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锁钥 明宋津梁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s_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元代画坛核心人物,赵孟頫的创作风格和他对“元四家”以及元代李郭派画家,乃至职业画家的影响,都已经被反复讨论。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作于1295年(42岁)的《鹊华秋色图》(图一)和1302年(49岁)的《水村图》(图见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无疑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它们为之后的文人山水画树立了实际的样板,从此文人画从苏轼、米芾时代的理论大于实践状态,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平衡的状态。
  


   平心而论,这两幅画的风格都带有初创和探索的稚弱感,尚未达到挥洒自如的地步。但对艺术史研究者来说它们的重要性在于:《鹊华秋色图》融合了王维、董源的风格,形成一种更为女性化的新风格来表达对江南自然山水的感受,董其昌所提倡的“南宗”的两个关键人物——开山祖王维和正宗代表董源,正好在此画中相遇;《水村图》则脱去王维的痕迹,在新的材料基础上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董源式新语汇——纸上、干笔、淡墨,经过黄公望、倪瓒的发扬光大,纸上干笔淡墨技法成为明清文人山水画的“标准配置”。
   《水村图》是向前展望的,黄、倪进入了它所指定的轨道,这没有问题。而《鹊华秋色图》是向后回顾的,赵孟頫未卜先知地选择了该选择的人,董其昌尽管对赵孟頫本人加以否定,却无法绕开赵所选择的王维、董源二人,这多少有些古怪。如果王维和董源确实奠立了后来被称作文人画的那种风格或样式,那这一切也算合理。可惜事实不是这样,我们发现王维和董源二人都面目模糊,生前身后绘画声誉并不太高,而数百年后评价远远溢出作品,况且作品风格芜杂,真伪难辨。现在大多数学者都同意,与其说他们二人“创建”了“南宗”风格体系,不如说后人为了“搭建”一种叫做“南宗”的风格体系而选择了他们。对这二人的选择,董其昌出力最多,另外苏轼曾对王维做过一点吹嘘,沈括、米芾和庄肃曾为董源说过几句好话。赵孟頫则是说得少、做得多,我们通常不认为他在这个过程中起过太大作用。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巧合,赵孟頫的创作和董其昌的理论恰好都选择了王维、董源二人。但从时间上和逻辑上也许应该反过来解释,赵孟頫的创作先选择了王维、董源,董其昌的理论则受到了赵孟頫创作的影响?
  
  关于王维:从苏轼到董其昌之间的关键环节是《鹊华秋色图》
   王维生前并非一流名画家,学界已经指出最早唱盛王维的评价出自苏轼,他将王维抬高到超过吴道子的地位: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东坡集》卷二《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
  该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轼26岁,担任他平生第一个官职——凤翔府节度判官。此诗吟咏的是吴道子、王维两人的道释人物画,王维的画中还出现了竹,但并不是山水画和墨竹画。
  


   尊王抑吴之论实为苏轼一时兴之所至,他对吴道子的喜好却一以贯之,中年以后越发强烈:
  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东坡题跋·书吴道子画后》,写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苏轼50岁)
   在苏轼之后,北宋末年的《宣和画谱》中对王维的评价有了微妙的提升:
  至唐有李思训、卢鸿、王维、张璪辈,五代有荆浩、关仝,是皆不独画造其妙,而人品甚高,若不可及者。
  但是
  至本朝李成一出,虽师法荆浩而擅出蓝之誉,数子之法遂亦扫地无余。
  也就是说,《宣和画谱》将李思训、王维都定性为山水画发展史中已被超越的历史环节。
   元代汤垕(?-1317)《画鉴》作为一部对元代文人画至关重要的史论著作,虽然将王维与张璪、毕宏、郑虔这些水墨画家排在一起,并且排在第一名,但基本定性与《宣和画谱》没什么不同,认为他们已被五代荆、关和宋朝三大家(董源、范宽、李成)远远超越。
