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晓”英译谈诗歌译文赏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zhz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古诗英译也是传递文化、研究语言的必由之路。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观点是对诗歌翻译和赏析方法的核心概括,其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的统一是古诗英译和译文赏析时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本文据此评析《春晓》一诗较为经典的两篇译文,通过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各自特点,并进一步提出,在诗歌译文赏析时,读者既要关注诗歌之美,又要注意译者对于原作的侧重点和体现的文学、美学价值。
  关键词:《春晓》 三美原则 古诗英译 译文赏析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和唯美的一种文学体裁,也是各种文学样式里出现最早、最基本、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即借助于独特的节奏和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趣,反映社会生活,并且创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享受。《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的解释为“诗歌是运用节奏、韵律和想象,表达情感、描述事件的文字形式”。由此可见,诗歌在英汉两种语言里都是一种既注重语言内容又注重艺术形式的文学手段,而且充分体现了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作者深刻的情感诉求。
   一 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理论
   为了传承世界文明,交流文化,更广泛和深层次地研究语言,英汉诗歌互译始终是翻译领域的一个热点,是可译还是不可译、是重意义表达还是重形式表现之类的讨论,多年来未曾休止;对诗歌译文的赏析也常常让读者费解,是从本族语的特点还是从目标语的特点着眼;对诗歌之美如何在译文中得到体现也是众说纷纭。特别是汉语古诗英译,在中外文学评论界、翻译界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中外学者、翻译学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英译古诗的原则和赏析方式。王秉钦在他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一书中总结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史的十大学说:古代的“文质说”,近代严复的“信达雅说”,现代鲁迅的“信顺说”,郭沫若的“翻译创作论”,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论”,朱光潜的“翻译艺术论”,茅盾的“艺术创造性翻译论”,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焦菊隐的“整体论”,等等,这些理论无一不影响着古诗英译方式和赏析角度。
   近年来,对诗词翻译、译文赏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许渊冲教授和他的“美化之艺术”理论。作为具有深厚文学底蕴和翻译经验的专家,许先生对传统翻译理论与实践不仅有独到的见解,更有继承和发展。他已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文学作品五十余部,是把中国历代诗词全面系统地译成英、法文的惟一专家。许渊冲始终致力于把古诗词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推向世界,他的学术成就在翻译界和文学评论界都引起了高度重视。他在其译著《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一书序言中说:“我把中国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总结成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并进一步解释道:“所谓‘美’,指意美、音美、形美。”他的三美原则是把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所说的对写文章要“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应用到文学翻译上。他指出,“三美”是文学的本体论。他把诗歌首先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来看,从意义、音韵、形式三方面提出诗歌译文应达到的境界和翻译的标准。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奈达认为,翻译的对等原则不仅是低层次音义形的对应一致,而是要从译文读者的理解和赏析角度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实现高层次的和谐统一。许先生对“三美”的重视也体现了这一点。从意义上讲,是要做到与原文表意一致,对于内涵丰富的汉语古诗,不仅要译出其表层文字所指,还要译出其深层意境;从音韵上讲,是要做到与原文韵律、重复、节奏等的一致。汉语古诗之韵极为丰富多样,虽然英文很难做到与之对应,但译文用韵是必须的;从形式上讲,是与原文句式特点、层次结构的对应。译文不仅要在形式和意义上忠实于原文,更要让读者有“美”之享受,达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许先生认为,保持原作“意美”最为关键,“音美”次之,“形美”再次之,最高标准是三者兼得。如何做到三者兼得,翻译者可以通过“三化”。他进一步扩大了钱钟书“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的理论,把“化”引申为浅化、等化、深化这“三化”。他指出,“三化”是方法论,即是译者使用的具体方法。“浅化”是化难为易,“等化”是对等转化,“深化”是深入剖析,通过对应翻译和深入浅出来实现译文与原文之意义、音韵、形式的最大一致。他还把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知之、好之、乐之”应用于文学翻译,成为其“三之论”。“三之”是目的论,即作为读者,要了解诗歌(知之)、喜欢诗歌(好之),并以此为享受(乐之)。最后,他还从朱光潜“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提炼出“艺术”二字。他把“艺术”归结为认识论。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要从语言角度来赏析,还要从美学角度来分析其艺术性,无论译者还是读者,都要从诗文中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许先生所译的诗充分体现了他“美化之艺术”这一重要翻译思想,是读者对诗文进行评价与审美的最高标准。下面以孟浩然五言绝句《春晓》的两个佳译为例,通过比较来领会其翻译思想。
