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重来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y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血腥残忍的一幕慢慢褪色,永远凝固在史书中,此后提起吕雉,第一个浮现于人们脑海中的很可能就是这段描写所呈现的画面。于是“毒妇”“悍妒”往往成了吕后的标签。然而《吕太后本纪》及与之相关的其他传记勾勒出了一个更饱满鲜活的吕雉形象,我这才发现原来她也有着普通女性的共同点。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时间倒退回秦朝末年,尚为一介布衣的刘邦在沛县县长的宴会结束后被县长好友吕公单独留了下来,吕公表示刘季乃平生未见的富贵之相,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于他。刘邦自是欣然答应。于是,吕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初嫁为人妇的吕雉生下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后仍要带着两个孩子下地干活,可谓是“伶俜萦苦辛”,不过从富贵人家的女儿婚后能带着孩子务农也顯见她有能力,能吃苦。一日,在施舍了一位过路老汉饭食后,老汉告诉吕雉她和孩子都是贵人之相。这本没什么,或许只是受人施舍后说几句好话罢了。但吕雉竟然转身原原本本将此事说与了丈夫,想来她当时也是满怀希望,坚信丈夫终有一天会出人头地的吧,企望他日后“虽有姬姜,无弃蕉萃”。这时的吕雉,对丈夫哪怕没有深厚的爱,也至少有着浓浓的依赖之情。
  之后刘邦在大泽放走兵役并且遁去,吕雉替他下狱;刘邦与项羽分庭抗礼,战乱中吕雉被俘,在项羽营中做了两年多的人质,等到她终于与太公一道被接回时,刘邦身边已有了貌美且长袖善舞的戚夫人……
  吕雉20不到便嫁给大她15岁的刘邦,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在刘邦为自己的“大事业”东奔西走之时苦心经营维系着这个家。在近十年的婚姻中,她几乎倾注了所有的心力,也付出了她所有的青春年华,但两人真正在一起的时间,算来也不过三年左右,到头来只落得个“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在婚姻中得不到丈夫爱的女人与丧家之犬有何分别?空守着“吕后”的名分又有什么意思?帝王本就刻薄寡恩,况夫向项羽要求“分一杯羹”的刘邦?所幸吕雉本就是个能吃苦有性格的女子,近十年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更将她的心磨得坚忍无比:“丈夫令我失望,但至少我还有盈儿和乐儿。”
  然而正得宠的戚夫人怎会轻易罢休。鲁元公主因丈夫张敖被废赵王而失去王后之位,戚夫人之子刘如意随后便继任赵王。虽说直接原因是“赵相企图行刺刘邦”,然而为什么继任赵王的偏偏是刘如意?也许是因为刘邦对如意日益看中甚至动了换太子的心思。戚夫人见儿子已是赵王,便更有让儿子取刘盈而代之的念想了。吕雉在波谲云诡的前朝后宫中如履薄冰又力挽狂澜地为儿女保下一席之地,但对戚夫人的嫉恨想必是愈发浓烈。
  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古往今来惨绝人寰的人彘事件。一个本性淳朴的女人,得在经历了多少风浪,压抑了多少愤恨之后,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令亲生儿子也哭道:“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而吕后并没有因儿子的哭诉而有所改变,相反,她打压皇亲,扶持外戚,党同伐异。坐在沾满兄弟血腥的龙椅上,如傀儡般日日被母后提拉着,绝望和无力让这位善良又懦弱的年轻皇帝选择逃避。他荒于政事,日日淫乐,最终“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浸淫于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中多年,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吕后竟连眼泪都流不出——因为她要先为自己和吕氏一族的日后做打算。臣子揣度到她的心意,令她安心后她才开始放声大哭。也许她从儿子生前逃避皇帝的责任中,感受到了儿子对她的不认可。“我一颗心全是为了你,你却将它弃如敝屣”,已被丈夫伤过一次的心,受到二次伤害,早已空空如也,麻木得很难挤出眼泪了。之后的落泪,有几分是为去世的儿子?有几分是对于自己“连儿子去世都哭不出,还要攻于心计”而感到的可悲?恐怕也只有她自己清楚。
  吕后也会内心脆弱、感到懊悔吧。日食了,天色晦暗,她会认为这不吉利的天象是因为自己;修禊回宫途中,她觉得自己被白狗咬了一口,但旁人却没有看到过,占卜显示,白狗是刘如意来复仇的亡灵,她便自此一病不起。心虚、孤独甚至是害怕,却无人可以言说。
  高处不胜寒。
  时间线继续往后推,吕后病殁,刘氏皇亲和意欲匡扶汉室之士终于有机可乘,众人拍案而起,外戚干政的时代就此结束。
  行文至此,并不是单纯为吕后说情,毕竟将情敌虐杀的后妃,古往今来似乎唯她与武瞾耳,这样的行为实在惨无人道。但如果我们站在另一个角度,或许可以窥见这个以铁腕称制的女主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也许我们仍无法接受她的种种行为,但至少可以稍加理解。
  如果儿子去世后她不主张扩大外戚势力,汉室新皇登基,必尊自己生母为太后,她这个失去了儿子的老太后日后必将更加孤苦无依、无人重视,她的女儿在夫家可能也地位不保;如果她在高祖驾崩后不除去赵王,那么颇承高祖之风,又被议过储的戚夫人之子指不定哪一天就会在母亲的挑唆下卷土重来挑战自己的儿子,至于杀戚夫人,亦是个人私怨;如果先皇易储成功,自己的儿子被废黜为普通藩王呢?他们母子二人是否就能安稳地在这皇室之中谋得一立足之地生存下来?答案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要强的吕雉当时一定想不到,也不甘如此。
  如果时间再倒流,倒回至最初父亲与刘季约为婚姻的那个夜晚。母亲愤怒地质问父亲为什么放着县长的求亲不答应,要把这个自己觉得将来一定了不得的女儿许给刘季,而父亲不屑地答道“妇道人家懂什么”的时候,有性格的吕雉站出来说:
  “爹,我不嫁。”
  恐怕也没什么用。
  因为即使嫁给别人,乱世之中也恐难安身。吕雉自小性格要强,被父亲看重,定是自命不凡,怎会轻易嫁与父亲眼中的凡鸟?更何况,也没有一个对她弹《凤求凰》的“司马相如”。父母之命,是她当时能想到的唯一选择。
