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培养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hao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的质量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语文教学一直受到较多的重视。但是,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文章在深入分析中职语文教学特点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中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文精神;有效培养;策略
  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及时地解决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在中职教育体系中,语文是最为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中职语文学科自身来看,其蕴含着的人文精神与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性化理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1]。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一方面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学科特征,也是开展人性化培养,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通过语文学科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也是现代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目标。从学科本身来看,语文学科内容的核心要义就是“以人为本”,这与现代教学所提倡的“生本理念”不谋而合,基于人文精神培养视角,创新开展中职语文教学,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路径,是提升中职语文教学水平,培养综合性职业人才的必然选择。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是,在中职语文教育实践当中,由于人文精神培养的缺失,导致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理念落后、人文培养不足的现实问题,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当中,高水平教师人才缺失,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是制约中职语文教学水平提升的又一重要因素。在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上,“生本理念”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很多教师认为自己才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在开展教学当中,不管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法,都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提升中职语文教学水平,离不开优秀教师队伍的支撑,一方面,由于中职院校条件的限制,对优秀教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固守传统教学观念,不愿意进行改革和创新。这些都是影响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受社会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探索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教学路径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社会条件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各种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各种消极思想占领思维高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息以爆炸式的方式增长,在网络上各种消息和思想同时存在,对于分析判断能力不足的中职学生来说,容易产生不良影响。
  (3)中职学生的基础水平不高。从现代的考试选拔制度来看,中职院校普遍存在着生源较差的问题,由于中职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方面,与大学本科学生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在开展语文学科教学当中,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由于学生自身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很多语文教师也缺乏教学积极性,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没有改革创新的动力,都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在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中职语文教学没有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引起足够重视,学生在课堂上也体现不出主体地位。因此,由于中职院校普遍学生生源较差,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开展中职语文教学,对于提升中职院校办学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策略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中职语文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践行人性化教学理念,无法做到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2]。中职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在现代考试制度下,走入中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在面对这类学生的时候,很多中职语文教师提不起教学的兴致,认为学生基础太差,很难取得教学上的实际效果,因此产生了缺乏教学积极性的问题。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开展中职语文教学,首先要从教师入手。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秉持“人人皆可成才”的教学理念,将人文精神的培养理念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将每名学生都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进而提升教学实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开展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编撰校本教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特点,适当选取、调整教学内容,以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中职学校内,学生个性普遍比较强,也体现出了较强烈的逆反心理。中职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不要将自己局限在高高在上的讲台上面,而要真正融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切实需求,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培养。由此可见,中职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要从知识层面入手,也要结合学生实际,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和人性化的特色教学服务,以提升中职语文教学水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要提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人性化程度,通过利用微课、思维导图等方式,都可以满足学生需求,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此外,开展人性化教学,中职教师不能囿于课本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丰富资源,精心筛选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3)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是现在中职教育的重要教學目标,因此,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语文等基础性学科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中职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让中职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更接地气,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升教学实效。让中职语文教学接地气,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将中职语文教育与学生专业有机结合,通过知识融会贯通,让语文学科更好地发挥基础性作用,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专业技术,实现知识的利用实效性,进而提升语文学科的吸引力,创新开展中职语文教学。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是中职院校的重要目标,在开展中职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开设“职业人物风采”和“职业语言培养”等模块,结合学生就业实践和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实现语文学科与学生职业方向的有机结合,兼顾教材的实用性和人文性,贯彻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该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采用适合中职学生的方式,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提高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 瑶,罗 阳.中职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4):142-143.
  [2]李 光.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3):125-126.
  (作者单位: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同时,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很多时候“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仍得不到落实,师生共享的课
一、阅读法阅读教材、材料是思想政治课教与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学科的学习能力有其相通性。政治教学可借鉴语文中的一些学习方法,如指导学生围绕教材的章、节、框题来抓中心,划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慢慢融人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但是在教学手段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手段也面临着要与一
有关氮族元素的试题,能力要求高、思维容量大,是高考的热点。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巧用原子守恒、电子守恒方法。
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遇到以下三个题目时感到无从下手,往往无法依据所学知识做出正确解答。题目如下:
我国属于农业人口大国,我国的第一产业就是农业,我国一直广泛关注三农问题。农业科技事业单位负责科技兴农。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财务管
摘 要:文章围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读写兴趣、提升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度、扩大学生阅读量、带领学生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仿写或续写、加强小学生对读写结合学习方式的重视度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方法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提供一些理论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创造力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全球中的经济地位不断稳固,中国的
教育多元化是当前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学生的需求是多样性的,随着其智力的发展,相应的教学方面也实现了多样化。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锻炼
桩的负摩阻力的发生将使桩侧土的部分重力传递给桩,因此,负摩阻力不但不能成为桩承载力的一部分,反而变成施加在桩上的外荷载.这是在软弱粘土或湿陷性黄土等地基中确定单桩容
创设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通过问题情境设置,在问题探讨和研究过程中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