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道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i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校教育工作应当“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同时,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倡导“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照这一要求可以发现,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工作在整个国家育人环节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赢得青少年,方能赢得未来。审视当前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工作,发现问题,按照新的要求创新班级道德教育工作,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是每个班主任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当前班级管理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面对价值多元化的取向,班主任对道德教育选择回避或忽略的态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物质文化的富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等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价值多元的取向。在信息时代,社会媒体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负面报道,也使德育工作者摸不清学生道德教育的具体方向。类似的种种因素都致使道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常常被忽视或被边缘化。
  2.应试教育价值取向使班级管理中的道德教育无法落到实处
  迫于多年应试教育的压力,绝大部分学校和教师以智力和分数为重。学习成绩成为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首要评判标准,也成为一个教师教学成果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学校对教师的评优表模、职称晋升、绩效工资的发放等,都需要通过量化考核来决定。这种由应试教育引起的“升学率第一”“分数压倒一切”的错误价值导向造成了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良局面。不少学校认为德育成效不可能立竿见影,还不如把学生关在教室死抓成绩来得安全、实际,于是不惜牺牲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来换取可怜的分数。所谓的“成才先成人”也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或搞点不痛不痒的活动走走过场。在此背景下,班级管理中的道德教育被严重弱化。
  3.学校德育目标理想化,内容知性化,手段简单化,严重脱离学生实际
  班级管理中的德育目标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未必能得到清晰的回答。在班级管理中,道德教育往往被简化为常规教育,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纪律、专心学习、不谈恋爱等,这成了道德教育的全部。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把德育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谈不上让学生有道德情感的共鸣和道德美感的体验,也是造成班主任道德教育教条化、道德知识无法内化、难以产生自觉道德行为的原因之一。此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受高考应试的影响,忽视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忽略挖掘学科知识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育人功能,导致班级道德教育缺乏实效。
  二、班级管理中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
  1.德育生活化的理论
  18世纪80年代,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尔》中提出,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发展,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此外,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即生活”,倡导“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结合中国实际和实践经验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前人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说明,要想取得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就不能离开生活、社会和实践。
  2.现代道德教育的价值观理论
  道德教育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的发展,它应该充分体现人的主体价值和地位。我国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先生说过,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法则。个性和智慧的解放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培养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人是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胡锦涛同志指出,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可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承认教育对象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教育对象视为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并充分尊重他们。
  道德教育可以使人深刻地认识自我,焕发人自主、自觉、自尊的生活和工作,从而满足人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需要。只有这样,个体才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选择和谐地与他人共处。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带有急功近利的工具性色彩,注重整体,忽视个体,过多关注社会需要,忽略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导致畸形人格特征的产生。需要明确的是,德育的终极意义应是“不仅让人们去遵守某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使社会的发展得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它还要促使人们找回那个已经失落的世界,失落的自己,使人们拥有世界,拥有自己”。
  3.道德心理发展理论
  人的道德品质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和社会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要取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就必须遵循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美国当代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社会环境对于人的道德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应当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执行能力。但其却忽视了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在人的道德品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知、情、意、行相结合的人,而不是道德的伪君子。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道德教育同样适用。我们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所提出的道德教育目标,不应该脱离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社会实际,这是我们在实施道德教育时应当考究的问题。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进入21世纪,为了应对国际国内新形势的严峻挑战,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思想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贯通,各有侧重,深刻地回答了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社会化加速发展的形势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新问题,不仅引领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且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思想基础。作为国家的教育工作者,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工作应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新时期班级管理中道德教育的新尝试
