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ysk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本用漫画解读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的新书,书名为《廉镜漫笔》,作者是浙江省宁波市杂文家兼漫画家赵青云。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一文一画,亦文亦画,寓教于乐,妙趣横生。如出版说明所言,“旨在以画促学,以画促思,以画促行”。
  8月26日,我有幸应邀参加了这本新书的首发式。在场的出版专家和漫画专家,都对本书的创意和创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很多漫画,都让人忍俊不禁。
  先说“本性难移”。画的是一个官员,已经进了监狱,还在用一把尺子,丈量牢房的面积。嘴里还说:“怎么不是套间?”
  待遇意识,在一些官员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到了什么级别,就要享受什么待遇。办公室不能比同级的小,车子不能比同级的差。乃至进了监狱,还疑问“怎么不是套间”。这与思想沦落有关,也与待遇设计有关。因为待遇的差别,而自觉高人一等。
  再说“公鸡领奖”。一只母鸡下了很多蛋,孵出了很多小鸡。而一只公鸡,却上台去领“下蛋奖”,并拿着麦克风,滔滔不绝地介绍“下蛋经验”。
  看了这幅漫画,人们纷纷议论这只公鸡。有的说,它可能是那只母鸡的领导。有的说,它可能是那只母鸡的老公。也有的说,可能那只公鸡,善于总结政绩,把全村母鸡下的蛋,都统计在自己的名下,然后向上报告,说在自己的积极发动和科学管理下,全村母鸡的下蛋率比上年增加了几倍。还有的说,可能有些领导,也喜欢培养这样的先进典型。
  再说“官员脸柜”。“脸柜”这个词,还是第一次听说。画面上有六个表情完全不同的面具,分别是“对领导、对群众、对是非、对困难、对名利、对美色”。一个官员模样的人,手里夹一个皮包,正对着这些面具在选:“该带哪张脸呢?”
  对领导,嘴角是向上扬的,眉毛是向下弯的;对群众,嘴角是向下弯的,眉毛是往上挺的;对问题,嘴巴是紧闭的,眼睛是微合的;对困难,嘴唇是翘起的,眉头是紧皱的;对名利,嘴巴是张开的,眼珠是发红的;对美色,眼睛是闪光的,嘴角是流涎的。说一些官员家里藏着一个“脸柜”,当然是艺术性的夸张。但在不同的人面前,经常变脸的官员,确有人在。一会奴颜婢膝,一会横眉立目,一会冷若冰霜,一会愁眉苦脸,一会得意忘形,一会低三下四,活得也挺累的。
  后说“网民不是妄民”。这幅画画的是一个官员,看着电脑上网民的建议,眼睛里闪出了“妄民”两个字。
  “妄”是一個形声字,本义是“胡思乱来”,如“妄想”“妄自菲薄”“妄自尊大”等。用现在的话说,“妄”就是不靠谱。据作者赵青云介绍,这幅画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讲话的启发:“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官员不能视网民为“妄民”,网民自己也不能口出“妄言”。国家网信办近日出台规定,自10月1日起,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这也标志着,每个网民,都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有理不在声高,事实胜于雄辩。
  赵青云/图
其他文献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诗太好了,每到秋天,我便想起它。  蟋蟀是我老家老宅里的朋友,确切地说,是童年的朋友,装在铁罐子里,宝贝似的。平时它不叫,一立秋,千张弓,万把琴,一齐拉响。什么琴声最好听,什么音乐最动人?我说不上,那都是人创作的,是带有思想和情调的,虫声不是人创作的,但同样是有情调的,为什么蟋蟀一叫,就让人心动,就把人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呢?  我们家有一个储藏室,有十多平方
期刊
一  题目里的×,是一个姓,《百家姓》里的任何一个姓。如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二  老×与×老,皆为称呼,各有各的感情色彩:×老,是對那些在某一行业、某个领域有突出贡献和影响,德高望重的老人的敬称。对一般人而言,岁数大了,多是在姓的前面加个老,称作老×。喊老×,也许对被喊者不乏尊敬,但老×的称谓本身没有这层意思:老字在这儿,不过是一个构词的前缀,而前缀,用途有仨:一、称呼人
