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下的“媒介文化”教学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830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介文化”这门课程旨在让学生认识传媒文化的基本范畴、媒介产品的文化属性以及媒介产品贸易的基本特征。围绕“媒介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这一课程在国际文化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下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探索,以期推动这一学科的建设。
  关键词:文化贸易;全球化;媒介文化
  作者简介:孙庚(1970-),女,北京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新闻系,讲师。(北京 10002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73-02
  近年来,各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势头迅猛。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该领域已进行初具规模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建构国际文化贸易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框架,培养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目前亟待探讨的课题。国际文化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视域下,以经济学为核心,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方法和视角研究文化经济现象的能力。①
  国际文化贸易领域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掌握经济学的基本规律,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了解文化贸易中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属性。“媒介文化”这门课程的设置包含了上述课程定位,旨在让学生理解传媒文化的基本范畴、媒介产品的文化属性以及媒介产品贸易的基本特征。
  一、“媒介文化”课程的教学特色
  国际文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具有特殊性,是因其更加侧重以货币为媒介的文化活动。在交易产品方面,文化贸易产品兼具商品和文化的双重属性;在交易过程方面,文化贸易产品的交易不仅是物流的交易,更涉及文化的渗透和传播。因此,在讲授“媒介文化”这门课时,教师应力求突出学科交叉性特征,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1.体现学科交叉性特征
  “媒介文化”是一门立足于传播学的学术框架,探究媒介文化理论和媒介产品诸多特性的课程。该课程作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必修科目,已经建立起成熟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是,在国际文化贸易专业中开设这门课程,由于教学对象和培养目的不同,教师势必要作相应的调整。基于国际文化贸易的培养方案,“媒介文化”的讲授应注重体现经济学与传播学的学科交叉性。教师应把握文化贸易这一贸易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从经济学角度对传媒业的运作进行研究。授课内容应以媒介领域中的经济行为为核心,同时涉及内容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媒介产品及特征、广告的制作与广告业的运营、传媒政策与法规、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传媒业的发展趋势及战略等问题。另外,当下传媒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课程教授的一個重要方面。
  2.注重人才培养的复合性
  国际文化贸易专业的学科交叉性不仅体现在要求学生具备经济学、传播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对媒介产品的文化和艺术属性有所了解,试图提高学生对媒介产品的审美品味。国际文化贸易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学专业,它肩负着培养专门从事国际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人才的重任。②
  二、“媒介文化”的课程设计
  关于“媒介文化”的课程设计,教师在准备教案时应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1.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因材施教
  “媒介文化”课程开设于国际文化贸易专业本科三年级上学期。学生们经过前两年的专业课学习已初步掌握经济学的相关基础理论,具备了经济学的基本素养。但是,他们基本未接触过新闻或传播学专业的课程,虽然有过媒介接触的个性化体验,但仍需补充传播学专业的学理性知识,以求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
  该课程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旨在使之通过课程学习最终能够感受媒介文化的魅力,对媒介产品有基本的审美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案例分析,力求使媒介理论的讲解深入浅出。
  2.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媒介,拓展媒介文化视野
  为了让学生了解媒介性质,具备广阔的媒介文化视野,就要使之养成接触媒介的习惯。这种接触不能仅凭个人兴趣,而应是具有专业媒介素养的接触。在与国际文化贸易学生的接触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愿意接触各种媒介,但仅停留在浏览信息、休闲娱乐的层面。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注意向学生推荐经典的媒介作品、媒介文化的学术网站,指导学生阅读、赏析,开拓学生的媒介文化视野,培育专业的媒介素养。“媒介文化”定位于拓展文化贸易专业学生的传媒领域视野,在掌握传媒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特征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去理解和分析传媒现象。
  三、“媒介文化”的教学目标
  经过一学期的课堂讲授及讨论,学生理应在今后涉及传媒业实务工作时能够体现出一定的专业水平。因此,“媒介文化”需要加强教学力度。
  1.让学生深刻了解传媒文化
  早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就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说法。当社会进入21世纪后,讯息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作为讯息的载体,媒介及由媒介所形成的媒介文化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社会结构中的诸多现象和特征。想要更全面、客观、深刻地理解信息社会,对媒介文化的理解不可或缺。只有把握了媒介文化的属性以及特性才能正确分析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并进行理性判断。
  2.了解传媒产业的经营和管理方式
  这部分教学内容建立在传播学、市场营销和现代管理学基础之上,具有学科交叉性。讲授中,教师应系统分析传媒产业的经营管理策略以及具体的经营管理方法,同时科学地解析国内外部分媒体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和运营规律。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目前当代中国的传媒政策和传媒市场状况,掌握各类媒体的经营管理规律和策略。
  在“媒介文化”课程中,教师应通过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各媒介的基本特征及各媒介组织经营与管理的规律、特点,并对目前的传媒经营环境和传媒经济现象进行深度剖析。   四、“媒介研究”课程的教学思考
  经过教学实践,“媒介研究”课程在文化贸易课程体系下的教学工作进展顺利,同时也在以下三个方面受益匪浅:
