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妙人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醒
  二十四小时中,有二十三小时我们生活在世俗中。
  俗世,是这样鲜活,喜、怒、哀、乐……微小的嫉妒,怒放的喜悦,暗生的情愫。那街上流动的暗香,菜市场上的杂乱与生动。争吵、解释……所有的,都世俗着。
  世俗是最生动的风景画。
  当世俗妙人,是趣味之事。
  古代有二人最妙。
  一是张岱。明人张岱,在国破山河中,存一粒妙心,用以悟天下,悟光陰。
  因为曾为富家公子,便更懂得玩味人生之美,世俗之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是绝代名著美品,他本人活成一个博物馆,穷尽一生,追不上他的一个角落。
  张岱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自为墓志铭》),这样的绝世妙人,哪里去寻去找?不易。
  天地空明,他却读懂其中之喜之悦。俗世之滥俗他岂能不知?却在其中探寻到一枝灵逸之花,让它开得又美又妖。
  袁宏道说:“世人但有殊癖,终身不易,便是名士。”
  张岱便是这样的名士。
  有癖,有疵,有深情,有真气,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有傲世刺世的锋芒。众人都醉独他醒,天地醒了,他却醉着。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他都看尽,他把生活过成明代小品。把日子点亮得透着妖娆绿光。江山数峰青,张岱心中,没有了日没有了月,没有明代也没有清朝,他有的,是自己那一缕缕可亲可怀的好时光。那一寸寸,都数得过来。
  真实的贾宝玉,就是张岱。他的红楼里,到处是艳影霓声,只引得人们在快雪初晴日,盼望有这样一个妙人,喝杯老茶也好。
  入世
  另一古人便是李渔。
  在保利剧院看关锦鹏导演的《怜相伴》。一刹那觉得李渔真是个妙人,他在四百年后与热爱生活的人相遇相逢相知。
  《无声戏》《闲情偶寄》……所住之地叫芥子园。画者谁人不知芥子园?这是雅集,写出《肉蒲团》者也是他。同性之恋在四百年后仍然是禁忌,四百年前,他已惊情,写下《怜相伴》。
  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这本书时说:“李笠翁的著作中,有一个重要部分,是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
  李渔曾在芥子园戏台上题有楹联曰:“休萦俗事催霜鬓;且制新歌付雪儿。”雪儿便是他所爱女子乔姬的爱称。每逢年节生辰喜日,赏花玩月之时,或宾朋兴会之际,必在园中演剧为乐,家里的戏班还四处去演出,自己家印“畅销书”。李渔,较之张岱,除了享受生活之声色犬马之外,更多了几分世俗里对金钱的追求,于是,更加妙哉。
  开始他只是男人们的谈资,后来却为更多的女人所热爱。
  林语堂的生活态度,受这两个人影响较深。所以,出世入世之哲学,玩味于掌上。近代作家中,林语堂可算一个妙人。
  阔绿
  画家中,最喜欢八大山人。
  那闲闲几笔把他的个性一展无余。以少胜多,大面积留白,那卧鸭孤鱼,都是独自。连那梅,都骨骼极清,清寂极了。如果不是悟透生活之本,能有这仙来之笔?
  近代,丰子恺。小画一张张,画出的却是人间烟火气。他笔下,全是这俗世中的画面,正因为太过于熟悉,我们觉得亲切,仿佛可抚摸可接近可模仿——那画中择新韭的女子仿佛是自己,那醉了酒和朋友聊天的也可能是自己,那树下站着发呆赏花的也可能是自己……丰子恺活得妙在懂得了生活,他画生活,但比生活之味更妙。
  而他的老师,绝非俗世妙人。一介苦僧,清灯独坐。悲欣交集。内心孤绝如山如海——相比较而言,更喜欢丰子恺,一生遍尝人生各种滋味,仍然喜悦地画着,美妙而生动地活出自己的阔绿千红。
  黄永玉、齐白石,起点不高,一个雕刻匠,一个小木匠,终成一代宗师。他们热爱生活中之通俗的一点一滴,一朵花,一尾虾……看出其中妙媚之处。融于笔端,画于纸上,成为千古佳画。
  书法喜欢启功老人的。因为那字有俗世里不俗的妙处。伸展得极舒,笔力却又脱俗——初看俗,越看越不俗,这是这些俗世妙人们的好。一眼看上去凌厉奇骨的,一定和生活较着真,最后两败俱伤。
  许是年长了,慢慢地喜欢着这些俗世里的东西——那纷杂的街市声、那怒放的花、凋败的树叶、风声、雨声、颜料的味道、爆火里的菜肴、美食、鲜衣、旧友、书信……都有动人的姿势诱着我。
  把心中的万转千回和百指柔,轻轻一拈,可成花,成字,成画……其实,俗世里的妙人要慢慢修炼。只要在生活里成了精,读书写字画画听戏品茶,上好的生活,不过是简单地爱一个人,过着一天好似一天的生活。而这最妙之处就是:这个人,他微笑着看着你,从心里,懂得你。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百战江湖一笛横,风雷侠烈死生轻。  鴛鸯有耦春蚕若,白马鞍边笑靥生。  ——金庸《凉州积翠楼题词 余鱼同》
期刊
