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伟业 万世传承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xueqi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学者、书画家陈继儒(1558-1639年)在《妮古录》中提出:“文人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故镜须秦汉,砚必宋唐”。陈继儒先生用十分风趣而潇洒的语言,把自唐代以来,中华名砚与文人墨客的不解之缘,描述得十分生动与贴切。然而,更令我们藏砚家们无比兴奋的是,在450年后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演绎中华民族五千年之文明史的历史长卷,是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上展开的。她再一次警示我们这一代人:千万不要忘记文房四宝是我国古文化的象征,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为此,我们这些藏砚家们应如何收藏中华名砚,并且使之发扬光大呢?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做到如下三点:
  
  一、要把中国砚的收藏与研究相结合,这是一个藏砚家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个爱砚的收藏者,他收藏的砚再多,质量再好,即便都是名人砚,甚至是传世宝砚,如果因此而满足,止步不前,那么他充其量只是一位中华名砚的好保管员。只有认识它、了解它、感悟它、弘扬它,这才称得上是一位藏砚家。
  要说“感悟”,二十多年来笔者把收藏中华名砚的体会与感悟人生相结合,撰写了《百砚铭文集》,现摘录几条:
  玩砚,能悟美,可以赏心悦目。笔者在《百砚铭》中赞道:“砚虽无金珠宝玉之贵,却有琴棋书画之雅。让你享受到无声之音乐、彩色之诗篇的美感,进而达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之境界”;“那种独一无二之砚石,具有永恒的时空美,令人叹为观止:旷古奇观,天工难夺”;“端有‘眼’,歙有‘眉’,端歙二君,眉清目秀,眉眼传神,羞煞潘安,喜煞文人”。
  读砚,能悟文,可以增长知识。笔者在《百砚铭》中写道:“砚文化博大精深,故玩砚也叫‘读砚’,赏砚也是‘悟砚’。从砚中可以读到地球发展史、生物发展史、人类发展史,以及地质学、矿物学、美学、哲学、经济学等,从石砚文化的知识宝库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赏砚似读‘无字天书’。所谓读石如读史,悟砚亦悟道。唐代诗人陆游说得好,‘石不能言最可人’,正所谓‘石不言自重,花不语自香’”。
  赏砚,悟境界,可使艺术升华。笔者在《百砚铭》中论道:“一代丹青宗师齐白石认为,上乘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赏砚既久,渐有感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中华名砚,离宇宙山河、神旨天意、美的真谛,若近在咫尺,令余心旷神怡”;“天工人工,两臻其美之砚意境,就是由好入精,由精入妙,由妙入神,由神入化,情景交融,意味无穷”。
  论砚,悟人生,可以超凡脱俗。笔者在《百砚铭》中写道:“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然而,余以为以砚为镜,可以悟人生”;“论人,讲人品;论砚,讲石质;品质二字,一脉相通,人品高洁,涉砚必雅”;“质、品、艺相统一,为砚之大品位;心、言、行若一致,乃人之大德也”;“藏砚已久,超脱红尘。人生虽然离不开竞争,而竞争,世俗者看重功名利禄,理智者注重德才品优。职务、权利,总是暂时的;然人品、道德,却是永恒的”。
  品砚,能悟德,可以励志奋进。笔者在《百砚铭》中称道:“品砚可以励志。砚石不附人仰俯,不随俗浮沉,不会春荣冬枯,也不似朝花夕殒。人们在品砚中悟石也悟道,悟石德而养性,通石理而奋进”。
  从玩砚、读砚、赏砚、品砚、论砚中,悟出美感、知识、道德、修心益智、喻德励志……应该说是一种境界,也可以说是由物质到精神的升华。
  
