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中国作品中的“土地崇拜”探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md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赛珍珠中国农村题材小说中的“土地主题”研究》(课题编号:WGW1521)研究成果之一;同时,在本刊《戏剧之家》2016年5月上半月刊总第225期刊出的《浅析“土地主题”对赛珍珠中国农村题材小说“生命主题”的重要性与意义》也为该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美国作家赛珍珠一生的事业在于推进中西文学、文化交流,因其曾在中国生活,所以对中国的农耕文化有所了解,并且深深的认同中国人的立足田畝、眷恋乡村的土地崇拜。本文主要是对赛珍珠的两部农村题材小说进行分析,从而剖析赛珍珠对土地崇拜的认知。
  关键词:赛珍珠;中国作品;土地崇拜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1
  引言:
  美国作家赛珍珠之所以了解中国的农耕文化来源于他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当赛珍珠把其思想感悟用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是达到了真正的“社会意识”过渡成“文学主题”的升华。我们对赛珍珠的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书中的人物与土地的关系都是以“土地神崇拜”的方式呈现。而且从书中也可以看出赛珍珠对于中国的丧葬文化也是有所了解。本文主要是以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与《母亲》这两部作品来举例,对赛珍珠在跨文化语境中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理解。
  一、《大地三部曲》中所表现的人性变迁
  在本文分析赛珍珠的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具体描述土地庙的情节,比如说《大地》开篇就是对土地庙的描述:“这个土地庙是座很小的房子,只有一个人的肩那么高。它是用灰砖造的,顶上盖了瓦片。王龙的爷爷曾在这块地上耕作——现在王龙自己也靠它为生——是他用手推车从城里推来了砖盖了这座小庙……庙里坐两尊小而威严的神像,他们是由庙周围田里的泥土做的。每年过年时,王龙的父亲都买些红纸,细心地为这对神像剪贴新的衣服”。这一段话是书中主人公第一次对土地神进行膜拜以及祈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书中主人公对神灵存在有精神依赖,在之后夫妻两人的大喜之日,夫妻俩也再次在同一个土地庙里进行祈福,祈福以后的生活。
  读者在对《大地》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后,可以发现中国老百姓对土地神的敬畏是一直都有的,尊崇土地神的观念基础牢靠,不容易动摇。比如说书中一向吝啬的王龙和父亲,居然会主动掏钱,不怕艰辛和路途的遥远,把坚硬的砖块从城里运到农村,并且还花钱雇人来把土地庙给建立起来,快要过年时,老父亲还会特意找到彩纸,只为了做一身新衣服给神像;再比如王龙在还没有结婚时,是把即将过门的媳妇带到土地庙叩拜,之后阿兰便很快有了身孕,如愿生出健康活泼的小男孩,也许是王龙觉得得到了神灵的庇佑,所以他在之后的日子里继续供奉神灵。
  但是,尊崇神灵是在人们心中的愿望得到实现的情况下做的,如果他们向神灵所祈愿的没有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他们对土地神的态度会从刚开始的恭敬与崇拜变成亵渎。在小说中当王龙遇到天灾时,王龙对神灵的恭敬一扫而光,他开始咒骂神灵,甚至还当面对着土地神的脸吐唾沫,再之后,王龙对土地神的态度变成了冷淡,这从王龙逃难的路途中便可看出来。由此可见,王龙所面对的伤痛跟神灵的不管世间事是格格不入的。综上所述,只要是带有功利性的目的来供奉神灵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虔诚敬神,而是当生活顺境时的祈愿,但当现实中祈愿得不到实现时,就会有亵渎神灵行为的出现。
  二、《母亲》中体现的人性浮沉
  《母亲》小说中所表现的神灵崇拜更加值得我们去探讨。我们在对小说进行统计后得到书中出现神灵崇拜的段落一共有四段。小说中的母亲因为性格单纯和不受神灵崇拜的限制,所以她对神灵崇拜的感悟也是有所不同于一般人。比如说这一段“母亲好像沉醉在梦境,忽然吓了自己一跳,因为她昏昏迷迷地一抬头,望见庙里的三尊神像,中间的一位是个端严的土地公公,瞪眼直向前面看着,还有两个小神像,也端严地树在两旁。行路的人们在此歇歇脚、避避难或者是前来礼拜。母亲赶紧从地上把脱下的衣衫拾起来,上前去蒙在土地公公的头上,好遮着他那凝视的眼睛”。这一段很好地体现了母亲刚开始的不敬畏神灵甚至对神的威严进行挑战。
  母亲开始接纳神灵是在她遭受各种苦难后,比如说母亲不得已堕胎、女儿失明等事实打击到了她,所以她开始要去土地庙礼拜神灵,并对自己以后的生活进行祈愿。在这之后的对神灵态度,母亲一改之前的质疑神灵,转变为礼拜时的谦卑。在小说临近结尾时,母亲的命运有了一些好转,这也许也是母亲在后面的礼佛中得到了应验吧。
  三、结语
  赛珍珠是幸运的,凭借其出生美国,生活在中国的经历,拥有两种文化的比较意识,在进行创作时是在跨文化语境背景下的。总而言之,赛珍珠的两部以中国农村为题材的小说,由于很好地把中国风情跟展现出来了,而能够成为观察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生活的文化范本。赛珍珠对中国文化中的“土地崇拜”是客观的,具有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罗峰,魏兰. 神灵崇拜中的人性启迪——赛珍珠中国作品中的“土地崇拜”探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63-68.
