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装修噪声的无奈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dzhu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打110!”同楼的邻居小吴一怒之下打手机报了警。原来他是不堪忍受对门装修的噪声而出的下策!也难怪他发那么大的火,他爱人10天前给家里添了个千金,就在此时,对门老住户买了新居搬走了,新入住的那家照例要大动干戈地装修。
  起初他并不在意,因为爱人住院,他白天上班,听不到噪声。但爱人一出院回到家坐月子,那感受就大不相同了。产假需要静养,婴儿需要安静的环境,这装修的噪声实在是太难忍受了。
  不到10分钟,110警车就飞驰到楼前。一问情况,他们犯了难。装修噪声扰民的事他们已司空见惯,但这噪声毕竟不是偷不是抢,他们难以处理。于是例行公事地安慰了小吴几句,又到对门向装修的工人打招呼,让他们多加注意,开车就走了,什么问题也没解决!
  本来,小吴报警只是一气之下所为,明知110是不可能解决这一难题的。因为就在前几个月,我也遇到同类的事,他一清二楚。我父母是湖北武汉人,住在近郊农村。在老家除了清晨的公鸡报晓和夜间那警觉的狗叫,几乎全天都是安静的。盛夏奇热,为了避暑,他们来到了北京。其实,京城夏天也不凉快,但家里装着空调可以缓解。去年,他们就是住了一个多月才回乡的。今年没来几天,楼上的住户换房搬走了,又来了一家从未谋面的新住户。楼上装修,最倒霉的莫过于楼下,现在楼房隔音设备很差,动静特别大,尤其是打电钻的那些天,不说安静地睡午觉,甚至在家里对面讲话都听不清楚。
  双亲实在受不了这装修的噪声,闹着回武汉去。无奈之下我找了居委会,希望他们能协助解决。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无能为力,我又找了派出所。片警老乔倒是很负责任,他专门找来有关法规,在去年元月,北京曾颁布过《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在第34条还真有涉及噪声的条文:“从家庭内发生的噪声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由公安部门给予警告,警告不改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但遗憾的是这一条例没有细化,噪声到底多少分贝可以处罚,处罚之后是不是还继续装修?老乔犯了难,直嘀咕:这家庭装修涉及到千家万户,如今是个大趋势,要装修就免不了要砸、要钻、要锯,这些都会发出噪声,甚至很严重的噪声,以电钻为例噪声可以达到120~150分贝,而到了100分贝就达到让人“痛苦”的极限,这些都是现实存在,但总不能因为有噪声就不让人装修吧!
  有法可循,但无细则可依,老乔最终作了息事宁人式的调解,要求楼上的装修一方严格遵守装修的时间,即不得早于上午八时,晚于下午五时半,也只能到此为止了。
  这些年,受装修之扰成了我们小区挥之不去的“公害”。我们这栋楼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竣工入住的,已有十多个年头,进入了重新装修的旺季。一个门住户有18家,加上左右楼门一共有50多户。近两年从年初到年尾,你家装罢我上场,叮叮咚咚,从来没有清净的时候。
  每家都有特殊情况,以我们这楼门为例:三层今年就有一户高考的,一层有一位半身不遂的病号,六层有一个不满两岁的幼儿,这些人家对装修的噪声都很敏感。加上在我们居住环境中的噪声绝不只是装修,排除周边的机动车行驶声外,还有诸如敲打声、剁菜声、孩子的哭闹声、看电视听收音机以及年轻人打闹的喧嚣声,噪声声源特别多,而且不受空间限制,不受对象左右,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制造着,又都不同程度地深受其害,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情趣爱好相差甚远,作息时间也不尽一致,对声音有着独特的主观感受,就说弹钢琴,练歌喉吧,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种享受乐趣,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会感到难以忍受!
  难道噪声扰民是永远不能解决的难题吗?难道人们将只能饱受噪声之苦吗?我常常会发出此类的感叹。不过前些天,我从《北京晚报》上看到一则消息,不由心情为之一振。由于家庭噪声干扰问题,常常使邻里关系矛盾激化,纠纷也不断。社会生活出现了新的问题,却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隔音装修公司。据说有一家建筑(声学)装饰公司这两年就先后帮助500多个家庭做了专业的隔音防护,大大缓解了邻里间的纠纷。
  可见任何事情一旦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终会有办法予以化解的,但愿这类行业能迅速发展起来,但愿人们能不怕破费事先对噪声做一些防范,如果大家都心往一处想,那噪声干扰之苦就能消失,到时再也不会为此去报警或找派出所了!
