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舜帝史迹与《韶》乐想象之间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t356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韶》乐历史悠久,与舜帝史迹交织,后世难睹其真。本文考辨《韶》源于蜡祭,成于帝舜,修于历代,积淀着东夷民族的历史与习俗。春秋末年,孔子竭力塑造建设未来帝国的精神文化,《韶》乐为其重要内容。孔子述《韶》开辟了文化史上对《韶》的持久阐释及再创造。
  关键词:《韶》乐 舜帝 孔子 经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有关《韶》乐研究,古今绵延。然古今情境不同,汉唐宋元明清各发其义。如《四库全书》所收《韶舞九成乐补》、《苑洛志乐》、《箫韶考逸》、《古乐义》、《书经稗疏》等著作,铺陈《韶》乐,为之作九章乐舞,志在为失传的《韶》完成其乐。今人研究《韶》乐,三十年来见于学术刊物近50篇,文献梳理、源流考辨愈趋精细。惟六经无传乐,文献考徵遂只能考其篇名流徙,难涉其意。《韶》虽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篇章,却因久失其传而难确解。本文认为,孔子述《韶》即述尧舜,故了解孔子所述舜帝史迹,是了解《韶》的基本前提;礼乐征伐,乃孔子所坚持的周天子权柄,“乐则《韶》舞”,以《韶》乐为周政文化理想,即“宪章文武”。何以称《韶》而不以周乐致政?有深意存焉。辨源子学到经学,孔子无疑处于《韶》承前启后的中心。《韶》为虞乐,后世不传,却《韶》作不绝,盖因《韶》在学术史上的特殊地位,使文化史上展开了无尽的《韶》乐想象。这一现象本身已构成我们认识和理解民族精神历程的对象。
   一 《诗》不传《韶》
   《诗经》不传《韶》诗,但《韶》乐当有诗。《尚书·舜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解释诗、歌、声、律合而为乐。郑玄断之:“然则《诗》之道放於此乎!”《益稷》载,《箫韶》集歌、舞、诗、器乐一体,与《尧典》乐论一致。其他古乐如葛天氏之乐,已有歌、舞、辞题;见于《庄子》、《周礼》的《咸池》亦述为有舞、有歌、有辞颂之古乐。
   《舜典》乐论为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艺术理论,它对乐、舞、歌、诗形与质的概括高度凝练,是对包括虞舜时代古乐形质的总结,表明古乐发展已臻成熟,从而上升至具有一般意义的理论归纳。
   《韶》乐有诗,已在《虞书·益稷》。自古而今,学人皆以《益稷》所载歌辞即虞舜诗。郑玄论《韶》诗说,“以咏者,谓歌诗也”;章太炎则以唐虞之诗惟《虞书》所记为可信。然除《虞书》,别无《韶》诗记载。故《诗谱序》认为,虞诗乃“有夏承之,篇章泯弃,靡有孑遗”。孔颖达指夏继虞氏,必有诗存,“盖周室之初世记录不得。”班固亦云:“自夏以往,其流不可闻已。”若如前人所说,诗则夏失其传,周初已无记录。虽《韶》、《武》有时并称,惟《武》诗在《颂》。孔子言“闻《韶》”,亦未称引其诗。
   故《诗》无传《韶》,后人所知虞诗,惟在《益稷》。
   二 有乐而罕闻
   《韶》乐见载于多种史籍,《尚书》言《箫韶》,学者皆以《箫韶》即《韶》:《白虎通义·礼乐》云,“舜乐曰《箫韶》”。《公羊》哀十四疏引郑玄,“《箫韶》,舜所制乐”。《周礼》授乐舞,即有《大韶》。孔子在齐闻《韶》的因缘,班固解释为:“至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陈,舜之后,《韶》乐存焉。”陈公子完奔齐是在公元前672年,齐桓公使完为工正。此距孔子之齐闻《韶》已一百五十余年。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乐于鲁,有《韶》。然此一史料犹有存疑未释。其他不论,本文以为季札评《韶》、《武》与孔子之论完全相同,为过于巧合,亦无可证于同期史料。姑存疑。
   虽《尚书》、《周礼》、《论语》、《墨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帝王世纪》、《离骚》等皆言《韶》,确实有闻的记载则仅见孔子在齐闻《韶》一例。对比《大夏》,则天子诸侯应答酬唱,时见于载,概不同矣。
   故《韶》罕有其闻。何以如此?荀子释“《武》、《象》起而《韶》、《 》废”。《武》、《象》之起在周初,则废《韶》、《 》已久矣。班固言周禁前代乐,其意周兴《雅》、《颂》,但商代末世衰乱之音犹在,商纣即以好靡靡之音而闻名,故周初设禁。《四库总目提要》评:“如《大韶》,名虽见于《周官》,而音调节奏,汉以来无能传者。”考之,汉儒已称“其流不可闻已”,《韶》或无传。
   三 舜帝史迹与《韶》乐传说
   《箫韶》载于《尚书》,不仅在其歌舞诗乐兼具,特因其为尧舜禹治道之历史记忆与想象,遗后世以巨大精神财富。作为传说及历史人物的舜帝,有独立的“历史言说”,但《韶》却从未能脱离舜的种种史迹而独存。