   作为汤垕的同时代人,赵孟頫对王维的评价之高超过了所有人,可以直接和董其昌对接:
   王摩诘能诗更能画,诗入圣而画入神。自魏晋及唐几三百年,惟君独振,至是画家蹊径,陶熔洗刷,无复余蕴矣。(《赵孟頫集·续集·题王摩诘松岩石室图》)
   董其昌将王维推为“南宗之祖”、文人画之始,李思训父子成为北宗之祖,吴道子则根本未被提及,表面上来自苏轼早年的尊王抑吴之论,实际上不如说受赵孟頫的影响来得更直接: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流传而为宋之赵幹、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子、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
  


  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易学也。(《容台集·别集·画旨》)
   在这两份相关联的名单中被遮蔽掉的除了吴道子,还有赵孟頫本人。但米家父子和元四家之间存在巨大的时间和风格跨度,中间的桥梁人物除了赵孟頫还能是谁?至于元四家的名单,在王世贞笔下还是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四人(《艺苑卮言·附录》),到董其昌笔下则剔除了赵孟頫,补入了倪瓒(《容台集·别集·画旨》),成了我们今天所提的四个人。
   人们通常将董其昌看成苏轼的理论继承者,但在王维、吴道子的传世作品真伪都很可疑的情况下,只被苏轼偶尔提及的王维却在“南宗”谱系中占了头把交椅,他的作品被推崇为典范,原因何在呢?在王维与董其昌之间遥远的历史间距中,向王维致敬,并且产生历史性影响的名作,只有赵孟頫《鹊华秋色图》。此画作为一个实际的存在,作为对王维“好的风格”的权威阐释,起了隐性而巨大的作用。
   其实,《鹊华秋色图》与王维风格的关系也非常模糊。由于王维没有可靠的真迹传世,我们无法分析《鹊华秋色图》受到了王维哪些影响。赵孟頫在画上的唯一一段题跋“公谨父,齐人也。……”也只字未提到王维。在后纸的跋中,最早的一段是赵孟頫的友人杨载(1271-1323)所书,书于画成之后二年:
  羲之、摩诘,千载书画之绝,独《兰亭叙》、《辋川图》,尤得意之笔。吴兴赵承旨以书画名当代,评者谓能兼美乎二公。兹观《鹊华秋色》一图,自识其上,种种臻妙,清思可人,一洗工气,谓非得意之笔可乎。诚羲之之《兰亭》、摩诘之《辋川》也。
   这是最早把此图与王维联系起来的文字材料,董其昌写在后隔水上的跋“吴兴此图兼右丞、北苑二家画法,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显然受到杨载的影响。细读之下,杨载只是以《兰亭叙》和《辋川图》的成就来比拟《鹊华秋色图》而已,不涉及风格联系。但从中能看到,王维的地位确已大大提高,可以与“书圣”王羲之方驾了,这就呼应了赵孟頫说的“诗入圣而画入神”。
   李铸晋《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分析了《鹊华秋色图》与王维《辋川图》的关系,由于今天能看到的《辋川图》只是明末人根据北宋郭忠恕临本所制的石刻本,其分析只能集中于构图造景和空间处理手法上,而不能深入中国画风格最核心的方面――用笔。《鹊华秋色图》在青绿设色之前所画的墨线骨架基本上用中锋完成,造成一种凝重静穆、略带稚拙的气质。对我们来说,这与其说像王维,不如说像展子虔或李思训(至少我们还能把《游春图》、《江帆楼阁图》与他们挂上钩)。而既然董源“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第三卷《纪艺中》),为什么不能说《鹊华秋色图》学习的就是董源的着色画法呢?
  不管是有意栽花也好,是无心插柳也好,王维就这样脱颖而出,成为引人瞩目的一流大师。赵孟頫、杨载的抬举只是一个铺垫,到了董其昌那里,还有更大的荣誉在等着他。
  


  关于董源:赵孟頫从“画中龙”的多样面貌中选择了《潇湘》三卷的风格
  
  一.《溪岸图》真伪问题与董源的风格面貌
   董其昌见过的董源作品很多,它们风格之驳杂使他感到难以自圆其说:“董北苑《蜀江图》、《潇湘图》皆在吾家,笔法如出二手。又藏北苑画数幅,无复同者,可称画中龙。”(《画禅室随笔》)虽然受董其昌“画中龙”说法的影响,“董源有多种并存(或前后递变)的风格”仍是流行的观念,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同意真正接近董源原貌的只能是其中一种,取此必定弃彼。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董其昌所鉴定的《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和《夏山图》三卷的风格视为鉴定董源的“标准器”,《溪岸图》(绢本,水墨淡设色,221.5×110厘米,美国大都会美术馆藏)公开后引起很大争议,最深层的原因是这张“奇怪的”画与我们内心的铁律起了冲突,支持《溪岸图》的学者也很少有人明确指出《潇湘》三卷的风格不是董源的。
