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刀万剪绘出花样人生

来源 :上海采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b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右手持剪,左手运纸,一刀下去,旋转或拐弯,丝毫不加迟疑,转眼间,一幅纹理清晰、图案唯美的作品就跃然眼前,栩栩如生。一门两代,从最初的依靠剪纸为生,到两代人为促进祖国传统剪纸艺术孜孜追求,不断攀登高峰。前不久刚刚在大世界游乐中心成功举办剪纸艺术个人展覽的王建中,忠实传承父亲王子淦的海派剪纸艺术,两代人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实干,诠释了中国民间手艺人的工匠精神,也绘就了自己缤纷精彩的花样人生。
  
  为养家苦练剪纸
   我国文化部编撰《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剪纸艺术》一书,它列出的上海两位剪纸艺术大师人物就是:王子淦、林曦明。曾经,小小的剪纸是父亲养活自己和一家六口的独门绝技,因此对剪纸,王建中和家人一直以来都心怀感恩,而他和妹妹,更是多了一份喜欢乃至挚爱。
   20世纪30年代,王建中的父亲王子淦从家乡南通来到上海,为谋生,他寻寻觅觅,最终来到八仙桥,拜剪纸摊师傅武万恒为师。
   成为一个合格的剪纸师傅并不容易。旧时,上海人时兴穿绣花服饰,鞋、帽、衣服上都流行刺绣。“万事如意”“四季平安”“松鹤延年”“福寿双全”“鸳鸯戏荷”“龙凤戏珠”等,都是深受喜爱的图案。而这些刺绣图案就是由民间剪纸艺人剪出来,再卖给那些绣花女缝制。每逢春节,上海人还喜欢在菜肴和水果盘上放上象征“黄金万两”“年年有余”等好彩头的剪纸礼花。除此之外,婚礼用的“喜花”、长者过生日用的“寿花”,也都要用到剪纸。民间剪纸艺人们便练就了应时应景的本领,按不同需求即兴剪纸。
   为了练就安身立命的本事,王子淦每天从第一声鸡鸣时,就起床迎着晨光,偷偷练习剪纸技巧。父亲年迈时,经常回忆起这段生活,告诫儿子王建中:“那时虽苦,却是技艺进步最快的一段时光——那时我在旁观看师傅剪纸的花样和手势,死记硬背地记住,晚上店铺打烊后再回想、练习。因为师傅讲究节约,常嫌电费太贵,不许开灯,所以我往往只能第二天起早,偷偷练习刀功。”凭着持之以恒的苦练与琢磨,加上天赋和师傅的指点,过了好几年,王子淦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八仙桥一带百余家剪纸铺中剪得最好的剪纸师傅。
  
  街头手艺人成长为“神剪”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上海的民间艺人们迎来了艺术的春天。王子淦从一名社会上从事此行的游兵散勇,成了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职工,翻身感很强,热情迸发。小时候,王建中经常看到父亲一个人通宵达旦地剪,每次开剪从不打草稿,一把剪刀使得出神入化。
   父亲不但爱剪,而且更喜欢“看书”。下班回到家里,总是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一有空就翻一翻,看一看。当时还未认字的王建中很好奇,是什么让父亲暂时放下了对剪纸的热爱?父亲告诉他,那都是从工艺美术研究所藏书库中抄录来的紧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上海人的衣饰文化发生改变,刺绣不再流行,依托于刺绣而生的剪纸该做出怎样的改变,才能适应时代潮流,继续流传开去、传承下来?为此,王子淦开始大量查阅资料、古籍,以求解决之道。街头手艺人出身的王子淦,文化层次不高,为了看懂这些古籍、资料,他四处请教,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心血。
   “文革”结束,王子淦又重新全身心地投入到剪纸艺术的世界里,创作上迎来了新的高峰。他把北方剪纸粗犷朴实、线条奔放的特点,糅合进南方剪纸纤细秀丽、线条流畅的特色,以形成自身海派剪纸既带厚重文化底蕴、又注入新鲜活泼时代气息的特色。1987年,王子淦被授予全国工艺美术特级大师称号。1990年亚运会期间,王子淦作为上海轻工系统派出的艺术家之一,在运动会期间做现场剪纸表演。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观摩其表演后,誉他为“神剪”,由此,王子淦得名“江南神剪”。
   直至王子淦去世多年后,他的作品仍为世人所喜爱。
   “振鼎鸡”是上海知名餐饮品牌,店家遍布上海大街小巷,其户外广告、店堂招牌上有一只红色公鸡的剪纸形象,引吭高歌,神气活现,因而深入人心。2011年,王建中与这家知名餐饮品牌打了一场官司,因为他发现“振鼎鸡”使用的雄鸡图像与1979年父亲为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专门创作的剪纸作品《一唱雄鸡天下白》如出一辙,此作品图像曾在《文汇报》等主流媒体得以发布,于是他和兄弟姐妹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做出判决,“振鼎鸡”的侵权行为成立,应依法承担停止侵权、赔偿经济损失的责任。
  
