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生活,也将改善教师的教学生活,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新课程是对教师职业的挑战,那么教师该怎样应对呢?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并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教师要为学生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充电,于人于己都受益无穷。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即教学实际的需要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倡导“行为研究”,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行动研究”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使教师离开教科书不知道教什么,离开教学参考不知道怎样上课,离开练习册和习题集不知道如何出题,丧失了课程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要培养课程的评价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总之,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播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之间的对话: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在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1)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2)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3)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4)尊重有过错的学生;(5)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6)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在尊重学生同时还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1)不体罚学生;(2)不辱骂学生;(3)不冷落学生;(4)不大声训斥学生;(5)不羞辱、嘲笑学生;(6)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要赞赏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4)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在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推理、引导。教的职责在于帮助:(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而且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与家长进行沟通和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而且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敬、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
再者,转变学习方式也是很重要的。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新世纪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娴熟的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效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解决问题及行动研究的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批判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
教师就像一轮太阳,为学生的发展播下光和热,使学生自立自强,完成自身生活的追求。教师就是引导挖掘泉水的人,使泉水汩汩而出,永不停息,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出一镐之力。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学历层次,提高学术水平,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专业化水平。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并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教师要为学生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充电,于人于己都受益无穷。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即教学实际的需要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倡导“行为研究”,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行动研究”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使教师离开教科书不知道教什么,离开教学参考不知道怎样上课,离开练习册和习题集不知道如何出题,丧失了课程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要培养课程的评价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总之,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播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之间的对话: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在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1)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2)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3)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4)尊重有过错的学生;(5)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6)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在尊重学生同时还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1)不体罚学生;(2)不辱骂学生;(3)不冷落学生;(4)不大声训斥学生;(5)不羞辱、嘲笑学生;(6)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要赞赏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4)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在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推理、引导。教的职责在于帮助:(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而且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与家长进行沟通和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而且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敬、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
再者,转变学习方式也是很重要的。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新世纪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娴熟的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效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解决问题及行动研究的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批判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
教师就像一轮太阳,为学生的发展播下光和热,使学生自立自强,完成自身生活的追求。教师就是引导挖掘泉水的人,使泉水汩汩而出,永不停息,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出一镐之力。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学历层次,提高学术水平,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