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强:赵孟頫作品还没有到应有的价位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ip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6月2日,匡时国际春拍在国内首次尝试推出的“文字的力量——中国书法篆刻专场”取得了88%的成交率,3353.053万元的总成交额。其中,编号408的赵孟頫《书札六帖》,以396万元成交,位列专场成交榜的次席。这件书札也成为了国内拍卖成交的第三高价位的赵孟頫书法作品。尽管成交价格已经超过估价,但是总经理董国强先生还是不甚满意,“没有拍到它应有的价位”。原因是,“现在缺少像启功先生、谢稚柳先生那样的鉴定权威,对于宋元作品大部分人是‘谈虎色变’,不敢轻易上手。”
  


  也许正因如此,与中国近现代书画和当代书画相比,古代书画行情多年来没有显著的突破。同是赵孟頫作品,去年西泠印社拍卖春拍的《滚尘马图》以649万元成交。但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两件赵氏作品都受到了近两年书画行情下滑的影响,未能拍到理想价位。《滚尘马图》的成交价也是在500万至700万元的估价区间。如果这两件作品退回到两年前——在2005年春季拍卖,价格还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董国强先生由书法而走向收藏,由收藏转向经纪,2006年主创匡时国际,十数年来在中国书画市场摸爬滚打,去年推出篆刻专场,今年又拓展了书法专场、齐白石书画篆刻专场,成绩斐然,广受业内人士好评。据悉,今年11月匡时国际秋拍更将首次在国内推出代表20世纪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20世纪名家翰墨专场”。书法篆刻专场的成功,充分表现了董国强对中国书画拍卖格局的开拓和探索。有业内人士评价,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作为艺术品拍卖人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质。
  董国强亲历两件拍场上重要的赵氏作品——《书札六帖》、《归去来辞》手卷。让我们听听他是怎么看待中国书画拍卖格局及古代书画板块面临的一些问题。
  
  《文物天地》:近年,中国书画板块的近现代书画行情经历了大幅调整,但是古代书法、古代绘画的调整幅度相对不大,而且其中有的名家精品还呈上升趋势,您是能给我们谈一谈个中的原因吗?
  董国强:我不止一次说,市场调整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前两年市场的火爆使书画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和任何投资一样,火爆行情是不可能持续长久的。在这种火爆中,收藏的本质被淡化,市场呈现出比较浓厚的投机气氛。 更多的人不是出于对艺术品的喜爱,而是看中其经济回报。一时间,几乎全部的近现代书画作品,无论水平高低都大幅上涨,这本来也是不正常的。
  在市场热潮渐渐退去时,这些投机资金随之而去。留下的则是对中国艺术品有着浓厚感情的成熟的收藏家。而古代书画和近代大师精品恰恰是这些人追逐的对象。因为只有具备一定收藏知识和经验的人,才知道应该收藏什么样的作品,从收藏当代书画作品到近代大师精品,从收藏近代作品到古代书画,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只有近代大师精品和那些存世稀缺的古代作品,才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所以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到这一类作品上来。我觉得,这是市场健康发展的标志,一个健康发展的市场才会具有持续性。
  
  


  《文物天地》:由于年代久远,宋元书画传世量极少,能流散到市场上的更少,有的专家甚至认为目前市场上已经无宋画了。
  董国强:宋元绘画是历代宫廷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藏品。换句话说,这些文化财富是靠着古代帝王和收藏家的收藏和保护,才得以存留至今。由于战乱和其他原因,一些宫廷旧物和收藏家手中的宝贝流散到世界各地,一些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些被海内外藏家所收藏。真正在市场上可以见到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所以,市场的价格也逐年递增,并且势头强劲。由于市场资源的稀缺和鉴定方面的困难,当代能够专项收藏宋元作品的藏家几乎没有,而收藏明清两代重要作品的藏家在海内外还是大有人在的。
  
