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赵宝刚导演的热播电视剧《北京青年》,围绕着“重走青春”的主题讲述了9名年轻人的创业故事。他们勇于与现有的生活告别,去陌生的地方从零开始体验生活。一时间“重走青春”成为当下年轻人的热门话题。然而这样的行为早在3年前就被两名年轻人实践过了,他们开着一辆二手车360天走遍美国,潇洒地演绎了自己的传奇。
1983年出生的祁天是土生土长的北京男孩,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专业毕业后,他前往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在那里,他遇到了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李渊君,在异国,两个年轻人相识、相知、相恋。
2009年5月,两人即将毕业。一次,祁天陪渊君在一个黑人区里练车。车子失控撞向电线杆,祁天手臂当场骨折,他当时的反应是:完了,毕业、工作、旅行、摄影……一切都完了!
可一个月之后,祁天奇迹般地迅速出院了,不过他的左臂内植入了一根长约10厘米的钢板,用钉子固定在骨头上,终身携带。之后他们拿到了赔偿金,俩人加起来有五六万美金。他们没有用这笔钱买房买车,而是产生了另外一个念头,“记得6月里的一天,渊君陪我坐在费城的家里养病,商量毕业后能一起做点什么。屋里响起老狼的歌声,‘有多远就走多远……’渊君和我极为默契地互相看去。昔日,我们远渡重洋,来到离故乡无限遥远的地方。现在为何不敢走得再远一点呢?那一刻,我们前所未有地渴望上路。当时我就跟渊君说,我们要开始一次特别疯狂的旅行。”
8月,刚刚学会驾驶的两人开着一辆二手两轮驱的RAV4上路了。车顶的行李箱中装满了瓶瓶罐罐、衣服和书,最值钱的是他们用几年积蓄购买的一套摄影器材。
而这时,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只有一年的时间(美国政府只允许留学生在不就业的状态下逗留一年,逾期必须离境),只有一笔车祸得到的赔偿金,没有打工所需的合法身份,旅行将从何开始?到哪结束?一年之后,他们的路将在何方?
“不知道哪里好玩,只知道哪里有动人的故事”
旅途中,越来越多的朋友打来电话,让他们推荐哪里好玩,哪里又适合度假?对此他们常常哑口无言并据实相告:“说实话,我们不知道哪里好玩,只知道哪里有动人的故事。”
故事一 流浪汉的肖像权
在费城,他们遇到了一个流浪汉——灰暗细碎的卷发扒着头皮,赤膊的上身肌肉匀称,骨骼继承了非裔血统的高大。他腰上松松地挎着条耐克运动裤,踩着白得扎眼的耐克板鞋,身后扔着个黑垃圾袋,一个耐克的单肩包,黑底白边,和他的鞋一样崭新。
谈妥了管一天饭让他们跟拍一天后,流浪汉带着他们上路了。流浪汉叫Woo,今年32岁,父亲很早就离开了,6岁时母亲自杀身亡。他经历过无数收容所、孤儿站。后来因多次偷窃、抢劫在21岁时入狱,被判7年,在狱中皈依了基督教。2002年提前出狱后开始流浪,夏天睡桥下,冬天睡在公寓的门厅里。有时去教堂,但不是为了做礼拜,而是为了免费的午餐。
Woo的地盘在通道的出口处,头上没有什么遮挡。他说这里竞争很激烈,人们为抢位置常常大打出手。这群无家可归的人,铺开塑料袋、废报纸,卷起白天的衣服垫在靠墙处,努力而拙劣地模仿着脑海中的床。
当祁天忍不住悄悄举起相机时,边上一个满头银发的白人老汉突然高声叫骂起来,大意说不许拍照,他们也有自己的肖像权!
