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气韵”在中国古典舞的内在审美追求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41507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家们都曾说过:“艺术中往往最具特点的地方就是对艺术内在的审美的追求。”然而“气韵”是中国古典舞最突出的审美特征,源自中华民族朴素的、唯物的自然观。它渗透着中国艺术精神独特的文化内涵,提供给古典舞发展的美学支持,是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的。
  【关键词】气韵;中国古典舞;呼吸/气息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一、气韵的释义
  要寻找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必定要从该民族的文化中去寻找、探索人类传统思想文化产生的根源和契机。“气韵”——作为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联。
  (一) “气”的释义
  我们首先要确定的是“气韵”这个词是由两个单独的词构成的。“气”,就是呼吸,每刻吞吐之物,别无玄意,它是存在于宇宙空间和人体内部的一种流动的物质。“气”的范畴具有宇宙生命内涵,它与道、与阴阳观念结合成为一种宇宙生命原质。《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则已认定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存在于万物中的普遍规律。《正蒙·乾称》:“气有屈伸、动静、终始之能。”人作为舞蹈的材料,其运动同样要受内部气的驱使,“气”可看作流动的人体(“韵”则指人体在流动中的节律)。
  (二) “韵”的释义
  所谓“韵”,它是物质的流动形成的节律。更具体地说:“韵”则为宇宙万物由动趋静、由不平衡趋向于相对平衡产生的余音、余韵、余味或乐感,表现为静态中之生机活力。日本人大村西崖在其《文人画之复兴》一文中说:“所谓韵者,即声韵之韵。气韵者气之韵,作者感想之韵,传余响于作品,如有可闻之谓也。”“谢赫之韵,皆是音响的意味,是在画面所感到的音响。因此,他即是离不开音响,又是超越于形象之上,是可感而又不能具体指陈的东西”。也就是说:韵是音响的神。
  (三) “气”与“韵”的相互关系
  “气”、“韵”是不可分离的。它起于中国哲学在对立统一中重合、重整观宇宙生命内涵之要求。如清唐岱《绘画发微》谓:“六法中原以气韵为主。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叶朗指出:“气是韵的本体和生命。”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谢赫所谓‘气’,指的是表现在作品中的阳刚之美,而所谓’韵’,则指的是表现在作品中的阴柔之美。”因此,阴阳的互补、刚柔的相济,才能产生生动的气韵。
  “气韵生动”历来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这是谢赫在《古画品录 序》“六法”中提出的,“气韵生动”意思是:有气韵才能生动矣。它既包括了人类对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体悟,也包括了艺术家自我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生命态度和情感特征,使艺术真正走上了通过有限的、可穷变的外在艺术语言或形象,去传达和表现出无限的、不可无穷的人格理想和风姿神韵的道路。
  二、气韵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与表现
  中国古典舞是根据老一辈的舞蹈创始者精心研究,在科学的实践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和变化,使古典舞学科建立起来。它之所以能够与其他艺术形式同喻生辉,也与它重气韵有很大关系。传统的中国古典舞,则以求内向、保守、含蓄的文化特征所形成了“曲、圆、收”的审美特征,刻画出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思想所体现出的民族性格特征。“气韵”是古典舞的精髓,贯穿于古典舞的基本功训练、身韵以及作品之中达到“内外统一、身心并用、神形兼备、气韵生动”。
  (一) 气息在基本功训练中的表现
  在古典舞中,气就是气息,也就是内在的感情发动;韵是动作是动律。舞蹈是一种表现的艺术,那气息就是传达内在的外在具體表现形式。因此,在中国古典舞中,气息的表现在形体训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戏曲家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武术中说:“养气之道,用气之功。”钱宝森:“戏曲非常讲究‘气口’的运用。”“一长”就是吸气,“一松”就是出气。“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轻松。”盖叫天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外练精骨皮,内练一口气。”“提着气,下身就会显得轻捷,气球灌满了气不是往上浮吗?人也是这个道理。戏里神仙驾云,妖怪驾风,人呢,说句笑话:得‘驾气’圆场确实要驾气的那股劲。”
