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前往儿童可能性王国的邀请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ao0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能性”简而言之是“还没有”和“将要是”,具有可开发性。这种可开发性意味着儿童永远是生成着的,永远是超越的,永远处在打破种种界限和规定的状态之中。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儿童有其丰富的情感、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在本质上就有一种可能性。康德早就认定:“人是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但有无限的可能性。”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更是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对于教育者来说,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与发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需要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发现、等待、捕捉、唤醒……需要敏感和敏锐,更需要对儿童的尊重。
  我一直在畅想这样一个美好的境界,那就是我们能够站在儿童的立场,去实施积极的语文教育活动,去充分挖掘儿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欢愉,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生命得到双重成长。我认为,语文,即是前往儿童可能性王国的邀请。对此,我进行了如下
  思考。
  一、信任——前往儿童可能性王国的心理前提
  “教学是一种无止境的相遇。”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信任儿童,为儿童前往缤纷多彩的可能性王国提供必要的心理前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儿童有其丰富的情感、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教师必须得尊重他们的内心世界,做到真正地解放儿童。儿童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的创造者。最好的课程来自儿童,具有儿童立场才能创造最好的课程。
  如,我在教学古诗《望洞庭》时,就打破以往教学的思路,充分相信儿童的可能性,充分“让学”,在课堂上欣赏到了儿童可能性王国的别样风景。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活动:
  ◆相互提醒,读准古诗
  1.自主:练读古诗至少3遍。
  2.合作:读给同伴听,小组内相互提醒注意点,读准古诗。
  3.全班交流展示。
  ◆ 相互分享,读懂古诗
  1.自主:默读古诗,结合插图,思考每句诗的意思,将不能理解的诗句用横线画出。
  2.合作:小组内相互分享自己理解的诗句,不懂的请教同伴。如小组不能解决的提交班级讨论。
  3.全班交流展示。
  ◆ 寻找诗眼,体悟诗情
  1.古人云:诗中有画,这首诗中也隐藏了一幅幅画面,你觉得哪一幅最美?
  2.这首诗我们可以读成一个字,想想看,可以读成哪个字?
  整堂课上,我尽可能地相信“儿童的可能性”,让儿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在第一个活动环节,指向于“读好”。因为学生学习古诗不是零起点,在一、二、三年级早已进行过读诗节奏的训练,在实际的教学中,几遍下来,班上有很多学生一下子就找准了这首诗的节奏,将诗的节奏读得有板有眼。即便是有些后知后觉的学生,听了几遍也能情不自禁地跟读起来。由此可见,居高临下、婆婆妈妈的讲解是多么多余。
  第二个教学活动,指向“读懂”。我充分相信学生自学的能力,相信他们有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经过自学、分享、质疑、讨论之后,整首诗几乎所有学生都能理解,所以,当我让学生来做小老师讲解诗的意思时,他们的那种自信溢于言表。
  也许,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既然学生有如此大的可能性,还要教师做什么?我想说,如果古诗的教学只停留在读好、读懂的层面,怎么能说是学好古诗了呢?那么古诗的文化意蕴呢?古诗的情感意蕴呢?这就需要教师站在更高的位置进行备课,引导学生悟情,以发挥儿童更大的可能性。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月夜洞庭湖的朦胧之美,我在备课时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望洞庭》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潭面无风镜似磨”,一个是“潭面无风镜未磨”。我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的“语用”训练,谈谈自己更支持、更欣赏哪个版本的《望洞庭》。学生的思维火花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最终对洞庭湖的朦胧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再如,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遥望”的心境,我进行了这样的情境设置:“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洞庭湖比咱们学校的操场大,读——;比咱们学校还大,读——;比咱们如皋还大,有两个如皋那么大,再读。”在多次的诵读之后,我问:“此时此刻,辽阔的仅仅是这洞庭湖吗?”等待数秒之后,竟有好多学生举起手回答:比洞庭湖更辽阔的,还有诗人的心境。此时,我出示补充资料(诗人刘禹锡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他面对人生沉浮淡泊的情怀),让学生进行“语用”训练,提笔写出此时此刻刘禹锡的内心声音。真没有想到,一群四年级的学生,思维也可以达到那样的深度,我简直惊呆了,我不得不相信“儿童即可能”啊!“儿童即可能”,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相信并认同这个观点,课堂当中才会出现很多我们无法预约的精彩,也才能打开学生通往可能性王国的宽敞通道。
  二、活动——前往儿童可能性王国的重要载体