期刊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明明在做七言古诗,可起笔就是“五言”,四个五言分句以后,开始“七言”,七言又不顺他手了,再来“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之后终于“七言”到底。这里,押的韵也多变,先是“丘”“楼”,再成“傍”“张”,最终又以“京”“清”煞尾。李白的乐府诗更是随兴而来,尽兴而去。《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应该是他的代表作了,句子长短和韵律,都随李氏天马行空。比如《蜀道难》,不仅押韵多变
期刊
文章题目这五个字,是从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韩红艳博士发来的微信里“拿”过来的,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则发生在前不久欧洲游的行程中。  曾经有不短时间,在我们的心目中,所谓旅游,就是游山玩水逛景点,也因此,才有了诸如“车开就睡觉,车停先撒尿,景点不能少,拍照最重要”之类的坊间俚语。至于购物嘛,则被认为是商家和导游相互勾结,让游客花大价钱、买次等(甚或劣等)货的伎俩。这种恶劣现象,在一些地方当然存在,
期刊
今年上海伏天奇热,居然一气打破上海145年有气象史以来最高温、39度极端高温天数以及37度以上连续高温天数的三项记录。赤日炎炎似火烧,我在家里孵空调,上上网,写写稿,不由得忆起童年度夏时的种种童趣、野趣。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我随父母从长宁的兆丰别墅迁居到当时的乡下塘桥老屋。生活环境的遽然改变,使我很快跌打滚爬成了与农家孩子为伍的“野孩子”。  时光回流,现在想起来,那年头的孩子其实是真“自由”
期刊
与人聊起玉米饭时,我最先提到的就是嫩玉米,因为那是我幼年时最爱吃的,也算是玉米饭的一种吧。  生产队时代,队里有好大面积的玉米地,结出玉米穗后,虽然外面包着玉米皮,也是那么让人眼馋,涎水欲滴。那是因为吃过嫩玉米后,有瘾了。那时,大队部有看青队,昼夜巡逻,有人一旦偷剥玉米穗,被看青队抓住,会挨批斗,甚至游街示众。人要脸,树要皮,谁也不想为吃嘴丢人丧脸啊!我爹作为队长,更是严以律己,但他知道我和二弟爱
期刊
黄药眠是著名教育家、文艺理论家,1956年,他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上同时发表了《论食利者的美学》一文,发动并参与了一场美学大讨论,在这篇文章中,他敢于挑战权威,对李泽厚、朱光潜和蔡仪等三位著名美学家的观点进行了批评;李泽厚、朱光潜、蔡仪读到黄药眠的文章后,也相继对黄药眠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因此,李泽厚、朱光潜和蔡仪都成了黄药眠的“论敌”。按照惯常的思维去理解,既是“论敌”,就应该“水火不相容”“
期刊
笔者青少年时代是在乡间度过的,那时乡人都管医生叫先生。无论城乡,动辄医生云云,是近几十年间的事。先生一词则淡出了人们的语境,偶尔叫“先生”,或是在称呼民主人士,或文人学士墨客,吹捧抬举对方的大著、大作、墨宝、丹青,便先生、先生地不绝于口,此外,则鲜有称先生的。  不过我总以为,过去人们称医生为先生则更雅,更有人文内涵,彰显了深遠的古代文明,而由称先生改为医生,更多给人技术层面的感觉。  医者,仁术
期刊
精神世界一直处于严谨有序状态,自然好;但无序状态亦时有发生。王育栋先生在《地面之我与空中之我》(本刊2017·7·上)中所描述的精神状态,多无序。  王先生认为精神与肉体“一分为二”,如果真是那种情况,则无序。精神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先有肉身后有精神,人离开母腹时不具备有思维能力的精神,有了记忆力后,大脑才有能力接收、识别并存储人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所接收到的外部世界的信息(包
期刊
天高云淡,金风送爽,秋意盎然,千古文人为秋色赋词吟咏,漫卷诗书,我行走在唐诗宋词里的秋天里,别有一番情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代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以十分清新的格调,将秋天演绎成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把我们带进一幅雨后山村如洗的自然画卷中,令人陶醉神往。皎皎明月,清澄空明;碧碧青松,亭亭净植;幽幽清泉,潺潺流淌……全诗动静结合,含蕴丰富,营造出一个清澄透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