  在古典舞的基本功训练时,气息贯穿始终。通过自然呼吸训练,以增加运动的深度,起吸落呼。使肢体有轻飘或沉重的感觉,吸气时变轻,使动作轻灵、机巧,呼气时变沉重,使动作沉着、稳重,身体阴阳(蓄、放)互换,刚柔相济,从而促进自身内在的充实与调动,使动作上下相随,节节贯穿,环环相扣,绵延不绝,进而达到肢体动作的“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以“气”作为外部姿态的某种推动力,气与力的关系非常重要。“力”通过“气”来展示,“气”又顺“力”而来。因此,气与力的配合,对技术技巧的重心、爆发力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在动作性质上,对技术技巧节奏的变化、幅度的变化、空间的变化起了决定性作用。如在跳跃时,气要放长,呼吸加深,在准备跳上步前,先深呼气传导力,快速爆发能量,到空中,吸气延长加深,直到吸尽为止落地。这样,呼吸气越延长加深,使跳的节奏越放慢,幅度和空间越大。在训练转和翻的技术技巧上,运用气与力的配合,对技术的重心和技术的速度上得以帮助。再如旋转中不同舞姿转,横向动势、拧倾、仰俯动势以及翻身以腰为轴而臂为幅的技术动作中其重心转换,通过气息的控制、气息导力来完成。使转和翻达到需要的数量和质量的追求。因此,在古典舞的动作训练上,气与力的关系非常密不可分:“力从气出”、“气隐力后”、“气运力实”。
  (二)气息在古典舞身韵中的表现
  中国古典舞有其自身的舞蹈语汇、自身的动作造型、自身的表现手法。古典舞讲究以腰为身体的轴心,“起于心,发与腰,行与体”是古典舞的基本特征,身法运用上千变万化的规律;节奏上注意内外统一;表现方法上强调轻重、刚柔、强弱、急缓、松紧的对比;造型上具有圆、曲、拧、倾的特征;运动路线上强调曲回婉转,点线交织,闪转腾挪,变幻莫测;动律上要求“欲左先右、欲前先后、逢冲必靠、逢开必合”等辩证规律,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风格化的体现无时无刻不和“气息”联系在一起。“提沉冲靠含腆移”是古典舞身韵最基本的元素,提沉也就是气息的运用产生的。在我们今天所谓的中国古典舞身韵“三圆”(即平圆、立圆、八字圆)和“拧”、“闪”、“旋”、“顿”、“冲”、“靠”等舞蹈练功中,正是因为有了“气韵”的如影随形,才使它们具有了生命的内容。因此,动作与呼吸是紧密联系、互为作用的。动作是呼吸状态的扩张,呼吸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和表现力。   (三) 气息在作品情感中的表现
  若就一个艺术创作者来谈气,则指的只是一个人的生理的综合作用所及于作品的影响。一个人的观念、感情、想象力,必须通过他的气而始能表现于其作品之上。同样的观念,气息是情感的内核与外在统一的表现。作为舞蹈本身来说,只有在表现一种人的最强烈的情感时,才进入真正的高层舞蹈境界。中国古典舞注重气韵,更要注重气息的外在表现。通过气息传达自己内心的语言,它需要夸张、外在、张扬的渲染。才使观众和演员能一起感受到舞蹈中“气韵的所在”,达到“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的古典舞独特的美学特点。盖叫天:“惊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结。”这种情感的变化都与呼吸密切联系。呼吸虽然看不到,摸不着,却在人的精神受到外在刺激时,做出鲜明的反映,同时推动人体做出同步的形态,成为表情的内核。
  当今古典舞的作品中,我把《风吟》《扇舞丹青》一类的作品分为风格性舞蹈:《风吟》舞者从始至终给我“一气呵成”的感觉,作品的总体风格非常流畅、飘逸、潇洒、超脱、宁静、自然。而《扇舞丹青》中,气口的变化“转气、顿气、出气、憋气、顺气”等,运用得非常丰富,把绘画所讲究的“胸中有山水、落笔如有神”以及丹青的妙笔 “抑、扬、顿、挫”表现得揮洒自如。另外,我把《繁漪·药》《胭脂扣》一类的作品分为情绪、情感性舞蹈,用气来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感。繁漪在吃药时:提气,深吸一口气,接着长叹气,然后抖气。这一气息的连续配合,充分体现出繁漪“反抗、恐慌、挣扎”的内心情感世界,表达了繁漪的女权主义。另外《胭脂扣》这个作品,运用气息的延伸、顿挫,达到动作的变形,造成那时期人物“扭曲”的心理状态。人物通过外在呼吸的急促,气息的抽缩,来反映如花内心的“寻”的世界,那种焦急、迫不及待、失望、痛苦,最后魂不守舍、如痴如醉的状态、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说,气息可以把握各种感情的表现,中国古典舞所表现的人物非常之多,这些不同的人物性格、不同的感情表现,气息要给予不同的处理,因此对于剧情的理解,对于人物的性格特征都要把握。
  三、结论
  可见“气韵”之美,它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生命之源,因为在“气韵”中,显现出我们民族自然观和社会观的智慧之光,它有着相当久远的思想文化渊源。
  中国古典舞的创建,是在继承传统舞蹈基础上,体现古典文化精神,具有中华民族时代气质的舞蹈形式。前辈教授们曾说过:深入学习掌握传统,强化民族审美意识。只有把体现在外部的身法和蕴藏在内部的神韵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民族舞蹈传统精华的“魂”之所在。因此,必须强化自身在艺术教育工作中的民族审美意识。即使摆脱戏曲和武术的“形”,也能保留传统的“味”。即使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养分,也会保持自身的主体特点。我们不能忽视“气韵”提供给我们的美学智慧,它以无可代替的特性使中国古典舞在世界的舞蹈文化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3]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1950年初,西南四川、贵州、云南、西康解放不久,国民党残余势力勾结地方土匪、恶霸,开始疯狂制造暴乱,围攻县城、破坏交通、抢夺钱粮、杀人越货,妄图颠覆新生人民政权。2月18日,时任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治委员的邓小平根据各地土匪暴乱的情况,在给刘少奇并中共中央汇报西南情况和今后的工作方针时指出:“剿匪已成为西南全面的中心任务,不剿灭土匪,一切均无从着手。”此前的2月6日,邓小平在西南局委员会第
一、“逃学”的小瑞  小瑞(化名),15岁,八年级男生,身材偏瘦,言语不多,思维清晰,领悟力强。从小学到初中,小瑞的成绩一直不错,基本都是班干部。近期他一进教室就肚子疼、头疼,已在家休息两周。家长带他去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问题。班主任建议小瑞的父亲带他来心理咨询。  小瑞6岁时父母离异,他和父亲及祖父母一起生活,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父亲对小瑞要求较高,祖父母疼爱小瑞,但是经常因家庭琐事吵架。  二、