  童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快乐的年华。这个时期的快乐很大的原因是他们处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的。活动是儿童快乐的源泉,活动是前往儿童可能性王国的重要载体。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千万不能成为扼杀儿童“快乐”的“杀手”,不能关闭通往儿童可能性王国的大门。以“语用”训练为例,一些教师,为了“语用”的训练,从不考虑训练的形式,从不考虑训练的时机,将“语用”的训练强加到课堂中去。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课堂教学能让学生置身于快乐的情境之中,再去进行“语用”的训练,才会事半功倍。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练习6》“做做说说”,要求小朋友向别人介绍自己搜集的运动员图片,这是一个很好的“语用“训练的安排。作为一年级的小学生,能够记住并简要说出自己搜集的某个运动员关键的信息,是实施积极“语用”的过程;若能听记住别人介绍的某个运动员的关键信息,是更高层次的“语用”训练,这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怎样才能让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说出这些生动的语言呢?课堂上,我结合一年级上册《练习4》的口语交际“悄悄告诉他”,与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之中完成了这部分的教学。具体教学过程为:每个小朋友都要将自己搜集的运动员的信息用一两句话介绍出来。如:刘翔,中国人,曾获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冠军,被大家称为“亚洲飞人”;乔丹,美国人,被誉为“空中飞人”,是NBA优秀的篮球运动员。教学中,每个小朋友都加入到这个游戏之中,先将自己搜集的运动员的信息传递给小组成员,再去倾听小组里其他成员搜集的运动员的信息。在整个“语用”过程中,他们既是一个倾听者,又是一个需要表达清楚的传话者,他们的眼神之中写满了期待,神态之中流淌着兴奋,学生的倾听习惯、表达能力及语言的积累在这样一个轻松快乐的游戏之中悄然完成。相比没有任何属于儿童活动形式的“普通介绍”,此类蕴藏快乐的活动形式,向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发出了美丽的邀请,更体现了儿童生命的价值。   三、放手——前往儿童可能性王国的伟大途径
  儿童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多彩!儿童是最伟大的想象家,儿童就是我们的老师!我认为,敬畏儿童应是我们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应有的情怀,而“放手”让儿童去想、去做、去说则是前往儿童可能性王国“最伟大”的途径。我之所以说是“最伟大”,是因为很多教师总是担心儿童离开了自己便会无所适从。这种大胆的放手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
  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有一则“看图说话”,图上画着一只蚂蚁要过河,这时,正好一片树叶落了下来,蚂蚁坐在树叶上过了河。刚教学时,我在想,作为一年级的学生只要能说通顺即可,于是我就示范性地说了一下:“一天,蚂蚁要过河,可是不能过去,它就用一片树叶当船,坐着过了河。”谁知道,我刚讲到这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道:“老师,我可不是这么想的。”我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我觉得,这可以编成一个故事。蚂蚁王国没有粮食了,蚂蚁国王就派小蚂蚁去找食物。可是食物在河的对岸才有,怎么办呢?”其余学生纷纷举手:“我觉得可以是这样,蚂蚁的外婆生病了,小蚂蚁想去看望外婆,可是,外婆家住在河的对岸,怎么办呢?”“我觉得是小蚂蚁要去参加森林里的运动会……”“我觉得小蚂蚁是要去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
  最精彩的是,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小蚂蚁不是要去做什么的,而是它在河岸边看到一片树叶,它想:我不如坐在这片树叶上来玩漂流吧!于是它就坐上了树叶,树叶随着波浪忽上忽下,像是荡秋千呢!后来,它把这个游戏告诉了小伙伴们,它们都用树叶一起来玩漂流了!”
  “儿童即创造。”那堂语文课,我的的确确是吃惊了,我从没想过学生们会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如果我不能停下自己的脚步,聆听儿童,如果我不能蹲下身子,平等地看待儿童,那么语言文字的训练将会大打折扣,语言文字的训练就难以达到美妙的境界。因此,只有站在儿童的立场,大胆地放手,才能让学生的言语实践缤纷多彩,语言文字训练的成果才会更加丰硕,同时,学生的尊严和自信也才能得以最佳的满足,他们才能步入发展可能性的王国。
  四、创造——前往儿童可能性王国的活力源泉
  “给其自由,任其选择”,这是格罗培斯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的理念。可见,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对于儿童来说,自由是其生命成长必要的心理环境。有了自由,就会有创造;有了创造,就有了前往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活力源泉。在可能性的王国里,我们通过创造,获取知识。在可能性的王国中的行动会表现出这样的特征:产生新的思想,创造新的生活,自觉地对生活赋予意义,自我作出贡献。若想在可能性的王国里,激发儿童的创造性,课堂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就不能太单一,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具有选择性菜单,留足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课后作业的“语用”训练,更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尽量不布置限制儿童思维的作文题,不布置老掉牙的作文题,不布置远离儿童生活实际的作文题。
  如,为了让学生步入可能性的王国,每天我都会留出一段时间作为学生自由创作的时空。这段时间,所有学生用自己精心选择的创作本,进行连续的“语用”训练。当然,在此项活动开始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一个创作的指导,进行众多文学作品的欣赏学习,学习如何构思,如何写章节标题,如何让情节一波三折,如何让细节描写鲜活生动。当学生的心中涌起创作的冲动时,当学生觉得自己可以自由挥洒时,创作的热情特别高涨。于是,在学期结束,所有的学生都写了厚厚的一本作文,闪烁着童心的一部部作品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如,《六(2)班的那些事儿》《南游记》《舌尖上的如皋美食》《童年往事知多少》《幽默班级》《哈皮家族》《梦想扬帆》等等。正是因为给了学生们自由,所以很多学生的心中有了创作的美丽梦想。为儿童营造创造的心理环境,给与其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语文,便会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