  在对当前班级管理中道德教育的问题和原理分析的基础上,我意识到坚持在浓厚的应试氛围下不放弃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一个有难度但又异常重要的任务。不断学习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自觉地在班级管理中融入道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我结合自身实践,总结出班级道德教育的四种途径与方法。
  1.用“对话与唤醒”替代“说教与灌输”,让德育触及心灵
  班主任首先应当改变德育工作的观念。现代德育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呼唤”而不是“灌输”,要达到的目标不是把德育知识灌满学生的脑子,而是通过“唤”这个外在影响,使学生的内在动机“苏醒”,从而走向自我教育的正途。因此,新的德育价值取向对德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德育需要沟通达成认识上的共识,形成情绪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合力。在学生“犯事”之后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要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情感表达。待学生平静之后和其共同探讨如何做事可以避免当前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措施弥补当前造成的损失。
  我班上曾有一名女生整日不思进取、萎靡不振。于是,我和她进行了一次较长时间的谈心。原来,在她的心里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她反问我:“我家里什么也不缺,将来上哪所大学爸妈早已为我安排好。我为什么要学习呢?”是的,现在社会物质财富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匮乏,许多家庭变得富裕甚至过上小康生活,孩子们在家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既然如此,许多学生便回答不了一个看似平常却又不平常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学习”。通过进一步交流,这位女生逐步意识到自己应当努力学习,让自己的精神“富裕”起来,意识到自己不能沦为当代物质富裕的牺牲品。如果没有那一次谈话,她也许会徘徊得更久,甚至迷失得更远①。
  2.用“学生百家争鸣”替代“班主任一言堂”,让德育充满活力
  我们必须正视信息社会给当前教育带来的全新挑战,必须正视90后的心理行为特征。应当给予学生言说的机会,应当放宽学生的社会接触面。“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管理与学习方式会严重束缚学生思想与能力的发展。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至今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和践行,“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
  如何让死板机械的道德教育变成活的充满智慧的思考与生成呢?我在班级管理中做了如下实践:将中国经典文化与社会时事引进课堂,让学生透过这些来看传统与现状中的道德糟粕与精髓。在我的指导下班委策划出了班级独特的栏目“百家讲坛”,先后已经进行过四次“百家讲坛”活动。学生们每次的讲演都能以“真、善、美”为宗旨,确保主题积极、健康、向上。最近,一名学生在得知菲军舰袭扰黄岩岛事件之后,利用“百家讲坛”给班里同学做了一次讲座,并分析了黄岩岛归属问题的历史与现状。最后他得出结论:只有中国的持续崛起才能赢得当今国际社会的尊重。作为当代青年必须努力学习、开拓思路、培养创新能力,成长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类似“百家讲坛”的活动能有效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而且学生也乐于参与,乐于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也进一步意识到学生有着无穷的潜力,他们才是祖国的未来。
  3.用“自律自治”替代“被动管压”,让德育得以内化
  英国近代伟大的教育理论与改革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即在于培养一个自治的人。在他看来,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是立身成人的根本。他指出:“人作为道德的人,他最重要的品质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最重要的能力呢?难道我们不可以回答是自我控制的能力吗?正是这种能力构成人类和野兽的主要区别,也正是由于这种能力,人被定义为能‘瞻前顾后’的动物。”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需要探测人的内心世界,着力于人的自我性格与良好品格的培植与塑造,通过变革人的性格来达到自为、自主、自觉适应外在环境的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的增强,使个人追求自我最大幸福的过程变为在不断推动自我性格与品格改造的基点上的自我主动、自觉追求,即自我推动与自我创造的内在过程。
  为了实现班级管理的“自律自治”,使学生逐步形成自控的意识与能力,我在班级管理中着力做到两点:观念上做到民主与科学相结合,方法上做到放权与引导相统一。从接班一开始,我便力求启发学生自治,尽可能“隐身”,以便让学生从进入新班级便有“主人翁”意识。优秀学生干部的选拔、家长会等班级大小事务的确定都是在班委的带领下运用选举或民主协商的方式敲定。班级内人人承担一份责任,如“节能大使”“电教管理员”等。我认为,学会过民主、自治的生活,具备民主、自治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世界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班长是执行班主任,定期召集班委开会,商讨班级事务。我也视情况对班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进行专门培训。班委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学生中赢得良好的口碑。通过学生自治,班级常规管理在年级中始终处于前列。在学期总结时我给予全班学生一定的奖金,奖金如何使用由班委核心组确定。此外,班里学生坚持每月一次写“自我成长反思录”,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关照自己的内心,学会了认识自我。一段时间后,学生们的自律、自治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增强。
  4.用“行为美文化”替代“走过场、一阵风”,让德育扎根结果
  班级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强调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有效结合,最终要把道德知识、道德情感落实到日常生活的道德行为中去,从而逐步形成道德习惯和道德意志。实践是促进学生品德内化的有效方法,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品德的内化、完善和发展。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关注日常生活的细节,把有道德的行为养成作为班级道德教育的重心,志在创设一种具有道德素养和审美品质的班级行为文化。每届接班之初,我便会同班级干部制订班训、班风、学风、班旗,并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制订班规和班级文明公约。班级团支部组织“凡人睿语”征集活动,每人一条,最后全班的“凡人睿语”都集中在一本小册子上,到了晚自习时便公布于黑板上,每周两条,以达到学生之间互相勉励、自育育人的目的②。这些做法从外部营造了良好的道德行为所需要的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它们在潜移默化中滋润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
