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青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参加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血系统有良好的影响;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中学生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参加体育锻炼还可以陶冶中学生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情感,促进心理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只有在这期间为身体生长,发育,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为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创造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体育 教学 锻炼
一、健康的身体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关于体育锻炼与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关系,历来是教育家们所关注的问题,从古至今,莫能例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在教育上,实践必先于理论,而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先。"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有健康的身体方有健全的精神。"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儿童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性、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取决于他的生命的活力和精力充沛的程度。"毛泽东同志说:"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又说:"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这些论述,都集中说明了智力的发展必须以强壮的身体为基础,这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所以智力的发展与人脑的机能状况有直接关系。而人的机体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有机体,大脑的健全又依靠整个身体的健全、有的研究已初步证明,记忆力和智力是一种化学物质特性,由细小的蛋白质分子--多肽物质组成。这些物质的运动与大脑的机能状态有关,工作条件愈适应、愈良好,大脑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就愈快,储存也就愈牢固,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沟通也就愈灵活,信息的显示就愈鲜明,对信息的辩别也就愈精确。大脑是高度复杂的物质所组成的,它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氧气和营美物质,这必须由充足的血液来供应。人的脑重只有体重的1/40左右,但供给脑部的血液却占心脏排出血量的1/4左右,耗氧量占全身的1/5左右。在繁重的脑力劳动时,大脑还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对各种微量元素的需求比较高。中学生的大脑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新生儿脑重是成人脑重的25%,六岁时已达成人脑重的90%,十二岁时已接近成人的脑重。
可见,青少年儿童大脑的生长发育速度是很快的,供应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十分必要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加强新陈代谢过程,改善循环、呼吸系统的功能,这对中学生大脑的发育是有良好作用的。由于生物的进化,人类经常处于直立和坐姿,使大脑处于高于心脏的水平位置,因而大脑所需要的血液完全靠心脏"泵"上去是不可能了,这还需要靠血管的弹性和骨骼肌收缩的唧筒作用来完成。全身长期处于安静状态,是很不利于大脑供血的,不利于大脑的生长发育的。因此,中学生如果缺乏充足的体育活动,将会导致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的,也就影响了智力的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经过20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学习落后,乃至留级的学生,85%不是由于思维迟钝,而是由于身体虚弱、健康不佳所致。根据有关部门2005年的调查,北京市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持续增长,但肺活量、速度、力量等却持续下降。中学生血压偏高的比例超过一半。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从2007年开始,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通知>>中提出的口号是:“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二、体育锻炼本身是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不同性质的动作,能给大脑神经细胞提供各种刺激信息,有助于改善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苏联学者认为,中学生的上午第二节文化课以后,参加20分钟左右的课间活动,能明显提高第三、四节文化课的学习效率;下午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能感到精神轻松愉快,头脑清醒,有利于晚上的学习等。
1、体育锻炼能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许多种体育活动,要求参加者通过观测空间大小、方位,距离和目标;有些活动还要求参加者能迅速准确地观察和判断对方的动作和意图,快速作出正确的反应。于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2、体育锻炼能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参加体育活动对参加者的注意力要求较高,无论是赛跑的起跑,还是球类运动的起动前,都要求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即将发生的动作上。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时刻要求注意自己的动作(协调、准确、优美)、注意他人动作和环境的变化。此外,注意力的集中与分配,注意力的广度与转移等能力,都能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3、体育锻炼能增强记忆力
参加体育锻炼,需正确记忆各种动作名称、技术结构、动作要领等,这种明显的体育文化传递性质,直接培养了记忆力。此外,体育运动中各种动作技能的形成和提高,都必须在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支持下实现。所以通过体育锻炼,能促进人們直观形象记忆能力的发展。
4、体育锻炼能丰富想象力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们不单纯进行机械模仿,而且有许多创造性的活动,游戏、比赛中更为明显。
5、体育锻炼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任何体育动作的完成,都是运动条件反射的完成与实现。这除了靠自己过去的运经验和模仿他人的动作以外,更重要的是在积极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反复的练习。只有动脑,开动思维机器,才能提高动作学习效率,更高质量地完成动作。有人做过实验:让从事球类运动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完成同样一件事,前者用的时间是8.19秒,后者却用13.24秒。科学工作者对出生六个星期的婴儿脑生物电流测量中发现,长期对婴儿进行右手的屈伸训练,能加速大脑左半球语言区的成熟,训练左手则相反。又发现一个以右手劳动为主的成年人,其大脑左半球的语言机能占优势,体积也是左侧大于右侧。郭有莘同志用练习排球做实验,取得了开发学生右脑功能的实验效果。
6、体育锻炼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非智力因素泛指智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而言。从狭义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感情、意志和个性。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感情,锻炼意志,培养性格,这已众所周知。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学生们发展智力必不可少的素质。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就会乐不知倦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意志和性格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爱迪生认为:创造的成功是1份的灵感和99份的血汗。