  《文物天地》:相对于明清书画,宋元书画的价值仅仅是体现在年代因素上吗?当前市场对宋元古画的价值判断主要倾向于什么方面?名家与非名家之作判断的依据有哪些区别?
  董国强:年代只是考察一件作品是否具有收藏价值的一个方面。八大、石涛尽管是清代画家,但他们作品的收藏价值肯定高过百分之九十的明代画家,甚至宋元绘画,这还是和作者在美术史上的地位有关。同理,很多宋元无款作品其价值和市场价格也很难与明清大家的作品相提并论。
  我前面说过,宋元绘画由于鉴定方面的困难,使人望而却步,特别是这几年,由于谢稚柳、王己千、刘九庵、启功等老一辈鉴定权威的相继去世,徐邦达先生也年事已高,在古代书画鉴定方面,缺少了能够一锤定音并且被收藏界广泛认可的鉴定家。所以,更多的人把信心寄托在那些经过宫廷旧藏或者著录翔实的作品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传有绪,这样的作品自然价格会很高,而缺少这些重要佐证的作品即便是真迹,都往往会被打入另册,受市场冷遇。如果中国书画的鉴定找不到一个更加科学的方法来代替过去仅凭经验的目测,那么,这种现象将来会越来越严重。
  
  《文物天地》:对于赵孟頫书画作品的评价,历代论家向来掺杂着很多政治因素,被视作“贰臣”的赵孟頫饱受后人指责,这一问题是否还成为当下市场人士关心的问题?这一点是否影响到其书、其画的价值?
  董国强:把人品和书画家的书品画品结合起来,只是个别人的一种观念。历史上,很多奸臣或者贰臣都是优秀的书画家,并且被历代收藏家所珍视。况且,赵孟頫的“仕元”是有失气节,还是顺应时代?至今还是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觉得,无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都丝毫不影响其在艺术史上的伟大。他在书画方面的影响之大在元代无出其右,对明清两代也是影响深远。这样一位古代大师的作品,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文物天地》:今年春拍,匡时国际以396万元成交的《书札六帖》,是当前中国大陆艺术品市场成交价居第三位的赵孟頫作品(前两位是2005年中贸春拍935万元成交的《临稧帖》,2001年北京翰海春拍682万元成交的行书《归去来辞》卷),六件书札并不是一个时期写的,是否可以说从这件拍品,大致可以看到赵孟頫的书法风格?
  


  董国强:很幸运,你提到的三件作品,其中两件是经我手从海外回来的:一件是我们这次拍卖的《书札六帖》,另一件就是《归去来辞》卷。前者是我们从美国藏家手中征集回来,后者是我在1999年时受秦公先生委托代北京文物公司从香港苏富比以近200万港币竞拍回来的,回国后组织了专家鉴定会,我也有幸参加。启功和徐邦达先生当场认定为真迹,并且是难得的珍品。
  时隔两年之后,北京文物公司将其再次上拍,拍出了682万元的高价。可惜的是,当年力主收回这件国宝的秦公先生在2000年5月因公逝世在工作岗位。
  《书札六帖》与《归去来辞》卷曾经在1990年纽约佳士得同场拍卖中露面,当时,前者的成交价还超过后者,被一位旅美华人竞得,此人为黄君璧先生高徒,在黄君璧先生的鼓励下毅然将此《六帖》购入,并收藏了近18年之久。这次,我们的同事专程到美国,经过努力,将此《书札六帖》卷拿回国内拍卖,并最终被一名北京收藏家购得。
  《书札六帖》是六件诗稿和信札合装为一卷,我们统称其为《书札六帖》卷,不是同一时期所写,其中《留杭数十日帖》、《初六日至吴门帖》写给德辅教授。赵孟頫写与德辅教授信札,别见有三帖,分别为《近来吴门帖》、《李长帖》、《奉答帖》。《李长帖》、《奉答帖》又合装于七札册中,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来吴门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我们经过对比和考证发现,《留杭数十日帖》、《初六日至吴门帖》与两岸故宫所藏几帖无论在笔法、书风还是内容关联上都是十分吻合的。《哀鲜于伯机五言诗稿》、《五律一首》帖,其中诗句在《松雪斋集》曾经著录。前者记录了赵氏与鲜于枢的深厚友谊,后者与《老妇帖》、《昨日承枉顾帖》等一同见证了管赵风流。从作品上的鉴藏印可以看出,此六帖历经翁广平、叶志诜、查莹、张谨夫、刘问涛等多位清代至民国时期著名收藏家收藏,最重要的佐证则是卷尾的乾隆时期著名学者、大学士英和的题跋,英和是清代著名鉴定家和书法家,专门研究赵孟頫,他的鉴定在当时就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我们当时认为,这样一件作品应该以比较高的价格成交,396万元这个价格尽管已经超过底价不少,但是无论是我们,还是竞买人都觉得没有拍到它应有的价位。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前面说到的,现在缺少像启功先生、谢稚柳先生那样的鉴定权威,对于宋元作品大部分人是“谈虎色变”,不敢轻易上手。这种“叶公好龙”的现象,是目前古代绘画市场比较常见的现象。
  


