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我做兼职自然教师时上的一节课。实验室里,我给五(1)班的学生上《磁铁》一课,把磁铁实验盒分发给同学们,同学们像往常一样熟练地打开实验盒,把各种形状的磁铁取出来。同学们拿到磁铁后兴趣盎然,如获至宝,按照我提出的要求开展自行探究,了解了各种形状磁铁的名称,磁铁有南北两极,磁铁的同极相互接近时相互排斥,异极相互接近时相互吸引。之后,我又给每组提供了一根没标明磁极的条形磁铁,要求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判断这根条形磁铁的磁极。不一会儿,有一学生举手报告:“老师,我的磁铁被他摔断了。”说着,该生举起刚好从红蓝中间断开的磁铁给大家看。这一举动顿时吸引了全班同学的目光。
有个爱起哄的学生嚷到:“老师,他们组的磁铁南北极分家了,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哈哈……”其他同学一听这话,也哄堂大笑起来。
“他们组的磁铁不能用了!”有不少人附合着。
我心里咯噔一下,若有所思。直觉告诉我:变不利为有利的教育时机到了。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一个不同寻常的教育环节在我脑海中迅速形成。
我接过被摔断的两块磁铁,对大家说:“磁铁断了以后,真的是南北极分家吗?真的没有用了吗?”我故意把“球”踢给学生。学生们听后先是一愣,有的孩子点头,有的孩子摇头,还有的不知所措,接着便议论纷纷。我因势利导,干脆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个问题。讨论后形成了三种意见:一种认为,既然磁铁已经摔断,磁铁的所有性质也就全部丧失,断磁铁当然是没有用了;另一种认为,摔断的两块磁铁,一块应该是南极,一块应该是北极;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两块磁铁都有用,但磁性比原来弱多了。
我不露声色,引而不发:“意见不统一,各说各有理,那该怎么办呢?”同学们一致要求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呢?”为促使学生思考并形成实验方案,动手以前先动脑,我又问了一句。
接下来,我邀请经过小组设计后的学生上台来操作验证。首先辨别断磁铁是否有南北极。只见一学生将断的磁铁的一端(红色的)与完好无缺的磁铁(标明磁极)的南极接近,二者吸在了一起;又与北极接近,发现不能相吸。这时,该同学说“这块红磁铁断的那端变成了南极”。我趁机提醒他用蓝磁铁(同学们认为只有南极)试一试,结果,蓝磁铁断的一端是北极。没等我说什么,有的同学就嚷了起来:“奇怪,这磁铁摔断后居然能长出南北极来。”
可是有的同学不相信,提出要用别的方法来实验。于是我又请了一个同学上来操作。他用线系在断磁铁的中间,等它静止后,果然又指向南北了,多次实验的结果都是这样。他连声说:“真的呀,有点像蚯蚓,断了头能长头,断了尾能长尾!”多么形象的比喻呀。
“如果把磁铁再连接在一起,南极会变吗?”又有学生提出新问题。“那你来试试,好吗?”我回答,并邀请他来为大家演示。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我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断磁铁的研究报告,并说:“请同学们在课后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断磁铁的过程和结论写下来,告诉大家……”很自然,这节课由课内走向了课外。
以后的几天里,我陆续收到了同学们写的实验报告。可喜的是,不仅仅绝大多数同学通过实验发现断了的磁铁仍有磁性这一现象,而且不少学生还判别了断磁铁两端的磁极,研究了磁力大小的变化。有个别同学还不满足于一次实验所获得的结论,制作了多条磁铁,在不同长度处截断,研究磁性的有无和强弱。事后我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机会,让同学们宣读自己的研究报告。真想不到,两块断磁铁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探索、新的发现,并把研究的层次不断地推向“自主”。
可见,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常常会碰到教师预设之外的偶发事件,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课堂调控,捕捉开启学生高效思维的“金钥匙”,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让“意外”生成鲜活的教学资源,将“偶发”转化为灵动的教育契机,把“事故”诠释为不期而遇的教育美感。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邹韵文
有个爱起哄的学生嚷到:“老师,他们组的磁铁南北极分家了,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哈哈……”其他同学一听这话,也哄堂大笑起来。
“他们组的磁铁不能用了!”有不少人附合着。
我心里咯噔一下,若有所思。直觉告诉我:变不利为有利的教育时机到了。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一个不同寻常的教育环节在我脑海中迅速形成。
我接过被摔断的两块磁铁,对大家说:“磁铁断了以后,真的是南北极分家吗?真的没有用了吗?”我故意把“球”踢给学生。学生们听后先是一愣,有的孩子点头,有的孩子摇头,还有的不知所措,接着便议论纷纷。我因势利导,干脆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个问题。讨论后形成了三种意见:一种认为,既然磁铁已经摔断,磁铁的所有性质也就全部丧失,断磁铁当然是没有用了;另一种认为,摔断的两块磁铁,一块应该是南极,一块应该是北极;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两块磁铁都有用,但磁性比原来弱多了。
我不露声色,引而不发:“意见不统一,各说各有理,那该怎么办呢?”同学们一致要求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呢?”为促使学生思考并形成实验方案,动手以前先动脑,我又问了一句。
接下来,我邀请经过小组设计后的学生上台来操作验证。首先辨别断磁铁是否有南北极。只见一学生将断的磁铁的一端(红色的)与完好无缺的磁铁(标明磁极)的南极接近,二者吸在了一起;又与北极接近,发现不能相吸。这时,该同学说“这块红磁铁断的那端变成了南极”。我趁机提醒他用蓝磁铁(同学们认为只有南极)试一试,结果,蓝磁铁断的一端是北极。没等我说什么,有的同学就嚷了起来:“奇怪,这磁铁摔断后居然能长出南北极来。”
可是有的同学不相信,提出要用别的方法来实验。于是我又请了一个同学上来操作。他用线系在断磁铁的中间,等它静止后,果然又指向南北了,多次实验的结果都是这样。他连声说:“真的呀,有点像蚯蚓,断了头能长头,断了尾能长尾!”多么形象的比喻呀。
“如果把磁铁再连接在一起,南极会变吗?”又有学生提出新问题。“那你来试试,好吗?”我回答,并邀请他来为大家演示。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我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断磁铁的研究报告,并说:“请同学们在课后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断磁铁的过程和结论写下来,告诉大家……”很自然,这节课由课内走向了课外。
以后的几天里,我陆续收到了同学们写的实验报告。可喜的是,不仅仅绝大多数同学通过实验发现断了的磁铁仍有磁性这一现象,而且不少学生还判别了断磁铁两端的磁极,研究了磁力大小的变化。有个别同学还不满足于一次实验所获得的结论,制作了多条磁铁,在不同长度处截断,研究磁性的有无和强弱。事后我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机会,让同学们宣读自己的研究报告。真想不到,两块断磁铁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探索、新的发现,并把研究的层次不断地推向“自主”。
可见,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常常会碰到教师预设之外的偶发事件,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课堂调控,捕捉开启学生高效思维的“金钥匙”,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让“意外”生成鲜活的教学资源,将“偶发”转化为灵动的教育契机,把“事故”诠释为不期而遇的教育美感。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