  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上学期,班上学生Y在学校运动会期间捡到200元人民币,主动送交学校政教处。学校专门颁发给其“学雷锋标兵”荣誉证书。在发给该生证书时,班上有些学生露出一丝让人难以捉摸的神情,有好奇、惊讶,还有嘲笑,那一刻的氛围让我感到不正常。于是,我立即朗声说道:“现在网上有人对‘学雷锋’提出质疑,我认为这没什么好质疑的。一个人就应该有利他思想,否则就会沉浸在狭隘的自我空间中。在有些同学看来,此事也许不值一提,但是在我们这个班大家就应该有个统一的认识,有个正确的判断。在Y同学捡到200元人民币时她内心也许有过矛盾:如果她不交,可能无人知道此事,就可以占为己有。不过,她最终选择了上交,选择了拾金不昧。我想,不是每个人在面临这种内心矛盾时都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我认为这体现了Y同学良好的道德品质:拾金不昧,非己不占。Y同学的行为理应得到我们的肯定和赞扬。”教室里面一片寂静,随后响起了掌声。及时表扬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发挥道德评价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方法。
  四、结语
  新时期班级管理中的道德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如何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如何在班级管理的道德教育中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我们每个德育工作者认真思考与探索。毕竟,赢得青少年才能赢得祖国的未来。胡锦涛同志在致信中国青年群英会中指出:希望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国广大团员和各族青年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我想,我们可以也应该为当代青年实现四个“新一代”的成长目标而努力,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案例详情参见笔者教育博客“教育,始于敬畏生命”,http://blog.sina.com.cn/ljygrowing。
  ②参见班级博客“恰同学少年”,http://blog.sina.com.cn/sunlightening。
  (作者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马潇潇 梁金)
其他文献
《文心雕龙》中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小学美术教学其实也和作家著文一样,蕴涵着强烈的情感。《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情感的渗透和熏陶在美术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真切的教学情境,以情激情,以言动情,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奏出动人的乐章。  一、角色互换策略  美术教
蓝金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木山乡厂圩小学米汤教学点教师,曾被评为2008年南宁市“我最喜爱的老师”,2009年全国模范教师,2011年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至今已有36年教龄。  蓝金威,今年60岁,广西上林县米汤教学点唯一的任课教师。米汤教学点,深处群山环抱之中,交通闭塞,信息阻隔,经济落后。教学点最初有70多名学生,目前每学期仅有十几名在读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蓝金威老师自1979年从教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在全国得到推广,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普遍开展,并逐渐成为一种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所默认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而言,在对学生的管理当中,自主合作的方式也应当得到推广与应用,让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得到革新与进步。  班级管理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管理,班级的管理就很难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管理,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班级也
我相信这世上有不少和我一样的人,我们在认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着,我们需要高贵的学历、丰厚的薪水,还有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来挣扎于这个弱肉强食的斗兽场。这样做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问题在于:你是否热爱目前的生活、学习、工作,你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不要急于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跟大家谈谈半年后再次阅读的这本书——《教学勇气》。  《教学勇气》一共有七章,总的来说可分为三部分。前三章为第一部分,作
前段时间,关于将教师节改为孔子诞辰的争议闹得沸沸扬扬。“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民间教育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把公平作为教育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把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实际上是要赓续传统文化、传承为师之德。  《礼记·学记》中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董仲舒也告诉汉武帝:“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历朝历代都尊师重教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基础。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如何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符合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这是教育领域孜孜探寻的重要课题之一。  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科学、积极、
本刊讯(马潇潇)为进一步规范各类幼儿园用人行为,教育部近日印发《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提出幼儿园应当按照服务类型、教职工与幼儿以及保教人员与幼儿的一定比例配备教职工,满足保教工作的基本需要。  《标准》提出,全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应达到1:5—1:7,保教人员与幼儿的比例应达1:7—1:9;半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应达到1:8—1:10,保教人员与幼儿的
沈为慧,安徽省蚌埠市怀远三中历史特级教师,蚌埠市历史学科带头人,蚌埠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安徽省远程教育首席辅导教师,教育部初高中历史课程远程研修核心成员。  《中国教师》:沈老师好,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即将投入使用。您能否谈谈自己在学习理解新课标过程中的体会?  沈为慧:可以。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后,我就开始阅读了。当然,课程标准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单纯依靠一般性阅读是难以真正领
本刊讯(张迿)2014年11月4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将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语文、历史教材的编写、修订和审查。日前,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该意见是教育部对北京、山东等18省市、14所直属高校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项调研。征集各地各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典型案例150多个,进行认真梳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由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不但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师生对学校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基于对学校文化的深刻理解,我校从学校形象和办学水平的高度出发,整合学校文化元素,规划学校发展战略,从多个方面践行文化的内涵。而作为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孝道教育”,经过研究与实践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