  语文意味着多种可能性,语文教学需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享有决定权、自主权、选择权和参与权。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去寻找种种可能性。儿童正是用“可能性”来暗示、启迪我们的语文教学,来挑战、改变我们当下的语文现状。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成为“长大的儿童”,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充分地信任每一位儿童,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大胆放手,鼓励创新,让每天的语文学习都成为前往儿童发展可能性的邀请,让每一位儿童都能步入自己发展的可能性王国,让每一位儿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美丽风景。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安定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
其他文献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感受:课堂上学生总有说不完的“闲话”,再加上总有几个学生调皮捣蛋,教师稍有疏忽,教室里极有可能“炸了锅”而无法收拾。在这个时候,好像只有拿出“师道尊严”,甚至大声训斥,课堂才会逐渐平息下来。有时也会出现另一番情景,课堂变得极其安静,除了少数学生能专心上课外,多数学生面无表情,神情默然。本来丰富多彩、颇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课,变得死气沉沉。  那么如何激发学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让人措手不及。对此,上海市嘉定区黄家花园幼儿园组织教职成立志愿者服务队,筑牢疫情“防控墙”。这些最美的逆行者们,有的冲上一线协助医护人员测量体温,守护上海;有的下沉社区,协助社工人员入沪排查,守护家园;有的到隔離点,协助医护人员排摸疫情,守护防线;有的到口罩厂,协助生产人员加紧生产,守护生命……他们相信只要团结一心,战胜病毒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   于营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体育报》《海鸥文学》《青岛文学》《青岛日报》《青岛晚报》《青岛广播电视报》《山东文学》《天津文学》《雨花》《时代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近百篇。  一   粉条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就从没顶的土里往上爬。感觉胸口憋得要死,感觉头上有丝丝的光亮在闪动,他就本能地使出吃奶的力气往上爬。感觉压在身上的泥土,像铁手攥着骨头和肉,每爬一步都痛,掉泪的痛,从没受
被子植物受精过程关键机制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段巧红团队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Alice Y. Cheung和Henming Wu教授等人合作,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个花粉管进入胚珠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FERONIA受体激酶调控了低甲酯化果胶质在丝状器的积累,进而调控了第一个花粉管诱导的一氧化氮在丝状器的积累。一氧化氮对诱导花粉管进入胚珠的诱饵蛋白进行亚硝基化修饰
“教育惩戒”一直是中小学教育中困扰着教师和学生关系的焦点问题。自3月1日《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施行以来,社会各界对“教育惩戒”的探讨持续不断。  过度依赖惩戒的教育是粗暴的教育,完全脱离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实施有效的“教育惩戒”,不仅需要明确规范的制度规定,还需要教师灵活的育人艺术。  在進行教育惩戒前,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其适用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某一教育真理,用在这种情况
【教学目的】  采用绘画教学手段让学生回忆起夏夜的美丽景色,有层次地描述星星、动物、花草、月亮的状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这节作文课,我们要学写《美丽的夏夜》。这是一篇描写夏夜景物的文章。怎样写好它呢?我有两个办法,一是 “画夏夜”,二是“演夏夜”。我先来“画夏夜”。你们仔细看,我画下了什么?(在黑板一角画下一个不规则图案。随后说明“这是一颗星星”。并且问:“样子像什么?”)  (
专家简介:  张锦,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学会会士。长期从事低维碳材料的物理化学研究,在低维碳材料的拉曼光谱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等。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
进入九月,王大爷的病愈发严重,令他坐卧难宁。  那真是一种奇怪的病。进城不久,王大爷就感觉手掌不太对劲,莫名发痒。起初,只是一个点,仿佛有一只蚂蚁躲在皮层之下,憋着劲,时不时往上钻,咬上一口。王大爷也没在意,认为不过是一般的疼痒,就用指甲狠劲掐,试图把蚂蚁掐死。不过,那蚂蚁命硬得很,怎么也掐不死。不但掐不死,反而招来了更多的蚂蚁。蚂蚁越来越多,十只,一百只,一千只……跑动的范围越来越大,由点到面,
2020年年初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健康水平和经济发展,都带来极大影响。疫情发生后,解析病毒结构、研发疫苗进展,这些原本“学术味”十足的关键词,也成了普通老百姓十分关心的话题。  2020年6月份,Science杂志发表西湖大学周强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新冠病毒S蛋白與中和抗体4A8复合物的结构,为靶向S蛋白N端结构域的药物设计和治疗策略提供了基础。该抗体是由陈薇院士
一、听故事识课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好听的小故事,看谁最会听,最会看。(音乐响起,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中间适时出示生字卡片。)  【评析:针对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选用故事导入法,同时提出“听”和“看”的比赛。话虽然不多,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师:同学们听得仔细,看得专心。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8课《称赞》。来,伸出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