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诗意之美的语文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p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本里所选的文章,都蕴含着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透过文本自身,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展现出无穷的生命活力。
  一、创设情境——发现美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发现文本中蕴含的美。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有很多,但有两条是较为便捷的:一条是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另一条是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以情激情。情感是有感染性的,教师以自身的情绪状态来感染学生,能够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
  《台湾蝴蝶》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材料,除了文体表达的内容很美之外,文本的表达形式也很美。在教学中,笔者始终将感受事物之美和体会语言之美融为一体,以便顺利地把学生引到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之中。课始,笔者带着饱满的情绪,把自己感受到的美与学生一同分享,情真意切,感染了学生,让学生的脑海浮想联翩。继而,笔者又把学生脑海中的画面变为现实,诱发学生对蝴蝶生长的环境、群蝶飞舞的景象及一只凤蝶的形象产生固有体验。学生情趣盎然、思维活跃,通过对画面的观察,对课文的阅读,其已有的体验受到了老师、同学尤其是作者情感的浸润,心中的画面依凭课文重新组合,发现美的欲望也因此而更加真切和强烈。
  二、以读为本——鉴赏美
  在教学中,笔者始终抓住“读”这一根本,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组自由选择文本练读,尝试读出美,在自由练读中,通过声音去诠释台湾蝴蝶的特点;再让学生逐段逐句交流读。第二自然是展示蝴蝶的个体美,以体现台湾蝴蝶品种多、珍品多,如“兰屿黄裙凤蝶”、“皇蛾阴阳蝶”、“蛇头蝶”都是罕见的珍品,又各有特点。
  笔者引导学生在组内读,读出蝴蝶的不同形态,又通过全班交流听读去感受蝴蝶的不同形态,学生确实感受到了“ 兰屿黄裙凤蝶的色彩极美”,“皇蛾阴阳蝶的样子很奇特”,“蛇头蝶很大也很怪”。虽然学生想的不一定与真实的蝴蝶一体,但只要有感受就好。在品味“蛇头蝶”的美时,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笔者让学生比较读,他们就对美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与众不同才美得独特!”“这样写,感觉台湾蝴蝶确实名不虚传,珍品繁多。”在学生对这三种蝴蝶有了一定的形象感知后,笔者又让学生在原有句子上做一些修改,进行改读,这是彻底地让学生以声入情:
  “兰屿黄裙凤蝶”真美呀!它的后翅有大型金黄色花,由于鳞片的特殊构造,逆光看去,会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辉。
  “皇蛾阴阳蝶”真奇啊!它双翅的形状、色彩,不像普通的蝴蝶一样对称,大小也不一。
  “蛇头蝶”真怪啊!它翅膀的上端长着像蛇头一样的图案。
  读着,读着,课文语言所蕴含的形象、内容似乎骤然间与学生的情感相通了,共鸣了。学生们都读得那么动情,最后诵读,已是水到渠成了。
  纵观三个自然段的教学,读贯穿始终,但每一次读都不是机械重复的。这不仅表现在语言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读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变化:合作交流、理解句意;咬文嚼字,感受形象;推敲语言,领悟意境;享受语言之美,陶醉其中,自我表现。
  三、有效对话——创造美
  “阅读是什么?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是与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和高尚的人和高尚的心灵的对话,是充满乐趣的精神。”因此,课堂上师生之间对话的基础,首先应是学生与文本的正面对话,即学生深入地阅读,积极地思考。在教学中,四人小组兴趣盎然地阅读,足足有十分钟。在这十分钟里,学生感知了台湾蝴蝶的特点,蝴蝶谷的迷人;在这十分钟里,学生体会了语言的美感;在这十分钟里,学生积极地展开想象,脑中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蝴蝶群体……学生的心浸润在作者描绘的景象中,这时,他们已不满足组内成员间的相互交流,他们想把自己的点滴收获与更多的同学分享。
  这时,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才可以展开。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尤为重要,表现在体态上,教师的目光应一直含着鼓励的笑意平视学生,脑袋微侧,表情专注,还要对学生说的话及时作出反馈。在教学中,笔者始终把自己当成对话的参与者。当学生顿悟出“蛇头蝶”的美与众不同时,教师恰当点评:“你能用比较的方法来思考问题,你也是我们班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线呢!”当学生感悟“我的眼前鲜花盛开,绿草如茵。我想,踩在草坪上,一定很舒服”时,教师适时鼓励:“同学们真有眼光,不仅抓住了蝴蝶谷的景物特点,通过想象欣赏到了环境美,还了解到了蝴蝶迁徙过冬的壮观景象!”……
  当然,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还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当学生的情感为蝴蝶谷所心醉神迷时,教师适时点拨:“当我们走进蝴蝶谷,站在这样的一个地方,欣赏着无边的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学生的语言如诗如画,已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台湾蝴蝶一起翩翩起舞时,教师把海峡两岸人民盼统一的愿望自然而然地导入学生的心田。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提出的读书要求,它还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然而,要达到这些要求,仅靠课内的语文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那么,