   现存带有董其昌题跋的、传为董源所作的山水画作品有以下几件:
   《龙宿郊民图》轴(绢本,青绿设色,156×160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董其昌题诗塘“董北苑龙宿郊民图真迹”;
   《潇湘图》卷(图二),董其昌跋于拖尾,以曹植诗“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为此画定名;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图三),董其昌题引首“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
   《夏山图》卷(图四),董其昌题引首“董北苑夏山图神品”;
   《寒林重汀图》轴(图五),董其昌题额 “魏府收藏董元画天下第一”;
   《溪山行旅图》轴(绢本,水墨淡设色,日本京都小川氏收藏)董其昌跋左右裱边,称为“溪山行旅图”,因双拼绢失去一幅,俗称“半幅董源”。
   其中,《龙宿郊民图》因过于明显的黄公望特征(平台造型和成熟的长披麻皴线)已经被公认为元人所作,《溪山行旅图》也被指为后人(很可能是明人)的伪作。
   中间四幅画的风格比较接近,尤其是《潇湘》、《夏景》和《夏山》三图高度基本一致,被视为有更多的共性。其中《夏山》似乎又自成一体。许多人都注意到了《潇湘》与《夏景》某些局部的惊人相似,班宗华提出二图都临摹自一幅佚失了的董源画《河伯娶妇图》。通常三图被视为制作于北宋末年到南宋。但近年丁羲元提出更为激烈的观点:《夏景》是董源的原作,《潇湘》和《夏山》都是明人伪作。
   《溪岸图》(图六)的公开发表和引起的争论,使得《潇湘》三图问题也变得无法回避。两种风格很难兼容。从证据学原理上说,《溪岸》和《夏山》、《潇湘》和《夏景》这两类风格身为董源真正风格的可能性各为50%,但是我们的先入为主之见都易倒向后者,而将《溪岸》视作一种来路不明的奇怪风格。其实,《溪岸》最奇特处在于古拙的技法。它大量运用了染法,而皴法并不明显。其实在确信为五代南唐王齐翰的《勘书图》(图七)屏风山水上,就可以见到几乎有染无皴的画法;在传为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辽宁省博物馆藏)上,虽然运用了皴法,但皴法在画面上并不占优势,染法仍大量使用。这两件例证足以证明染这种古老画法在十世纪曾经流行,它很可能是成熟皴法流行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与之同时也存在皴法,特点是清晰的、略显笨拙的,并且尽量想达到写实而非程式化、符号化的效果,如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的《深山会棋图》、卫贤《高士图》、黄居寀《山鹧棘雀图》。
   相形之下,《潇湘》、《夏景》和《夏山》所代表的趋向符号化的皴法效果则显得更为成熟,甚至已经走向程式化,长线披麻皴、圆点子皴和矾头石构成了后世所理解的董源的基本面貌特征。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董源的原貌已经无法证明,具体制作时间也有争议,但必定是董源传派在历史进程中发展变化了的面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会什么会把这一套风格因素和董源本人紧紧联系起来?
   其实这一切都是赵孟頫选择的结果。
  
  二、《潇湘》、《夏景》和《夏山》是赵孟頫选定的董源风格
   元初周密《云烟过眼录》所载赵孟頫在1295年从北京所带回的画中,有“董元《河伯娶妇》一卷,长丈四五”,赵孟頫曾经拥有的,可能是董源《河伯娶妇图》原件,也可能是今天称为《潇湘图》或《夏景山口待渡图》的临摹本(它们在元代可能比今天的长度更长),或其他临摹本。另一幅传为董源的作品《寒林重汀图》,张大千和启功认为它可能是五代南唐画家、《江行初雪图》作者赵幹的作品,而李铸晋认为它可能是一幅14世纪以前的画迹,也许是金代人所作,而被元人认为是董源的画。虽无证据表明《寒林重汀图》曾经赵孟頫收藏,但和《潇湘》、《夏景》一样,这三幅画中的许多细节都在赵孟頫《鹊华秋色图》(1296)中以变化的方式出现,表明赵确实受到过这三幅画的影响。
  


