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手术避免喉返神经损伤及麻醉选择的体会

来源 :健康大视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3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甲状腺疾病是临床多发常见病,是危害国民健康的重要疾病。手术是治疗甲状腺外科疾病的主要方式,本病并发症又以喉返神经损伤为常见,此并发症轻者出现声音嘶哑,重者失音、窒息,对患者造成伤害,也是甲状腺手术医疗纠纷的主要因素。近3年来我院总结了196例甲状腺手术病例,对其分析,提出减少或避免此类并发症发生的措施。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损伤;麻醉学
  
  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的常见而且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就我院甲状腺手术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减少或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1 一般资料
  
  本组196例,男16例,女180例,女性比例占90%以上,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3.3岁,病程1个月-3年,原发病:结节性甲状腺肿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混合性腺瘤40例,单纯性甲状腺瘤106例,甲亢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9例,髓样癌1例(双侧);单纯性腺瘤切除106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的60例,单侧全切的加对侧次切9例,双侧全切1例,患侧次切20例;颈纵阻滞加局麻176例,全麻的气管插管20例,占全麻的88%。
  
  2 手术方法
  
  我院采取了颈纵阻滞加局麻或气管插管全麻,颈下弧形,切口,充分显露腺体,必要时常规结扎甲状腺上下血管,中静脉,双侧次全切的行保留背部腺体背膜,甲状腺癌及全麻的病例均显露喉返神经,一例因癌肿较大,行双侧全切加区域性淋巴清扫。
  
  3 认定标准
  
  喉返神经损伤在术中、术后出现直接损伤的切断、缝扎、钳夹、损伤,少数是由于血肿压迫或瘢痕组织的牵拉而发生的,前者在术中或全麻醒后立即出现症状;后者术后数天出现。切断,结扎为永久性损伤,牵拉或血肿压迫所致声嘶为暂时性的,同时喉镜检查声带运动受限术后1年未恢复的为永久性损伤,小于1年的为暂时性损伤。
  