故事二 治病的艺术
寻找美景是很多人踏上旅途的动力,而看一看真实的美国,才是他们的兴致所在。
来到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市时,他们听说梅奥诊所可以参观,立刻来了兴趣。梅奥诊所1864年由梅奥医生创建,在医学研究领域处于领跑者地位。
闻不到酒精漂白粉的味道,听不到病人的呻吟和医疗器械的噪音,看不到急匆匆的护士和高挂着吊瓶的病床。相反,香水味、钢琴声、花草盆景、雕塑、照片、壁画、展廊等充斥着医院的每一个角落。
整所医院由几栋分散的建筑组成,由于建造时间不一,风格迥异。地上通过街景、连廊勾通。地下为方便病人往来,竟然修了地铁。病房就诊区大都非常隐蔽,设单独出入。公共空间将所有建筑巧妙地联在一起,不仅对外开放,更能服务病人。
到处可见三角钢琴,病人推着轮椅停下来,或上手演奏,或侧耳聆听。楼上楼下巨大的贯穿空间让琴声悠扬而静谧,从不间断。
渊君说,这个医院在美国很有名,医院里面的很多艺术品是病友们病好后,出于感谢医院捐出的,所以这里收藏了非常多有名的艺术品,很多人专门去医院参观这些艺术品。但如果你到那里拍照,就会有护士提醒你不要让任何病人觉得你在拍他们。他们希望这些病人不觉得自己是病人,不被当作特殊群体。
祁天和渊君感慨不已,这个医院治病救人的核心观念就是在艺术中让人的身体得到精神的治疗,没想到治病竟也可以作为艺术而存在。
故事三 拜访美国前总统
祁天和渊君特意选择前往佐治亚州的小城佩雷斯,他们要去见一位老先生——已经年近九十的美国前总统卡特。
卡特在城中的居所既不隐秘也不开放,非常普通。据说老先生以86岁的高龄仍不时地为小城做公益。对访客而言,唯一可靠的碰面机会是参加每周日的教堂礼拜,到时卡特会来讲经,无冬历夏,从不缺席。
在教堂,卡特说自己上周刚从南非回来,和曼德拉聊了很久。如今两人都已退出政坛,聊得反而更畅快。他从南非说到以色列加沙,又从加沙说到苏丹,从苏丹说到津巴布韦的选举,最后,老先生话锋一转,指指圣经说:“其实,我就是想提醒大家,提醒所有的美国人,这个世界有许多视线之外的地方。上帝教导我们爱自己的邻居,这会让我们忽视那些远隔千里的人。假如有一天,他们突然出现,我们会因此而无所适从。所以,我要把上帝的话修改一下:不管你走到哪里,去爱你身边的人,去爱你面前的人……”
卡特讲完话后说,如果谁想跟我们合影欢迎过来。那天非常闷热潮湿,可卡特西装笔挺,他的夫人身体不太好,也一直笔直地站着和每个人认真地合影,头顶上蚊子盘旋也丝毫不受影响。他们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敬业,令人尊敬。
“绕过喧嚣世界里的障碍,相信我是传奇”
出发之前,祁天和渊君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很妙的鬼主意:自驾游的人可以把超市买来的三文鱼包在锡纸里,放在发动机上,到达目的地时午饭就好了。他们决定沿途自己做饭,不过代价是巨大的:要随车携带柴米油盐,碗筷刀叉,大葱生姜蒜青菜和冰在塑料盒里随时可能变臭的生牛肉。这些东西足足装满了两大塑料箱。
一年中,他们做得最丰盛的一顿饭是红烧鱼和炒韭菜。饭后把照片发给父母,安慰他们说:看,路上的生活一点也不苦,还有鱼吃呢。
做饭可以以最低的成本、中餐的方式,慰劳风尘仆仆的自我、疲惫的身心,鼓起再上路的勇气。可是一路上他们需要把细碎行李规整成堆,用旅馆的手推车搬到自己的车上。每逢退房,都面临一片混乱。如何将繁琐的生活必需品有条理地塞进狭小的后备厢和车顶箱,折磨得渊君抓狂。她说,check-in/out,是旅程中最熬人的时刻。
“如果有一天,世界上就剩下你一个人,你也许依然很穷、很脆弱、很渺小、很迷茫,但你一定能发现,自己想做的、并能够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你可以在曼哈顿的大街上猎鹿,你能站在航空母舰上打高尔夫……你会重新定义自己,不用再看别人,而相信‘我是传奇’。”这是渊君在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
2012年3月,他们将自己一路的随笔出版,书名《这不是旅行》。他们对读者说:“如果你只在寻找一种假想中的浪漫,那么赶快合上它吧,这本书不适合你。相反,任何渴望重新定义自我,渴望感知新鲜生命,渴望在社会的黄线外慷慨独行的人,哪怕你渺小,哪怕你迷茫,哪怕你无知到要问美国怎么走,这本书依然属于你。因为这里有两个和你一样,愿意从零开始,闯入并占领一片未知领地的放浪青年。”
现在的祁天和渊君已经回到北京。祁天选择了自己创业,渊君不久前也辞职加入了他的队伍。他们说,每当我们绝望的时候,都会想起4月底的那个晚上,我们盘腿坐在呆得发腻的屋里,一拍脑袋迸出的冲动——念头本身的轻飘和荒唐,反而让执行它的行动变得粗犷有力。想到这儿,我们总能如释重负。我们所能做的,无非是绕过喧嚣世界里的障碍,让和自己无关的存在变得透明,听从内心的呼唤,孤独地演绎着自己的传奇。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1983年出生的祁天是土生土长的北京男孩,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专业毕业后,他前往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在那里,他遇到了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李渊君,在异国,两个年轻人相识、相知、相恋。
2009年5月,两人即将毕业。一次,祁天陪渊君在一个黑人区里练车。车子失控撞向电线杆,祁天手臂当场骨折,他当时的反应是:完了,毕业、工作、旅行、摄影……一切都完了!