  二、研究中国砚要把“微观”与“宏观”相结合,这是衡量一个藏砚家的素质、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当我们进入中国砚的研究领域,大家都会感到它的博大精深。然而对“博大精深”的含义,不是每一个藏砚家都能认识到的。笔者个人体会:“博大”,就是对中国砚从宏观上进行研究;“精深”,就是对中国砚在“微观”上进行钻研。可是从一千多年来中国砚学研究来看,偏重于“微观”,而忽视“宏观”。从宋代的第一本砚书开始,到如今的各种版本的砚谱,讲得都是中国砚的各种砚种、石质、坑口、雕工以及历朝历代文人墨客赞颂中国砚的诗词歌赋等等,而把中国砚放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来论述它的作用和地位的几乎没有。大家可以想想我们中华民族的先人制造的各种艺术品何止千万!然后把这个“宝”的桂冠戴在笔、墨、纸、砚的头上,说明“文房四宝”是何等的贡献和荣耀。至少有三点是任何古玩和艺术品所不能及的。一是它记载和传承了中华五千年之文明史;二是它开创和传播了东方最具魅力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三是它造就和培养了历朝历代像王羲之、李白、杜甫、苏东坡、米芾、赵孟、董其昌、郑板桥、纪晓岚、徐悲鸿、齐白石等等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大书画家以及他们的传世作品。另外,其他工艺品如瓷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然而它的诞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活服务的,而笔墨纸砚的创造是直接为中华民族的上层建筑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起点就不一样。再加上中华名砚是经过大自然亿万年的造化,水火轮回,鬼斧神工,妙造天成的非再生资源,弥足珍贵。因此,中华名砚集历史、艺术、文学、使用、欣赏、研究、收藏诸价值于一身,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传统艺术,而它本身也是华夏艺术殿堂中的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
  
  三、弘扬砚文化,是每个藏砚家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把个人的收藏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结合起来,为弘扬中华砚文化做贡献,这是一个藏砚家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笔、墨、纸、砚是我们古代先人发明、创造的四件很了不起的书写工具,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然而,在笔者眼中它们更是书籍,而且是“四部经典不朽的名著”。在这四部博大精深的著作面前,我们永远是读不完、学不完的小学生。笔者把笔、墨、纸、砚这“四大名著”,与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四大名著做了一番比较,觉得笔墨纸砚这“四大名著”,更加艰巨,更加宏伟,也更加光辉灿烂。
  首先,《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它们是由吴承恩、曹雪芹、施耐庵、罗贯中等四位伟大的作家写成的。然而,他们这些文学巨匠的成就,又是依靠笔墨纸砚的实用功能来完成的。因此,四大名著的盛名,也有文房四宝的一份功劳。而笔墨纸砚这“四大名著”,是由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墨客,共同而集体创作的。因此,它更经典,也更恢宏。
  其次,《红楼梦》等四大文学巨著,本本都有开篇,又有结尾,是四部完完整整的已经写完也能读完的著作。而笔墨纸砚这“四大名著”,是只有开篇而没有结尾的书。现在已经完成了“唐代篇”、“宋代篇”、“元代篇”、“明代篇”、“清代篇”以及“近代篇”,它是四部永远写不完、读不完的,需要世世代代来完成的,又是其他任何著作都无法比拟也不可能超越的宏篇巨著。
  “世间尤物,人必赏之;国之瑰宝,人必藏之;中华文明,人必传之”。到了当代,撰写和传承这“现代篇”的责任,无疑会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研究中华名砚的专家、学者、艺术家、收藏家、雕刻大师、企业家等有识志士的肩上。因此,我们应该是义不容辞,而且是当仁不让地来共同承担这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历史的长跑中,一代一棒地传下去,让这千秋伟业,万古传承。(责编:魏佩)
其他文献
大凡画人,要有“人味”。  看到孟喜元先生画的人物画溥儒,不由得会联想到无伴奏歌唱或独角戏。画面无背景、无衬托、无渲染,隐含着人生的舞台上溥儒先生一人一世界的存在。孟喜元笔下的溥儒,不需陪衬,无需伴奏,仍然表现出多音阶、多重叠、多角度、宽音域,跳跃式大起伏的情绪和情感。尽管微妙,但溥儒先生饱满、浑厚、辽阔的气势凸现眼前。孟喜元的人物画体现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意气风骨,嬉笑怒骂。画面创作以写实为主,
期刊
