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侠笔下的“泰山”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yi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貌家山,大抵是山水画家得以成就自己的一条快捷方式。如荆浩、范宽笔下的关峡峰岭,董源、巨然描绘的江南山水,米芾的潇湘烟雨,以及黄公望的富春景色、倪瓒的太湖风情、王蒙的青卞隐居,乃至石涛、弘仁的黄山云烟……家山峰峦草木,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最熟悉、也是最眷恋的,因而也是最为情动其中的;这一份熟知,这一份深情,恰是艺术创造的渊源。然而,对于生于泰山、长于泰山、又好画山水的王书侠来说,显然就没有这条快捷方式可走。原因很简单:泰山不甚入画。
  尽管,五岳之尊的泰山,不仅是齐鲁大地上最雄伟的自然景观,更是九州岛大地上最崇高的文化景观之一;这里既是历代帝王的封禅之地,也是历代文士的抒怀之处。关于泰山的文化精神意义,历代存留的文献大抵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以至于只要提到“泰山”两字,大凡中国人都知道意味着什么而无需赘言。
  因此,有着不言自明的文化和精神的崇高地位之泰山,对于文人骚客来说,是抒怀壮志的理想之地;但是,对于画家尤其是山水画家来说,却是难有所为的遗憾之地。泰山不甚入画是因为泰山太像山了,如此周正、完美,以至于一个象形文字——山,就可以直接概括。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历史上鲜有以泰山为题材的巨制宏构存世。在山水画的历史上,即便是来自青州的北宋山水大家李成,也没有留下有关泰山的片纸残楮。因此,仅从山水画的角度来看,泰山是难副其实的。当然,对于像王书侠这样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水画家而言,有的只是文化和精神上的尊显,在绘画创作上并没有什么丰富的历史支持可以依傍。
  所以,王书侠受家学影响,从小喜欢绘画,小时候读了不少线装书。而做私塾先生的爷爷酷爱书画。为了能光大书画艺术、后继有人,他爷爷就让六岁的王书侠临摹芥子园,十天临一页,要求以观摩为主,结合临习书法,体会绘画中的用笔用墨,同时要求脱离画稿,默写其笔意与章法。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后。然而,有着山水画“童子功”的王书侠,却一脚跨境到油画里。“85”新潮以后,美术界受西方美术思潮的影响,油画创作风靡全中国,为了拓展绘画语言的表现空间,王书侠放弃国画,画了五年油画。这期间,他系统地研究过西方油画,从古典至现代,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表现手法都有过尝试。1989年参加美展的油画《假日》、《黎明》,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然而,这不仅没有给王书侠带来成就的喜悦,相反,这孜孜探究的五年,成了他思想上比较苦闷的五年。虽然五年油画语言的探索丰富了绘画的表现空间,但在西方艺术观念及表现形式的影响下,感觉中国画的形式老套、感染力太弱,根本无法与西画抗衡,而内心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这一丝的不服,是透过视觉表象,来自内心深处的。正是在油画创作上的初见成效,引发了他对曾经日日课练的山水画的反思。像这样一座对中国思想影响很大的历史名山,历史上为什么没有形成较有影响的画派与画家?常年的教学生涯,使王书侠拥有了比较扎实的历史和理论基础,上述的疑问,正是他在梳理山水画的历史中引发的。
  尽管王书侠常常说,是那次偶然读得的黄宾虹的画论,扭转他艺术道路——重返山水画。而在我看来,王书侠的这种反思和疑问,与其说是来自早年研习山水画的经历,毋宁说是对置身其中的家山的眷念,更何况是一座有着如此厚重丰赡的文化精神意蕴的名山。
  转回到中国山水画的研究上来的王书侠,不仅从容了许多,而且更为理智。在重新梳理了画史上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山水画家及其代表作品后,重点选择了宋代李唐、元代王蒙、明代文征明、清代朱耷、现代黄宾虹诸家进行分析研究。在对这些画家的代表作品进行观摩的同时,体会笔墨的韵味与画的意境,达到心中有数时再开始临摹,临摹时结合对自然山水的体会与心得去画。然后写生,写生时主要是纪录对自然山水整体精神的感悟,并在此基础上选取特定的形象进行较为详尽的描写,以期达到表现物象的整体精神实质为出发点,挖掘其精神内涵。
