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CAD教学改革及适应性研究

来源 :设计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eep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环境设计专业也向着多维度方向迅速发展,设计作品展示媒介及交互方式亦得到极大丰富.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常设的专业必修课程,需顺应时代步伐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及社会适应性的角度出发,提出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及策略.立足于当下的课程教学现状,从教学流程、技术把控,案例整合等主要环节入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以探索适应未来的教学模式和方向.
其他文献
随着近年来涌入的“国潮风”,拥有海派背景的上海老字号品牌依靠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也强势回归,上海以《上海品牌评价通用要求》中的“上海品牌”认证为契机,持续促进“上海品牌”建设,这对上海设计产业发展和上海品牌塑造有重大意义,包装作为商品的载体,是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包装同时也是信息传达的媒介,比广告媒体更直接、更有效,需要与时代接轨进行设计创新,融入海派文化特色的包装插图设计在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品牌形象战略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媒体的发展对家庭教育场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基于社会学布迪厄场域理论,对家庭教育场域的质性给予分析,得出家庭教育场域的特征,进而探究技术革新下家庭教育场域的实践博弈、大众文化冲击下家庭教育场域的惯习冲击、后喻文化影响中的家庭教育场域惯习冲击,最后就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场域的关系调适与价值选择提出建议.
本文从传承岭南文化的角度出发,使用案例分析法阐述了广州南沙图书馆室内设计理念提炼和空间意象营造.通过对岭南文化设计主题的凝练,提出“蕉窗闻墨香”的室内设计理念,并将现代岭南精神和传统岭南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创造性地整合设计中庭和“书山”阅览区,呈现出“新山水”的新中式空间意象.力求使室内空间符合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和美学要求,让人与室内空间乃至区域环境呈现和谐的状态,从而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
基于中国高等设计教育中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构建现状和问题,以视觉艺术与叙事传达课程为例,通过引入英国模块化课程的同时融入中国本土教育特色,构建情境与体验式教学.设立课程核心,构建学习情境,打造体验框架,完成教学成果,改善中式教学中的分散式知识点教学模式.吸收英方教学的体系化和实践性的同时,强调中式教学的知识点研究和探索,为中国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构建和改革提供实例参考.
为迎合时代特征,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倡导下进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分析和开展研究.审视了时代特征的教学设计环境,保证其大中小学人才培育模式一体化,防止阶段教育的脱节;注重防止\"逃离学习发生,培养学习兴趣;适应工作研究性转向,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并结合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现存问题提出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开展研究建议,使项目式学习成为帮手;改善学习环境以提高教学质量;专业教师素养培养和聘用.
文章通过分类归纳断纹形态种类,从断纹形成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两方面剖析古琴断纹形成机制,进而挖掘出古琴断纹的审美价值.古琴漆面出现断纹源于漆层木胎的热胀冷缩、漆质年久老化,加上琴弦震动的影响.其他影响因素还包含古琴的反复弹奏和修复保护处理,造成不同漆色层夹杂叠加后裂出、异色漆补漆修复后再磨显出来或者受弹奏磨损的影响而渐次发出.断纹肌理局部与整体的组织关系拥有自相似分形之美,随时间递增而演化成另一种视触觉感受的断纹体现了变化美,各种特殊形态及夹杂组织的断纹所代表的曲折性历史发展及修琴、弹琴的历史活动给予了人
蒙古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反映了蒙古族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变迁,而纹样作为服饰最明显的装饰元素之一,更是体现了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们审美趋向和精神追求的转变.以蒙古族服饰纹样沿革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收集,实地走访蒙古族服饰发源地区,对蒙古族传统服饰纹样的现代形制、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联系在现代服饰品牌设计中蒙古族纹样的应用,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徽州木雕纹饰中的鱼纹样寄托了人对生活的特殊情感.本文对其艺术特点和文化意蕴进行分析阐释,将徽州木雕鱼纹图案与数字插画设计相结合,以七个主题故事为载体进行数字插画设计.利用数字插画的创新性、功能性、多元性传递出徽州鱼纹木雕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涵,完善了其传播方式.
以公共艺术形式创新并更好融入于现代生活空间,为历史建筑文化符号的传承,寻找解决路径.在保留传统建筑媒材独有的语境之同时,依据城市集体记忆理念赋予建筑媒材情感并实现材料到艺术媒介的转化,寻找历史文化展示街区、城市改造、地铁机场等可适用的公共空间,并对公共艺术做整体统筹规划.为解决空间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公共艺术都可以作为一种承接传统建筑媒材语义的载体,并成为逐步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方式路径.
以墨尔本皇家公园场地感知课程实践为例,通过利用定量和变量的方式设计行走路径和行走方法,以身体的存在和移动建立与景观的亲密关系.通过在空间、时间、物质上对周边环境的感知和记录,探寻如何将体验进行视觉化转译,从而建立一个创新性的基地研究视角和感知法,辅助高校教师在景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多维度来分析基地,以及学习和了解基地的限制和可能性,进而引发更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