  1.课程体系设置
  在媒介研究的课程设置上,考虑到学生不具备传播学专业的背景知识,教师应注重对于传播基础理论的讲解,力图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应对不同媒介的特征以及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分析,通过课堂的学习启发学生接触媒介产品并理解媒介文化的内涵,了解文化贸易中媒介产品的双重属性及其蕴含的文化多样性特征。
  在案例分析中需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反映了传播学这一学科的普遍性原则及其思考方法,有助于学生把握传播规律,了解传播策略及传播效果,从专业视角体会文化贸易中不同类型媒介产品的属性。
  在介绍基础理论的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理解媒介文化所涉及的诸多概念,教师选择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个案达到辨识、强化理解关键概念的效果。另外,在为学生展示和讲解国内外经典媒介文化案例时大多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商业运作和文化传播两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课后的自主学习。
  比如“媒介文化”课程分析了哈利波特系列产品的营销策略。哈利波特系列产品通过使用“价值观同质化”策略,即无论年龄、文化、种族、地域、信仰如何,人们都能感受到书中的童贞和善恶,并被温情和幽默所打动,因而能够成功引发读者和消费者的共鸣。另外,学生们在教师的启发下,总结出哈利波特系列通过价格优惠、附送赠品、设置书名悬念、大型首发仪式等梯度宣传,从而达到渐入人心的效果等一系列结论。因此对该产品的分析既能吸引学生又能潜移默化地把媒介文化的理论知识蕴含其中,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思地完成教学任务。
  2.课程教学的实施
  在课程教学的实施细节方面,教学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和连续性,具体安排为每周2课时,教学时间共计一学期。教学中应发挥授课教师新闻学、传播学的专业特长和教学经验,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同时侧重传播学与经济学的知识交叉性,选取与文化贸易密切相关的案例来调动学生们的兴趣。
  “媒介研究”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上需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案例、分析数据、积累个案,并归纳总结,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如:让学生模拟媒介产品的贸易营销活动。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成员需要成功营销教师指定给他们的媒介产品。这些产品或不同或相同,有书籍、报纸、电影、广告等多样式、多类型的媒介,各组成员需要进行调查、研究、预估,最终设计出一套媒介产品的营销方案。如此一来,营销同类型媒介产品的小组可以相互比较,取长补短;营销不同类型媒介产品的小组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甚至可以寻求“合作”。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切实掌握媒介产品贸易营销的技巧并积累相关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对于课程讲授的接受程度及时安排和调整了教学进度与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和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中,并促进对媒介文化的逻辑思考。
  3.课程教学的效果
  “媒介研究”课程的学习使得文化贸易专业的学生获益良多。在理论教学方面,学生能够把握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及其在推广和交易中的特殊性,了解受众的心理变化和传播技巧,有利于对文化贸易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综合理解和把握。在实践方面,学生思考问题和制订策划方案时会从多角度全方面进行考量,具有宏观视野,增强了实际操作性。不少同学表示,学习过“媒介文化”这门课程后,在考虑一个媒介产品的营销方案时不仅会考虑到本专业的经济学知识,还会考虑到新闻与传播学知识,从媒介的属性、特色以及优劣角度进行二次分析,从而得出更合理的营销策略。也有同学认为学习相关媒介课程有助于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判断,视角更专业、更独到。
  五、总结
  经过“媒介研究”课程的教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讲授,学生们已建立起更趋全面、多维的知识体系,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对国际文化贸易学科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对学业和职业生涯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思考和规划。
  诚然,在课程讲授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新闻学、传播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需短时间内浓缩传播学基础理论;各国各地区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传媒的政策与法规同样会对文化贸易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等。这些问题由于课程容量和课时安排所限有必要进一步斟酌商榷。
  文化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下“媒介研究”课程的教学效果现在已经初步体现出来,笔者在未来的教学中将会继续总结经验,进一步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媒介文化领域的现状和趋势,以构建更加合理的文化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注释:
  ①韩骏伟,胡晓明.国际文化贸易[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87
  ②李嘉珊,王海文.关于国际文化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完善的探索与思考[J].国际文化贸易专刊,2011,(7):36.
  参考文献:
  [1]李嘉珊,王海文.关于国际文化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完善的探索与思考[J].国际文化贸易专刊,2011,(7).
  [2]李怀亮,阎玉刚,等.国际文化贸易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嘉珊.我国国际文化贸易学术研究现状分析与展望(2001—2011)[J].国际贸易,2012,(7).
  [4]李怀亮.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5]李嘉珊.国际文化贸易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6]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贸易研究中心.首都文化贸易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一rn晚唐時期因陸羽《茶經》的影響,飲茶品水蔚爲一時風尚,張又新著有《煎茶水記》,羅列天下名水,開啟了品第天下泉水的爭端.張又新列出了兩份名單,一是劉伯芻的七種水:rn揚
期刊
当今,运用项目团队来完成任务已成为企业界的普遍现象,项目团队绩效构成了企业绩效的重要基础。伴随着项目团队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理论界对项目团队的研究也渐成热潮。   组
在中国体育旅游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冬奥会上我国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中国体育旅游市场上已掀起了一个滑雪热潮,滑雪旅游正在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一大亮点和十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