  梳理、观摩、临摹、写生,不仅解决了对历史文脉的认知,锤炼了山水画的经典技法,更重要的是王书侠找到了问题的根由。他认为:中国,自晋代山水画形成至今,山水画名家辈出,太行山、黄山、华山、富春山历史上都形成过有影响的画派与画家,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山水画作品。唯独被誉为天下第一山的泰山,历史上除了明代沈周、文征明、盛茂烨,清代王、王原祁、萧云从、唐岱、罗聘等画家画过泰山之外,其它画家留下的墨迹很少。虽有记载唐代王维、李思训,五代关仝,元代王蒙画过泰山,但只有记载而未见其画。问题是,我们后人所看到的这些古人留下的墨迹,大多都只能算是名家画而已,根本算不上是名画。因为这些画在精神内涵方面是很苍白的,所以在历史上并未产生多大影响,更不要说形成画派了。
  虽有名家画过,但不能为天下第一名山留下名画,其根本原因是精神内涵。冷静、理性、客观的认识,是自信的源头,更是成就的基础。
  王书侠笔下的泰山能有这样的一份静穆雄浑的气象,正是来自他的清醒的认识,源自幼时庭训积淀而来的功力,当然更是出自他对家山的深厚情怀。
  雄浑静穆,是王书侠置身其间的泰山,更是他心灵深处的“家山”。换言之,王书侠要描绘的既是现实中庄重、雄伟的泰山,也是内心里雄浑静穆的家山。基于这个缘故,我们不必去考虑王书侠的作品和过去的历史名家间的高下,因为,他已经清晰地传递出了他对泰山的历史认识和精神体悟。
  在王书侠笔下,泰山的雄浑,是通过他恣肆而激越的线条表现出来的。下笔凌厉,运笔迅疾,取大势而舍繁琐,以速度和力量,奠定画面的基调。王书侠非常看重浓墨勾勒的第一遍,浓墨在白纸上留下的第一遍迹痕,既是画面的基调,更是画家的性情。果断,恣肆,以至于不惜狂野,是画家在为泰山立骨,也是画家在为家山塑魂。而泰山的静穆,则是通过他清透而温润的积墨呈现出来的。墨色清透,层次丰富,层层积淀的丰厚,拥裹了恣肆激越的线条,使得画面拥有了一种亦刚亦柔,刚柔并济的有机统一,呈现出一种温柔敦厚的审美意趣。
  自魏晋以来,中国画一直遵循着以形写神的原则,王书侠的画面也没有跃出其外。只是在“以形”和“写神”之间,他更倾向了“写神”。这一偏向,使王书侠摆脱了泰山不甚入画的制约,赢得了笔墨施展的天地;进而为于人们提供了一条真切感受泰山的快捷方式。
  缘于此,可以说王书侠的绘画作品,与其说是在描绘泰山,毋宁说是在感悟泰山。因此,王书侠笔下的泰山,不是泰山的影像,而是王书侠的心象。
其他文献
9月26日,“正道沧桑——刘宝纯诗书画全国巡展”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  本次展览展出了刘宝纯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创作的诗书画作品百余幅,一丈八尺的巨幅国画达8幅之多。其中,有60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品,如1964年的《红透山谷》,1971年的《黄河写生》,1972年的《海河四女寺工地》,1976年的《长江写生》等。作品以昂扬的精神描绘山河巨变,塑造时代风貌,曾在全国画坛产生过很大影响。刘宝
期刊
近日,为响应临沂市兰陵县金岭镇第一书记山东出版集团工作组的号召,可恩口腔医院联合四川大学济南校友会发起了“爱心接力,帮助贫困老人过中秋”的倡议,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给当地贫困老人送去温暖,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捐款捐物,献出爱心。  9月24日,可恩口腔医院及四川大学济南校友会一行11人,在当地村干部的陪同下探望村里的孤寡老人,并将募集到的资金及生活物品送到老人们的手里。可恩
期刊
二○一五年九月十六日,山东书城盛大启幕的同时,山东出版美术馆正式开馆,『战争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在山东书城拉开帷幕。  七十年前,中国这个历经百年屈辱沉浮、付出无数惨痛代价的古老国家,迎来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首次完胜,成为由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何审视历史、共建和平,社会各界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纪念的心声。画家,一个独特
期刊
