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8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实验组采用口服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硝苯地平进行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及血脂变化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吲达帕胺;氨氯地平;联合应用
近些年,高血压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本文对比分析应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患者80例,患者全部符合我国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实验组采用口服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硝苯地平进行治疗。实验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63.7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为8.5年。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54~73岁;病程3~11年,平均病程为8.1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 法
1.2.1 治疗方法 实验组使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进行治疗,每次5mg,每天1次,口服[2];吲达帕胺1.5mg,每天1次,口服。对照组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每次30mg,每天1次,口服。6周为1个疗程。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心绞痛症状,需要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治疗[3]。
1.2.2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治疗6周前后均测定舒张压和收缩压,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需要连续测定3次,取3次结果的平均值记录[4]。同时需要测定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情况。
1.2.3 判定标准 在高血压病疗效判定方面,显效:舒张压下降程度大于10mmHg,并且下降到正常范围或降低程度超过2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程度小于10mmHg,但是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程度在20mmHg内。无效:与以上两项标准均不符合[5]。硝酸甘油片使用情况比较,显效:硝酸甘油用量降低辐度大于80%。有效:硝酸甘油用量降低辐度大于50%。无效:硝酸甘油用量降低辐度小于50%,或用量并未减少有可能用量增加[6]。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系统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比较:实验组共有32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显效,4例治疗效果为有效,4例治疗后无效,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共有2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显效,4例治疗效果为有效,有16例治疗后无效,总有效率仅为60%。由此看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总有效率提升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硝酸甘油片使用情况比较: 实验组共有24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显效,有12例治疗效果为有效,4例治疗后无效,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仅有2例患者治疗效果显效,有18例治疗效果有效,20例治疗后无效,总有效率为50%;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总有效率提升明显,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下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3 讨 论
氨氯地平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可使血压明显降低;可解除冠状动脉痉挛,降低心肌耗氧量,可保护心脏[7]。吲达帕胺是一种利尿剂,进一步降低血管外周阻力,从而降低血压。两种药物共同使用,治疗效果显著[8]。
综上所述,应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明.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药与保健,2014,22(1):69.
[2] 苏春生.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6):754-755.
[3] 谢玉霞,武刚.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3,42(6):640-641.
[4] 邢隆.吲达帕胺缓释片联合氨氯地平更好地控制老年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6):2454.
[5] 赫建文,李飒,尹建芳,等.吲达帕胺缓释片联合氨氯地平更好地控制老年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8):745-746.
[6] 徐林莉.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性高血压76例临床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5):602-603.
[7] 潘海燕.缬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中重度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2):45-46.
[8] 夏彪.观察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2种方法的疗效比较[J].中外医疗,2010,29(33):75.
【关键词】 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吲达帕胺;氨氯地平;联合应用
近些年,高血压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本文对比分析应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患者80例,患者全部符合我国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实验组采用口服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硝苯地平进行治疗。实验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63.7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为8.5年。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54~73岁;病程3~11年,平均病程为8.1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 法
1.2.1 治疗方法 实验组使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进行治疗,每次5mg,每天1次,口服[2];吲达帕胺1.5mg,每天1次,口服。对照组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每次30mg,每天1次,口服。6周为1个疗程。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心绞痛症状,需要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治疗[3]。
1.2.2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治疗6周前后均测定舒张压和收缩压,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需要连续测定3次,取3次结果的平均值记录[4]。同时需要测定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情况。
1.2.3 判定标准 在高血压病疗效判定方面,显效:舒张压下降程度大于10mmHg,并且下降到正常范围或降低程度超过2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程度小于10mmHg,但是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程度在20mmHg内。无效:与以上两项标准均不符合[5]。硝酸甘油片使用情况比较,显效:硝酸甘油用量降低辐度大于80%。有效:硝酸甘油用量降低辐度大于50%。无效:硝酸甘油用量降低辐度小于50%,或用量并未减少有可能用量增加[6]。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系统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比较:实验组共有32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显效,4例治疗效果为有效,4例治疗后无效,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共有2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显效,4例治疗效果为有效,有16例治疗后无效,总有效率仅为60%。由此看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总有效率提升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硝酸甘油片使用情况比较: 实验组共有24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显效,有12例治疗效果为有效,4例治疗后无效,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仅有2例患者治疗效果显效,有18例治疗效果有效,20例治疗后无效,总有效率为50%;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总有效率提升明显,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下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3 讨 论
氨氯地平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可使血压明显降低;可解除冠状动脉痉挛,降低心肌耗氧量,可保护心脏[7]。吲达帕胺是一种利尿剂,进一步降低血管外周阻力,从而降低血压。两种药物共同使用,治疗效果显著[8]。
综上所述,应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明.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药与保健,2014,22(1):69.
[2] 苏春生.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6):754-755.
[3] 谢玉霞,武刚.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3,42(6):640-641.
[4] 邢隆.吲达帕胺缓释片联合氨氯地平更好地控制老年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6):2454.
[5] 赫建文,李飒,尹建芳,等.吲达帕胺缓释片联合氨氯地平更好地控制老年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8):745-746.
[6] 徐林莉.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性高血压76例临床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5):602-603.
[7] 潘海燕.缬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中重度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2):45-46.
[8] 夏彪.观察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2种方法的疗效比较[J].中外医疗,2010,29(3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