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共存”视角看蒙古族服饰纹样沿革

来源 :设计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920997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反映了蒙古族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变迁,而纹样作为服饰最明显的装饰元素之一,更是体现了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们审美趋向和精神追求的转变.以蒙古族服饰纹样沿革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收集,实地走访蒙古族服饰发源地区,对蒙古族传统服饰纹样的现代形制、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联系在现代服饰品牌设计中蒙古族纹样的应用,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依托结构化思维进行校本研修活动设计,即从“点式”切入,自下而上寻找真问题;采用“环式”结构,自上而下构建研修活动总流程;以线形、列形、塔形等多种“节”式,表达研修成果.依托结构化思维进行校本研修活动设计,有助于引导教师在研修活动中进行全方位的思考,确保校本教研全程可跟踪,切实提升校本研修活动的质量.
随着近年来涌入的“国潮风”,拥有海派背景的上海老字号品牌依靠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也强势回归,上海以《上海品牌评价通用要求》中的“上海品牌”认证为契机,持续促进“上海品牌”建设,这对上海设计产业发展和上海品牌塑造有重大意义,包装作为商品的载体,是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包装同时也是信息传达的媒介,比广告媒体更直接、更有效,需要与时代接轨进行设计创新,融入海派文化特色的包装插图设计在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品牌形象战略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媒体的发展对家庭教育场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基于社会学布迪厄场域理论,对家庭教育场域的质性给予分析,得出家庭教育场域的特征,进而探究技术革新下家庭教育场域的实践博弈、大众文化冲击下家庭教育场域的惯习冲击、后喻文化影响中的家庭教育场域惯习冲击,最后就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场域的关系调适与价值选择提出建议.
为迎合时代特征,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倡导下进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分析和开展研究.审视了时代特征的教学设计环境,保证其大中小学人才培育模式一体化,防止阶段教育的脱节;注重防止\"逃离学习发生,培养学习兴趣;适应工作研究性转向,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并结合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现存问题提出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开展研究建议,使项目式学习成为帮手;改善学习环境以提高教学质量;专业教师素养培养和聘用.