其他文献
摘 要:对于纪录片这一“影像意义系统”构成的文本,从叙事学的视角研究,从十九世纪的结构主义到新叙事学,研究者开始把焦点放在叙述文本主体的“人”上,与其说纪录片是关于“故事”语言学的建构,不如说是各相关叙事主体之间关于意识形态的对话。陈为军通过与事件人物建立平等关系的前提下达到身份认同。本文将结合《好死不如赖活着》这部纪录片,从叙事学和哲学的视角来研究纪录片创作活动中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纪录片;
摘 要: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汉学系教授罗梅君作为1974年第一批被联邦德国派往中国交换学习的德国女大学生之一,是第一位将中国女性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德国女汉学家。本文将通过厘清其汉学研究之路,全面梳理其汉学研究成就,以展现德国当代女性汉学家独特的汉学研究视角和德国女性汉学家为中华文化传播所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德国女性汉学家;罗梅君;德国汉学研究;近代史研究;妇女研究  作者简介:丁逢(1993
摘 要:奈保尔早期作品中的狂欢化品格与后来他倡导的普世文明有何联系呢?奈保尔首部出版作品《通灵的按摩师》中遵循了西方文学传统带有“社会喜剧”色彩,但喜剧只是表面,深层却反映了殖民地移民这类边缘人心理深层结构中的焦虑,是奈保尔普世文明观的动因和情感出发点。  关键词:狂欢化;《通灵的按摩师》;奈保尔;身份焦虑  作者简介:李妍,女,汉,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语言
摘 要:茶文化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国文学形式中得到广泛表现,《镜花缘》作为清代著名小说,多重角度进行古典文化中茶文化的描写。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镜花缘》中的具体茶描写进行分析,分析在对古典茶文化描写过程中渗透的中华传统文化特性,同时也探讨带有清代茶文化的美学特性。  关键词:古典文学;茶文化;美学;镜花缘  作者简介:何莉丽(1978.8-),女,汉族,甘肃定西人,讲师,文学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代表作,他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青春期的反叛少年——霍尔顿。作品中,作者把这位16岁男孩的空虚、苦闷、彷徨描写得淋漓尽致。  文章的开头,霍尔顿被潘西中学开除了,这已经是他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也许是他真的不适合学校生活,因为他的心思几乎不在学习上,而是老想着一些与
我听见风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激越  寂寞的麦花被骏马奔驰  不断地重复,不断地重复着幸福的回音  终有雨雪的感动  从遥远的地方赶来  我听见风的声音,在海岸邊徘徊跳跃  经年的浪花被梨花侵染  疯狂地怒吼,疯狂地怒吼着悲凉的灵魂  守望过往的相拥  从缥缈的天空追随  我听见风的声音,在眼眸里沉静浮沉  悸动的火花被星光抚慰  忧伤的淋湿,忧伤的淋湿了断桥的深夜  那些花朵啊,是风的影子  而风
作者简介:易宏玲(1979-),女,汉族,湖南株洲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伦理思想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1  继与作家王树兴合著《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之后,车凤博士于2017年4月独著出版了《境由心生:一个中国小镇的文明生态与文化哲学》一书。该书中所述的因被誉为“现实版的桃花源”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和分析屠格涅夫笔下的典型女性形象——《贵族之家》中的少女丽莎,通过描写,既可以揭示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又能够感受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写作手法,充分领悟“屠格涅夫少女”这一经典形象。  关键词:屠格涅夫;少女形象;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张颢倚(1989-),女,河南省郑州市人,助教,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石黑一雄,日裔英国小说家,1989年获得“布克奖”,2017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近年来,许多学者和评论家从创伤、怀旧情绪、不可靠叙事、记忆等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解读。在众多研究主题中,记忆作为石黑一雄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远山淡影》是石黑一雄处女作,作品构思奇特,叙述者在回忆的掩盖下编织了一个他人的故事,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减轻罪恶感。本文使用创伤理论探索主人公如何通过记忆
摘 要:《格林童话》是格林兄弟在保持口头文学原貌的基础上搜集、整理出版的德国民间童话和传说。本文基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以伦理选择为切入点论述《格林童话》对儿童道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格林童话》促进了儿童伦理启蒙的进程,从而使处在伦理混沌中的儿童进行伦理选择,认清自己与兽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促使儿童进一步约束自己的兽性因子,强化其人性因子,形成善恶观,变成真正伦理意义上的人。  关键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