可一个月之后,祁天奇迹般地迅速出院了,不过他的左臂内植入了一根长约10厘米的钢板,用钉子固定在骨头上,终身携带。之后他们拿到了赔偿金,俩人加起来有五六万美金。他们没有用这笔钱买房买车,而是产生了另外一个念头,“记得6月里的一天,渊君陪我坐在费城的家里养病,商量毕业后能一起做点什么。屋里响起老狼的歌声,‘有多远就走多远……’渊君和我极为默契地互相看去。昔日,我们远渡重洋,来到离故乡无限遥远的地方。现在为何不敢走得再远一点呢?那一刻,我们前所未有地渴望上路。当时我就跟渊君说,我们要开始一次特别疯狂的旅行。”
8月,刚刚学会驾驶的两人开着一辆二手两轮驱的RAV4上路了。车顶的行李箱中装满了瓶瓶罐罐、衣服和书,最值钱的是他们用几年积蓄购买的一套摄影器材。
而这时,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只有一年的时间(美国政府只允许留学生在不就业的状态下逗留一年,逾期必须离境),只有一笔车祸得到的赔偿金,没有打工所需的合法身份,旅行将从何开始?到哪结束?一年之后,他们的路将在何方?
“不知道哪里好玩,只知道哪里有动人的故事”
旅途中,越来越多的朋友打来电话,让他们推荐哪里好玩,哪里又适合度假?对此他们常常哑口无言并据实相告:“说实话,我们不知道哪里好玩,只知道哪里有动人的故事。”
故事一 流浪汉的肖像权
在费城,他们遇到了一个流浪汉——灰暗细碎的卷发扒着头皮,赤膊的上身肌肉匀称,骨骼继承了非裔血统的高大。他腰上松松地挎着条耐克运动裤,踩着白得扎眼的耐克板鞋,身后扔着个黑垃圾袋,一个耐克的单肩包,黑底白边,和他的鞋一样崭新。
谈妥了管一天饭让他们跟拍一天后,流浪汉带着他们上路了。流浪汉叫Woo,今年32岁,父亲很早就离开了,6岁时母亲自杀身亡。他经历过无数收容所、孤儿站。后来因多次偷窃、抢劫在21岁时入狱,被判7年,在狱中皈依了基督教。2002年提前出狱后开始流浪,夏天睡桥下,冬天睡在公寓的门厅里。有时去教堂,但不是为了做礼拜,而是为了免费的午餐。
Woo的地盘在通道的出口处,头上没有什么遮挡。他说这里竞争很激烈,人们为抢位置常常大打出手。这群无家可归的人,铺开塑料袋、废报纸,卷起白天的衣服垫在靠墙处,努力而拙劣地模仿着脑海中的床。
当祁天忍不住悄悄举起相机时,边上一个满头银发的白人老汉突然高声叫骂起来,大意说不许拍照,他们也有自己的肖像权!
