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本里所选的文章,都蕴含着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透过文本自身,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展现出无穷的生命活力。
一、创设情境——发现美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发现文本中蕴含的美。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有很多,但有两条是较为便捷的:一条是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另一条是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以情激情。情感是有感染性的,教师以自身的情绪状态来感染学生,能够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
《台湾蝴蝶》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材料,除了文体表达的内容很美之外,文本的表达形式也很美。在教学中,笔者始终将感受事物之美和体会语言之美融为一体,以便顺利地把学生引到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之中。课始,笔者带着饱满的情绪,把自己感受到的美与学生一同分享,情真意切,感染了学生,让学生的脑海浮想联翩。继而,笔者又把学生脑海中的画面变为现实,诱发学生对蝴蝶生长的环境、群蝶飞舞的景象及一只凤蝶的形象产生固有体验。学生情趣盎然、思维活跃,通过对画面的观察,对课文的阅读,其已有的体验受到了老师、同学尤其是作者情感的浸润,心中的画面依凭课文重新组合,发现美的欲望也因此而更加真切和强烈。
二、以读为本——鉴赏美
在教学中,笔者始终抓住“读”这一根本,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组自由选择文本练读,尝试读出美,在自由练读中,通过声音去诠释台湾蝴蝶的特点;再让学生逐段逐句交流读。第二自然是展示蝴蝶的个体美,以体现台湾蝴蝶品种多、珍品多,如“兰屿黄裙凤蝶”、“皇蛾阴阳蝶”、“蛇头蝶”都是罕见的珍品,又各有特点。
笔者引导学生在组内读,读出蝴蝶的不同形态,又通过全班交流听读去感受蝴蝶的不同形态,学生确实感受到了“ 兰屿黄裙凤蝶的色彩极美”,“皇蛾阴阳蝶的样子很奇特”,“蛇头蝶很大也很怪”。虽然学生想的不一定与真实的蝴蝶一体,但只要有感受就好。在品味“蛇头蝶”的美时,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笔者让学生比较读,他们就对美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与众不同才美得独特!”“这样写,感觉台湾蝴蝶确实名不虚传,珍品繁多。”在学生对这三种蝴蝶有了一定的形象感知后,笔者又让学生在原有句子上做一些修改,进行改读,这是彻底地让学生以声入情:
“兰屿黄裙凤蝶”真美呀!它的后翅有大型金黄色花,由于鳞片的特殊构造,逆光看去,会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辉。
“皇蛾阴阳蝶”真奇啊!它双翅的形状、色彩,不像普通的蝴蝶一样对称,大小也不一。
“蛇头蝶”真怪啊!它翅膀的上端长着像蛇头一样的图案。
读着,读着,课文语言所蕴含的形象、内容似乎骤然间与学生的情感相通了,共鸣了。学生们都读得那么动情,最后诵读,已是水到渠成了。
纵观三个自然段的教学,读贯穿始终,但每一次读都不是机械重复的。这不仅表现在语言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读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变化:合作交流、理解句意;咬文嚼字,感受形象;推敲语言,领悟意境;享受语言之美,陶醉其中,自我表现。
三、有效对话——创造美
“阅读是什么?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是与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和高尚的人和高尚的心灵的对话,是充满乐趣的精神。”因此,课堂上师生之间对话的基础,首先应是学生与文本的正面对话,即学生深入地阅读,积极地思考。在教学中,四人小组兴趣盎然地阅读,足足有十分钟。在这十分钟里,学生感知了台湾蝴蝶的特点,蝴蝶谷的迷人;在这十分钟里,学生体会了语言的美感;在这十分钟里,学生积极地展开想象,脑中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蝴蝶群体……学生的心浸润在作者描绘的景象中,这时,他们已不满足组内成员间的相互交流,他们想把自己的点滴收获与更多的同学分享。
这时,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才可以展开。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尤为重要,表现在体态上,教师的目光应一直含着鼓励的笑意平视学生,脑袋微侧,表情专注,还要对学生说的话及时作出反馈。在教学中,笔者始终把自己当成对话的参与者。当学生顿悟出“蛇头蝶”的美与众不同时,教师恰当点评:“你能用比较的方法来思考问题,你也是我们班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线呢!”当学生感悟“我的眼前鲜花盛开,绿草如茵。我想,踩在草坪上,一定很舒服”时,教师适时鼓励:“同学们真有眼光,不仅抓住了蝴蝶谷的景物特点,通过想象欣赏到了环境美,还了解到了蝴蝶迁徙过冬的壮观景象!”……
当然,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还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当学生的情感为蝴蝶谷所心醉神迷时,教师适时点拨:“当我们走进蝴蝶谷,站在这样的一个地方,欣赏着无边的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学生的语言如诗如画,已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台湾蝴蝶一起翩翩起舞时,教师把海峡两岸人民盼统一的愿望自然而然地导入学生的心田。