  [2]周子玉. 赛珍珠小说中—西救赎模式的转变[J].中国文学研究,2017,(03):118-123.
  [3]魏兰. 赛珍珠中国农村题材小说的“土地主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孙元昆.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析赛珍珠作品《大地》[D].辽宁大学,2012.
  [5]王婷婷. 赛珍珠创作思想探微[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代表作,他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青春期的反叛少年——霍尔顿。作品中,作者把这位16岁男孩的空虚、苦闷、彷徨描写得淋漓尽致。  文章的开头,霍尔顿被潘西中学开除了,这已经是他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也许是他真的不适合学校生活,因为他的心思几乎不在学习上,而是老想着一些与
我听见风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激越  寂寞的麦花被骏马奔驰  不断地重复,不断地重复着幸福的回音  终有雨雪的感动  从遥远的地方赶来  我听见风的声音,在海岸邊徘徊跳跃  经年的浪花被梨花侵染  疯狂地怒吼,疯狂地怒吼着悲凉的灵魂  守望过往的相拥  从缥缈的天空追随  我听见风的声音,在眼眸里沉静浮沉  悸动的火花被星光抚慰  忧伤的淋湿,忧伤的淋湿了断桥的深夜  那些花朵啊,是风的影子  而风
作者简介:易宏玲(1979-),女,汉族,湖南株洲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伦理思想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1  继与作家王树兴合著《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之后,车凤博士于2017年4月独著出版了《境由心生:一个中国小镇的文明生态与文化哲学》一书。该书中所述的因被誉为“现实版的桃花源”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和分析屠格涅夫笔下的典型女性形象——《贵族之家》中的少女丽莎,通过描写,既可以揭示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又能够感受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写作手法,充分领悟“屠格涅夫少女”这一经典形象。  关键词:屠格涅夫;少女形象;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张颢倚(1989-),女,河南省郑州市人,助教,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石黑一雄,日裔英国小说家,1989年获得“布克奖”,2017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近年来,许多学者和评论家从创伤、怀旧情绪、不可靠叙事、记忆等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解读。在众多研究主题中,记忆作为石黑一雄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远山淡影》是石黑一雄处女作,作品构思奇特,叙述者在回忆的掩盖下编织了一个他人的故事,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减轻罪恶感。本文使用创伤理论探索主人公如何通过记忆
摘 要:《格林童话》是格林兄弟在保持口头文学原貌的基础上搜集、整理出版的德国民间童话和传说。本文基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以伦理选择为切入点论述《格林童话》对儿童道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格林童话》促进了儿童伦理启蒙的进程,从而使处在伦理混沌中的儿童进行伦理选择,认清自己与兽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促使儿童进一步约束自己的兽性因子,强化其人性因子,形成善恶观,变成真正伦理意义上的人。  关键词:文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血腥残忍的一幕慢慢褪色,永远凝固在史书中,此后提起吕雉,第一个浮现于人们脑海中的很可能就是这段描写所呈现的画面。于是“毒妇”“悍妒”往往成了吕后的标签。然而《吕太后本纪》及与之相关的其他传记勾勒出了一个更饱满鲜活的吕雉形象,我这才发现原来她
摘 要:沈从文的自我常常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自称这是“乡下人”品格。这个品格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在早期主要表现为卑微,是冥顽不灵的“乡下人”,他的创作受到了郁达夫的影响。他自己也说:“早期作品写的都是真事,那时还不会虚构。”1937年,抗战爆发后沈从文与当时北平的一些学者和教授一起南下到西安联合大学任职,这时沈从文的创作进入了新阶段,即哲理思辨阶段,这时期的“乡下人”品格是坚守,有种唯我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资助课题一般项目“巴恩斯小说元叙事策略研究”(WY201506)最终成果。  摘 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降,英语文艺界展开了关于历史本质的激烈争论;步入21世纪后,文艺界更多地关注历史的本源——记忆,涌现出大量关于记忆叙事的作品。巴恩斯以上述两个年代将《终结的感觉》一书划分为前后两章的结构,前景化两个时代的关键文化符码——对历史真实性与记忆可信度的探
摘 要:李劼人在《死水微澜》中塑造了大胆泼辣的邓幺姑,豪爽仗义的罗歪嘴,无情无义的顾天成等形象。透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窥视到20世纪初期四川社会的商人、袍哥、官绅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可以感知到波诡云谲的时代风云、多姿多彩的地域风貌。  关键词:李劼人;《死水微澜》;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谢洁蕾(1996-),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文学评论。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