课前学生期盼上英语课,在教学中,学生愿意倾听教师所讲并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浓厚,课后主动复习旧知、预习新知,这种学习状态是很多英语教师的追求。现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主动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对某一教师有好感,他们便会对这位教师的课感兴趣,并因而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兴化劳动号子的相关音乐文化知识。  (二)通过欣赏和演唱《山伯思想祝英台》、《小小渔船两头翘》《春耕》等号子,体验和分析兴化劳动号子的特点。  (三)通过对兴化劳动号子的体验和学习,激发学生对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和分析兴化劳动号子的特色。  三、教学难点  分析兴化劳动号子中不同号子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和文化背景。  四、教具准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已经在小学语文教育界研讨很多年了,很多专家、学者期待着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的真思维,看到学生的生成。我想,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根的课堂,关键在于教师的“退”,这个“退”不是教师不作为,也不是教师故意无所作为,而是根据学情顺学而导上,给学生空间,用真问题撬动真思维,艺术地促其发展,真正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状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到了讲《狼牙山五壮士》的任
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存在着各种弊病,主要表现为:重“释”轻“会”,套路陈旧;重“授”轻“悟”;重“背”轻“读”。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缩短学生与它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亲近它们。通过学习、交流和实践,笔者对古诗的教学有了新的理解,总结了实现古诗创新教学的三策略。  一、巧设情境,诗趣富长  兴趣是学好一切的根本,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们才会想去了解,用老夫子式的死记硬背
静思默想作为阅读主体的内部精神活动,既能促进思考,又能帮助理解;既能提高阅读速度,又能关注阅读个体的差异。如何提高课堂中静思默想的实效,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笔者觉得把握好恰当的时机最为重要,它会让课堂因安静而精彩。   一、用好初读前的期待与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学生静思默想课文之前,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要让七、八岁的儿童喜欢汉字,具有自主学习的愿望,能会认2000多个生字和会写1000个左右的汉字。在施教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欣赏学生,重在引导,让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有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学生学得主动,识字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自己有过彷徨和悲伤  在课程改革之前,语文教学重在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关注的是学科知识,培养的是少数所谓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讲究课堂导入艺术,让精彩从头开始,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课堂导入的艺术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导入的方法和策略。  一、利用好游戏进行导入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活动能使抽象语言内容变成一种具体、形象的情景,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游戏中导入新知能瞬间抓住儿童的心,起到
2010年7月,广西社会心理协会心理教育咨询中心在广西医科大附小举办了一次“欢乐暑假心理团辅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活动,在活动中调动孩子的体验,启发孩子思考,让孩子感受成长,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一、活动内容  目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和家长心理健康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群体:小学高年级学生及他们的家人。  形式: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游戏与他们对话
班级是一个集体,其组成要素除了学生之外,还包括班主任和各科科任老师。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行为习惯都会影响这个集体,反过来,集体的环境和氛围又影响着每个成员。因此,创设一个积极健康的班级环境,对学生学习习惯和道德品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班主任,其工作核心是班级管理,而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把班级管理从一门科学提升到一门艺术,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