  再次拿起剪刀只为不愧家承
   王子淦育有子女四人,在艺术造诣上,最看好王建中,并加以重点培养。对王建中而言,小时候,相比剪纸,他喜欢画画。于是每次父亲悉心教导剪纸,他只是装模作样地学,父亲看他如此,只好把他送到上海市少年宫,让其随画家乔木学习绘画。但是阴差阳错,弹指一挥间,几十年一晃而过,王建中先是“上山下乡”,回沪后,考上同济大学学工科并留校任教,好像远离了剪纸艺术。
   20世纪80年代,王子淦的名气在国内越来越响,但曾经浸淫美术多年的王建中作为身边人,却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父亲的作品中偶尔有了以前没有的细微破绽。一次,王建中在二楼看到父亲双手扶着栏杆往上走,腿脚似乎用不上劲,这时,他恍悟:原本走路、讲话气势十足的父亲确实已经老了。“剪纸是门了不起的艺术,如果在我这里断代,那就太可惜了。”从这以后,身为大学老师的王建中重新拿起了剪刀。
   每天晚饭后,王建中就钻进书房,从七八点一直练习到凌晨一两点。之后,王建中先后任职同济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管委办副主任,工作很是繁忙,但每天两小时的练习时间,任凭谁都不能挤占。看到儿子如此认真刻苦,父亲竟有些不忍心,曾劝他:“你已经是同济大学的老师,吃穿不愁,何必要再捡起剪纸,这是一门‘苦活’,一剪就是一辈子啊!”但王建中不为所动,一直坚持着延续家承的初衷。
   刚开始剪纸的十来年,王建中没告诉任何人,每每有客人来访,他总是赶紧先用报纸把剪刀盖住,生怕对方知道他在钻研剪纸艺术,传出去会被人认为“不务正业”,也有点担心自己成不了大事,被人笑话。但在他心里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想法: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既然父亲是特级工艺美术大师,那继承他衣钵的儿子在工艺美术专业上就不能差劲,否则有辱家门。他时时勉励自己:“父亲学的是江南剪纸,最初用作刺绣图案,非常细致、柔弱、精巧,这样的剪纸对刀工要求很高,所以我也必须苦练刀工。”    后来,年迈的王子淦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需专人看护,家庭讨论后,决定安排王建中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剪纸工作的妹妹来专门陪护、照顾老父,可当时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实行着工作量考核,规定员工每月需要上交一定数量的剪纸作品。父女俩都无暇创作,王建中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让妹妹把自己的闲暇所作送到单位去。时间一久,所里的老专家们看出了端倪。“有一天,妹妹被所里的老专家找去单独谈话,开口就道破话题,直指他妹妹最近交上的作品既不是本人所作,水平又够不上王子淦的水准,让她从实说来。”经历了这一插曲,王建中知道自己多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对坚持苦练剪纸更有了信心。2000年,在父亲王子淦大师去世前的几个月,王建中把剪纸送到父亲的床前,父亲连说好,还叮嘱他按现在的路走下去,必定会有所大成。
   十年磨一剑。2001年,王建中参加在山东威海举行的全国民间艺术比赛,获得佳绩,打响了名号。在比赛展会现场,他闲着无事,便练起了剪纸,竟吸引了大批来布展的剪纸艺人在旁围观学习。这一过程被当地资深媒體人挖掘报道,并广为宣传。2005年6月,王建中荣获市政府颁发的“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上海首批41位工艺美术大师中的一员。2007年6月,他被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王建中的“海派剪纸”继承发扬了父亲王子淦剪纸的优点,但同时也有自己的创新及发展。构图的美学符号方面和“刀工”方面,他继承了父亲的传承,而在剪纸风格上,他则更倾向于“国画”和“外国抽象艺术”的结合。这使得他的作品独具一格。
   2011年退休后,王建中“根本停不下来”,在陕西北路119弄26号开了剪纸艺术工作室,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日程表上安排得满满当当:早上去少年宫,下午到学校里授课,传承剪纸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来,王建中把他的剪纸作品个展办进了大世界,作品果然受到中外游客的喜欢。有一天,迪士尼小美人鱼的美术设计师来到大世界,偶遇正在现场创作的王建中,当场就买了他四幅作品,并与之拍照留念。
  
