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养生之哲思——气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i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气:息,生之元——《康熙字典》)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阴阳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观念之一,起源于远古氏族社会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物象的观察。自2500年前西周春秋时期的老子在《道德经》中首次提及,阴阳一词便具有了自然哲学性质,直至现在,经历代哲学家、医学家、武术家等学问家深究细查不断丰富充实,形成了系统翔实的二元化的阴阳学说。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就整个宇宙而言,大到太空星际,小到粒子夸克,阴阳充溢其间,概莫能外。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外延的、主动的、刚性的、方的、山南水北……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内收的、被动的、柔性的、圆的、山北水南……都属于“阴”。人作为微缩宇宙,亦是同理: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无形(劲、力)为阳,有形(筋骨、肌肉)为阴……如同太极图所绘,阴阳既缠裹密实又泾渭分明。
  阴阳作为对立统一的矛盾两极彼此互为依存条件而密不可分,且依一定条件而互相转换,其运转机理奥秘何在?笔者认为:平衡。
  古今太极拳师集大成者,身经百战胜敌无数未尝败绩是为何因?就是因为他们无论怎样举手投足搏击走位,身体阴阳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中,如此方能扑敌于迅雷之瞬而自身立地如牌位之固,即如牌位大王陈长兴是也。而败绩者之所以完败,也正是因为平衡被打破而阴阳倾覆如水银泻地一盘散沙。
  养生亦是如此。阴阳之道,贵乎平衡,阴阳平衡,身体就健康。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即是失衡,失衡就生病。我国传统中医的医道最高境界是治“未病”,即在没生病时就从养生入手,使身体始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达到身强体健益寿延年的目的。如何修持阴阳以培元固本?古来圣贤一语道破天机:“和为贵。”最珍贵的状态就是和,和就是和谐,平衡,圆融,端正,不偏不倚,浑然化一。阴阳平衡,人体就能百病不生,充满活力。阴阳失衡,百病丛生而健康损毁是必得之果。
  那么有没有办法助益人的阴阳平衡以达成健康长寿的善果呢?答案是肯定的。古今中外有志于此的人深究悟道,寻找到了门类繁多的有效途径,太极拳就是其中之一。
  陈长兴在《太极拳十大要论·论气》中说:“夫主于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無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对待迥还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贯于一,有志于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拘焉耳。”太极先师陈长兴此段高论与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圣言不谋而合,一起揭示了阴阳与太极的关系,揭示了“一”如何分为“二”,“二”又如何和于“一”的规律,也揭示了人要如何做才能健康长寿的终极奥秘。
  在太极拳的桩功和行拳中,按照先师的教导,精研呼吸妙法,用深细绵长的呼吸运移(冲)阴阳之气反复作用于人体,使人体的脏器和经络血脉(首先是肺,继而波及五脏六腑和全部系统)得到滋润和濡养,达到“和”的境界。无数高僧大德道家高师包括瑜伽行者皆于此道有超群修为,呼吸方式甚至已达常人难以企及的“龟息”乃至“胎息”,成功掌握了把控生命质量和长度的法门。
  老子曰:“复归于婴儿”,何也?婴儿乃纯阳之体,完美之身,能复归于婴儿状态,岂无康健?细观婴儿呼吸,吸气(阴)短而呼气(阳)长,盖因阳(元气)强而阴(脏器)弱,自然使然。圣人诚不我欺也,我等当效之。
  (编辑/刘强)
其他文献
拳论中“彼刚我柔谓之走”,说白了所谓“走”就是对方进攻我就退。多年的推手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了“走”在传统推手修炼轻灵劲、空无劲中的重要地位。传统推手总的战略是“舍己从人”“后发先制”,其基本特点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力胜大力,“四两拨千斤”,这就需要尽量少消耗,不与对方对抗拼力气,而采取的战术就是“走”。可以说,毛主席游击战战术“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就是对古传太极推手战术的运用。  “走”在太
要真正练出太极拳的内壮效果,就必须走出常见的认识与训练的误区,并注意防止新的误区的产生。  常见的有两个误区。  一、执着“不用力”  祖师们对学拳者开示,有很强的针对性,往往是对症施药。针对初学者的习惯运作方式,将太极训练外在化、散打化或少林化,以猛勇刚强的外形训练代替刚柔相济、内外结合的内劲训练,于是祖师提出“用意不用力”,意在强调注意内在心意精气神的指挥与调控,不要追求僵拙、生硬的威猛。祖师
已故太极拳家冯国栋与裴锡荣早在1983年1月就编著了《太极拳推手要义》一书,并在香港艺美图书公司出版发行,其中的不少内容,圈内人士耳熟能详。现在,我们通过杂志将原作的相关部分刊登出来。  太极推手不同于一般拳术,它不是以力胜人,而以“巧”胜人,这个“巧”包括“技巧”和“灵巧”两方面。而要能得“巧”,首先要勤学苦练,同时还要善于学习。下面谈谈个人练习推手经验,供初学者作参考。  1.立身中正  王宗
2020年12月18日,太极功守道比赛规则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太极拳推手的技术特点,本着项目差异性、可比性、观赏性和时尚性原则,共同研究探讨推动太极功守道项目升级改造的办法,为修订完美比赛规则建言献策。之后将逐步开展太极功守道试点培训,边试验边完善,通过举办内部邀请赛、对抗赛等检验训练成果,不断完善比赛规则,争取于2021年年底前将太极功守道纳入全国太极拳推手比赛。  太极功守道比赛,就是之
新一轮退耕还林不再限定林种,特色林果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金塔县红光村新一轮退耕还林以李广杏、李广桃种植为主,推进特色林果业发展;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杏花文化艺术节,
少林禅弓将少林文化与中国传统射箭文化融合,为传统射箭增添了少林文化的特质。这种创新性的结合使得少林禅宗思维的智慧可以为传统射箭提供更多精神层面的指引,有利于个人在习射过程中梳顺情绪,清理遐思,从而达到更高境界。  少林禅弓作为少林禅的一部分,引弓入禅,以射悟道,动静之间,心像相证,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便利的参禅方式,帮助人们更智慧地生活。  引弓之前要懂得遵循学习射箭的程序。  古人特别强调用“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