   二 孟浩然原作《春晓》分析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派主要诗人之一。他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这首《春晓》老幼皆知,流传至今,是其代表作之一。他的作品少有华丽的辞藻,行文平易近人,风格明朗轻快,情景交融,意味深长。《春晓》这首小诗的魅力,正在于它的平淡自然,无论老幼,读起来都能了解其意,但同时又富于韵味,耐人寻味。
   从形式上看,这首诗是一般的五言诗格式,只是在结尾处用了一个问句。全诗节奏舒缓,一气呵成。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诗歌从春天让人不愿清醒的气氛、春鸟的处处啼鸣、春风春雨夜间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跟随作者的听觉去想象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语言浅显,自然朴素,无甚雕琢,却又耐人寻味:到底诗人是眠还是醒?是为春天而欢欣还是为花落而感伤?读者在不知不觉间感受到春天的早晨,联想到花开花落。结尾问句是问人也是自问,使人对人生的感慨油然而起,引起读者对春色虽美却不堪风吹雨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无奈和感叹。特别是当读者联想到“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一相似内容的词时,那种伤春之感真让人想要就此“春眠”在鸟儿的欢歌里,逃避清醒时候的满目疮痍。四行诗词,从为春天欢喜转到为花落知多少而伤悲、为风雨夜来而无奈,此情此景,可以说是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感叹,也可以引申为对现实世界风雨的不满。到底诗人心意如何,读者只能猜测。但是,当我们面对同样春雨过后落红满地的情景,《春晓》一诗会马上浮现心头。这恐怕就是它得以长久流传的魅力。
   这首小诗结构、语言浅显明了,在对景的描写上未加渲染却让人满眼春色,对情的抒发上未着笔墨却让人回味无穷。也正因如此,它成为诗歌翻译者用来试笔的经典素材,国内外很多翻译者都译过此诗,也有很多学者对《春晓》的译文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评价。在翻译和赏析这首小诗时,最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诗文怎样以自然平易的语言传达极其微妙的情感。
   三 译文摘引和对比评价
   先看许渊冲先生的译文: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A Spring Morning)
   许先生认为,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而且首先要达到的,“音美”次之,“形美”第三。他认为,意美的前提是意似,但做到内容的相似和对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意美。从字面含义来看,他的译文首先做到了意似,即没有改变原诗内容。原诗中的关键名词——春眠、晓、啼鸟、夜、风雨、花落(落花),在他的译文中都有对应。忠实于原作这是首先要做到的。同时,他的译文中,这些词的安排非常自然顺畅,句式使用符合逻辑,没有矫揉造作之感,同时体现了英文的简练之美。
   从音韵和形式来看,他的译文采用aabb的抑扬格,对仗严谨,节奏紧凑,形式整齐。lying和crying,showers和flowers以工整的对仗形式体现出译文与原作在句式上的对等,突出音形之美。同时,作者在选词上,选用较短的英文词,这与原作简明的语言特点是一致的。以crying这个词为例,如果直译,似乎要用singing,如果转译,有mourning一词。作者选用此词,可以说别具匠心,一是体现了音美,使诗琅琅上口;二是使用较简单的词,符合原作特点;同时,为诗歌后两句的忧郁色彩做了铺垫,符合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行文习惯,在表意上更能体现原作思想内涵,同时便于英语读者理解中国古诗。译文达到了意、音、形之三美,这“三美”是结合在一起的。译者对诗歌词句的对等翻译、浅化内容、深化主题的“三化”方法论也在译文中同时体现出来。
   从译文的艺术表现方法来看,译文首句中的lying和第二句中的till衔接自然,展现出一种静态平缓美,这与原诗不知不觉带着读者进入到诗人的春天相一致。接下来的两句体现了动态快速之美,结尾句似感叹又似疑问,恰当地把“花落知多少”的淡淡忧伤和无奈心情表现出来。前后对比,富有美感。总体来看,译文言浅意深,成功地保持了诗人原作的特点,再现了原诗的优美意境。不过许先生的译文比原诗在表意上略显直白,例如,他把“不觉晓”译为“in bed I’m lying”,不及原诗含蓄婉约。但是英诗的总体特点之一就是不如汉诗含蓄,这种处理方式更符合英文语言习惯。总之,许先生的译文无论是意、音、形对原诗都把握得很好,体现了“美化之艺术”。
   再看吴钧陶的译文:Slumbering,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s weeping,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The Spring Dawn)
   其译文也是公认的佳译。首先,可以明显比对出其译文在用词上与许译文的差异。许先生选用了“小”即浅显之词,吴先生的译文选词则更富文学色彩。而且,他通过peeping,cheeping,weeping,sleeping这四个词以一韵到底的方式转述全诗,一气呵成。Peeping一词间接表现出诗文中“我”的“不觉晓”,cheeping表现出鸟儿的欢快,和原诗一致。后文开始转折,sleeping通过用隐喻的修辞方式表现出忧伤氛围,和前句“dripping”,“weeping”两词对应,把原诗作的情绪恰当地表现出来。从整体上看,整齐的句式和传情的表达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全诗非常具有诗意,虽然不太符合原诗的简练之美,但对原作“情”的把握恰如其分,也更为含蓄。无论从“音”“形”“意”上都不失为佳译。
   两篇译文相比,许译明朗上口,符合原作,但略显直白;吴译含蓄隽永,更具文采,但不甚平易。两者在艺术表现上均无可挑剔,只是侧重不同罢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翻译古诗词在一些基本原则的指导下,翻译起来仍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对于读者来说,做到“知之、好之、乐之”既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更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读出译者再创作中的侧重点,这样,才能通过鉴赏得到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曹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2]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84年版。