   如果说《鹊华秋色图》兼具唐代和北宋画法的特征,那么作于1302年的《水村图》和年代不详的《洞庭东山图》则呈现出别样的意味。《水村图》和《鹊华秋色图》一样画在半生纸上,但摒弃了色彩,全用水墨,并且发展出了一种符合纸张性能的干笔淡墨技法,这种技法在《鹊华秋色图》中只是初见端倪,但为色彩所掩。纸上、干笔、淡墨三大元素,后来经黄公望和倪瓒(尤其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图八)发展,经过明末董其昌等人的继续推进,成为文人画正统技法的标志,清代王原祁对黄、倪二人的无上推崇,原因也正在于此。
   而《洞庭东山图》(图九)画在绢上,运用较湿润的笔墨,面貌似乎更为传统,或者说更接近《潇湘》、《夏景》和《夏山》的技法,赵孟頫纯熟地运用着“董源风格”的那些程式:长线披麻皴、圆点子皴和矾头石。该画还运用了介于小青绿设色与浅绛之间的淡设色,也可能和《鹊华秋色图》一样,是对董源“着色如李思训”一路技法的变体式追忆。因为其传统,有的学者认为《洞庭东山图》可能是赵的早期之作,但穆益勤先生指出此画“笔法较《鹊华秋色图》更为纯熟,已经形成了一种水墨浅绛法的初步特点”,其创作时间应在《鹊华》之后,陈传席先生也持类似观点,笔者也以为《洞庭东山图》是《鹊华秋色图》完成之后,赵孟頫通过对《潇湘》、《夏景》和《夏山》技法体系的再度研究,然后在绢上发展出了更具书写意味的湿笔技法。
   其实,赵孟頫所见过的“董源作品”类型不少,他早年致友人鲜于枢的信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提到:
   近见双幅董元着色大青大绿,真神品也。若以人拟之,是一个无物管放泼底李思训也。上际山,下际幅,皆细描,浪纹中作小江船,何可当也。又两轴《屈原渔父》,又一幅《江乡渔父》,皆董源绝品(并双幅),不得不报耳。
   赵孟頫还作有一首诗《题董元<溪岸图>》:
  石林何苍苍,油云出其下。山高蔽白日,阴晦复多雨。窈窕溪谷中,邅回入洲溆。冥冥猿狖居,漠漠凫雁聚。幽居彼谁子?孰与玩芳草?因之一长谣,商声振林莽。
  画意与今存《溪岸图》符合,虽不能确认所咏即是今存本,但画的是烟云阴晦的雨景,似可推知其笔法不似《夏山》、《潇湘》和《夏景》那样清晰,也许运用了较多染法。那么赵所见的“董源”实际上和董其昌、和我们今天所见一样是风格驳杂的“画中龙”,他并没有指称其中某些风格样式不是董源亲笔,但最终从中选取了《夏山》、《潇湘》和《夏景》那一路风格作为更新改造文人山水画的“原材料”,其中的意图,或许可以用他著名的“书画同笔”理论来解释。在青绿、渍染和披麻三类风格中,披麻皴体系最利于展现书法(尤其是以中锋为主的)用笔之美,应当大力弘扬;青绿设色有助于画面效果的多样化,偶尔也可尝试,或者少量应用于水墨山水之中;渍染则最易于“有墨无笔”,故弃而不用。出于同样的意图,赵还发掘了李郭派风格,并将它改造得更富于书法性用笔特征。李郭派的“卷云皴”本来就适于运用“二王”体系的使转用笔,在元代李郭派画家曹知白、朱德润笔下这种倾向表现得更为明显,不断的侧锋绞转带来行、草书的变化之美。
   在画史上,董源、赵孟頫和董其昌的关系缠结难分。虽然董其昌对山水画史的主观性梳理(南北宗论)中对赵孟頫的有意遮蔽多半被视为“以人废画(书)”的结果,但董其昌摆脱不掉的宿命是:他所高扬的“董源”旗号实际上是从赵孟頫手中接过来的。赵孟頫对董源的态度是“行胜于言”,通过创作中对董源某种风格的选择,规约了文人画以后的走向,也使董其昌成了翻不出如来佛掌心的孙悟空。
其他文献
8月20日下午,中贸圣佳夏季拍卖重新恢复的瓷杂专场上,以8400万元成交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荣华富贵灯笼尊,成为了大陆地区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中国瓷器。1019.2万元成交的清嘉庆粉彩八蛮进宝图双螭耳瓶,也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最贵的一件嘉庆瓷器。当天的瓷杂拍卖中,还有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件高67.5厘米、署“慎德堂制”楷书红款的清道光粉彩三羊开泰图双象耳瓶,也以336万元成交,创下了目前所知道光瓷器拍卖的最高
期刊
2007年6月2日,匡时国际春拍在国内首次尝试推出的“文字的力量——中国书法篆刻专场”取得了88%的成交率,3353.053万元的总成交额。其中,编号408的赵孟頫《书札六帖》,以396万元成交,位列专场成交榜的次席。这件书札也成为了国内拍卖成交的第三高价位的赵孟頫书法作品。尽管成交价格已经超过估价,但是总经理董国强先生还是不甚满意,“没有拍到它应有的价位”。原因是,“现在缺少像启功先生、谢稚柳先
期刊
