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蜇眼伤致失明三例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部蜂类蜇伤大多伤及角膜和眼睑,而严重蜇伤引起失明者并不鲜见.现将我们遇到的3例报告如下.   例1 男 58岁 2005年5月6日头颈部被群蜂蜇伤,伤后短时间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及神志朦胧等全身中毒症状.视力:右眼无光感,左眼1.2,右眼脸肿胀.右球结膜充血,水肿,角膜上皮混浊并见散在斑片状缺损,Fl(+),前房少量暗红色积血,瞳孔散大,晶状体不匀均白色混浊,眼压右24.67mmHg,左16.46 mmHg.入院后即行右眼前房冲洗.术后见晶状体混浊加重,眼底看不清,给抗生素及大量皮质类固醇,术后第5天,视力仍无光感.行右晶状体超声粉碎及玻璃体切除,术中见玻璃体中度混浊,视盘界清,视网膜血管明显变细,部分动脉完全中断,视网膜水肿,术后继续抗感染、皮质类固醇、营养神经及血管扩张剂.出院时右眼仍无光感.出院后1周复查右眼视力无光感,角膜混浊,周边更甚,视盘色苍白,视网膜血管明显变细,部分呈白线状.   

其他文献
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手术已经广泛开展,而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作为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却一直困扰着眼科医师,并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大量文献证明,Haze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术前屈光度、术中角膜切削深度、手术方式、个体差异等,而手术方式的选择又是术后Haze形成的最关键原因之一。
目的 使用OQAS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联合植入亲水性或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IOL)在4 mm瞳孔下眼内散射光和视觉质量的差异,并探讨眼内散射光与视觉质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2年3~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植入亲水性或疏水性丙烯酸IOL至少3个月的患者56例(68只眼).按照IOL的材质分为3组:分别为1组:一体肝素表面处理
青光眼作为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致盲眼病,其视力的下降源于视神经轴突的变性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在这个过程中,视乳头和视网膜的神经胶质细胞活化,发生增生、转移,缝隙连接、蛋白表达及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表达的改变,并发生内皮素、一氧化氮及谷氨酸调节的异常,同时联合免疫应答机制使其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引起一系列青光眼损伤的病理改变.然而在对视乳头和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的这些活化特性的研究中,不难发现
随着对角膜生理和光学作用认识的深入,以及眼科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涌现,角膜内皮移植手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从DLEK到DSEK,DSAEK再到后来的DMEK,手术操作日趋简便,切口逐渐缩小,更多的保留了正常角膜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了患者视力恢复速度.随着手术操作的不断改进,角膜内皮移植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显示出诸多优势.目前,角膜内皮移植正在取代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
目的 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旨在了解巩膜炎和表层巩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全身疾病、诊治效果以及与视力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共收治各类巩膜炎68例和表层巩膜炎11例,共有患者79例,其中男31例,女48例;平均发病年龄(44.1±15.9)岁(16~69岁).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视力变化和全身相关疾病情况,主要治疗措施包括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剂,部分
目的 探讨经结膜免缝合20G玻璃体切割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选取201 1年10月至2012年7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住院行经结膜免缝合20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患者131例(131只眼),平均年龄为(53±12)岁,男72例,女59例.观察术前和术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和散光度的变化以评价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131只眼共393个巩膜穿刺口,309个切口无需缝合自行
患者女,62岁.因双眼渐进性抬举困难12年,于2010年7月23日来我科就诊.患者12年前开始出现双眼上睑下垂,呈渐进性.上睑下垂的程度一天中无明显波动,即无晨起时较轻,晚间疲劳时明显加重.1年前开始,说话久则声音嘶哑,近3个多月有吞咽固体食物困难.无复视,无巨细胞动脉炎的症状,无全身骨骼肌肌力减弱.30年前患风湿性关节炎,4年前确诊为高血压.家族中其祖母患双眼上睑下垂.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眼1
期刊
青光眼作为世界第二大致盲眼病,至今无根治青光眼的有效方法.目前滤过性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术方式,然而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是导致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何预防滤过泡过分瘢痕化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新的治疗方法相继出现,现就滤过手术抗瘢痕的研究作一综述及展望。
目的 通过对青年近视眼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的测量,分析其与眼轴长度和屈光度的相关关系,探讨青年近视的眼底黄斑区最薄处结构的变化规律.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0年7~10月在抚顺市眼病医院收集107例青年女性(年龄为19~30岁)214只眼,按屈光度分为三组,A组为低度近视组:-0.25~-3 D(含-3D,共67只眼);B组为中度近视组:-3~-6 D(含-6D,共83只眼);C组为高度近视
先证者Ⅱ1,男,50岁.因右眼胀痛、视物不清伴同侧头痛2d,于2008年2月18日入院,住院号469648.心、肺、腹及四肢检查正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02,不能矫正,左眼0.1+11.00D=0.5.右眼中度混合充血,角膜雾样混浊,晶体嵌钝于瞳孔区,轻度混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