山东书城,作为山东出版集团着力打造的重点项目,是省、市两级的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在省委省政府、济南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经过建设者三年多的昼夜奋战,即将开业,齐鲁文化新地标应时而生,泉城济南又多了一个典雅的文化大客厅。在中国图书出版业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的今天,当互联网对传统出版已经形成巨大冲击,传播媒介日趋多元,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消费习惯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之际,我们只有从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期刊
人生有悲剧和喜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也有悲剧和喜剧。无论是繁重的体力操作之后,还是搅尽脑汁的文字之余,人们通常喜欢看些喜剧、小品,类如电视剧《戏说乾隆》、《我爱我家》,在戏谑中让我们的神经放松开来,笑闹之余给人些回味和启示。但喜剧、闹剧弄不好就会流于浅薄,它也永远代替不了《哈姆雷特》、《雷雨》,代替不了《甲午风云》和《南京大屠杀》,喜剧的笑声和大团圆的结局永远代替不了悲剧的深沉和心灵的震撼。
期刊
中国人有热爱读书的传统,孔子韦编三绝,匡衡凿壁偷光,李密挂书牛角,丘濬百里借书……这些耳熟能详的典故激励着人们遨游知识海洋,汲取智慧雨露。  著名作家王蒙在7岁半的时候,拿到人生第一本书。尽管只是一本《小学生模范作文选》,但王蒙发现,世界不一样了,“头一次知道,月亮可以用皎洁形容,这可是大发现”。此后每天晚上,只要抬头看到月亮,王蒙都会想起这个从阅读中发现的对世界的新知。  因为阅读改变人生,改变
期刊
秋天霜降之后,徂徕山的红叶就渐渐红了。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红叶就像一簇簇爝火,在山坡、崖畔无拘无束地燃烧,直把远山近水都鼓舞起来,映衬得大小峰峦愈发雄奇伟岸,仿佛屹立于天地间的一座座丰碑,无言岁月,啸傲风霜。  徂徕山,位于泰山东南,峰峦嵯峨,沟谷幽深,森林茂密,秀水萦绕。历史上,吴王阖闾、孔子、汉武帝、汉光武帝等都曾登临,唐代诗人李白更是隐居于此,留下“竹溪六逸”的佳话。然而,在当地人眼里,最重
期刊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全民阅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个浓郁而持久的书香社会,堪为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根基和沃土。书香社会的建立,对一个文化大省来说,需要营造浓郁的全民阅读氛围,也需要构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书城,恰能为人们建立一个“文化场”。作为城市的文化地标,书城更多带有着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人们希望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之外,有一方净土能深耕文化和提升心灵。作为文化出
期刊
“三月里,杏花甜,韩复榘那个王八蛋,当了大汉奸;四月里,麦苗飞,毛主席派了洪涛来,组织游击队,拉到徂徕山……”在徂徕山区,至今还流传着的这首歌谣,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革命时代。时隔多年,梁文博和王书侠合作的历史绘画题材《徂徕烽火》再次重现了徂徕山起义的壮烈风云。  《徂徕烽火》画作整体呈竖幅,有一种纪念碑式的感觉,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这幅作品是由王书侠先画山川、梁文博后画人物组合
期刊
这是来自“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的委托,这是一个画家审视民族历程时心底无法抑制的悲愤,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一页屈辱,这是每一个国人都不应该忘却的悲痛,这是蔡玉水的历史题材绘画作品《五三惨案》!  在中国,“五三惨案”是仅次于“南京大屠杀”的重大历史事件,它的残酷和血腥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此事件中的代表人物蔡公时的被害更是惨绝人寰,令人发指。各方面史料记载了血案发生时的恐怖场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