   [5] 许渊冲:《汉英对照三百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
   王檬檬,女,1980—,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河北大学外语教研部。
   卢佳,女,1979—,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河北大学外语教研部。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借助文化与审美的双重视角,利用汉人、古人(前人)和今人三重视域的经学阐释,试图从形而上的经学阐释和形而下的审美文化现象,在汉代“大一统”文化背景下,对汉代审美意识作些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在“天”的哲学建构中揭示“天”的美学体系:走出“无”——寻找“有”——回归“无”,从审美阐释的角度寻找“天人之和”下“人”的位置。  关键词:天 汉代 哲学美学建构  中图分类号:B83
期刊
摘要 本文从代词“人家”自称使用情况出发,调查了“人家”自称的使用情况,并且关注使用者的性别、年龄、阶层和文化程度等影响语言使用的社会因素以及使用者的心理状态,得出“人家”自称为女性化代词是由社会地位和劣势心理所决定的。  关键词:代词 人家 自称 社会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专门研究代词“人家”的文献不太多,关于“人家”的研究我们可以看
期刊
摘要 通观《水浒传》全书,儒家文化理念居于主导地位,“忠义”为其突出思想倾向。小说的思想主题必然受主流文化与道德价值标准的制约与影响。《水浒传》的忠义思想在世代累积中自然形成,融合并凝聚南宋至明的平民阶层的道德观念,传达出世代相袭的政治伦理和社会文化的民间影响,反映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自觉认同。  关键词:《水浒传》 忠义思想 前创作 民间文化 自觉认同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
摘要 《韶》乐历史悠久,与舜帝史迹交织,后世难睹其真。本文考辨《韶》源于蜡祭,成于帝舜,修于历代,积淀着东夷民族的历史与习俗。春秋末年,孔子竭力塑造建设未来帝国的精神文化,《韶》乐为其重要内容。孔子述《韶》开辟了文化史上对《韶》的持久阐释及再创造。  关键词:《韶》乐 舜帝 孔子 经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有关《韶》乐研究,古今绵延。然古今情境不同
期刊
摘要 顾准与司马迁一今一古,但他们却有着相似之处。通过对他们相似的遭遇、相似的思想、相似的成就、相似的人格予以解析,认为如他们这样的知识分子确实能够代表不同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与见识,他们这种思考国家民族命运的入世情怀值得当代知识分子通过对现代与传统的融通而借鉴发扬。  关键词:顾准 司马迁 知识分子 良知 借鉴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顾准
期刊
摘要 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了日本年轻人语言中存在的丑相娱乐、英语娱乐、漫画语娱乐和谐音娱乐等四种娱乐形式,进而证明娱乐化是日本年轻人语言的特征,深化了对日本年轻人语言的认识。  关键词:日本 年轻人语言 娱乐化 丑相 英语 漫画语 谐音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年轻人特别是大、中学校的青年学生中间流传一种被认为是奇
期刊
摘要 中国文学语言具有深远的历史,而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已具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迄今为止,中国现代文学语言主要经历了三大语言现象转变。从这三次转变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发展模式。在本文中,首先对文学语言发展模式的构成进行分析,然后侧重对基于三次明显的语言现象转变所形成的我国现代文学语言三个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现代文学语言 发展模式 语言现象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
摘要 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是运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的修辞批评,是当代西方修辞批评关注的焦点,它的出现在20世纪80-90年代的修辞学领域产生了强烈的“文化震荡”,对修辞学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的含义、流派、理论基础以及其批评模式,进而阐明,运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修辞批评是21世纪修辞学界的一大景观。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修辞批评
期刊
摘要 翻译不仅体现的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过程,它还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过程。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译诗即译意象。译者对诗歌意象的认知程度直接决定他在翻译过程中对意象编码和解码的操作,也直接影响译本质量。本文从概念整合角度,对古典诗歌四种文化意象的翻译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  关键词:诗歌翻译 文化意象 概念整合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需要关注的是原文风格特征的再现问题。是否识别原文作品中通过词语、句型、修辞手段和艺术手法所体现出的原文作者的风格并在译文中生动地再现出来,是衡量译文质量优劣的标准之一。本文从风格特征再现角度出发,对北京大学罗经国教授所著的《古文观止精选(英汉对照)》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分析,探讨了部分值得商榷的译例,并试着给出相应的译文,从而更好地再现原作者的风格及原作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