  《文物天地》:书画史上称,赵孟頫之书法开一代书风之先,影响了整个元代的书法审美取向,您是如何理解的?
  董国强:赵孟頫在书法方面,反对南宋“尚意”的书风,力主复古。在他的影响下,遵循晋唐古法的书风成为了元代书法发展的主流。在出现过的元代书法作品里,我们都能看到这一点:都有深厚的传统书法功底,用笔、结构匀整统一,强调熟练性。这样的特点,在明代书坛领袖董其昌的作品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文物天地》:赵孟頫的书法曾被一些论者斥为“俗书”,认为其书作近媚而少雄壮气,应该怎样理解?元代时其伪作就已经不少,您对其书法的真伪鉴定有哪些心得?
  董国强:赵孟頫的书法艺术成就以行、楷为主,以书风遒丽著称。现在的人说“学赵书者字多俗”是没能领会赵书的精义。实际上,赵字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和谙熟的笔法之上的。他对“二王”和颜、柳书法都有过刻苦的研究,才能领悟前人书法的精奥,兼收前人之长而自成一体,有自己的精神在里面。而且赵孟頫书法各个时期有不同的风格,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其晚年的大楷《胆巴碑》,书风就是雄遒苍健的。后世对赵氏书法的仿作很多,这也是其作品难以辨别真伪的原因所在。
  赵孟頫自己说过“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所以鉴别上还是要以笔意为主。同时结合纸张、落款、印章等等。当然,对于这一类的作品,我因为接触的机会不多,谈不上有多少心得,更多的时候我觉得前人的鉴定结论十分重要。尊重前人的研究结果,不轻易否定历代流传有绪的重要作品,这对于保护古代文化遗产是利大于弊的。
  
  《文物天地》:文人画肇兴于元代,赵孟頫对其影响最大,赵提出了“书画同法”,以书入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欣赏?
  董国强:赵孟頫实际上是文人画风格的真正确立者。他创立了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新江南山水画风,在这里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他主张“书画本来同”,将书法用笔引进绘画之中,提出用笔在文人墨戏中的重要性。后来徐渭以草书入画、赵之谦以金石入画等等都是这一种思想的体现。赵氏在绘画上要求越过南宋,直追北宋、五代和唐。所以我们能从他的画中看到王维、董源、李成和苏、米等诸大家的影子。同时他的画也不是非常严格的写实,作过一定的美化与装饰,有一定的抽象性,可以说画是他心中境界的表现。
  