元初北方人马画,无论是宫廷画家的刻意之作、还是在野匠师的精心佳作,普遍地受到北宋李公麟和金代人马画家的影响,这与元代北方是北宋和金国故地有一定的关系,其深层的关系是以人马画为媒介传递这一地区的文化承传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特性。至元二十三年(1286),赵孟頫等文人学士离开湖州(今属浙江)供职内廷,由于赵孟頫“崇唐”人马画风的巨大作用,宫廷人马画在一定程度上远承唐人风范,其绘画题材集中表现了唐装人马
期刊
陈逸飞从美国回中国创作,分别经历了“海上旧梦系列”、“西藏系列”和“视觉艺术拓展”三个阶段。1994年创作的《山地风》描绘了山地的秉性、大风的气质、生活的激情和精神的高亢。1995年他创作了《母亲》、《恋歌》、《龙眼——西藏》、《晨曦》、《父与子》、《藏族人家》、《蓝色的运河》、《神庙》。陈逸飞与雪域高原有着深情厚意,多次来到藏北,为时空的苍茫而倾倒,为岁月的深沉而吟咏,为风情的豪爽而感慨,为根系
期刊
进入清代中晚期,在经历了瓷器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康雍乾盛世之后,随着国力的减弱,瓷器的生产有所变化,虽然有些瓷器还保持有前朝的遗风,但瓷器生产的总体数量减少了。从故宫收藏的情况来看,造型以日用瓷数量为多,陈设瓷明显减少,创新造型不多,器物胎体比较厚重,胎质疏松,胎釉结合不紧密,波浪釉、菊皮釉明显;釉面白度变灰,坚硬性减小。康雍乾时期很多名贵品种消失,黄地、黄地粉彩器物增多。一些青花的颜色由青翠变为灰暗
期刊
笔者只是一名行将退休的学校教职员,并非文博系统的专业工作者,但多年的教学相长,一直认为继承与弘扬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神圣义务与光荣职责,因而也始终有志于为祖国文物的保护与宣传竭尽绵薄。近年来,笔者除了在本职岗位上尝试为高校学生开设《文物保护与欣赏》选修课程之外,还坚持利用节假日在上海博物馆的组织和指导下,与许多同志一起从事志愿者服务,受到了认可与鼓励,同时使自己在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
期刊
在元代文人之中,赵孟頫是位多才多艺,开一代风气的“天才”式的人物。除了在政治、经济方面有所建树之外,在艺术上更为突出。他精通音乐,擅长鉴定古器物,而且还是一位诗人。当然,在人们印象中,最有建树的还是他的书画艺术。    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收藏趙孟頫书画最多的博物馆。收藏的赵孟頫绘画作品有十余件之多,包括了他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阶段的典型作品。从作品之中,能够使我们可以仔细品味到这位划时代人物的
期刊
巴塞罗那是西班牙的第二大城市,因当年成功举办第25届奥运会而名扬天下。我国与西班牙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国瓷器散落在西班牙我早有耳闻,所以到了巴塞罗那,便抽空去繁华的格拉西雅大道55号古玩市场淘宝。   一家家古玩店紧紧相依,一律开放式玻璃门面,里面展示着西洋家具、中世纪贵族用的银质餐具、名家油画以及各种精致的工艺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有一家店专卖肯尼亚石雕和木雕工艺品,粗犷简洁,大都是一千
期刊
“1796年到1820年,嘉庆一朝历时25年,如果除去头三年乾隆帝当太上皇训政的时间,嘉庆帝行使权力实际仅22年。有一种说法是,嘉庆朝头三年所生产的瓷器,有一半是落乾隆款,一半落嘉庆款,整个嘉庆一朝官窑瓷器的生产数量都不大,流传至今,存世的更少。量少是直接导致近年来嘉庆瓷器价格上涨的原因。”    7月30日,北京诚轩拍卖公司瓷器工艺品部经理戴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描述嘉庆瓷器的当前行情。  事
期刊
嘉庆时期(1796—1820年)正处于清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嘉庆帝顒琰是清代唯一一位由禅让而即位的皇帝,尊乾隆帝为太上皇。嘉庆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被正式立为太子,嘉庆元年(1796年)正式即位。嘉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经过清代康、雍、乾三代制瓷高峰后,景德镇御窑厂已没有专门督造的督陶官,而由地方官兼管。故瓷器的质量逐年下降,品种和数量也远远不及乾隆盛世。    嘉庆时期瓷器承袭乾隆时期的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