   史载:唐、虞之际,尧、舜禅让。古帝舜见于殷卜辞。上世纪初,学人发现殷契卜辞中“ ”字有数十片,吴其昌、郭沫若、杨宽等皆考证卜辞中的“高祖 ”即帝舜,说见吴其昌《卜辞所见殷先公先王考》、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殷契粹编》、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等著作。郭璞、章太炎、郭沫若、杨宽、袁柯等考证《山海经》,帝俊即帝舜,所以得出:帝舜=帝俊=高祖 。
   《山海经》年代说法首本刘歆,献书之际称:“《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其书固未列于六经,然非与《诗》、《书》无涉矣。帝舜史迹与《韶》的密切关联在《山海经》中多有记载。
   四 凤凰来仪与舜帝传说
   《韶》乐“凤凰来仪”与虞舜传说密不可分,部分是东夷民族历史与习俗积淀的结果。《山海经》述五彩鸟、凤鸟皇鸟环绕帝舜有十几处,为诸神人中所独有。是否神话以想象凤鸟环绕帝舜?从考古发现来看,凤鸟非出空想。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掘的舞阳贾湖遗址,出土20余支骨笛,乃8000年前的制作。令人惊奇的是,骨笛的制作材料全取自丹顶鹤双翅上的尺骨,对比欧洲考古发现的骨笛材料多取熊骨、鹿骨、山羊骨等,贾湖的丹顶鹤骨笛表现了鲜明的文化偏好和选择。殷为舜后,孟子谓“舜……东夷之人也”。所谓“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证有虞氏乃东方狩猎之人。其氏族游牧迁徙甚广,“殷人……南抵商丘,东抵邹鲁”,舞阳在殷人迁徙游牧范围。贾湖距周初武王封舜后人的陈地仅百余里,陈亦属东夷。虽然骨笛年代比西周早得多,但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们对音声的爱好,千百年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及其表现符号是难于泯灭的。帝舜所在,凤鸟徜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古来被视为祥瑞之象。《竹书纪年》说,舜父母憎舜,令舜涂屋廪而从下放火,舜竟鸟服遁去,帝舜与凤鸟相伴随的形象数千年来家喻户晓。
   五 制乐是帝舜谱系人物的卓越传统
   《韶》既源远流长,当非一时一人之作。舜帝谱系重要人物皆以善乐彰显:
   一为幕。有虞氏以幕为远祖。《鲁语上》云:“幕,有虞氏报焉。”史伯谓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是极古的制乐传说。
   二为瞽。《尚书》谓舜为“瞽子”,瞽乃舜父,制定音律者,春秋时著名音乐家伶州鸠称,远古的神瞽核定音声中度而制定音律。后世瞽献曲、瞽为诗亦由此发源。《周礼》述瞽职,称其掌播鼗、 、 、 、箫、管、弦、歌等八事。本文认为,这正是《舜典》所记《韶》乐的配器,瞽掌《韶》乐是对历史与习俗的遵从,也旁证《韶》发展源流中某些卓越人物的贡献。
   幕、瞽之后,有舜及其后人等一系列杰出的制乐者。
   幕、瞽、舜世代关系亦见于《左传》昭公八年史赵所论,“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 德於遂。”春秋时人确知幕、瞽、舜出自一族系,为先后世代。虞舜后代亦善乐,《山海经》云,“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舜子 更是其制乐群贤中的杰出者。《舜典》中帝舜命 掌百工以制器作乐,为古代杰出工艺之祖。 有作钟、作规矩准绳、作铫、作耒耜、作耨的记载,墨子说 作舟,荀子说 作弓,《淮南子》称其名曰“巧 ”,深为人民爱戴。舜与其子 之死记于《山海经》,充满情感:“北海之内,有蛇山者,蛇水出焉,东入于海。有五采之鸟,飞蔽一乡,名曰翳鸟。又有不距之山,巧 葬其西”,“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贝、离俞、[丘鸟]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父子死之乡,飞鸟遮蔽天空原野,覆其葬地,百兽徘徊于其侧。《鲁语上》谓“舜勤民事而野死”,《礼记·曲礼上》云“舜葬於苍梧之野”,《祭法》称“舜勤众事而野死”。此原为东夷人自述,后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
   六 《韶》源于蜡祭,成于帝舜,修于历代
   《韶》乐形式及内涵与舜帝传说不可剥离。本文认为,《韶》起源于古老蜡祭,经历代完善,在舜帝时大成,后世相传。