夜深了,很多人的梦才醒来。多少中国人做的江湖梦,都在这一个晚上交织在了一起,一时间,梦境里人来人往,游人若织。  但江湖终归就是江湖,无论是金庸笔下的儿女情长,还是古龙嘴里的快意恩仇,那些因笔者逝去而更为鲜活的人物灵魂们,一下子便陡然出现在眼前。让我一直在想,如果金庸是客,那么他会是怎样的存在。  他的笔耕让那些见不得撕杀的人消声匿影,偶而路过小肆,还是会捎碗醇酒安静地坐下来暖暖家乡的胃。他是这片
期刊
东汉末年在我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其中,董奉隐居庐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理法谨严,被后世誉为“医圣”;而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术闻名于世。后世每以“华佗再世”称誉医家,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华佗不仅是位了不起的医学家,同时又是一
期刊
有情饮水饱  波澜壮阔的江湖  有义气,有豪情,有壮志  更有脉脉温情  独属于金庸世界的脉脉温情  什么是情?  是或浓烈,或婉转,或黯然的爱情  是绝情谷下的十六年等待  是四女同舟何所望的犹豫  是塞上牛羊空许约的遗憾  是襄阳城楼上多年的相守  是那句“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不喜欢”  什么是情?  是或温暖,或慈悲,或含泪的亲情  是花船后的一哭  是鐵枪庙的记恨  是石清伉俪的多年寻
期刊
金庸本名查良镛,动荡的时局并没有影响到他的童年生活。唐宋以来,海宁查家就是名门望族,有着“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的美誉,可是世事难料,经过“江西科场案”和“丹阳惨案”两次重大变故,查家虽风光不再,但依旧富甲一方,使他度过了无忧无虑、书香飘逸的童年时光。  1931年,查良镛已经七岁了,他的父亲查枢卿把他送入了龙山小学堂,毕业后考入了嘉兴中学,安宁的日子没过多久,日军在杭州登陆,嘉兴即将沦陷,
期刊
金庸先生曾为《金庸小说的男子》一书作序,写道——  “正如汉唐之后佛法和道家思想盛行,中国人的思想也为之一变,佛道的出世和儒墨的入世并行。中国一般知识分子年轻时积极关心世务和大众,以天下为已任,当在现实环境中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有的仍然衣带渐宽终不悔,有的不免趋于遁世与消极。”“我在三十岁稍过后开始写武侠小说,所描写的男主角为数众多,个性和遭遇颇为繁复……结局如何,主要是根据人物的基本个性而发展出来
期刊
物质社会,人心浮躁,在人生价值的拼搏中,能让自己在喧嚣的尘声里静下心来品读前人的思世哲语,不失为一次难得的心灵洗涤。偶捧一卷古旧的《呻吟语》,如一杯茗香在手。  《呻吟语》是明代儒哲吕坤的一部探讨人生哲理的著作。吕坤在原序中称“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 在这部着作中,吕坤评时弊,探人生,思宇宙,求事理,言短意精,警句妙语。其心得体会与见解,于当今世人颇有借鉴。  吕坤言:“吾人之病大
期刊
一、回望处  江湖一夜失侠骨,从此墨海空余香。  回望金庸先生这一去,惊动了全球的通俗文学爱好者,也潸然了半个影视圈,一时之间,愕然、沉痛、茫然若失的情绪弥漫了这个有情的世间,在密密麻麻的“拜别”二字中,一个文藝史上的顿点算是正式画成。  作为通俗文学瀚海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武侠小说从来都是一种让人觉得神往、追寻,又切近而太虚的存在,也正因如此,在文艺表达种类渐趋多元化的历史大潮中不断有新的文艺样
期刊
向来痴,从此醉。水榭听香,指点群豪戏。剧饮千杯男儿事。杏子林中,商略平生义。昔时因,今日意。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虽千万人吾往矣。悄立雁门,绝壁无余字。  ——金庸《蘇幕遮 本意》
期刊
阮,在更多时候,是一种独自就能绚烂丰富、四弦就有秋水春山的优秀乐器。  所以唐代白居易《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听阮的感受是:  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  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  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  落盘珠历历,摇佩玉琤琤。  似劝杯中物,如含林下情。  时移音律改,岂是昔时声。  白居易是大文学家,更是大音乐家,他写有听古琴诗、写有听琵琶诗,而这首听阮咸诗,他细细地分辨着“非琴不是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