  是什么成就了大师
   一把剪刀,一张纸,剪纸艺术代代相承。王建中的手上有个传自他父亲的绝活,这也是海派剪纸压箱底的绝技:剪纸从不打草稿,作品信手拈来,却又活灵活现。与友人叙话时,他甚至打趣地将之形容为:“开弓没有回头箭,下刀从不再思量。”
   在王建中的印象中,父亲的剪纸还要活,剪出的动物都透着一股灵性:剪“五牛图”,牛的姿态各不相同,造型古朴;剪猫头鹰,整体轮廓近似于一个对称的“心”字,身上的羽毛全以图案化的方式呈现,远观近看都十分有趣;剪蛇,采用曲折蜿蜒的藏卧式结构,身上的花纹是几个有规律的三角形,形态独特别致。
   38岁重新拿起剪刀时,王建中曾经问过父亲,如何在短时间内,不打草稿就剪出图案复杂又灵性十足的作品。父亲告诉他,首先刀功要好,其次爱学习,博采众长,借鉴万家之精髓。而最后则是王建中自己经过28年剪纸生涯所悟到的:手艺人必须保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如今,这三者已成为王氏海派剪纸的核心内容。
   线条流畅、刀工完美,是一个剪纸手艺人必须具备的硬性素质。月牙纹、锯齿纹、漩涡纹、鱼鳞纹等传承千年的纹样都是剪纸的独家语言。没有扎实的刀功,就无法把脑中的想法付诸现实。28年如一日练习刀功,右手食指和中指已然被剪刀磨出一层厚厚的老茧,但王建中觉得,练习刀功的道路没有止境,他还将继续练习下去。
   作为一个从事艺术行当的手艺人,创作当具灵感,没有好的灵感就没有优秀的作品。在王建中眼里,灵感二字与人的天赋息息相关,却更在于一个人的平时积累。“一个有天赋的人在先天上,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眼光与常人不同,如果这个人从事艺术行当,将有巨大的先天优势,能够在创作时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灵感,”王建中说,“但从更深层次来讲,纵观前人今朝,有无数成功的大师作品或其精神内涵已公之于世,何不踩着巨人肩膀前进?”理科生出生的王建中,酷爱看书,现家中藏书量达1万本以上,有时候周末有空了,早上吃好饭他就钻到书房里,待再抬头时,天空已是月亮高挂。爱学习的习惯和大量阅读使得他有比一般艺人更多的积累,脑子里常会蹦出许多别致的“想法”和图案,从而大大促进了创作。
   让王建忠忧虑的是,现在不少剪纸作者都热衷于将别的艺术种类的语言搬到剪纸艺术中来,这其实是在不经意间抹杀了剪纸最基本的特性。如果懒于创作,一味地把看似复杂的连环画、版画照搬下来进行描画,然后再进行绘画式的刻制,那就丧失了剪纸的精髓和灵魂。原上海博物馆馆长沈之瑜曾出版过一本有关剪纸研究的书籍,在书中他不无担心未来有可能会出现剪纸向绘画靠拢的现象。
   对于剪纸的生存发展,王建中正做着有力的探索:“南方剪纸本就苏绣底样设计,现在何不回归设计。”近来,他先后委托朋友去景德镇烧制由他作品为底样的陶瓷餐具,为珠宝企业设计充满海派剪纸风格的金银首饰,引起市场良好反响,颇有斩获。这令王建中对剪纸的发展前途有了充分的信心。
其他文献
日前,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翻译家协会共同发起设立了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首届“翻译奖”于2020年正式运作,申报作品的出版或展演年限为2014年1月1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以后拟定为每3年举办一届。“翻译奖”的评选和表彰对象为近年来专业水平上乘、社会影响广泛的优秀文学、艺术翻译作品。作品能有效地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思想文化交流与文艺事业
期刊
近日,一场结合民乐演奏与现代舞美、融文学于音乐,呈现多元跨界融合的视听盛宴《锦绣中华·海上生民乐》音乐会在宁波大剧院隆重上演。演出由上海市文联、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联联合主办;上海音协、上海民族乐团、宁波大剧院承办;浙江省音协、宁波市江北区委宣传部、宁波市音协协办。上海市文联、浙江省文联、宁波市文联等相关领导,著名作曲家何占豪等艺术家,以及一千多位宁波市民观看了音乐会。《锦绣中华》系列品牌音乐
期刊
春“艺”盎然·2020春节文艺嘉年华活动于2020年1月11日至12日在上海金山举办。为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欢乐祥和的新春氛圍,充分发挥文联的文化示范及引领效应、推动上海文艺的创新繁荣,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上海市文联结合春节传统节庆,整合各艺术门类的优秀专家和作品资源,携手金山区,举办此次活动。春“艺”盎然——上海春节文艺嘉年华,是上海市文联在2018年春节前夕推出的,以围绕中华
期刊