其他文献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到生疏的地方看看,一向兴趣不大。主观条件是近年常说的思想问题,来于《旧约·传道书》和赵州和尚,前者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后者说“好事不如无”。客观条件是既少钱又少闲。可是对于生疏地方的苏州却网开一面,有时甚至想,如果竟至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还是未能出入阊门,即使赵州和尚的禅悟语不无道理,回顾生平,也总是太遗憾了。憾是唯心的,解除要靠唯物
期刊
这西京胜迹四个字,是本小册子的名字,乃张长工先生编订的。内容是将在志书上,和在西安当地考查所得,约编订了有一万字上下的简记,大概西安的胜迹,都网罗无遗了。不过他所举的,仅仅是沿革,没有加以描写。我根据了他那小册子,游历一二十处胜迹,颇得他的介绍力不小,就借重他这名字,总括我这段琐文。    开元寺    这寺在东大街路南,大门对着街上,门里是片广场,广场正面是庙,两旁是环形式的人家门户,猛然一看,
期刊
第一次知道“天一阁”,当然是从余秋雨先生那篇脍炙人口的《风雨天一阁》。  很多很多年以后的今天,一个更年轻的读书人来到这里追念。我却发现,它不再是藏书楼,也不会再有关于书的传奇。  且不用遥想它传奇的过去,只想一点点,就在刚才,我从市中心的月湖寻到这里的路途就可以感受到它的非同寻常……    月湖对于宁波,正如西湖之于杭州,它像一轮弯弯的月亮,挂在宁波的心上,月牙儿连着城市的主血管——中山路。湖中
期刊
众水汇集的地方,一江一湖一山,赋予她其他城市无法企及的灵秀。浔阳江头,有春江花月的古雅;鄱阳湖边,有长天秋水的豪迈。地处南北动脉和黄金水道的交叉点,承东启西,引南接北,新时代的九省通衢——九江。 这是中央电视台“中国魅力城市”九江的获奖证词,也是九江独具风韵的真实写照。  九江,集名山(庐山)、名江(长江)、名湖(鄱阳湖)于一体,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长江流经九江水域境内,与鄱
期刊
武汉的山,山不显而名显。黄鹤楼下是蛇山,电视塔下是龟山,隔江相视,钢铁结构的长江大桥飞架南北,气势如虹,连贯武汉三镇;珞珈山为武汉大学校园,山复路环,林阴掩映学楼书馆,樱花枫叶述纷繁;磨山居东湖彼岸,梅桂之乡;琴台是伯牙弹琴给钟子期听的地方,传一个“知音难觅”的千古绝唱。武汉有三十多座小山,可谓一览众山小。然武汉水阔,长江浩浩,汉水悠悠,东湖碧水如镜,或浅波微澜,晴空下鹤集舟行,柳绿莲白。武汉第一
期刊
要说起这手机,现在在城市成年人群中,基本上算是人手一个了,有些人甚至不止一个。中国人爱赶时髦的毛病,在购买手机上可谓是体现最深的。当各大手机生产商把最大的市场定位在中国之后,消费者有福了,因为每天都有无数款新机型上市,让我们在第一时间就能购买到世界上最流行、最先进、最漂亮的手机,这极大地满足了我们渴求已久的“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的心愿。  现在的手机功能强大到堪比20世纪七八十年代“詹姆斯·邦德”使
期刊
宠物是人类不会说话的心灵伴侣,我想大部分人决定饲养宠物的根本原因是聊慰内心的空虚和寂寞,猫、狗、鸟、乌龟、蜥蜴……任何动物都好,我们把它们当作亲人、孩子、朋友,相互依赖、信任。但在这些小可爱、小乖乖在带给我们欢乐、慰藉的同时,也给我们生存的环境带来了无穷的噪音污染。  宠物声音污染的主要制造者是狗和猫,这也是人类饲养数量最多的两大宠物种类,其中叫声最大的当属人类最好的朋友——狗。以狗为例,分析一下
期刊
只是在画中见过它的形象;如今置身真实的黄山,恍若还在一幅画前。  还在山麓,只是远观,然而挡在面前的数座山峰已挡不住黄山那横空出世的气势,在蓝天的背景上,直指云霄的黄山之峰孤高而圣洁。  不知道有一种什么力量让人震撼。上了黄山,俯视涌向上来的山峰,仰望排空而起的山巅,所有的词汇都失去了形容的力量。摒气凝神,看见的,是满眼静穆的嶙峋峥嵘。    组成这一幅峥嵘景象的,是山岩和奇松。这些生长在黄山的劲
期刊
阿列娜的初恋是唯美的。上中学时,她的同学万尼卡胆大妄为地吻了她头戴的帽子,在那一瞬间,她在爱的漩涡中迷失了。万尼卡身上散发出来的雄性的气味久久令她回味,在14岁那个情窦初开的季节里,万尼卡叩开了阿列娜怀春少女的心扉,让她憧憬明天。  时间飞逝,他们都已长大成人。  交往的七年来,万尼卡三心二意,颇为花心。而阿列娜却始终对他一片痴心,苦苦等待,等待万尼卡大学毕业向她求婚。尽管天生丽质的阿列娜身边蜂飞
期刊
北京最美的乡村    编者的话:每月人物是本刊新开的一个栏目。每月入选人物将作为本刊“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候选人。亲爱的读者,您读了他们的故事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写信告诉我们好吗?你们的评价,将成为我们评选“年度人物”时的重要依据。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今年2月14日,当记者再次走在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香堂文化新村整洁宽阔的街道上,耳边再次回响起这首美妙的歌声。记得那是20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