  
  《文物天地》:市场上赵孟頫的作品多见书法,而少见绘画,请您介绍一下其中原因?
  董国强:一方面是赵孟頫的书法成就卓越,书名盖过了画名,使人们忽略了他的绘画艺术成就。另一方面,文人画讲究“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这种功能在之后的明清时代是被削弱的,因而赵孟頫的画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能被重视,流传到现在也就相对少许多。
其他文献
随着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的38件赵孟頫书画珍品终于平安运抵湖州,与湖州博物馆的赵孟頫《归去来辞卷》汇聚一堂,我们一直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一半。再过几天,也就是2007年9月28日,在第四届中国?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这一城市节日盛典里,“归去来兮——赵孟頫书画珍品回家展”即将隆重登场。   一个等待了七百多年的艺术雅集,一条历经七百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辛归途,在世人的期
期刊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画大家。他不但兼擅真、隶、草、篆、行各体书法,而且绘画创作的范围也相当广泛,涉及人马、山水、花鸟、竹石诸门画科;又兼重彩青绿、浅色写意或者纯水墨画技法。他提出“书画本同”,倡导“以书入画”,就是以书法性用笔来表现个人的性情;他又有著名的“古意论”,力求重温晉唐意趣、开创时代新风作“借古开今”。他天资极高,身历五朝(元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而官至一品,出仕新朝的道德谴责与
期刊
猗与休哉!吴兴之为郡也,苍峰北峙,群山西迤,龙腾兽舞,云蒸霞起。造太空,自古始。双溪夹流,由天目而来者三百里。曲折委蛇,波漾涟漪……  元朝大德六年(1302)二月二十三日,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赵孟頫正在杭州任上,书写了这篇赞美家乡吴兴(湖州)的旧作《吴兴赋卷》。署款:“吾年廿余作此赋,今四十有九矣。学无日益之功,援笔之余,深以自愧而己”。    《吴兴赋》是赵孟頫早年的名篇,他对此文颇为得意,手订《
期刊
正值“归去来兮——赵孟頫书画珍品回家展”开展前夕,我们有幸在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肇村征集到二方墓志。志主是赵孟頫的曾祖父赵师垂和曾祖母庄氏。从志文中看出早年被毁的是赵师垂夫妻合葬墓。赵师垂墓志的志文漫漶严重,而庄氏墓志志文犹如新刻。二方志石均为太湖石质,庄氏墓志志石长129,宽70,厚17厘米。   志文由庄氏长子赵希永(赵孟頫祖父)书写,加刻工名共444字。志文如下:     夫人姓庄氏,世居常之
期刊
1977年冬天,山东省沂水县西南40公里刘家店子村的农民在村西高岗取土改造河滩地时,发现了两座春秋中期的墓葬和一座车马坑,出土了陶器、铜器、金器和玉石器等各类文物600余件,相关资料从未公布。今将出土的几件精美的铜器做一介绍,以使读者先睹为快。    两座墓葬一大一小,南北并列,属于夫妻异穴并葬墓。一号墓规模较大,随葬器物较多,墓室内埋葬有近40个殉人,墓主应是男性,二号墓墓主当是其配偶。墓葬西侧
期刊
写篇解读赵孟頫的命题作文,正合我意。我早就想写一篇“有悖”旧说的文字,尽管这一旧说延续了数百年并几乎成了不可更改的定论。  焦点是“仕元”,赵孟頫的“气节”成了人们时不时拎起来纠缠一番的软肋。“仕元”不应该简单地认为是赵孟頫的“气节”问题,我们应该弄清楚元朝统治者是不是中华民族的敌人,才能再谈“气节”。同时,还要看赵孟頫“仕元”期间有没有“助桀为虐”。    蒙古人夺了汉人的位是事实,而才华横溢又
期刊
赵孟頫是元代文艺复兴之父,在书法、绘画、篆刻三个领域皆开一代新风。其家族中也出了不少艺术名人:他的亲弟赵子俊官知州,能人物和花鸟得其兄之风,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赵奕、孙子赵麟(彦徵)都精通书画,而他的外孙王蒙则是著名的“元四家”之一。在中国书画史上,惟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文征明父子可以和赵孟頫家族媲美,余者俱不足道。这个家族可以称得上是元代艺术界的“神圣家族”了。赵孟頫对喜书画的后辈是提携有加
期刊
全球经济界关注的世界经济论坛首届“从达沃斯到大连――新领军者年会”9月6日至8日在中国大连举行,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界、商界、学术界和新闻界代表1700多人出席。本届年会主题是“变化中的力量平衡”,全球性经济前景、成长性公司的企业基因、变化中的全球商业环境等是与会者讨论的话题。中国话题无疑是论坛的焦点,中国资本市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政策环境展望、私人股权投资在中国的发展空间、中国新经济
期刊
2006年7月28日,在北京恭王府举办的《博文讲坛第一讲 中国古典家具艺术鉴赏》上,著名古家具研究专家张德祥向听众们介绍了木质笔筒的辨伪,他的演讲语言生动诙谐,以小见大,引人入胜。特辑录如下:      现在笔筒仿制得比较多。我到南方去,有收藏家让我看满屋子的笔筒,好几十个,他说这怎么老怎么好,花了上百万呢。我一看老的一个都没有,说明他还没搞清楚老笔筒到底什么样。     我十几岁时就开始研究笔筒
期刊
8月20日下午,中贸圣佳夏季拍卖重新恢复的瓷杂专场上,以8400万元成交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荣华富贵灯笼尊,成为了大陆地区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中国瓷器。1019.2万元成交的清嘉庆粉彩八蛮进宝图双螭耳瓶,也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最贵的一件嘉庆瓷器。当天的瓷杂拍卖中,还有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件高67.5厘米、署“慎德堂制”楷书红款的清道光粉彩三羊开泰图双象耳瓶,也以336万元成交,创下了目前所知道光瓷器拍卖的最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