   《尚书》言《箫韶》,琴瑟以咏、歌舞欢乐,非以象征捕杀百兽,而是凤皇来仪、百兽率舞,人与禽鸟走兽皆大欢喜。惟蜡祭合聚万物以飨时才有如此热烈情景。春秋末年,子贡曾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其欢乐情景可见。《礼记》云:“伊耆氏始举蜡礼,其义为合聚万物而索飨之。”有所求于万物,须予以报答,是初民报本反始观念以祭祀形式的表达。百谷百兽、草木水土,皆要报答,既索之,必报之,方为仁之至、义之尽。蜡祭报恩于动物,《郊特牲》有迎猫、迎虎的记载。郑玄解释是指祭祀典礼上迎猫、虎之尸。而真猫虎是不可能以神主形象出现在祭礼上的,“盖使人蒙其皮以象之”。苏轼谓此“三代之戏礼也”,意其以人扮之,表演性强。不止有人饰鸟兽而舞,并有祝颂、歌舞。《诗经》有《豳》颂,即用于蜡。蜡礼乐、舞、歌、颂辞皆备,《韶》基本内涵与形式已在其中。《吕氏春秋》记载,帝喾命咸黑作《九招》,有 作器;帝喾命人鼓鼙击磬,使人扮演凤鸟、天翟。舜、喾在远古史为同一人,乃卜辞中帝舜。舜命夔为乐正,《吕氏》又称帝舜命延、质修乐,故知帝舜命人作声、器、舞,任命乐官,令人修乐,且自作歌于《箫韶》。从而有相当充分的理由断定,《韶》成于舜,代有修编。
   《韶》为古乐,从远古蜡祭逐渐演化而来。然至西周及春秋,随尧舜禹禅让政治议题的凸显而为人所重,在诸古乐中特立独出。帝舜于《箫韶》作歌,勉励群臣上下一心为民,进入周代政治观念论争。孔子三称《韶》,谓“尽善尽美”,为邦“乐则《韶》舞”,深刻影响了中国思想史与艺术史。孔子赋予乐以形而上的本质,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即礼乐之本在于仁。孔子“仁为乐本”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周公“以德配天”礼乐文化的内涵。在历史剧变时刻,孔子竭力塑造建设未来帝国的精神文化,《韶》乐为其重要内容。孔子述《韶》在春秋末年,从此开辟了文化史上对《韶》的持久阐释及再创造。
  
   参考文献:
   [1] 顾颉刚、刘起 :《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
   [2]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巴蜀书社,2002年版。
   [4]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章太炎:《国学略说》,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6]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7]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8]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10] 永 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11]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2] 宋爽:《探析贾湖骨笛承载的社会信息》,《东南文化》,2006年第4期。
   [13] 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4]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15] 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16]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17] 宋衷:《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8]《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 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20] 苏轼:《东坡志林》,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21]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作者简介:盖青,女,1959—,辽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先秦文史,工作单位: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长期以来,学界一直认为老子与道家学派只研究天道,而漠视人道、治道,是消极出世的。其实,老子对于时政的关注,对于不公平的社会现象的抨击,甚至比孔子更强烈。老子的“无为而治”就是一种治国之道,“无为而治”不是一种在任意环境下都可以采用的治道。老子在倡导“无为而治”的同时,也限定了“无为而治”的施政条件,即狭小而结构简单的施政空间、独立而封闭的施政环境、相对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关键
期刊
摘要 孔子作为中华教育先师和中华民族教育理论的奠基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人才教育理念。孔子以济化万民为己任,创立了以“仁”为纲的中华道德伦理体系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有关人才教育的观念,更是具有深邃的前瞻性和永久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孔子 人才 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人才”,通常指的是具有一定
