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职教师也应该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及理念,以能够提供全新的教学模式。高职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但这却间接导致了理论知识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失调。实践表明,随着信息化社会教育时代的来临,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改善了高职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挑战,比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化教学方式,可将单纯的理论教学变得多元化及具体化。通过对目前高职信息化教学现状与情况进行浅析,并以《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为例进行教学探究。
[关 键 词] 信息化;高职教学;经济学课程;课改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1-0138-01
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经济学基础》作为一门理论知识课程,极具基础性与严谨性。由于受长期传统教学思想与方式的影响,高职专业教育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为教学目标,从而也间接导致了理论教学的薄弱地位,因此《经济学基础》在实践教学中也很难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高职院校老师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全面改革教学思路与方法,进而提高《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效率。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信息化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下,高职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以《经济学基础》课程来说,首先,其教材特点主要体现为理论教学,与高职实践性教学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内容方面,受教材版本的限制影响,有些经济学课本内容实际案例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很难直接体现经济学理论教学价值,最终逐渐导致教学低效的尴尬局面出现。其次,高职生的知识功底并不扎实,甚至于逻辑思维理解能力也稍显欠缺。第三,经济学课程难度大,实践教学过程中严重缺乏“工学结合”的课本教材,现阶段《经济学基础》课本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逻辑推导或是数学公式、图表等内容,在有限的课本内容中很难将经济学知识进行详细解析,这样的情况只会给教学带来更大的负担。第四,老师忽视了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度,学生对于企业与社会的经济学人才需求情况不够了解,甚至于对国家的一些经济方针政策都不熟悉。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有必要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来进一步将课程理论知识讲解透彻,当然也可以搜罗到更广泛的实时案例资源,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到《经济学基础》课程中所蕴含的精髓。
信息化发展教学推进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也及时作出了教学思路与观念的转变,例如,微课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都可将课本中的一些经济学案例具体化和形象化,这种方法模式也确实有效降低了理解难度,在一段时期也可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重点,但是目前运用信息化技术的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也面临着较多难题,比如,受人才市场需求的影响,高职专业老师还是没有真正重视理论性质课程,在新课改革中投入的精力也很少;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方法存在局限性,教学策略的创新也是长期存在的难题,这会间接影响课程教学与网络技术的衔接效果;课程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难以融合,甚至有的老师为完成学期大纲目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压缩会直接导致学生对知识不易消化吸收。
二、《經济学基础》信息化课程改革策略
(一)提升教学要求,加强考核标准
首先,学校应提高对老师的要求和标准,这样才能使老师明确《经济学基础》的教学价值与重要意义,同时在基于教学任务之外,老师也应该对教学目标与内容做一个系统合理的规划。最后老师还要对考核制度进行改良与突破,例如,除了常规的试卷考核以外,老师还可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或将学生出勤、课堂参与积极性、学习任务完成度方面纳入最终评核标准。
(二)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信息能量
在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了解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要求,并通过掌握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课堂上,教学难点表现为理论性质过于明显,学生很难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老师可以通过引用教学案例的形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经济学基础》课程的了解以及学习兴趣。
例如,如今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互联网、新闻咨询、网上购物等方式来了解经济,并不断提高学生发生消费行为的频率。所以,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教学案例,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结合经济学基础的理论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加快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的速度,进一步让学生根据经济规律来有效消费,从而切实感受《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相较于经济学技术专业的其他课程,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没有过多地凸显复杂知识理论,而更为注重的是课程内容的间接性与整合度。在信息化教学时代背景下,老师应加强课程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相互融合。实践教学证明,信息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蔡璐.对高职高专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J].时代金融,2015(11).
[关 键 词] 信息化;高职教学;经济学课程;课改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1-0138-01
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经济学基础》作为一门理论知识课程,极具基础性与严谨性。由于受长期传统教学思想与方式的影响,高职专业教育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为教学目标,从而也间接导致了理论教学的薄弱地位,因此《经济学基础》在实践教学中也很难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高职院校老师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全面改革教学思路与方法,进而提高《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效率。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信息化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下,高职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以《经济学基础》课程来说,首先,其教材特点主要体现为理论教学,与高职实践性教学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内容方面,受教材版本的限制影响,有些经济学课本内容实际案例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很难直接体现经济学理论教学价值,最终逐渐导致教学低效的尴尬局面出现。其次,高职生的知识功底并不扎实,甚至于逻辑思维理解能力也稍显欠缺。第三,经济学课程难度大,实践教学过程中严重缺乏“工学结合”的课本教材,现阶段《经济学基础》课本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逻辑推导或是数学公式、图表等内容,在有限的课本内容中很难将经济学知识进行详细解析,这样的情况只会给教学带来更大的负担。第四,老师忽视了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度,学生对于企业与社会的经济学人才需求情况不够了解,甚至于对国家的一些经济方针政策都不熟悉。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有必要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来进一步将课程理论知识讲解透彻,当然也可以搜罗到更广泛的实时案例资源,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到《经济学基础》课程中所蕴含的精髓。
信息化发展教学推进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也及时作出了教学思路与观念的转变,例如,微课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都可将课本中的一些经济学案例具体化和形象化,这种方法模式也确实有效降低了理解难度,在一段时期也可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重点,但是目前运用信息化技术的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也面临着较多难题,比如,受人才市场需求的影响,高职专业老师还是没有真正重视理论性质课程,在新课改革中投入的精力也很少;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方法存在局限性,教学策略的创新也是长期存在的难题,这会间接影响课程教学与网络技术的衔接效果;课程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难以融合,甚至有的老师为完成学期大纲目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压缩会直接导致学生对知识不易消化吸收。
二、《經济学基础》信息化课程改革策略
(一)提升教学要求,加强考核标准
首先,学校应提高对老师的要求和标准,这样才能使老师明确《经济学基础》的教学价值与重要意义,同时在基于教学任务之外,老师也应该对教学目标与内容做一个系统合理的规划。最后老师还要对考核制度进行改良与突破,例如,除了常规的试卷考核以外,老师还可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或将学生出勤、课堂参与积极性、学习任务完成度方面纳入最终评核标准。
(二)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信息能量
在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了解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要求,并通过掌握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课堂上,教学难点表现为理论性质过于明显,学生很难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老师可以通过引用教学案例的形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经济学基础》课程的了解以及学习兴趣。
例如,如今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互联网、新闻咨询、网上购物等方式来了解经济,并不断提高学生发生消费行为的频率。所以,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教学案例,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结合经济学基础的理论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加快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的速度,进一步让学生根据经济规律来有效消费,从而切实感受《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相较于经济学技术专业的其他课程,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没有过多地凸显复杂知识理论,而更为注重的是课程内容的间接性与整合度。在信息化教学时代背景下,老师应加强课程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相互融合。实践教学证明,信息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蔡璐.对高职高专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J].时代金融,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