再参照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缯之白而细者也。……泽者,光润也。毛润则易下垂,故从糸、,会意。”说明“素”这种丝织品不仅色白、细腻,而且光泽、润滑、垂感好。“素”的金文和小篆字形上部都体现了它“易下垂”的特征。后来,上部的“垂”经过隶变,线条变得平直,演变成三横一竖,最终形成了现在这样的写法。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以及另一首汉代乐府诗《上山采蘼芜》“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中的“素”,用的都是它最初的意义。后者更是将“素”与另外一种丝织品“缣”并举,一个洁白,一个偏黄。
  古人多在长一尺左右、未经染色的绢帛上写信或著文,因此,“尺素”一词成为书籍或信件的代称。比如汉代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清代纳兰性德《采桑子》词:“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宋代晏殊《鹊踏枝》词:“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未经染色的丝织品呈现其本色,也就是自然的白色,“素”也就顺理成章有了“本色、白色”以及“质朴、不加装饰”的意义。在古代诗文当中,经常可以见到以“素”修饰事物的情况,有时强调其色彩本身,有时则强调事物不加装饰的质朴本色。前者如《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中的“素丝”,《文选·古诗十九首之二》“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中的“素手”,西晋左思《杂诗》“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中的“素光”;后者如唐代杜光庭《咏西施》“素面已云妖,更著花钿饰”中的“素面”,唐代刘禹锡《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中的“素琴”,陆游《闲居自述》“净扫明窗凭素几,闲穿密竹岸乌巾”中的“素几”等等。
  而后,“素”又在“本色、白色”之意的基础上发展出“颜色单纯、不艳丽”的意义,比如“素净”“素雅”“这件衣服有点素”。


“素”字的字形演變

  “素”是一个意义丰富的字。它现在常用的一些含义和用法大多围绕着“事物原本的性质”这样一种基本意义,就是在它最初表示“未经染色的丝织品”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发展出来的。比如“素”在“素质”“素材”等词语中表示“本来的、原有的”;在“元素”“要素”“因素”“维生素”等词语中指“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在“素来”“素不相识”“素有好感”等词语中表示“一向、向来”等。
  如果将古今做一对比,我们会发现,似乎古人比今人更加偏爱“素”。这不仅体现在大量以“素”修饰的事物上,也反映在先哲对“素”的认识和阐述中。例如《庄子·天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管子·水地》:“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显然,“素”被视为具有崇尚自然、不粉饰、不雕琢、纯洁、坦诚、淡泊等诸多高贵品质。
  中国古人崇尚俭素,尤以宋代为最,体现在从社会风气到艺术风格的方方面面。从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很多文人以“素”为荣。例如司马光《训俭示康》:“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王安石《白鹤吟示觉海元公》:“吾岂厌喧而求静,吾岂好丹而非素。”还有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那句著名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归根结底,它们反映的是宋代文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可以说,“素”既是一种基础色彩,也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正如中国传统绘画在以黑白为主色的水墨画方面达到巅峰,“素”色中往往蕴含着最能撼动心灵的美,恒久且充满力量。
其他文献
颜之推,字介,山东临沂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的《颜氏家训》包含着丰富的家风家训内容,在古代家庭教育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家教思想很多,我们将分期予以讲解。本期讲解两条具有纲领性的家训。  在颜之推看来,治家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它如同治国一样重要且不易。“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
期刊
关于“俭”的意义,从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收集的资料来看,本来是指“约束、限制、节制”。所以,古人所说的“俭”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各个方面的自我约束。  那么,在老子看来领导者之“俭”有哪些内涵呢?  首先,老子认为,领导者追求奢侈对自己的身体没有好处,会伤身。老子叮嘱领导者要摈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和骄恣的东西,即“去甚,去奢,去泰”。他语重心长地说:“五颜六色的东西都要去看,就会眼花缭乱;
期刊
初,上之立非宰相意a,故楊嗣复、李珏相继罢去b,召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入朝c。九月,甲戌朔d,至京师。丁丑,以德裕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e。  庚辰,德裕入谢,言于上曰:“致理之要,在于辩群臣之邪正。夫邪正二者,势不相容。正人指邪人为邪,邪人亦指正人为邪,人主辩之甚难。臣以为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附他物不能自起。故正人一心事君,而邪人竞为朋党。先帝深知朋党之患,然所用卒皆朋党之人f,良由执
期刊
尚书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太原王君为池州之明年①,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也。其冬,予客过池,而属予记之。  初,君之治此堂,得公之余钱,以易其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②。辟而即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③,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乎! 
期刊
不起眼的第八章  《茶经》中很多篇章,常常被人忽略,第八章就属于这种情况。别看它字数不少,但认真读下来的人却不多。这一章名叫“八之出”,顾名思义是讲茶叶产地的问题。陆羽生活在唐代,《茶经·八之出》自然主要反映了唐代茶产地的情况。  正是由于这一章写的是唐代的情况,因此“时效性”过强,“八之出”仿佛成了《茶经》中最早过时的章节。茶经过了千余年的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若拿“八之出”当一份
期刊
四、会昌首相:摧抑藩镇  李德裕在浙西、西川任上的政绩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从太和七年(833)二月到八年九月,李德裕做了一年多时间的宰相,后被李宗闵取代。李宗闵从兴元节度使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同时出李德裕为兴元节度使,未及赴任,再改检校尚书左仆射、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苏常杭润观察等使。其间,还因漳王问题被贬黜。李训事件之后,文宗又任命李德裕为浙西节度使。这已经是他十年之间第三次出任浙西节度使了。
期刊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张翅绕天涯。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这四句诗,奉劝世人虚己下人,勿得自满。古人说得好,道是:“满招损,谦受益。”俗谚又有四不可尽的话。那四不可尽?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你看如今有势力的,不做好事,往往任性使气,损人害人,如毒蛇猛兽,人不敢近。他见别人惧伯,没奈他何,意气扬扬,自以为得计。却不知八月潮头,也
期刊
从藏书票文化发展史来看,藏书票不是一种单纯的版画艺术表现形式,而是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它尽管画面较小,却可以在方寸之间令人从中感悟东西文化的缤纷映影,品藻古今书趣逸情,追寻神话与历史的缩影,观察人物爱书的心迹和图书馆藏书的源流,体验人文与艺术融合的升华……  藏书票作为一种载体,源自西方的藏书文化传统,是依附于图书而衍生出的艺术作品,是寄托了图书收藏者主观愿望的表现物。票主不仅将此作为图
期刊
“殷鉴”一词来源于《诗经·大雅·荡》。该诗的作者借文王之口,对于商纣王及其贵族的暴虐、荒淫、昏愦,造成民怨沸腾、内忧外困、国势将倾的局面,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现实的警告。诗里说:“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多少凶暴强横贼,敲骨吸髓又贪赃。窃据高位享厚禄,有权有势太猖狂。……殷商镜子并不远,就在夏桀那一王。”在这里,诗人深刻地指出,由于商纣统治阶级的腐化堕落,骄奢淫逸,引起了全国人民,乃至外族
期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之首章。以河中沙洲鸟鸣起兴,祝福婚姻美满。鸟鸣、沙洲、波光粼粼,乃至微风拂面,融为一境。古诗艺术的灵魂,初露于此。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佳处,全在首四句,多少和平中正之音,细咏自见。”  【注释】a关关:鸟雌雄和鸣声。犹言“呱呱”,状声词。从叫声可知此鸟为扁嘴,旧说是鱼鹰,不确。雎鸠:又名王雎,候鸟,从其叫声及雌雄相伴等习性看,为绿头雁或与之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