故事二 治病的艺术
寻找美景是很多人踏上旅途的动力,而看一看真实的美国,才是他们的兴致所在。
来到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市时,他们听说梅奥诊所可以参观,立刻来了兴趣。梅奥诊所1864年由梅奥医生创建,在医学研究领域处于领跑者地位。
闻不到酒精漂白粉的味道,听不到病人的呻吟和医疗器械的噪音,看不到急匆匆的护士和高挂着吊瓶的病床。相反,香水味、钢琴声、花草盆景、雕塑、照片、壁画、展廊等充斥着医院的每一个角落。
整所医院由几栋分散的建筑组成,由于建造时间不一,风格迥异。地上通过街景、连廊勾通。地下为方便病人往来,竟然修了地铁。病房就诊区大都非常隐蔽,设单独出入。公共空间将所有建筑巧妙地联在一起,不仅对外开放,更能服务病人。
到处可见三角钢琴,病人推着轮椅停下来,或上手演奏,或侧耳聆听。楼上楼下巨大的贯穿空间让琴声悠扬而静谧,从不间断。
渊君说,这个医院在美国很有名,医院里面的很多艺术品是病友们病好后,出于感谢医院捐出的,所以这里收藏了非常多有名的艺术品,很多人专门去医院参观这些艺术品。但如果你到那里拍照,就会有护士提醒你不要让任何病人觉得你在拍他们。他们希望这些病人不觉得自己是病人,不被当作特殊群体。
祁天和渊君感慨不已,这个医院治病救人的核心观念就是在艺术中让人的身体得到精神的治疗,没想到治病竟也可以作为艺术而存在。
故事三 拜访美国前总统
祁天和渊君特意选择前往佐治亚州的小城佩雷斯,他们要去见一位老先生——已经年近九十的美国前总统卡特。
卡特在城中的居所既不隐秘也不开放,非常普通。据说老先生以86岁的高龄仍不时地为小城做公益。对访客而言,唯一可靠的碰面机会是参加每周日的教堂礼拜,到时卡特会来讲经,无冬历夏,从不缺席。
在教堂,卡特说自己上周刚从南非回来,和曼德拉聊了很久。如今两人都已退出政坛,聊得反而更畅快。他从南非说到以色列加沙,又从加沙说到苏丹,从苏丹说到津巴布韦的选举,最后,老先生话锋一转,指指圣经说:“其实,我就是想提醒大家,提醒所有的美国人,这个世界有许多视线之外的地方。上帝教导我们爱自己的邻居,这会让我们忽视那些远隔千里的人。假如有一天,他们突然出现,我们会因此而无所适从。所以,我要把上帝的话修改一下:不管你走到哪里,去爱你身边的人,去爱你面前的人……”
卡特讲完话后说,如果谁想跟我们合影欢迎过来。那天非常闷热潮湿,可卡特西装笔挺,他的夫人身体不太好,也一直笔直地站着和每个人认真地合影,头顶上蚊子盘旋也丝毫不受影响。他们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敬业,令人尊敬。
“绕过喧嚣世界里的障碍,相信我是传奇”
出发之前,祁天和渊君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很妙的鬼主意:自驾游的人可以把超市买来的三文鱼包在锡纸里,放在发动机上,到达目的地时午饭就好了。他们决定沿途自己做饭,不过代价是巨大的:要随车携带柴米油盐,碗筷刀叉,大葱生姜蒜青菜和冰在塑料盒里随时可能变臭的生牛肉。这些东西足足装满了两大塑料箱。
一年中,他们做得最丰盛的一顿饭是红烧鱼和炒韭菜。饭后把照片发给父母,安慰他们说:看,路上的生活一点也不苦,还有鱼吃呢。
做饭可以以最低的成本、中餐的方式,慰劳风尘仆仆的自我、疲惫的身心,鼓起再上路的勇气。可是一路上他们需要把细碎行李规整成堆,用旅馆的手推车搬到自己的车上。每逢退房,都面临一片混乱。如何将繁琐的生活必需品有条理地塞进狭小的后备厢和车顶箱,折磨得渊君抓狂。她说,check-in/out,是旅程中最熬人的时刻。
“如果有一天,世界上就剩下你一个人,你也许依然很穷、很脆弱、很渺小、很迷茫,但你一定能发现,自己想做的、并能够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你可以在曼哈顿的大街上猎鹿,你能站在航空母舰上打高尔夫……你会重新定义自己,不用再看别人,而相信‘我是传奇’。”这是渊君在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
2012年3月,他们将自己一路的随笔出版,书名《这不是旅行》。他们对读者说:“如果你只在寻找一种假想中的浪漫,那么赶快合上它吧,这本书不适合你。相反,任何渴望重新定义自我,渴望感知新鲜生命,渴望在社会的黄线外慷慨独行的人,哪怕你渺小,哪怕你迷茫,哪怕你无知到要问美国怎么走,这本书依然属于你。因为这里有两个和你一样,愿意从零开始,闯入并占领一片未知领地的放浪青年。”
现在的祁天和渊君已经回到北京。祁天选择了自己创业,渊君不久前也辞职加入了他的队伍。他们说,每当我们绝望的时候,都会想起4月底的那个晚上,我们盘腿坐在呆得发腻的屋里,一拍脑袋迸出的冲动——念头本身的轻飘和荒唐,反而让执行它的行动变得粗犷有力。想到这儿,我们总能如释重负。我们所能做的,无非是绕过喧嚣世界里的障碍,让和自己无关的存在变得透明,听从内心的呼唤,孤独地演绎着自己的传奇。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