(责编侯艳星)
一、创设情境——发现美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发现文本中蕴含的美。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有很多,但有两条是较为便捷的:一条是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另一条是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以情激情。情感是有感染性的,教师以自身的情绪状态来感染学生,能够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
《台湾蝴蝶》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材料,除了文体表达的内容很美之外,文本的表达形式也很美。在教学中,笔者始终将感受事物之美和体会语言之美融为一体,以便顺利地把学生引到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之中。课始,笔者带着饱满的情绪,把自己感受到的美与学生一同分享,情真意切,感染了学生,让学生的脑海浮想联翩。继而,笔者又把学生脑海中的画面变为现实,诱发学生对蝴蝶生长的环境、群蝶飞舞的景象及一只凤蝶的形象产生固有体验。学生情趣盎然、思维活跃,通过对画面的观察,对课文的阅读,其已有的体验受到了老师、同学尤其是作者情感的浸润,心中的画面依凭课文重新组合,发现美的欲望也因此而更加真切和强烈。
二、以读为本——鉴赏美
在教学中,笔者始终抓住“读”这一根本,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组自由选择文本练读,尝试读出美,在自由练读中,通过声音去诠释台湾蝴蝶的特点;再让学生逐段逐句交流读。第二自然是展示蝴蝶的个体美,以体现台湾蝴蝶品种多、珍品多,如“兰屿黄裙凤蝶”、“皇蛾阴阳蝶”、“蛇头蝶”都是罕见的珍品,又各有特点。
笔者引导学生在组内读,读出蝴蝶的不同形态,又通过全班交流听读去感受蝴蝶的不同形态,学生确实感受到了“ 兰屿黄裙凤蝶的色彩极美”,“皇蛾阴阳蝶的样子很奇特”,“蛇头蝶很大也很怪”。虽然学生想的不一定与真实的蝴蝶一体,但只要有感受就好。在品味“蛇头蝶”的美时,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笔者让学生比较读,他们就对美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与众不同才美得独特!”“这样写,感觉台湾蝴蝶确实名不虚传,珍品繁多。”在学生对这三种蝴蝶有了一定的形象感知后,笔者又让学生在原有句子上做一些修改,进行改读,这是彻底地让学生以声入情:
“兰屿黄裙凤蝶”真美呀!它的后翅有大型金黄色花,由于鳞片的特殊构造,逆光看去,会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辉。
“皇蛾阴阳蝶”真奇啊!它双翅的形状、色彩,不像普通的蝴蝶一样对称,大小也不一。
“蛇头蝶”真怪啊!它翅膀的上端长着像蛇头一样的图案。
读着,读着,课文语言所蕴含的形象、内容似乎骤然间与学生的情感相通了,共鸣了。学生们都读得那么动情,最后诵读,已是水到渠成了。
纵观三个自然段的教学,读贯穿始终,但每一次读都不是机械重复的。这不仅表现在语言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读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变化:合作交流、理解句意;咬文嚼字,感受形象;推敲语言,领悟意境;享受语言之美,陶醉其中,自我表现。
三、有效对话——创造美
“阅读是什么?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是与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和高尚的人和高尚的心灵的对话,是充满乐趣的精神。”因此,课堂上师生之间对话的基础,首先应是学生与文本的正面对话,即学生深入地阅读,积极地思考。在教学中,四人小组兴趣盎然地阅读,足足有十分钟。在这十分钟里,学生感知了台湾蝴蝶的特点,蝴蝶谷的迷人;在这十分钟里,学生体会了语言的美感;在这十分钟里,学生积极地展开想象,脑中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蝴蝶群体……学生的心浸润在作者描绘的景象中,这时,他们已不满足组内成员间的相互交流,他们想把自己的点滴收获与更多的同学分享。
这时,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才可以展开。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尤为重要,表现在体态上,教师的目光应一直含着鼓励的笑意平视学生,脑袋微侧,表情专注,还要对学生说的话及时作出反馈。在教学中,笔者始终把自己当成对话的参与者。当学生顿悟出“蛇头蝶”的美与众不同时,教师恰当点评:“你能用比较的方法来思考问题,你也是我们班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线呢!”当学生感悟“我的眼前鲜花盛开,绿草如茵。我想,踩在草坪上,一定很舒服”时,教师适时鼓励:“同学们真有眼光,不仅抓住了蝴蝶谷的景物特点,通过想象欣赏到了环境美,还了解到了蝴蝶迁徙过冬的壮观景象!”……
当然,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还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当学生的情感为蝴蝶谷所心醉神迷时,教师适时点拨:“当我们走进蝴蝶谷,站在这样的一个地方,欣赏着无边的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学生的语言如诗如画,已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台湾蝴蝶一起翩翩起舞时,教师把海峡两岸人民盼统一的愿望自然而然地导入学生的心田。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