总之,“身子是革命的本钱”。让未来的建设者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每一位体育老师工作的中心、重心、核心,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为所有的学生搞好服务。
[关键词]体育 教学 锻炼
一、健康的身体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关于体育锻炼与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关系,历来是教育家们所关注的问题,从古至今,莫能例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在教育上,实践必先于理论,而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先。"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有健康的身体方有健全的精神。"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儿童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性、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取决于他的生命的活力和精力充沛的程度。"毛泽东同志说:"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又说:"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这些论述,都集中说明了智力的发展必须以强壮的身体为基础,这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所以智力的发展与人脑的机能状况有直接关系。而人的机体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有机体,大脑的健全又依靠整个身体的健全、有的研究已初步证明,记忆力和智力是一种化学物质特性,由细小的蛋白质分子--多肽物质组成。这些物质的运动与大脑的机能状态有关,工作条件愈适应、愈良好,大脑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就愈快,储存也就愈牢固,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沟通也就愈灵活,信息的显示就愈鲜明,对信息的辩别也就愈精确。大脑是高度复杂的物质所组成的,它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氧气和营美物质,这必须由充足的血液来供应。人的脑重只有体重的1/40左右,但供给脑部的血液却占心脏排出血量的1/4左右,耗氧量占全身的1/5左右。在繁重的脑力劳动时,大脑还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对各种微量元素的需求比较高。中学生的大脑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新生儿脑重是成人脑重的25%,六岁时已达成人脑重的90%,十二岁时已接近成人的脑重。
可见,青少年儿童大脑的生长发育速度是很快的,供应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十分必要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加强新陈代谢过程,改善循环、呼吸系统的功能,这对中学生大脑的发育是有良好作用的。由于生物的进化,人类经常处于直立和坐姿,使大脑处于高于心脏的水平位置,因而大脑所需要的血液完全靠心脏"泵"上去是不可能了,这还需要靠血管的弹性和骨骼肌收缩的唧筒作用来完成。全身长期处于安静状态,是很不利于大脑供血的,不利于大脑的生长发育的。因此,中学生如果缺乏充足的体育活动,将会导致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的,也就影响了智力的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经过20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学习落后,乃至留级的学生,85%不是由于思维迟钝,而是由于身体虚弱、健康不佳所致。根据有关部门2005年的调查,北京市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持续增长,但肺活量、速度、力量等却持续下降。中学生血压偏高的比例超过一半。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从2007年开始,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通知>>中提出的口号是:“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二、体育锻炼本身是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不同性质的动作,能给大脑神经细胞提供各种刺激信息,有助于改善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苏联学者认为,中学生的上午第二节文化课以后,参加20分钟左右的课间活动,能明显提高第三、四节文化课的学习效率;下午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能感到精神轻松愉快,头脑清醒,有利于晚上的学习等。
1、体育锻炼能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许多种体育活动,要求参加者通过观测空间大小、方位,距离和目标;有些活动还要求参加者能迅速准确地观察和判断对方的动作和意图,快速作出正确的反应。于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2、体育锻炼能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参加体育活动对参加者的注意力要求较高,无论是赛跑的起跑,还是球类运动的起动前,都要求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即将发生的动作上。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时刻要求注意自己的动作(协调、准确、优美)、注意他人动作和环境的变化。此外,注意力的集中与分配,注意力的广度与转移等能力,都能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3、体育锻炼能增强记忆力
参加体育锻炼,需正确记忆各种动作名称、技术结构、动作要领等,这种明显的体育文化传递性质,直接培养了记忆力。此外,体育运动中各种动作技能的形成和提高,都必须在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支持下实现。所以通过体育锻炼,能促进人們直观形象记忆能力的发展。
4、体育锻炼能丰富想象力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们不单纯进行机械模仿,而且有许多创造性的活动,游戏、比赛中更为明显。
5、体育锻炼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任何体育动作的完成,都是运动条件反射的完成与实现。这除了靠自己过去的运经验和模仿他人的动作以外,更重要的是在积极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反复的练习。只有动脑,开动思维机器,才能提高动作学习效率,更高质量地完成动作。有人做过实验:让从事球类运动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完成同样一件事,前者用的时间是8.19秒,后者却用13.24秒。科学工作者对出生六个星期的婴儿脑生物电流测量中发现,长期对婴儿进行右手的屈伸训练,能加速大脑左半球语言区的成熟,训练左手则相反。又发现一个以右手劳动为主的成年人,其大脑左半球的语言机能占优势,体积也是左侧大于右侧。郭有莘同志用练习排球做实验,取得了开发学生右脑功能的实验效果。
6、体育锻炼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非智力因素泛指智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而言。从狭义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感情、意志和个性。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感情,锻炼意志,培养性格,这已众所周知。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学生们发展智力必不可少的素质。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就会乐不知倦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意志和性格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爱迪生认为:创造的成功是1份的灵感和99份的血汗。
总之,“身子是革命的本钱”。让未来的建设者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每一位体育老师工作的中心、重心、核心,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为所有的学生搞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