  4 讨论
  
  在甲状腺手术中较易损伤喉返神经,因喉返神经位于气管外侧1—2厘米处,与甲状腺下动脉关系密切,可行于甲状腺下动脉主干及分支的解剖关系极不恒定,有的分支在浅面或行走于动脉的深面或交错于动脉分支间,或位于气管旁和粘附于气管侧方的甲状腺之间,或直接穿行于甲状腺组织内,手术时必须熟悉解剖,注意该部位喉返神经走行特点。因其位置较深,位于甲状腺气管旁沟,且少数存在变异,故在手术中易损伤,本组196例中176在颈纵阻滞加局麻下施行手术。20例选择气管插管全麻下显露喉返神经,其余的未显露喉返神经,有3例在术后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经相应治疗均治愈。
  我们在手术中减少喉返神经损伤体会是:首先选择颈纵阻滞加局麻术中可以随时了解声带发声情况,本着全麻必须显露喉返神经的原则,同时对良性甲状腺病灶切除及次全切的采取区域性保护,不必显露喉返神经以免过分牵拉,出血,水肿等,这样即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也减少了手术广泛局部粘连的发生,但在手术中处理甲状腺下极时宣远离腺体背面的原则,靠近颈总动脉分离结扎甲状腺下动脉干或在切除腺体前在其背侧内层筋膜内分别结扎切断细小分支,手术次全切分离钳夹腺体时,必须保持腺体背面内侧被膜的完整,切勿将腺体内侧过于内翻避免大块结扎和因出血盲目钳夹,以免损伤腺体背侧的喉返神经,在切断峡部时不得过度分离腺体背侧,在切断峡部后游离气管旁粘附的甲状腺组织,至气管外侧便于残留腺体缝合即可,不必游离过深,而误伤喉返神经,还要注意在气管旁沟的危险区域,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分支交叉处,喉返神经人喉处避免应用电刀。
  其次,对于病变广泛,位于甲状腺背侧的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瘤以及术中发音改变者,应解剖喉返神经。巨大甲状肿物,引起喉返神经移位、甲状腺癌和可疑者考虑到手术彻底性不能完全保留甲状腺后被膜的全麻手术,不能发音者也应解剖喉返神经,从而全程直视下操作,这样即可保护喉返神经又不致病变及肿瘤的残留。但显露喉返神经有一定困难,要求医生必须熟悉仔细解剖轻柔操作,充分显露术野,必要时切断颈前肌群,在显露喉返神经时不要追求全程显露,尤其在喉返神人喉处,我们考虑多数的甲状腺手术可采用颈纵阻滞加局麻下进行,此麻醉效果好,无明显痛苦,安全,可靠。我们认为在常规甲状腺手术中,是多数甲状腺手术的“金标准”麻醉,其优点是可以随时了解声音变化情况,费用低廉,从而避免喉返神经损伤,对较紧张的患者,在术前适当应用镇静药也可在此麻醉下顺利完成,但如果气管压迫重,较大的胸骨后,疑有恶性的,为保障呼吸道通畅,减少心脏负荷,则应气管插管全麻。
  总之,在甲状腺的手术中避免喉返神经损伤的关键在于术者的经验及熟悉解剖,仔细轻柔操作,对多数良性病例建议,采用颈纵阻滞加局麻下同时行区域性保护性手术,对于较大的肿物及恶性甲状腺疾病,估计手术难度较大的,要采用全麻且必须显露喉返神经,做到避免喉返神经损伤。从而保护了病人手术安全,相应不断的完善甲状腺常规手术的技术。
其他文献
[摘要]胃肠减压在外科是不可缺少的护理操作之一,而由它带来的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又给患者带来不适。只要我们通过科学的护理,就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关键词]应对;胃肠减压管;患者;不适    胃肠减压术利用负压吸引和虹吸作用原理,通过胃管将积聚在胃肠道的气体和液体吸出,减少胃肠道的压力,改善胃肠道壁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措施。对胃肠肿瘤、肠梗阻、胰腺炎、胆石症
期刊
[摘要]产妇母乳喂养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出生最初几天的喂养,而产妇保健护理工作的质量则是其中关键,为年轻父母提供母乳喂养知识早期乳房按摩从而提高喂养率。为探索早期乳房按摩对剖宫产初产妇术后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及乳头状况的影响。我院将16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产妇仅接受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产妇在此基础上于产后6—12h施行乳房按摩。观察两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及乳头平坦
期刊
[摘要]2009年1月21日下午,在福泉市马场坪办事处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站(以下简称疾妇站),一名婴儿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偶合窒息死亡。笔者对该事件的流行病学原因进行了调查,并将其与和谐社会下的免疫规划工作结合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婴儿    1 事件报道    2009年1月21日下午,在福泉市马场坪办事处疾妇站,一名婴儿接种了一类百白破疫苗后偶合窒息死亡。笔者对此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音乐疗法(MT)及非营养性吸吮(NNS)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和睡眠的影响。方法:将60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同一种早产儿特殊配方奶微量喂养及静脉营养等综合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NNS),每次8~10min,每天8~10次,连续2周,并每天上午9:00~9:40,中午2:00~2:40,晚上8:00~8:40播放轻音乐,每次40min,每日3次。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孕妇的临床资料,探讨HDCP的防治措施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20例HDCP孕妇和同期正常妊娠孕妇1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孕妇的分娩方式、产科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所有孕妇经治疗均救治成功,死胎3例,死亡率3.3%,剖宫产率61.7%,对于围产儿的预后,对照组明显优于观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DC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患者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75例脑血管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患者,经综合治疗,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程度减轻。治愈43例,好转25例,死亡7例,总有效率为90.67%。5例因脑出血死亡,2例病人因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经腰穿血性脑脊液置换证实末发生脑疝、颅内感染、低颅压等并发症。结论: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依从性特点及相应的督导模式。方法:对我科2006年1月~8月住院的140例慢乙肝抗病毒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各种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观察组进行临床治疗及督导武干预,对照组仅给予临床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心理计分评估。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督导式干预评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慢乙肝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过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呼吸生理治疗与抗矽肺药物联合应用治疗矽肺疗效。方法:选择各期矽肺116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抗矽药物治疗组、呼吸生理治疗与抗矽药物联合应用治疗组,治疗6个月,临床观察肺通气功能(FVC、FEV1.0与PaO2)的变化以及药物毒副作用。结果:呼吸生理治疗与抗矽药物联合应用治疗组对肺通气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其它2组。结论:呼吸生理治疗与抗矽药物联合应用对改善矽肺患者呼吸功
期刊
[摘要]随着技术的进步,妇产医生有了更多宝贵的微创技术来管理子宫内膜癌患者。最近,宫腔镜被确认为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方法。虽然一些回顾性研究发现宫腔镜的应用增加了患者腹腔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结果,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应用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癌增加了患者恶性细胞扩散到腹腔的风险,也没有证明宫腔镜的应用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宫腔镜    子宫内膜癌是美国常见的女
期刊
弱视是儿童时期一种严重妨碍视觉发育的眼病。专家强调弱视要早发现,早治疗,年龄越小疗效越好。20世纪90年代前,人们对弱视治疗重视不够,认为弱视治愈希望很渺茫,耗时费力没结果,绝大多数医院没有专科专人治疗,加之我国基层医疗单位及广大农村医疗条件较差,部分患者发现弱视年龄较晚,已超过视觉发育敏感期(12岁)。个别青少年在少儿时期曾被诊断为弱视,也做过弱视治疗,但由于治疗不及时、方法不正确或未坚持治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