故事梗概:  三年级的高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平时课堂上不会主动发言,下课后也从不参与任何活动,和同学、老师关系疏远,是班级里的隐形人。韩老师注意到高伟的心理问题,去他家里进行家访。通过家访,韩老师得知高伟父母离异,妈妈偏爱妹妹,妈妈的不理解和妹妹一次又一次的挑衅,使高伟濒临崩溃的边缘。老师为高伟提供表达心里想法的机会,鼓励高伟向妈妈敞开心扉。最终,高伟妈妈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缺乏沟通和关心,导致孩子
在亚运会开幕前两个多月的1990年7月3日,86岁的邓小平来到亚运村视察,他站在体育场的高架桥上,兴致勃勃地环视眼前宏伟的建筑群,便问陪同视察的伍绍祖和张百发:“你们办奥运会的决心下了没有,为什么不敢干这件事呢?建设了这样的体育设施,如果不办奥运会,就等于浪费了一半。”这是一个发问,也是一个信号,更是一个号召,邓小平说出了大家埋藏在心中已久但还不敢说出的心愿。有了邓小平的提议与激励,在成功举办第1
陈独秀开风气之先哲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国势一落千丈,给人们的思想带来巨大冲击。16岁的陈独秀,这个遵照“母亲的严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少年再也无心科举,他回忆当年:“天天只知道吃饭睡觉。就是发奋有为,也不过是念念文章,想骗几层功名,光耀门楣罢了。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了庚子年,又
【关键词】家庭雕塑;生活适应;家庭责任感;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家庭是学生重要的成长环境。家庭雕塑是萨提亚模式常用的一种重要的家庭治疗技术,类似于雕塑艺术,即利用空间、姿态、距离和造型等非言语方式生动形象地再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权力斗争情况。  本课采用雕塑技术让学生体验父母的辛苦,激发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另外,以“自我”为雕塑,引导学生从潜意识中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分子,应
再次阅读《怎样读懂学生》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這段话:真正的读懂,是在知道学生“经历过什么”之后,能陪伴他继续往前走一走,去看到他内在的需求和渴望,并予以适时、适度的安慰与支持。这样的“读懂”是一段走向心灵深处的旅程。  然而,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透过心理现象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真正地读懂他们?我从书中得到了几点启发。  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要对学生抱有真正的善意与尊
【摘 要】通过团体共读心理学经典名作,借助微课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构融阅读、团体互动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形式。从自由学习到自觉实践是教师掌握和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过程,也是促进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读书团体促进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有四大要素:人本主义心理学理念与技术、自由自主的学习形式、安全温暖的团体氛围、自觉主动的实践反思。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专业成长;自由学
【关键词】校园欺凌;旁观者;积极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8-0061-03  【作者简介】邹竹林,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长沙,410205)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初中阶段校园欺凌的问题普遍存在,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但是在反对校园欺凌这个问题上,大部分教育者的注意力都聚集在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身上,而
【关键词】心理核心素养;主题班会;思维;敏捷性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8-0072-03  【作者简介】段旭艳,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育才学校(湖南湘潭,411102)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根据发展心理学理论,小学阶段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第二个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智力的核心部分是思维,培养儿童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其思维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