2019年12月5日下午,上海音乐家协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上海市文联文艺会堂隆重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上海音协新一届理事100名,其中常务理事20名。廖昌永当选为上海音乐家协会第十届主席,王勇、杨燕迪、张亮、张国勇、罗小慈、周平、周湘林、费维耀、郭强辉当选为副主席(以姓氏笔划为序)。聘请许舒亚、王甫建、李聪、徐孟东、魏松为顾问。   2019年12月10日下午,上海市舞蹈家协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
期刊
2019年是上海市马戏学校建校30周年。12月18日晚,上海市马戏学校成立30周年专题汇报展演“杂技艺术的摇篮”在共舞台举行,展示上海市马戏学校走过的30年辉煌历程。12月19日上午《上海杂技演艺发展与杂技教育未来走向》研讨会在文艺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常委、中國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中国杂技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王仁刚,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雨人,上海市文联党组成
期刊
日前,春“艺”盎然·2020春节文艺嘉年华系列第三届上海春联大会暨上海百位书法名家现场书写春联迎新活动在金山区渔村渔家湾举办。2020年上海春聯大会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宣传部主办,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上海楹联学会、金山区文旅局、上海市文联艺术促进中心、金山区文联承办,金山区文化馆、金山区书法家协会协办。第三届上海春联大会延续了前两届的主基调,将春联文化与书法文化有机融合,融合
期刊
日前,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指导,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上海广播电视台公益媒体群、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滬剧院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上海沪剧艺术节”成功举办。2019年12月6日晚上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的开幕式紧紧围绕“祖国颂”这一主题,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沪剧艺术
期刊
2019年10月29日,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中华艺术宫主办的第十届上海美术大展暨白玉兰美术奖颁奖活动,在中华艺术宫隆重举办。这是上海乃至长三角美术界的一件盛事,也是“上海美术大展”品牌自2001年创办以来,首次将征稿范围从上海扩大至江、浙、皖等长三角地区。展览的参与度、学术性、影响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本届上海美术大展共收到应征作品2100件,经评选,共有369件作品入选第十届
期刊
经历与生活  薛锡祥(以下简称薛):从10岁到26岁,这十多年对您来说,是不平凡的,既有战争的考验,也有生活的体验。  吕其明(以下简称吕):我记得一位哲人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社会生活对于我们每一位从事音乐工作的人来说,是创作之源、创作之本、创作之根,我们要全身心体验这千古不变的规律。文艺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人民,这是我在1944年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一直牢
期刊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日前在上海落下帷幕,这是中国艺术节首次将“文创”放入议题。展会期间,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参展机构都拿出了看家本领,故宫口红、董其昌书画真丝眼罩、山水首饰等网红文创齐齐亮相,“老古董的新玩法”被现场观众火热追捧,文创产品屡屡告罄供不应求。何以如此?这个现象,非常值得探讨。      首先,这是对“创造力”的考验。文创的字面意思是“文化”加“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