期刊
摘要 东晋诗人陶渊明是大自然的歌者,他的田园诗清新美丽,引起人无尽的遐思。人们对于陶渊明的敬仰,并不仅仅在于他是魏晋时期最杰出的诗人,而更在于他的人格魅力。陶渊明的菊样人生给人们很多启示,他恬然的感悟、超脱的智慧,将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陶渊明的人生智慧对于当下社会仍然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人
期刊
摘要 西门庆从一个“浮浪子弟”发展为“恶霸”,发迹为“富商”,直至成为封建官僚,其形象是在一步步地发展变化的。但贯穿其一生不变的却是对金钱的疯狂追求,他以独到的商业眼光、得当的经营方式以及偷税漏税等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财富成就,就其本质而言,西门庆应是一个典型的“奸商”形象。  关键词:西门庆 商业才干 奸商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金
期刊
摘要 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有着重大差异,体现为对言语、存在、空间时间观、自然与历史上的不同理解和把握,构成了西方文化的核心和源头,广泛地影响了西方文学、哲学、现代思潮。对两者差异的解析和把握,有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西方文化。  关键词:古希腊 希伯来 差异 溯源 分形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米歇尔·福柯《词与物》通过J·L·博尔赫斯“动物”一词揭示
期刊
摘要 纵观陶渊明作品,其中最富情趣的意象是飞鸟。陶渊明将思想和感情都赋予在这些鸟身上,使抽象的意念化为具体的形象。诗人通过描写展翅飞翔的“高鸟”抒发自己崇高的理想追求、强烈的政治抱负,通过描写“倦鸟”、“羁鸟”、“飞鸟”来表明自己迫切归隐的愿望和崇尚自然的本质,又通过描写“归鸟”、“群鸟”、“孤鸟”来体现自己隐守以后的豁达和超逸的品质。通过这一系列的飞鸟形象,我们可以领悟到陶渊明的思
期刊
摘要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选36首古诗词,根据其审美特征,可分为六大类,即写景诗、抒情诗、童趣诗、喻理诗、田园诗和节令诗。这些诗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塑造形象,创设情景,表达感情,具有较多的美感特征。对其审美特征进行梳理,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更好地吸收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养分。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 基本类型 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
期刊
摘要 本文借助文化与审美的双重视角,利用汉人、古人(前人)和今人三重视域的经学阐释,试图从形而上的经学阐释和形而下的审美文化现象,在汉代“大一统”文化背景下,对汉代审美意识作些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在“天”的哲学建构中揭示“天”的美学体系:走出“无”——寻找“有”——回归“无”,从审美阐释的角度寻找“天人之和”下“人”的位置。  关键词:天 汉代 哲学美学建构  中图分类号:B83
期刊
摘要 本文从代词“人家”自称使用情况出发,调查了“人家”自称的使用情况,并且关注使用者的性别、年龄、阶层和文化程度等影响语言使用的社会因素以及使用者的心理状态,得出“人家”自称为女性化代词是由社会地位和劣势心理所决定的。  关键词:代词 人家 自称 社会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专门研究代词“人家”的文献不太多,关于“人家”的研究我们可以看
期刊
摘要 通观《水浒传》全书,儒家文化理念居于主导地位,“忠义”为其突出思想倾向。小说的思想主题必然受主流文化与道德价值标准的制约与影响。《水浒传》的忠义思想在世代累积中自然形成,融合并凝聚南宋至明的平民阶层的道德观念,传达出世代相袭的政治伦理和社会文化的民间影响,反映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自觉认同。  关键词:《水浒传》 忠义思想 前创作 民间文化 自觉认同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