由雅昌艺术网策划发起并联合新浪微博、《收藏界》杂志社等众媒体机构主办的“第五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2010)”及发布活动于4月28日正式落幕故宫。本次评选活动的主题是“坚定信念,重新出发,艺术让中国飞扬”,吻合故宫的历史文化,呈现艺术中国的学术性和使命感。  本届艺术中国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水天中,长期从事近现代中国美术史论研究,对中国画与中国油画的发展史有着丰富的著术,论述精辟,学
期刊
在我的书斋安和堂壁上,悬挂着一幅六尺整张的山水大中堂。这幅原装裱的山水大画为晚清新安画家汪杰的作品(图1、2)。披览此图,画家以墨笔略施浅绛,写秋山行吟之图,画中主峰峭拔嶙峋,后有群峰入云,应是黄山之景。近写霜崖飞瀑,寒树丛林,二高士策杖立于瀑前,遥看山色,怡然自得。足下临寒溪,有水潺潺;高处置山亭,松风簌簌。石径无人,曲折穿连而上,直至远峰,似有高人隐逸其间。整幅画作行笔古劲敦厚,深得宋元人笔意
期刊
冯骥才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运用文字炉火纯青的著名作家之一。  然而,作为画家的冯骥才却鲜为人知,其实他的绘画作品,特立独行、面目清楚,有着极富魅力的绘画语言和个人色彩。他的画与他的小说散文比对起来亦毫不逊色。  按冯骥才自己的话说:“画在文先。”公平地说确实如此。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陆续发表一系列伤痕文学名扬天下之前,就已经从事绘画生涯,且挥洒丹青十五年之久。他在“绘画自述”中说:“上世纪60年代初,那
期刊
香熏是香炉的前身,据实物遗存资料来看,香熏起源于汉初,多为铜银制品,西汉后期,香熏数量骤增,仅广州地区发现的200多座汉墓中就有一半多墓葬出土有香熏。香熏的流行,应与当时上流社会流行的经济文化生活发展有关。古人用檀香木片放进熏炉中慢慢焚烧,香气四溢,清脑提神,驱邪避恶,起到净化居室环境的作用。瓷质香薰在汉代时的越窑产品中就有发现,直至唐代,随着佛、道教盛行,以及祭祀需要,瓷熏取代金属熏炉渐成香熏之
期刊
李照东的内心并不躁动,也无焦虑,所有的躁动和焦虑都在习画的过程中渐渐被过滤了,主体有时也闲置。禅宗说,这是“无我”。“无我”是一个高境界,主体完全被闲置。《金刚经》有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据说当年慧能听了这句话,才出家求法,成为禅宗六祖,后立禅法,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坛经·定慧品》)。无住者,既不言有,也不言无,不贪恋执着,不胶着于物。所生之“心”亦非心,心乃一名也。故能涵容
期刊
青白瓷,俗称影青,又名隐青、映青,因其釉的外观白中微微闪青而得名,是我国宋元时期生产的主要瓷器品种之一,窑场分布较广,产量很大,工艺精湛。其珍贵程度虽不能与同时代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比肩,但其名气在当时也是远播遐迩,被世人称之为“假玉器”,是古瓷收藏者队伍中备受青睐的“常客”。高古瓷赝品与真品一直相伴而存,青白瓷也是如此。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仿的技术也越来越高,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
期刊
根据市场情况及藏友反映,目前近代金银币假货泛滥,充斥市场,特别是电脑高仿,用金银真材实料,加上机制币历史短,氧化程度低,包浆轻微,实物上手极难辨认,高手多望而却步,何况彩照更是纸上谈兵,据此,本刊选登此类照片,极为慎重,以免造成误导。本期所发苏维埃银币、云南唐戌铜样币等,均属探讨及资料性短文,仅为提供有关信息,并不表示鉴定性意见。  “齐之化”彩照拍摄较好,为稀见版,特别值得一谈。  “开元通宝”
期刊
照片上这枚刀币,面文曰“齐之化”,背文曰“十”,长159毫米,重49克,青铜质,生坑,铸工精良,包浆熟旧,由于长期深埋地下,币面留下了不同程度的蚀斑,但不失为一枚美品,属真品无疑。经考证,它与已发现的“齐之化”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是刀体较短。“齐之化”属大刀币的一种,一般钱谱中很少记载,丁福保先生所著的《古钱大辞典》中仅介绍了两枚,其长度均在170毫米以上,比此币长十多毫米。二是背面纹饰不同,
期刊
在钱币界,为海内外所公认的有三大“孤品”银币,一为“奉天一两”,一为“吉字一两”,一为“云南庚戌”(注:该品银币上“戍”为误写,应为“戌”),而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云南庚戌”,它的全称为“宣统元宝庚戌春季云南造库平七钱二分”,背蟠龙珠光云纹。  大清宣统二年(1910年)初,云南造币厂向地士亚洋行订购的铸币机器辗转运到了昆明,是年二月即行开始试铸“云南庚戌”银样币。按贯例,在铸行银币之前,要先试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