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九悲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a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其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全诗按主人公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描写了聪慧、勤劳、知书达礼、多才多艺、忠贞不渝的主人公刘兰芝的悲剧命运。鲁迅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孔雀东南飞》有意识将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进行突出表现,将美的有价值的东西从多方面强化,又以此的毁灭来让人感到悲伤。越是突出其美的价值,这种悲伤之情对人的冲击力就越大,悲剧的效果就越强。诗中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从九个方面来衬托并渲染悲剧气氛,叙述人物的悲剧命运,揭示了产生悲剧的社会根源。
  
  一、以“兴”起悲
  
  诗的开篇用比兴的手法,定下了全诗悲的基调。“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沿用《诗经》中常用的起兴手法,“先言它物以引出所咏之物”,又是比喻情意绵绵的夫妻间的依依惜别,表现了主人公的痛苦与悲伤、无奈与依恋,令人黯然神伤。“悲”成为贯穿全诗的感情线索,情调凄婉悲戚,诗中对还具体描绘的句子:“出门登本去,涕落百余行。”“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此情此景,两人最后分别时达到了高潮,“执手分道去,各自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暗示了故事的悲剧结局。
  
  二、以“才”衬悲
  
  诗中两次写刘兰芝的能干、多才,不惜笔墨,大肆铺排,先自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又以刘母之口言“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塑造了一个知书达礼,多才多艺的女性形象。
  来到焦家后,“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刘兰芝不仅多才能干,而且辛勤劳作。被迫再嫁时,赶制嫁衣,“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乡夹裙,晚成单罗衫。”
  刘兰芝如此多才和勤劳,却被“便可速遣之,遣之慎莫留”,是其悲剧命运的开端。诗中对其“才”和“勤”的描写,反衬出被“遣”的可悲性。
  
  三、以“美”衬悲
  
  诗中描写刘兰芝的美,极尽铺陈之能事:“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账,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红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刘兰芝精心打扮,显得那样平静,是一种掩盖着内心巨大悲伤的平静。
  物美人更美,决不会比所谓“可怜体无比”的秦罗敷逊色,但为什么要被取代呢?刘兰芝想不通,读者想不通。“守节情不移”的刘兰芝下一步怎么走呢?命运将会如何呢?天地之大,何处得以安身?何处是归宿?美丽善良的刘兰芝心中唯有悲了,读者心中只有哀了。
  
  四、以“善”衬悲
  
  刘兰芝是善良的,对于突如其来的无端被“遣”心中只有“苦悲”和冤屈,只有顺受。特别是对不容她的焦母,刘兰芝不仅没有怨恨之言,而且临别时向焦母表示自责,表达记挂之情,并嘱托小姑子,要好好服待老人家。诗中写刘兰芝临别时上堂拜阿母:“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叮嘱小姑子:“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言毕,“泪落连珠子”,“涕落百余行”,这是刘兰芝心中的无限悲苦之泪,是抑制不住的伤心之泪,是对“善”的祭奠之泪。
  
  五、以“爱”衬悲
  
  我们再来看焦刘夫妻之间的感情:府吏——“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度,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新妇:“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两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多么恩爱的一对,誓言“黄泉为友”,决心白头偕老,以坚定的“磐石”和坚韧的“蒲苇”作比,足以表现两人相爱之深,但在焦母的无情棒打下,一对深情的鸳鸯就要被拆散,在强大的封建恶势力面前,坚贞的爱情显得多么柔弱无助,在残酷现实的一步步紧逼下,悲剧的发生是必然的了。
  
  六、以“恨”衬悲
  
  爱之深,恨之切。当焦仲卿闻刘兰芝再嫁,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是焦仲卿强忍心中血泪,绝望中发出激愤之辞,与其说是对刘兰芝的怨恨,不如说是怀着无法排遣的悲愤之情,下定了决心以死去抗争。回到家中,“上堂拜阿母”:“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此时的焦仲卿心中有怨有恨,但不知怨谁恨谁,在强大的恶势力面前,主人公的力量显得多么弱小,反抗是多么的无力,最大的反抗也只能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以此来强化诗的悲剧色彩。
  
  七、以“乐”衬悲
  
  源于《诗经》的“乐景写哀,更见其哀”的手法,在本诗中得到充分运用。诗中写刘兰芝为兄所逼,被迫答应再嫁府君郎,且看府君家豪华的嫁妆及盛大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以车、马、轿、装饰、彩礼、从人构成一幅热闹非凡的迎亲图,与之相对的是刘兰芝和焦仲卿悲惨的永别,两人“生人作死别”,令人无限悲叹,以乐衬悲,更进一步强化了诗的悲剧性。
  八、以“物”衬悲
  诗中不仅通过写人来表现悲伤之情,而且还以“物”来衬人之情。以物传情,这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手法。诗中写送别时:“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隐隐”“甸甸”写车声,加上一“何”字,难道不是写主人公的心情吗?是府吏耳中的车声,是刘兰芝被遣离开焦家的沉重的车声,是两人生离死别时心中“隐隐”的悲伤的外现,这种悲伤之情又是何等沉重。
  再写到焦仲卿闻知刘兰芝再嫁时,请假急忙赶往刘家,“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人伤心,马也哀鸣,善知主人心的马发出凄怆的哀鸣声,是在向昔日的女主人报信,果然,“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又是一个悲伤凄哀的场景。
  
  九、以“景”衬悲
  
  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手法。《孔雀东南飞》是其源头之一,诗中写焦仲卿与刘兰芝决别后回到家里,对阿母言:“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通过描述眼前之景来表达心中悲愤,把阿母的逼迫比着“寒风”和“严霜”,在此摧残下,焦已抱必死决心,以死来抗争。刘兰芝“举身赴清池”前的景物描写——“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叙写夜幕降临,环境死一般寂静,令人悚然,这是悲剧发生的预兆,“奄奄”、“寂寂”浓浓地渲染了悲剧气氛。
  一对情深意长、忠贞不渝的夫妻就这样被无情地毁灭了,诗的悲情也达到了高潮,但作者意犹未尽,又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景:“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既是表达人们“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完成焦刘二人“黄泉共为友”的心愿,又是借“鸳鸯”的鸣叫向世人诉说千古悲情,“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老舍说过:“悲剧是描写生死攸关的矛盾和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它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孔雀东南飞》正是通过展示主人公真、善、美的感人力量,表现出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从而体现出崇高悲剧的美学价值,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悲哀和同情,发出对恶势力的强烈控诉。
  [作者通联:湖北监利长江中学]
其他文献
计入电子极化的影响,提出了半无极限性晶体表面的多支声子模型.在长波近似下,推导出了半无极限性晶体表面的多支声子的哈密顿算符.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文章在建构主义理论和输入假设理论的指导下,论述了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平台的设计,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同网络(尤其是校园网
1925年6月在广东爆发的省港大罢工,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反帝爱国运动。罢工斗争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参加人数达20万。罢工期
《高等教育滓》第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是实施“依法治校”的一项基本制度,同时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民主办学的迫
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毛泽东最早举起反对本本主义的大旗,最早发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号召,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毛泽东最早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命题。明
教师职业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个趋势已经体现在我国一系列教育政策中.此问题的提出,一是由于目前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二是由于我国目前约有75%的教师存
梅江区成立三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正确贯彻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努力完成了“七五”后三年的任务。1990年与1987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日益高涨,体育市场迅速崛起,体育健身行业已成为新世纪我国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开发战略的重点。它的兴起不仅使体育健身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更使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