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课程资源构建探究式科学素养新课堂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hai3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程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是构建探究式课堂、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条件。文章对新课程理念下课程资源的整合分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即灵活整合本学科教材资源、整合学科间课程资源、发掘科学教学隐性资源。
  关键词:教材资源;课程资源;隐性资源;整合;科学素养新课堂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基于此教师应广泛利用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多种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使学生亲历一个丰富多彩的探究过程,切实构建科学素养探究式新课堂。
  因此,笔者结合近年来对整合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相关经验,就如何构建科学素养探究新课堂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灵活整合本学科教材资源
  (1)自由组合。教师应根据大纲要求,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自主地选择、组织适合的教学材料,而不能过分依赖现成课本。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课本从会变化的米饭、淀粉和碘酒中,寻找淀粉的踪迹,并制作神秘信件四个部分进行设计,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这样的环节设置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在达成教学目标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对课本的教学安排进行调整,设计成“展示神秘信件、探究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读取神秘信件上的信息、寻找淀粉的踪迹、课堂总结”五个部分。通过探究,让学生自行发现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知道碘酒可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进一步加深对“什么是化学变化”的认识。调整后的设计既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将教材去繁化简,贴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2)积极拓展。教材不只是课本,课本往往只是教材的一部分,教师还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取两者之长,补两者之短,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学科教材资源的“再创作”。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园OK吧”是一个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形式的科学实验活动室,把活动内容制作成可自由观看的展板,让学生们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探究式教学精神。在开展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的教学中,笔者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与力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校园OK吧”里的“螺旋桨电动车”和“水下螺旋电动船”这两个实验,指导学生利用螺旋桨高速转动来产生反冲力推动小车前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反冲力这一概念的理解,促进了探究式科学素养新课堂的形成。
  二、依托学科优势,整合学科间课程资源
  进入 21 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小学科学课程也与其他学科产生了更加密切的联系。例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里的小动物”,就要求学生学会观察蜗牛,并交流探究观察的过程和结果。又如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大量使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将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新趋势。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課“月相变化”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深刻地了解月相变化,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动画视频展示月相变化,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初一到十五的日期及月相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情况对黑板上的月相图作出排列。如若只靠多媒体展示月相变化图,学生对月相变化就不会有如此生动的理解。因此,从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学科属性来看,整合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可使课程的三维目标完成得更加丰富饱满,对构建探究式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锦上添花之用。
  三、发掘隐性资源,促进探究式科学素养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以强调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教学资源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承载着积极的辅助作用。但隐性教学资源所具有的隐蔽性、弥散性、依附性等特点,往往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因此,如何有效挖掘并整合科学教学的隐性资源,对构建探究式科学素养新课堂,打造“内隐学习”环境,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打破砂锅——挖掘问题性资源。许多时候,小学科学课堂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挑战性,是一个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亲历问题探究的过程。从搜集整理客观信息到分析客观信息并提出假设,再到制订探究计划,最终动手操作得出结论,验证假设,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例如,在“杠杆类工具的研究”一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杠杆类工具(筷子、开瓶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开瓶器使用起来省力,筷子用起来费力呢?”接着请学生针对问题做出假设,制订研究计划,并动手操作,最后得出结论: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费力。看似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不起眼小事,就成为我们难得的科学教学隐性资源。实验中蕴含着许多问题,值得学生思考:“为什么杠杆类工具有的省力有的费力?既然费力为什么还要使用呢?”面对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正是探究式教学的价值所在。
  (2)因势利导——挖掘情境性资源。情境性资源就是运用无意识心理活动原理,对学生进行科学信息的暗示。例如,在上“我们的身体”这一单元中的“运动起来会怎样”这课时,教师就可以在上课前带领学生一起做健身操,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运动起来我们的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这时候,由于刚运动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适度展现一些气喘吁吁、无力说话的情景,这可能会引起学生哄堂大笑,也正由于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发现,运动时心跳次数增加、呼吸增加、比较容易气喘等这些特点。等到教师说话比较平稳后,又可以适时提出:“运动后,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身体呢?”学生就能想到合理的休息。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将科学知识巧妙地隐藏在课堂中,展现了课堂中情境性隐性资源的重要性。
  (3)靠山吃山——挖掘背景性资源。学生的思维状态是生成隐性资源的重要情境,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因此在课堂上产生出不同的隐性资源。这些资源往往是最具有挖掘潜力也最容易达到教育目标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受到学校的资源局限,忽视了那些在身边的、平常的资源,使得课堂上出现“人为资源而存在,而不是资源为人服务”的现象。笔者在开展“宇宙”这一单元的教学时,课堂上有的学生父母都是大学天文学专业的高知分子,学生在小时候就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参观科技馆和使用高校天文器材,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天文知识。基于这种情况,在课堂中学生有时甚至能比教师讲述得更为详细、生动。因此,用好背景性教育资源,不仅能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将这种科学氛围延伸向课外,增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氛围。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整合有益于构建探究式科学素养新课堂。教 师应提高意识,因地制宜,多渠道、多途径挖掘与整合课程资源,提升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Margolis,Eric.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M].London:Routledge,1988.
  [3]徐学福,宋乃庆.20世纪探究教学理论的发展及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慢慢融人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但是在教学手段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手段也面临着要与一
有关氮族元素的试题,能力要求高、思维容量大,是高考的热点。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巧用原子守恒、电子守恒方法。
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遇到以下三个题目时感到无从下手,往往无法依据所学知识做出正确解答。题目如下:
我国属于农业人口大国,我国的第一产业就是农业,我国一直广泛关注三农问题。农业科技事业单位负责科技兴农。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财务管
摘 要:文章围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读写兴趣、提升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度、扩大学生阅读量、带领学生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仿写或续写、加强小学生对读写结合学习方式的重视度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方法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提供一些理论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创造力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全球中的经济地位不断稳固,中国的
教育多元化是当前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学生的需求是多样性的,随着其智力的发展,相应的教学方面也实现了多样化。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锻炼
桩的负摩阻力的发生将使桩侧土的部分重力传递给桩,因此,负摩阻力不但不能成为桩承载力的一部分,反而变成施加在桩上的外荷载.这是在软弱粘土或湿陷性黄土等地基中确定单桩容
创设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通过问题情境设置,在问题探讨和研究过程中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摘 要:中职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的质量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语文教学一直受到较多的重视。但是,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文章在深入分析中职语文教学特点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中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文精神;有效培养;策略  作为中职
什么是师德?不同的人会坚持不同的师德立场、师德观念和师德标准。作为一个从教16年的一线老师,我想谈谈我对师德的认识。我认为教育是一件良心活,应该基于道德良心来做教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